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舜功
鄭舜功,新安人(今徽州),名字在明史中僅出現(xiàn)過一次,曾作為“大明國客”的身份于嘉靖三十四年出使過日本。明史·列傳第二百十·外國三·日本。
先是,蔣洲宣諭諸島,至豐后被留,令僧人往山口等島傳諭禁戢。于是山口都督源義長具咨送還被掠人口,而咨乃用國王印。豐后太守源義鎮(zhèn)遣僧德陽等具方物,奉表謝罪,請頒勘合修貢,送洲還。前楊宜所遣鄭舜功出海哨探者,行至豐后島,島主亦遣僧清授附舟來謝罪,言前后侵犯,皆中國奸商潛引諸島夷眾,義鎮(zhèn)等實不知。于是宗憲疏陳其事,言:“洲奉使二年,止歷豐后、山口二島,或有貢物而無印信勘合,或有印信而無國王名稱,皆違朝典。然彼既以貢來,又送還被掠人口,實有畏罪乞恩意。宜禮遣其使,令傳諭義鎮(zhèn)、義長,轉(zhuǎn)諭日本王,擒獻倡亂諸渠,及中國奸宄,方許通貢!痹t可。
嘉靖年間,倭寇侵犯沿海,明廷震怒。三十四年,命時任兵部尚書楊博,負責(zé)派遣使者移諭日本國王,命其管束倭人,釋放掠虜?shù)闹袊鴩瘢瑮畈┡沙鋈サ氖拐哒青嵥垂。因為鄭舜功不僅是涌現(xiàn)了大批海上貿(mào)易商的徽州人,深諳航海貿(mào)易,而且曾在嘉靖八年(1529年),跟隨日本僧侶昌虎首座至京都,為畠山義宣辨別漢和藥物,對日本較為熟悉。
“遵蒙本部尚書楊令言,但以中國百余年來,未嘗遣使日本國,是故不敢承領(lǐng)文移,取辱使命。但以國客之名,先之以忠信之言,曉之仁義之道,要之以文德之教,使蠻貊之民,樂生于化日之下,自謂用夏變夷之一端耳”。(日本一鑒)
明史中的提到鄭舜功是總督南直隸、浙、福軍務(wù)的楊宜所派,但批準派使者移諭日本的時候是在楊宜的前任張經(jīng)時期,并且鄭舜功在所著的“萬里長歌”中的到“遵蒙本部尚書楊令言”。楊宜從來沒有當(dāng)過六部尚書,僅曾當(dāng)過南京戶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而楊博在嘉靖三十四年接替聶豹為兵部尚書,鄭舜功本人也是同年到北京接受此任務(wù)的,故明史此中記載有所出入,所以直接派遣鄭舜功出使日本的當(dāng)是楊博無疑,而與楊宜是沒有關(guān)系的。
不久接替楊宜接任“總督浙、!焙趹椩俅闻沙隽岁惪稍、蔣洲再次出使日本,但卻比鄭舜功率先一步抵達日本。鄭舜功到日本豐后國,被豐后國守源義鎮(zhèn)、源義長兄弟接待。源義鎮(zhèn)即豐后國大友宗麟,源義長則后來成為了周防國的大名大內(nèi)晴英,當(dāng)時又稱大友義長。
鄭舜功成功的“隨諭了日本西海修理大臣”大友宗麟,使其承認過錯,又把掠虜而來的中國百姓遣送回國。鄭舜功又派從事沈孟綱、胡福寧等人往本州謁見日本“國王”源知仁(指室町幕府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最后圓滿完成了任務(wù),于嘉靖三十六年,同日本方面的使者僧清授等一起返回了中國。
日本一鑒
鄭舜功在日本豐后國期間,把考察的日本國民風(fēng)俗、自己所經(jīng)歷的事情寫成一本對后世頗有影響的書,是為“日本一鑒”,共計九卷。書中的“桴海圖經(jīng)”三卷,即“萬里長歌”、“滄海津鏡”、“天使紀程”三部分,有關(guān)于臺灣、琉球及釣魚列島的重要記載,成為后世研究明朝嘉靖年間的中、日、琉球以及中國臺灣的第一手資料。
該書正式成書于嘉靖四十四年,書中明確指出了釣魚列島海域歸中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