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楊世綏為人精明,在姬家壩,別人搶種熟地,他卻雇人大量開墾荒地,憑借涪江水利和兩岸適宜農(nóng)耕的自然條件,變磽瘠為沃壤,若干年后,居然擁有土地5000多畝。他又結(jié)交官府,包攬遠銷官鹽的專利權(quán),成了遠近聞名的“楊三泰”大鹽號的主人,從此顯赫起來。不久,楊世綏遷出姬家壩,在沿江右岸的雙江鎮(zhèn)大興土木,營造宅。
個人經(jīng)歷
楊世綏發(fā)跡后,一方面大量購買田地,另一方面大力進行“智力投資”。他不惜重金送子女讀書,7個兒子幾乎都聘有家塾教師。同時,他又肆與文人學士、達官顯貴聯(lián)姻,讓長孫楊宣熙與安岳籍禮部侍郎王炳瀛之女聯(lián)姻。這不僅對楊氏家族進一步致富發(fā)跡和提高社會地位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也把外面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引進了當時較閉塞的雙江鎮(zhèn)。由此,在雙江的楊氏家族中,也逐漸分化出兩種思想和勢力:一種繼承了舊式家庭的衣缽,死守舊的傳統(tǒng)道德,在內(nèi)部互相傾軋,勾心斗角,爭財奪利,沉醉于腐朽糜爛的寄生生活;另一種,則受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透過自己舊式家庭,更加認清了舊社會的沒落本質(zhì),他們要求“進新學、增知識、廣見聞”,強烈追求光明的新生活。
1868年(同治六年),楊世綏去世,大家庭解體,除了留作祭祀用的良田2000畝和銜房7通外,其余家產(chǎn)都分給各房。分家之后,各房紛紛建造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