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詳述
孫希旦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聰明好學(xué),過目成誦。十二歲就成為縣學(xué)生員,不但文章、詩詞寫得好,學(xué)問博涉經(jīng)典、天文、輿地、歷算等。
二十七歲,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舉人。
三十四年(1769)參加禮部會試,中正榜,因限于名額,別為一榜,以內(nèi)閣中書候缺,成《尚書顧命解》。
三十六年,補授內(nèi)閣中書,時四庫全書館開,擔(dān)任分校官。校勘宋朝王應(yīng)麟撰的《玉!罚200卷),《四庫全書》第一部成,議敘加一級。
四十三年(1778),他參加會試、殿試,登戊戌進士,皇上親擢一甲第三名探花(注:一甲前兩名分別是狀元和榜眼),賜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主考于敏中讀其殿試對策,以為“使他人檢書為之,不能有此”,諭浙江同榜門生師事之。
乾隆四十三年秋,丁母憂,他居家整理舊作,寫成《禮記集解》(五十卷),并主講溫州城內(nèi)中山書院,其生徒有黃大觀、石建章等。服滿,于四十六年春回京,補考散館一等,任武英殿分校官兼國史三通館纂修官。朝廷令他厘定《契丹國志》和《金國志》。孫希旦白天在國史館、三通館和繕書所?薄队窈!,晚上厘定契丹、金兩志,并起草《續(xù)通典凡例》。
由于他學(xué)識淵博,同館閣的同事和弟子常請他講解或解釋編纂中的疑問,工作十分辛苦。孫希旦終因食少事繁,積勞成疾,在任內(nèi)以痢疾去世。在彌留之際,口占七絕詩一首:
人禽相去只幾稀,物欲橫流天理微。
病里靜思半世事,茫茫四十九年非。
孫希旦墓在今浙江省瑞安縣碧山鎮(zhèn)馬河龍頭庵。
后世頌揚
孫希旦平生不茍權(quán)勢,生活清貧淡泊,不求車馬衣冠之好。臥病時,以告假辭,不接受國史館送來之公費錢。會試前,杜門謝客,雖密友亦不接見。某翰林欲授以“關(guān)節(jié)”,笑而不受。文華殿大學(xué)士和珅很賞識他的才華,想把他拉到門下為自己效勞,派家丁到他寓所,邀他必到相國府一敘,被希旦拒絕,嘗說:“學(xué)道而以為名,吾所恥也!倍∧笐n回鄉(xiāng)時,溫州知府和瑞安等縣知縣到他家鄉(xiāng)吊祭,見孫宅破舊,擬出銀為他修建新宅,他婉言加以謝絕;地方官員給他送禮,也被一一拒絕。
孫希旦的著作除上述的《禮記集解》(一九八九年中華書局列入《十三經(jīng)清人注疏》出版)外,還有甌風(fēng)社印本《敬軒詩存》傳世。
孫希旦堪稱后世楷模,碧山桐田孫氏后裔設(shè)“孫希旦紀(jì)念廳”,編《紀(jì)念孫希旦文集》,弘揚他“潔身不阿,清正廉明”的精神。
古文版介紹
幼有奇慧,讀書三四過即能成誦。12歲,補縣學(xué)生員。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舉人。次年撰《周禮》注說《大祝九祭說》、《會同說》等10篇。浙江學(xué)政竇光鼐見其文,贊為“古作者”。余姚邵晉涵旅途同艙,聞其論經(jīng)史百家,滔滔不絕,大為嘆服,遂訂交。
三十四年會試,取中正榜,得內(nèi)閣中書,回家候缺,著《尚書顧命解》。
三十六年,赴京任職,著《禮記注疏駁誤》。續(xù)任《四庫全書》分校官,專校王應(yīng)麟《玉!。書成,丁父憂回鄉(xiāng)。
四十三年,應(yīng)禮部試,以一甲三名及第,授翰林院編修,總裁于敏中讀其殿試對策,以為“使他人檢書為之,不能有此”,諭同榜門生師事之。秋,丁母憂,家居整理舊作,成《禮記集解》50卷。主講溫州城內(nèi)中山書院,其生徒有黃大觀、石建章等。
四十六年春,服滿回京,補考散館一等,任武英殿分校官兼國史三通館纂修官,起草《續(xù)通典凡例》,校纂甚勤。厘正《契丹國志》、《金國志》,乾隆以為佳善,敕部議敘。因積勞成疾,
四十九年十一月九日卒,年僅49歲。瑞安城西外陶尖舊有少年讀書處,俗稱“探花樓”,已毀。墓葬在碧山鎮(zhèn)馬河村龍頭庵。
平生為學(xué)一宗程朱,矜持名節(jié)。大學(xué)士和珅聞其博學(xué),愿得一見,謝不往;臥病家居,史館月致公費錢,因在假,辭不受。認為“學(xué)道而以為名,我所恥也”!于書無所不窺,旁涉天文、地輿、鐘律、歷算、卜筮,尤深于《三禮》,其后專治《小戴禮》。孫衣言記其行述,認為“其于名物制度,考察精詳,可以補漢儒所未及。而深明先王制作之意,以即乎人心之所未安,則又漢儒所不逮”。
作品
遺著有《求放心齋詩文集》和《禮記集解》等!都狻芬粫瑢O鏘鳴校于咸豐十年六月,共六十一卷,附《尚書顧命解》,同治七年三月刊成。中華書局列入《十三經(jīng)清人注疏》,198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