基本內(nèi)容
松原泰道生于1907年,65歲那年,他發(fā)表《般若心經(jīng)入門》,因說法精妙,一舉成名。從此他一發(fā)而不可收,四方講學,開專欄,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過一百三十部,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個奇跡。
這位百歲高齡的長者兼智者認為,從五六十歲開始的后半生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此前是事事聽命于人,為養(yǎng)家糊口以至心力交瘁,而一旦踏入人生折返點之后,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是擺脫了物質(zhì)困擾,創(chuàng)造自我的最富價值的時間段。
在傳記《我的航跡》一書里,松原泰道說,他平生所求,就是“說別人聽得懂的話,寫別人看得懂的字”。在漫長的傳教和寫作生涯里,他悟出了“大道至簡”的規(guī)則
整天呆在書齋里,不運動,不下地勞動,不吃保健品,還喝酒。松原泰道的長壽顯得不可思議。也許,只能從精神層面尋找長壽依據(jù)。果然,他說,他一向看重精神養(yǎng)生法。
關(guān)于精神養(yǎng)生法的由來,他講述了親身經(jīng)歷的三個故事:

大學那年,他得了腎病,氣息奄奄,卻遇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醫(yī)生。這位醫(yī)生誠懇地對他說:“孩子,你太憂郁了,你的病很大程度是心理導致的。我們能不能來個分工合作:外面的病由我來治,心里的病由你來治!边@番溫暖人心的話鼓舞了他,他開始建立信心積極樂觀地配合治療。腎病很快就好了。
這次康復給他一個強烈的啟示:心態(tài)健康最重要!
去外地講學,午間到一間餐廳吃了一個便當,便當里有一個裝筷子、牙簽的紙袋,上面印了一闋歌詞: “見也難,別也難;有哭泣,有歡笑;時光像秋風匆匆吹過,一生只見了這一回!碑敃r,有三個藝妓表演這闋短歌,優(yōu)美而感傷。第二年,他再去這個地方,已經(jīng)見不到這三個人了,就像歌里說的那樣。
他意識到:一切無常,對人對物都要用心珍惜。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廟請他去講經(jīng)。臨出發(fā)前,天氣預報臺風登陸,對方來電話通知他不要上船。于是他退了票,換乘另一艘船。沒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果然被臺風襲擊,全船沉沒,死了 1200人。聽說船上有一個美國牧師,自己有救生圈,看到一個女人懷抱孩子卻沒有救生圈時,他把自己的救生圈給了女人,女人和孩子獲救,他卻淹死了。
這場悲劇震撼靈魂。從那時起,松原泰道覺得,他的生命是別人給的,他要學著多舍少取,回饋他人,要“用懺悔和布施之心創(chuàng)造萬物共生的世界”。
他的精神養(yǎng)生法就這樣形成了。
精神養(yǎng)生法還有個“三不原則”:不勉強,不浪費,不懶惰。
不勉強,指的是不好高騖遠,做脫離常規(guī)的事;不浪費,指的是珍惜時間、珍惜身邊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不懶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讓別人去做,不管年齡多大,都要鼓足熱情繼續(xù)學習。中國有個名叫百丈的和尚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說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