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貞(1636~1712),字起元,號杞園,清初著述家、書法家、篆刻家,世居濰河東高柯莊,自其高祖遷居安丘縣城南門里。自幼天資聰穎,7歲入學,教以《養(yǎng)正圖說》,即能明其大義。13歲補府庠生,治舉子。36歲考為拔貢,選入太學。1679年(康熙18年)舉為博學鴻儒,托母病不就。后又詔試太和門,御試第三名,授翰林院孔目,仍不赴任。遂征釋侍詔,亦堅辭不從。自此,隱居安丘縣杞城村,拜明清之際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歷史學家黃宗羲為師,開始了他的漫游與著述生涯。
特長愛好
他刻苦好學,博覽群書,長書法;善篆刻,并能鑒別名人字畫,好收藏文物古籍;其篆刻曾學周櫟園技法,后另辭蹊徑,獨樹一幟。
往來京師
他往來京師,數(shù)游吳越,并帶其子北走燕趙南泛江淮,訪名賢、購異書,結(jié)交天下名人,研究各方著述。侍郎周櫟園視察青州,得才士4人,他即其中之一。身居刑部尚書的王士禎凡遇重要文稿,大都請他閱定。
游仙生活
他放浪形骸的游仙生活,遺世獨立。疏狂不馴的性格,得到了清初戲曲作家洪升的高度評價。洪升的《詞曲為杞園先生題(浮家泛宅圖)》中的第二首《普天禾》云:“綠蓑衣,隨身掛,青箬笠,籠頭大……休提起御酒宮花,綸竿自拿,只憑著筆床茶灶生涯”。1702年(康熙41年),蒲松齡與他第一次相見,二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各自傾訴肺腑之情。蒲松齡的《聊齋詩集》中有“朱主政席中得晤張杞園先生。依依援止,不覺日暮,歸途放歌”一首。
友人評價
同年,蒲松齡還在《題張杞園<遠游圖>》詩中寫道:“誰者留作湖海人,將無似我張老君……游仙欲把浮丘袖,笑我雙瞳小如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