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蘇云,1943年,在晉綏十月劇社擔任舞臺美術工作。1947年他參加西北工學隊赴東北,蘇云利用這段時間系統(tǒng)地學習了電影生產(chǎn)工藝過程和電影攝影、洗印方面的知識。1948年,工學隊到達東北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前身)。1950年后,他相繼任技術處,制片處副處長、副廠長、廠長,黨委副書記等職。蘇云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憑著毅力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終于成為一名電影技術的內行和電影生產(chǎn)、管理的專家。 在他擔任領導職務后,他并沒有忽視在專業(yè)方面的學習提高,不懂就問,虛心向創(chuàng)作人員、技術人員等生產(chǎn)第一線工作人員學習。他出國的機會較多,因此,他利用每次出國考察學習電影生產(chǎn)方面的先進技術和制片管理上的好方法,回國后,他會寫出祥細的報告,對制片廠如何實行技術改造,設備更新,以及如何建立科學的管理系統(tǒng)提出自己的意見。 1980年他被選為吉林省文聯(lián)副主席,吉林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副主席,1985年任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生平
1925 年生于山西省 陵川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他從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在他十三歲的時候,八路軍開進他的家鄉(xiāng),他參加了抗日宣傳隊,和十多個十二、三歲的孩子一起,在陵川至晉城一帶進行抗日宣傳。時隔不久,他在晉城參加了八路軍太行山劇團,每天學唱歌、跳舞,學文化,經(jīng)常為八路軍指戰(zhàn)員演出。
1941年,他被組織送進八路軍野戰(zhàn)政治部魯迅藝術學校美術系學習。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學習條件非常艱苦,而且學校經(jīng)常遭到日寇的襲擊。他們一面參加反掃蕩斗爭;一面擠時間上課、學習。在兩年的時間里,他學習了木刻、版畫和美術理論知識,讀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 和文藝理論書籍,開闊了眼界,充實了頭腦。
1942年5月,由于日寇的瘋狂掃蕩,學校決定遷往延安。當?shù)竭_晉綏解放區(qū)時,學生們被留在晉綏“魯藝”分院。
1943 年初,為了適應戰(zhàn)爭環(huán)境,晉綏“魯藝”分院改成文化服務團,不久又改為七月劇社,到前線和敵后為抗日軍民演出。蘇云在第二隊擔任舞臺美術工作。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人民解放戰(zhàn)爭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攻階段?紤]到需要培養(yǎng)更多的電影干部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于是決定以延安的一部分電影工作者為基礎,并吸收晉綏解放區(qū)的部分文藝干部,組成西北電影工學隊,前往東北電影制片廠學習和實習。蘇云是西北電影工學從的成員之一。
1947年10月24日,蘇云隨西北電影工學隊從晉西北的崞縣出發(fā),向東北解放區(qū)行進。當?shù)竭_晉察冀邊區(qū)時,由于交通受阻,停留了一段時間。他們利用這段時間,在華北電影隊的幫助下,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了電影生產(chǎn)工藝過程和電影攝影、洗印方面的知識,進行了沖洗電影膠片的實際操作。他們在水缸里進行顯影、定影,然后掛在繩子上,晾干。他們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沖洗了《毛主席在陜北》等新聞片。
1948年6月,西北電影工學隊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到達東北電影制片廠。不久,蘇云被任命為東影攝影科副科長。東影遷回長春后,他歷任技術處副處長、處長、副廠長,1978年被任命為廠長,兼任黨委副書記。
蘇云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他靠刻苦勤奮的學習和在實踐中的鍛煉,成為一名電影技術的內行和電影生產(chǎn)、制片管理的專家。他在艱苦的戰(zhàn)爭年代,就抓緊一切機會學習。進城以后,雖然擔負了繁重的行政工作,仍然擠時間堅持學習。從1949年到1953年,他以頑強的毅力,自學了數(shù)學、物理、化學。廠里組織的一些專業(yè)學習或講座,如攝影、美術、錄音、洗印等,他都積極參加,認真做筆記,不懂就問,一絲不茍。
1953年,他在北京參加了蘇聯(lián)專家辦公室的工作,又學到了許多電影企業(yè)管理方面的知識。擔任長影領導工作后,他仍然堅持學習,經(jīng)常到生產(chǎn)第一線,向創(chuàng)作人員、生產(chǎn)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工人學習。
他出國的機會較多。每次出國,他都抓緊時間考察和學習電影生產(chǎn)方面的先進技術和制片管理上的好方法。1956年,他隨中國電影代表團去捷克參加卡羅維·發(fā)利國際電影節(jié)時,參觀了捷克故事片廠、美術片廠、洗印廠,對這些電影廠的生產(chǎn)和制片管理做了認真的考察。他到蘇聯(lián)、日本、印尼、英國、美國等國家訪問時,也都抓緊時間學習,并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研究。
1964年,文藝界極左思潮又一次抬頭,電影界身受其影響。在這種舉步維艱的時期,廣大電影工作者沖破風浪開拓電影題材新領域,一批優(yōu)秀影片隨之涌現(xiàn)。大家所熟悉的《英雄兒女》、《兵臨城下》正是蘇云擔任長影代理廠長是主抓生產(chǎn)的。這兩部影片藝術個性突出,在人性、人情的表達上有較大的突破。電影《兵臨城下》,反映的是解放戰(zhàn)爭中,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在正確政策感召下,固守孤城的國民黨將領率部起義,孤城獲得解放的故事。
1966年,江青給這部影片橫加了“鼓吹議會道路”、“美化國民黨”等罪名,責令批判。文革中,蘇云因此第一批被打成走資派,關進牛棚里,一次次被揪出來批斗。直到1969年,因為精通電影生產(chǎn)和管理,蘇云才復出工作。當時能拍的電影很少,全國人民只有八部樣板戲可看。1973年周總理根據(jù)群眾反映電影太少的意見,著手解決電影問題。蘇云主抓的工業(yè)題材影片《創(chuàng)業(y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于1974年完成的。
在那個經(jīng)歷浩劫的年代,人們似乎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在何方。這部以大慶石油工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真實故事改編而來的電影,象一道曙光振奮人心,再次把人們的干勁兒都鼓起來。然而影片剛剛放映,江青就列出了十大罪狀,下令停止宣傳,責令長影領導和創(chuàng)作人員進行檢討。毛主席在收到編劇張?zhí)烀竦男藕,看了一遍影片,感動得落了淚,并作了影片《創(chuàng)業(yè)》可以發(fā)行的批示。對此江青惱羞成怒,把蘇云和主創(chuàng)人員叫到大寨,指責張?zhí)烀窀媪怂臓,指責蘇云在其中沒有起好作用。
粉碎了四人幫,電影界迎來了明媚的春天。北影、上影、長影三大電影制片廠共同把中國電影迎入一個新的時代。蘇云廠長和長影人一起勾劃了長影新時期的璀璨畫卷。
1982年,電影《人到中年》的上映引起了轟動,并榮獲1983年金雞獎、百花獎、最佳影片獎。但人們卻想不到,這部影片的問世曾經(jīng)是那么艱難,經(jīng)歷了那么多風風雨雨。
在蘇云的堅持下,《人到中年》終于在1982年問世,并好評如潮。此后蘇云又主抓拍攝了《將軍》、《開國大典》、《七七事變》、《重慶談判》等影片。
東影的工作
蘇云進入東影之后,先是跟著攝影科的大師們學習。這個時候,時年24歲的蘇云一門心思想著多學點東西,盡早真正跨入電影藝術殿堂。當他興致勃勃地要跟著包杰、徐肖冰他們去前線拍新聞紀錄片的時候,他被袁牧之留了下來。袁牧之希望蘇云邊學習邊負責廠里的工作。他被任命為攝影科科長,開始了電影事業(yè)的管理工作。
1949年,東影由興山遷回長春,廠里的電影工作者們也迎來了創(chuàng)作的春天。還在興山的時候,于敏創(chuàng)作了《橋》和《趙一曼》,王震之完成了《白衣戰(zhàn)士》和《內蒙春光》(后更名為《內蒙人民的勝利》),伊明完成了《無形的戰(zhàn)線》,顏一煙創(chuàng)作出了《中華兒女》,陳波兒將舞臺劇《電》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光芒萬丈》。一大批優(yōu)秀的劇本相繼開拍。隨之,蘇云主持的攝影科的工作也繁忙起來。在興山時,他們主要是為新聞紀錄片忙碌,現(xiàn)在加上了故事片這個重頭戲,真是忙上加忙!攝影科不僅管理著攝影器材和設備,而且設有編輯照片文字的照片組和印制照片的照相組。上接新聞攝影隊,下接制作幻燈片的洗印科和制造幻燈機的修理科。蘇云深知自己所負責的部門對于影片的生產(chǎn)是多么重要,他要求每一個同志都要做好本職工作,保養(yǎng)好、維修好各類攝影機,確保每個攝影組有關物資和器材的及時供應。他還派出人員深入攝制組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確保影片生產(chǎn)的順利進行。
蘇云是個非常細心的人。他經(jīng)常到攝影棚里去看拍戲,除了學習還想著一旦攝影組需要什么,自己可以應個急。有一次,他看到攝影棚里的照明燈因故爆滅,閃出火花,突然想到攝影機上膠片盒里轉動的膠片,那可是易燃性的硝酸膠片!不由得憂心忡忡起來。之后,在全廠的管理委員會議上,他再一次強調安全防火,保證生產(chǎn)的順利進行。事也湊巧,那之后沒幾天,主樓的樓道里突然響起了“救火”的驚叫聲。只見二樓的還音室里冒出滾滾濃煙,一股刺鼻的味道蔓延開來。原來,正在為影片《橋》進行后期混合錄音的同志,因為夜以繼日的勞累,疏忽了操作規(guī)章,竟拿著樣片去開燈,豈料,閘門上的電火花將那膠片擊燃,隨即,放在還音室內的全部樣片猛然起火,燃燒起來……蘇云所在的攝影科就在還音室的樓下,他見樓上發(fā)生了火情,立即意識到還音室還緊挨著倉庫,那里面保存著數(shù)千部資料影片,均為易燃的硝酸片。一旦引燃,無異于引爆一個彈藥庫,其后果不堪設想。他一面吩咐科里的人趕快將庫房里的攝影機和攝影器材向院子里轉移,一面飛身上樓,拼命地呼喊著:“快搬資料庫里的資料片!快搬資料片!”他邊喊邊沖進了濃煙。蘇云的喊聲,喚來了更多的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撲滅了火。結果影片《橋》的音帶樣片化為灰燼,這雖然影響了《橋》的后期制作,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其他物資并沒有禍及,尤其是那幾千部資料片安然無恙。
這場火災給全廠職工敲響了警鐘。蘇云認為,僅僅搞好電影的制作是不行的,廠里的規(guī)章制度建設也同樣重要。此后,就任廠長的蘇云,一直很重視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建設,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收效。
感情歷程
蘇云與著名配音演員向雋殊的戀愛。向雋殊出身非勞動人民家庭,所謂“社會關系復雜”,婚姻亦有過挫折。當年他們相愛時,在廠內是爆了一個大冷門,上上下下議論紛紛說什么的都有,雙方都受到了很大壓力。有的領導怕因此影響蘇云的大好前程,奉勸蘇云另擇配偶。也有好心人給他介紹別的對象,還有一些女孩子向他表達愛慕之情,可蘇云都不為之所動。向雋殊怕因此影響蘇云的前程,忍痛向他提出分手。但蘇云說:“他們所以反對,是因為他們都不真正了解你。你的決定我會尊重,不過今后我不會再考慮這件事了”。說這話時,他的眼里含滿了淚水。
蘇云寧可不升官也不愿放棄真正的愛情,這在他這種經(jīng)歷的干部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是個重感情敢于堅持獨立見解的人。后來半個多世紀的事實證明,蘇云慧眼識珠,他們的婚姻是幸福的。不論是陽光燦爛還是風風雨雨,他和妻子相濡以沫,互助支持,各自為電影事業(y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的婚姻也成為影壇佳話。
“創(chuàng)業(yè)”的勇氣
在文革中,蘇云被關進牛棚,有人毒打了他。向雋殊帶著女兒借故走進牛棚時,看見他正在擦洗身上帶血的傷痕,腦后的頸椎部位起了一個雞蛋大的血包。向雋殊又氣又疼地說:“怎么往死里打。俊碧K云卻用一種諒解的口吻說:“啊,小娃娃,小娃娃………”事后,他的頸椎留下了嚴重后遺癥,經(jīng)常頭暈。他明明知道是誰打了自己,但一直對夫人和兒女守口如瓶。直到臨終離去,家里親人也不知到底是誰打了他。
1969年,蘇云已被“三結合”當了廠革委會生產(chǎn)組長,管的還是生產(chǎn)副廠長那一大攤事。工、軍宣隊不懂業(yè)務,長影創(chuàng)作生產(chǎn)(主要是拍樣板戲電影)的重擔主要由蘇云承擔。但此時蘇云處境并不寬松。不抓生產(chǎn),于心不忍,也是他性格做不到的;抓生產(chǎn),又要時時謹防被扣上“以生產(chǎn)壓革命”的罪名。有一次,他在送樣板戲影片去京審查時,用補發(fā)的工資買了一塊表,回來后就被工、軍宣隊扣上“資產(chǎn)階級生活作風”的大帽子,要他在會上當眾做檢查。蘇云認為此事沒什么錯誤,又被扣上“對文化大革命態(tài)度不好”的帽子。
堅持不懈
就在這種處境下,許多老干部采取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有風吹草動就住進醫(yī)院。而蘇云始終堅守崗位,不退縮,不放棄,領導全廠拍攝了《沙家浜》、《奇襲白虎團》、《艷陽天》、《青松嶺》、《戰(zhàn)洪圖》、《車輪滾滾》等影片,接著,他又以超人的膽識與眼光,策劃、組織、領導了影片《創(chuàng)業(yè)》的攝制。
榮譽
1985年,第五屆影代會上,蘇云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在每年的電影金雞獎的評選中,蘇云堅持他一貫的尊重事實,敢講真話的工作作風,贏得了廣大電影家協(xié)會會員的贊許。1995年,從影近半個世紀的蘇云從影協(xié)退下來,但他依然關心中國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還擔任著影協(xié)顧問和中國電影基金會會長的職務。
評價
他最早邁入中國電影的新時代。
他的影片曾被江青列出十條罪狀。
他是原長春電影制片廠廠長。
在北京地壇公園,每天早晨都有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鍛煉身體,平常人根本看不出,他曾經(jīng)在中國電影界身居要職,他就是原長春電影制片廠廠長蘇云。這位從太行山走出來的電影事業(yè)家,雖然電影膠片上沒有印他的名字,但一些優(yōu)秀影片的誕生,中國電影的發(fā)展,都有著他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