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歷史時期文物考古;古代東亞物質文化交流;區(qū)域歷史文化。
獲得榮譽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代表作先后獲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三等獎,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出版工程人文社科類100種原創(chuàng)圖書獎,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等。
2020年9月4日,入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2020年新會員。
人物作品
論著
1、《六朝建康城發(fā)掘與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2、《南京城墻志》,鳳凰出版社,2008年。
3、《六朝文物》,南京出版社,2004年。
4、《江寧歷史文化大觀》,南京出版社,2008年。
5、《高淳歷史文化大成》,南京出版社,2013年。
6、《大足歷史文化大觀》,重慶出版社,2016年。
論文
在國內外報刊發(fā)表考古簡報、論文120余篇,代表作有:
(一)文化交流研究:
1、《漢城時代百濟與中國東晉、南朝交流二題》,韓國百濟學會編:《近肖古王與石村洞古墳群》,2016年。
2、《試論韓國首爾風納土城的三個問題》,《邊疆考古研究》第17輯,科學出版社,2015年。
3、《關于朝鮮半島古國加耶與南朝交流的兩個問題》,《文物研究》第21輯,科學出版社,2015年。
4、《略論中國南朝與新羅的文物交流》,《文物研究》第20輯,科學出版社,2013年。
5、《韓國公州宋山里6號墳幾個問題的探討》,《東南文化》2008年第4期。
6、《南京出土的孫吳人面紋瓦當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韓國國立公州博物館研究叢書第16冊,2005年。
7、《六朝墓葬出土玻璃容器漫談——兼論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玻璃容器的來源》,《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2輯,文物出版社,2011年。
8、《百濟武寧王陵形制結構的考察》,韓國《東亞考古論壇》創(chuàng)刊號,2005年。
(二)六朝文物考古研究
1、《南京堯化門外北家邊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墓主身份新證》,《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2、《南京甘家巷“蕭恢墓神道石刻”墓主身份辨正》,《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12期。
3、《南京顏料坊出土六朝墨書瓷器分析》,《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1期。
4、《南京顏料坊出土東晉、南朝木屐考—兼論中國古代早期木屐的階段性特點》,《文物》2012年第3期。
5、《丹陽三城巷(1)南朝陵墓石獸墓主身份及相關問題考訂》,《東南文化》2011年第6期。
6、《簡論南京石頭城的四個問題》,《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7、《六朝建康城遺址出土陶瓦的觀察與研究》,日本明治大學古代學研究所編《古代學研究所紀要》第18號,2013年。
8、《論丹陽陵口南朝石獸的制作年代》,《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9、《南京紅土橋出土的南朝泥塑像及相關問題研討》,《東南文化》2010年第3期。
10、《南京上坊孫吳大墓墓主身份的蠡測——兼論孫吳時期的宗室墓》,《東南文化》2009年第3期。
11、《馬鞍山孫吳朱然家族墓時代及墓主身份的分析》,《東南文化》2008年第5期。
12、《論南京大行宮出土的孫吳云紋瓦當和人面紋瓦當》,《文物》2007年第1期。
13、《梁昭明太子陵墓考》,《東南文化》2006年第4期。
14、《南京發(fā)現(xiàn)的孫吳釉下彩繪瓷器及其相關問題》,《文物》2005年第5期。
15、《六朝瓦當的發(fā)現(xiàn)及初步研究》,《東南文化》2004年第4期。
16、《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大墓時代及墓主身份的討論——兼論東晉時期的合葬墓》,《東南文化》2003年第9期。
17、《六朝帝王陵寢述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18、《考古資料所見之六朝建康城》,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編:《關野貞大陸調查與現(xiàn)在》報告集,2011年。
科研項目
1、六朝建康城遺址出土瓦當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7年。
2、南京出土明代墓志資料的整理研究,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規(guī)劃項目,2014年。
3、南京石頭城研究,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3年。
4、南京出土明代墓志資料整理與研究,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014年。
5、先后承擔地方政府、考古機構及企業(yè)委托的區(qū)域歷史文化資料整理研究及文化遺產調查勘探項目10多項。
相關言論
1大家心目中的年度漢字
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志高:改
2013年南京可以用一個改字來串起來,因為南京今年改變太多了,從上到下都在改,2017年的改變也比往年要大很多,尤其去年中央還出了八項規(guī)定,出來后我看到,不少高檔酒店都已經關了門,有不少走起了平民路線,還有不少高檔煙酒店關了門。這就是一個好的現(xiàn)象。
2南京羊皮巷挖不到南唐皇宮
有媒體報道南京羊皮巷工地有可能埋著南唐皇宮。對此,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王志高主任昨天表示,“這里肯定不是南唐的皇宮,一個多月的考古挖掘證明,該工地在宮城遺址之外,更不可能是六朝宮城的范圍!彼糾正說,此工地并沒有發(fā)掘出與皇宮有關的地下遺跡,該工地正挖到南宋地層,但只是出土了一些各朝代的生活用具。接下來的挖掘,是想進一步探尋孫權皇宮——太初宮的遺址所在。
3南京六朝博物館剁手俑只是巧合
雙十一血拼大戰(zhàn)剛剛結束,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紛紛一片“剁手了”的哀嘆。近日,南京六朝博物館的官微“@南京六朝博物館”的一條微博引起轟動。一張“剁手俑”的照片讓經歷血拼大戰(zhàn)的小伙伴們感同身受。
“過完11·11,這張圖會不會成為很多人的頭像呢?”“@南京六朝博物館”的微博登出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件六朝陶俑,身材修長,寬衣博帶,端莊肅立。特殊的是,陶俑的兩只手是缺失的,手掌不知去向,手臂上兩只看似陰森森的孔洞,有幾分嚇人,就像被人將雙手剁掉了一樣。
“主頁君已經殘忍地剁手了,神速付好了款去睡覺了!”“@南京六朝博物館”賣萌的語言和“剁手俑”圖片,使得很多經歷血拼廝殺的小伙伴們心有戚戚焉。很多網友跟帖稱,血拼了一夜,那感覺和這陶俑一樣,雙手被“剁”!話說回來,這件六朝陶俑的雙手為什么會被“剁”呢?要知道一千多年前沒有電商,也沒有“雙11”啊!
南京師范大學的六朝史專家王志高教授說:“這只是一個巧合,這個俑并非u2018剁手俑u2019。”
王教授說,這件陶俑是東晉時期的,當時流行這樣一種陶俑制作方法:陶俑身體大部分用陶土燒制,只留下雙手末端兩個洞洞。工匠用木頭雕兩只手,放進兩個洞洞里安裝上。陶俑的手中還有木制的道具,可能是兵器,可能是日用品。經歷千年滄桑,木手和手中的道具早已經朽爛光了,因此才給后人“剁手俑”的錯覺。
“這件陶俑不是殘的,而是完整的,但由于手中工具爛掉了,無法判斷它是儀仗俑還是侍衛(wèi)俑。”王志高說,這種陶俑制作方法東晉時很常見,南京地區(qū)的東晉墓葬里也常有發(fā)現(xiàn)。到了南朝,此方法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整體燒制陶俑,因此完整的南朝陶俑中,是找不到這種“剁手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