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洪覺山

    洪覺山

    洪垣,字峻之,號覺山。江西婺源人,【1507—1593年】,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進士。禮部侍郎湛若水講學(xué)京師,垣受業(yè)其門。授永康知縣,征授御史。嘉靖十八年(1539),世宗南巡,冊立皇太子,命閣臣夏言、顧鼎臣選宮僚。垣再疏言溫仁和、張衍慶、薛僑、胡守中、屠應(yīng)飐、華察、胡經(jīng)、史際、白悅、皇甫涍等皆庸流,不可使輔導(dǎo)青宮。帝亦已從他諫官言,廢黜者數(shù)人。未幾,劾文選郎中黃禎先“賄選郎楊育秀,得為考功。及居文選,貪婪欺罔。知州王顯祖等考察調(diào)簡,而補大州。知縣何瑚年過六十,而選御史。皆非制。今當(dāng)大計京官,乃以猥瑣之曹世盛為考功郎,誤國甚”。帝下其章都察院,令會吏科參核。乃下禎詔獄,及育秀、顯祖等,咸斥為民。因詰責(zé)吏部尚書許贊、都御史王廷相,而令十三道御史公舉隱年冒進若瑚者。御史王之臣等坐調(diào)者四人,世盛亦改他部。垣一疏,而御史、曹郎以下得罪者至二十余人。出按廣東。以安南款附,增俸一級。未竣,出為溫州知府。歲饑,有閉糴者,饑民殺之,垣坐落職歸。復(fù)與同里方瓘?fù)鶑娜羲,若水為建二妙樓居之。督學(xué)耿楚到郡,其稱疾辭,家食四十六年,年近九十。


    學(xué)說

    洪覺山融合吸收王陽明與湛若水的心學(xué)思想,強調(diào)格物致知、博文約禮,發(fā)展出以生意為心學(xué)歸宿的生機(幾)之學(xué),心學(xué)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其晚年融佛道入儒,追求心體的超越,又自甘于偏僻山村,故其博學(xué)體系不得傳人。其心性工夫論脫離程朱主靜或主敬、走入頓悟一系,最終與佛禪"明覺"思想合流,標(biāo)志著白沙—甘泉一系自然主義心學(xué)的終結(jié)。但是,他重視從歷史中獲得政治知識,重新詮釋格物論,在明代心學(xué)中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著作有《易說》《史說》《聞言》《應(yīng)跡言》《周易玩辭》《理學(xué)要錄諸言》《覺山史說》等。另外,洪垣等編:《泉翁大全集》,臺北:圖書館藏,嘉靖十九年朱明書院刊,萬歷二十一年修補本、《甘泉先生續(xù)編大全》,臺北:圖書館藏,嘉靖三十四年刊,萬歷二十三年修補本,F(xiàn)今大陸學(xué)者可以閱讀的文獻有《覺山先生緒言二卷》,(明)洪垣撰,《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24冊;《覺山洪先生史說》(二卷),明萬歷四十二年刻本,《四庫存目叢書》,史部,冊283。

    語錄

    1.學(xué)者每言無知,知是此虛靈開天辟地,生生不死 底物事。窮神知化,過此以徃,未之或知,是到無聲臭無可言處。未至于此,豈可便說無知?植幻庥谛判亩枚

    2.吾斯之未能信斯。天理也。一信時,便是仕。止久速無可不可。體叚無聲臭,可言上.視堯舜事業(yè),直是浮云過太虛耳。豈徒在仕,會點脫然事功見大意,恐未以能知此。謂之有堯舜氣象,則似其于體叚,則遠(yuǎn)也。

    3.孔子言敬言集義,言精一博約,皆是渾淪片叚功夫。不是逐事逐時照管,有時事者,感應(yīng)耳。常寂常感。

    4.忠是體,恕是用。否曰:不分體用,皆于感應(yīng)上見之。體則無可言。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行之即忠也。

    5.天理無可見。惟于氣機默運時觀之。如何?曰:天地間一氣而已。氣機外,固無理。然氣機未必即是天理。還須豫有存養(yǎng)、省察之功始得。故孟子養(yǎng)氣在知言。

    6.三年之內(nèi)親喪未除猶如父在。然動必有尊。蓋未離其為子者耳。故曰:無改于父之道,何遽便說到有父之非?道可改而不改也?

    7.溫良恭儉讓,不離本色,無甚奇言異行,以聳動人主而與聞國政?芍(dāng)時諸侯,猶以誠實相感,故夫子不能忘情,其終不足與有為者,退而寒之者,多耳。

    8.文莫謂吾猶人也。非博以約禮,縱有文,總是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蓋文與禮一。惟文王所以為文,躬行之文也。

    9.潤身豈止一身之潤。中和位育,明明德天下,都在。

    10.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此情字,是就繼之者善,善字上來,忽然之間,真情發(fā)見,即繼之之意,若施之事,為離幾,已遠(yuǎn)其情,不可得而見矣。故曰:乍見孺子入井,必有怵惕惻隱之心。

    11.五十而知天命,功夫全在立與不惑。到天命時,亦大叚著力不得。

    12.或謂立是行上功夫否?曰:也須是本體之知上用功。既立矣,富貴貧賤一切無所動念,惑又何生,曰:夫子之不惑,乃脫蒂入天命去處照察審幾。猶惑也,然則,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與。孟子之不動心,如何?曰:如是惑時,故未免猶有持循審察處。六十而耳順是學(xué)否?曰:也是學(xué)此。自是夫子之學(xué),自驗自知,大叚知天命以后,無甚階級,愈用功愈無窮。

    13.學(xué)實覺也。學(xué)以感應(yīng)言思則通乎未感應(yīng)言之。故學(xué)而不思,恐狥事而罔于外。思而不學(xué),恐離事而殆乎中。惟心事知行合一為無病。仁者見之仁,知者見之知,猶未免于罔。罔于殆學(xué),與思俱著一見字不得。人不知而不慍,是亦樂否?曰:樂公而慍私,憂大而小。君子之性,無損,故不慍。君子之性,不可不盡。故樂總是一體感應(yīng)。

    14.舜見象謂郁。陶思君遂日予。茲臣庶汝,其于予治此一轉(zhuǎn)。非圣人不能舜,未嘗動心,更何用轉(zhuǎn)。

    15.知恕之體,則所強即恕之流行對。反身而誠言謂□強耳。恕無強也。

    16.平旦未與物接,無好惡,可見。而何以曰與人相近。只是其氣清明無所好惡,便是相近。對禽獸而言之,故曰人。

    17.以其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是因流尋源功夫,便從源上下手,一了百了。

    18.志在幾先。功夫則于幾時。原非起念。

    19.為仁由已,與克伐怨欲。不行,有天機人為之別。

    20.告子勿求于氣,是持志。而志與氣二,故曰:志一則動氣,氣動即心動。孟子之養(yǎng)氣是志至而氣與志一,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氣安即心安,蓋心志皆氣之所萃,故予嘗謂,不動氣者是不動心之要訣也。

    21.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似不動心而實病心。似物各付物而實外物。所失在毫厘間,佛氏其變證也。

    億則屢中,只為有所見,故知非全知。必信必果,只為有所守,故行非通行。此夫子所以有取于屢空也。

    22.小人以土為土。君子以德為土。故懷德所以求安宅也。小人以惠為惠,君子以刑為惠。故懷刑所以王汝于成也。

    23.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許多吃緊功夫都在此章。此章以上則未易言。此章以下則無難事。

    24.倚猶偏倚也。交也,叅天兩地而倚數(shù)變動,流行俱在交處。幾亦從交處得之,故無窮。

    25.如有所立卓爾,此心與天地流通,如初入人家,尚有許多見處。朢道而未之見。上下與天地同流,如久于其家,將遂于之俱忘矣。

    26.雖欲從之,之從,即從心所欲之從。若云道體無從學(xué)博約竭才之初回,固已知之矣。

    27.言顧行,行顧言。顧不在言行,而在體認(rèn)天理。一顧俱得。

    28.居之以忠信,行之似廉潔。非偽行也,從幸取予率不本諸吾心。而以世俗之所謂忠,信廉潔者為從幸取予云耳。若圣人直定論理義所在。一家非之不顧,一國非之不顧。

    29.戒慎不睹不聞,乃誠意功夫。不落意處,即致知格物之謂。非渾論無入手者,故下文以慎獨言之,從天命之性,至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始終只還一個獨字矣。以天下讓之大者,泰伯處之,幾于無聲無臭。夷齊之相孫,猶有心在。季札直是成就一遜字。引遠(yuǎn)自得而不復(fù),顧其后也。故程子曰季札之才。近伯夷亦夫子所謂忠清之意,至于中權(quán)中清,又不足以論之。

    30.文武之事,皆天命流行。而以至德歸之。文王何也。順天以革命者,武王也。原天以造命者文王也。以紂之惡為紂之過者武王也。以紂之惡為己之過者文王也。三分天下有其二,紂無可絕之道。文王小心翼翼,以服事終不敢自絕于天。此其所以為至德。與使文王未即死,紂或可以無伐矣。

    31.仁以為己任,須是真己,方得天下歸仁。蓋一任時天下國家具在,無放閑休歇處。故曰:克己。曰為仁。由己為仁,而能由己者鮮矣。非干學(xué)不知此也,得力全在由己上。

    32.學(xué)思,皆所以致知也。學(xué)而不思,則無以達知行之體。其失也罔襲于外。曾子之初年,隨事精察似也。思而不學(xué),則無以盡知行之實。其失也則又墮于虛見之中。顏子之初年,仰鉆瞻忽,似也。

    33.禮樂射御,名節(jié)功業(yè)皆有可著腳處。惟圣人無所著腳,故學(xué)無精蠢,無彼此,以射御言之在黨人則為博學(xué)。在夫子所執(zhí)言之即為道學(xué)。夫子蓋欲人隨處皆知學(xué)也。執(zhí)御以成名而實無可成之名。故可名便非道。

    34.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非謂為惡之小人也。正謂事跡與君子同而心之趨向異耳。幾之不可不慎。如此若夫為人為利之病,非但好名其不得己而應(yīng)與潔身以自立者皆此類也。少涉軀殼則人矣。

    35.仲弓功夫視諸顏子想是間斷去處尚多。故顏子在以勿功告之,仲虧仍從敬上說來。蓋顏子之勿,從已。仲弓之勿,仍從人己見也。

    36.龍之剛在首,無首何以成其為龍。曰,無首是無起念,掛一虛五虛十之意。故曰乃見天則,無剛可言。

    37.誠者,自成也。天命之性謂合。人物貫始終正是仁以自成。處成物時措。率性之道,仁之用耳。一檐擔(dān)在誠之為貴一句上。

    38.動心未有著落,著落在忍性性字上。

    39.盡性無功夫,功夫在盡心上。

    40凡是豫則立。豫是本體,知天明善。曰:一曰誠。所謂達德也,不在事上。

    41.從人欲上起念,便踏危機兇機。從天理上起念,便踏安機吉機。吉機如登天,兇機如墮壑,一失腳不可復(fù)止,故曰軀而納諸□獲陷阱之中而莫知避,軀者欲心自軀之耳,豈有軀至□獲陷阱而莫知避者。惟于機動之初,或自以為細(xì)微,可以僥幸無事,故忽忽為之遂至于不可止,而不知害己在其中,故智者只觀理欲于毫芒而利害不與,利害展轉(zhuǎn),則昏塞愈甚。

    42.淡而不厭,蘭而文,溫而理,功夫總在微處斡旋,不動言而敬信,乃所謂微也。不賞不顯不怒,篤恭即此,微功之造于極耳。

    43.命之流行,有剛?cè)峒凂g,而生生之本未嘗不在。故剛?cè)峒凂g,可以言偏,而不可以言惡。圣人之于天道,其所不至,剛亦不免于偏而已,故盡心、知性、知天。

    4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總是一知流行充塞到底。道即君子之道也。言。夫子于君子之道,自道之而不以為能,乃亦學(xué)不厭之意。子貢至是蓋知學(xué)之要而夫子發(fā)之三。達德以體達道知要也。

    45.古人才言學(xué)便是君子。為己之學(xué)。故人不知而不慍。不慍與樂皆從悅上來。夫子之時,朋來甚眾。又何以曰:人莫我知。蓋為已之學(xué),不論朋來與否,亦自有人不及知之者,若求人知則與天遠(yuǎn)矣。故曰知我其天?傊皇且粋自知不怨不尤非言,語可以語人者。

    46.先難如草木之屯,須從生意奮發(fā),乃為仁體。不然如原憲之不行,終身以為難矣。不可謂之獲。獲者,得我心之謂也。

    47.不知所以裁之,使狂者知裁,當(dāng)如何用功?曰:使裁柳之未必便是圣人,觀好勇過我無所取,裁,還須是裁。審輕重長短以歸于中。于分殊上功夫多狷者。則又于理一上多了,其不能致知格物一也。是故狂者之量,虛而欲實。狷者之量,實而欲虛。知裁,則虛實不足言矣。然則賜求由張諸子者于狂狷,又將何歸乎。嘗見孝甫云,仲厄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伯。多是歸諸狂者一路。然狂狷病痛,覺少而其余諸子沾帶頗多!跛删陀陟橙怀烧绿。或有所未及耳,到底只論知裁不論資稟。

    48.行之著,是生機露。習(xí)之察,是生機精到神處。

    49.焉知來者之不如今!叭缃瘛倍,承可畏而言。觀四十五十無聞斯亦不足畏一句可見。

    50.勿忘勿助,忘助俱無。即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二句別名。

    51.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顏子不論有道無道,直是用行舍藏于時上識取。

    52.一知便化,恐終未化。一知未化,終成大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未立未不惑時許大艱難是一大不化。既立既不惑時,再無回頭,是一大化。不是知了又惑惑了又知,種子無增減,火候有淺深,得一轉(zhuǎn)即成一轉(zhuǎn)。

    53.稱孝稱弟是志從修行,故硁硁。小人徐行后長是志從。窮理故可為堯舜。

    54.觀弟子,入則孝。云云日間再無閑放時,亦無有成念著腳時,從此養(yǎng)之,便是作圣胚胎。

    55.多聞靠不得,故闕。疑其余亦靠不得,故慎言。乃不落聞見,忠信,篤敬之學(xué)。

    56.見善如不及是見景修念。君子好仁無以尚之是為仁由己。圣學(xué)用功雖同,家數(shù)則異。

    57.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遠(yuǎn)慮即近功,只在目前,為所嘗?為遠(yuǎn)莫遠(yuǎn)于道德。近莫近于利欲。

    58.一言足以盡道。一隅足以盡三隅。三隅之反。如司馬牛因認(rèn)言而究為仁之實是也。故切問近思。

    59.憤是不自安,悱是不自是。

    60.子路之死,可謂妖壽不二,而不得至于道,終于知性、知天上欠缺。

    61、憤是生意奮發(fā)處故樂。

    62.憤悱是學(xué)者事,發(fā)憤非圣人不能。蓋憤悱有起念發(fā)憤。無起念,干道也。

    63.豈可謂善人全無功夫。其中亦自有一種用力持循處,但不可以入圣耳可。欲之善感于念,而未必由于知。不知則其善也猶之外至。然安得謂之有諸已。蓋知者善人,入室作圣之端也。

    64.欲明明德于天下,幾欲字便是大學(xué)根腳。故學(xué)問全在志愿是干道。

    65.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洋洋如在原非虛境。明道所謂中庸言,誠即是神,是也。故齋戒以神明,其德望道而未之見。

    66.其言也,讱到得后便天地盈虛消息以時。

    67.受命二字,最吃緊。惟仁人為能受天之命。惟孝子為能受親之命。安可過求。才貨殖便作逆親。道理非小,故也。

    68、狂直侗愿悾信,與狂肆衿廉愚直俱是實病。有證之病故可捄下此,則入于有心之惡,為轉(zhuǎn)變之癥,療之則不入矣。

    69.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孟子亦是不得巳指出良心與人。使人知所自擇。若是圣人處生處死,直是見義無比擬。

    70.夫子子貢所惡,俱自善中發(fā)來。無德者不足惡,賊德者為可惡,無德者善根猶存。賊德者心喪久矣。故子貢所惡,是子貢晚年進德實學(xué)。

    71.稱人惡,下訕上,再無反已可為善處,勇無禮果敢而窒。再無謙己可與進善處。

    72.大臣必行己志,具臣隨事供職,然一仕季氏恐便非有大臣之志。

    73.億則屢中,是乃念慮精察,動多中理,若謂料事當(dāng)成敗而不爽所言,斯又子貢之余事耳。

    74.諸子不能變化氣質(zhì),豈但不好學(xué)不知學(xué)耳。故好學(xué)夫子獨稱顏子。子貢、子路啟其端而不能竟。蓋須真知得之,故可與幾。

    74.識幾難,知幾亦難。故曰由德者鮮矣。六言非德,有言不敝,而幾達焉,乃德也。

    75.萬鐘不辨禮義,是平地跌殺人。乞人弗屑,是風(fēng)波中自在。

    76.志字從士,從心可見。志伸萬物之上,方謂之尚。故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居仁由義,不分在位無位、有事無事。

    77.孟子不動心,在集義有事上。告子不動心在不動心上。才見定便非有事。才仁內(nèi)便義外。故曰學(xué)以自然為宗。

    78.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偸遣恢B(yǎng)氣之義。不得勿求,是欲學(xué)廓然而實私也。歸之內(nèi)焉而,彼長我長,彼白我白,是欲學(xué)順應(yīng)而實逆也。成之外焉而,是內(nèi)便非外,不得勿求,便彼長彼白,一病也。

    79.道不分身在,不在年。老未老。只管學(xué)問不管年。故不知老之將至,純亦不己之心也。

    80.人既孝弟不必說犯上。此象山論心體處。人能孝弟而又說犯上,此賀克恭所謂功夫精密處。少不循理即是亂。不亂不犯上所以為仁也故驕泰以失之。知命耳順而未至不逾矩圣人猶自以為己過故圣人之學(xué)如天。

    82.仁以為己任,除卻此更無別事。故只此一路,死而后已。

    83.善人直是欲實心為善有恒。實心不掩其善惡。君子則知學(xué)直是能實心去惡而復(fù)其善。今之為善者終是欲人道好,連有恒亦不是,又安得為君子。

    84.狷者篤行而志未達。狂者見達而行不掩。行之不掩,乃清虛曠大之志自有所未可掩耳,非以行之不逮而言。

    85.好仁者,無以尚之是乾道。

    86.不是以博文歸之約禮,亦不是于博文后復(fù)求所謂禮者約之蓋顏子既見得此頭腦直從禮上著力。故非禮勿視聽言動即文即禮與初學(xué)不同。

    87.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夫人之所同欲者衣食耳。其所同不欲者不可衣食者者耳。今不去其所不欲而與之以同欲,欲民之無盜也得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子之告季康子是亦以潔矩之學(xué)也老子曰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近之。

    88.子路之與朋友共是,謹(jǐn)于行義一事之仁也。顏子之不伐,不施,是達于所性全體之仁也。夫子之老安少懷是性同乎。天無方無所,上下同流之仁也。故學(xué)在盡性不在盡事。

    89.一言足以盡天下之道。兩端全體也。執(zhí)其兩端,揚善用中于民。此乃圣人全體,其善以盡道處何者善言善行□蕘所有也。執(zhí)其兩端,以用中于民。非圣人不能有也。故愚夫愚婦,與知與能。在圣人則便為察乎天地,不知不能。

    90.問知言養(yǎng)氣。曰:行有不慊于心則馀其心,告子之病全在于不知心。故不知義。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91.敦厚以崇禮,禮從厚出也。禮卑如地,故厚。

    92.懲忿窒欲,全在震下,一陽之復(fù)。

    93.人處大運中,無一時間。吉兇悔吝,一息不曾停。圣人只隨地恁他去看道理,亦無停息。

    94.一日二日,萬幾總是一幾。渾然而萬幾自感,惟幾惟康,俱從安汝止上。一日二日,萬幾俱從兢兢業(yè)業(yè)上,故無叢叢脞之病。

    95.出于形氣,謂人心。出于義理,謂道心。然否曰:出于形氣而得其正即是道心。出于形氣而不得其正即是人欲。有生之后謂之人心。未生之初,謂之道心。道心蓋繼之善也。

    96.一覺便化,不遠(yuǎn)之復(fù)。交持而勝,是謂頻復(fù)。

    97.中庸之道是,日用常行之道。本顯無隱,本常無怪,言隱怪便知有述。言中庸便知有不見,知言吾弗為便知遵道而行。言弗能已,便知依乎中庸。夫子之意總說歸依乎中庸一節(jié)為圣門正路。遵則似與道為二,行則于真體上有間,故半途而廢,廢非廢棄也,為其學(xué)有著腳不肯進步耳。若依中庸,則無須臾可離,無可歇腳,故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其曰唯圣者能之與中庸,不可能一也。

    98.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xié)于克一。善者德之根,一者善之體。善無定在,惟一是在。隨時而體認(rèn)之,以歸,于一,至協(xié)于克一,則無人已,無聲無臭,連所主之善,亦俱到忘處,無跡可尋。

    99.耕稼陶漁,不見有善。可取,大舜何以得之。曰:無非日用也。與知與能與不知不能只是一體。譬之池中之魚,此魚之水,即江河之魚之水。故禹有人已,舜無人已,禹有聞時有告時,舜則無時不聞,無時不告?傇谏婆c人同樂,取諸人以為善一句。

    100.戒謹(jǐn)恐懼對小人無忌憚而言。蓋人只有一個心,101、非戒懼便是無忌憚。過與不及之流也。然病多在過。

    102.遜志務(wù)時敏乃學(xué)。古訓(xùn)之功即敩也。古訓(xùn)全靠不得。故曰,惟敩學(xué)半念終始典于學(xué)。念在己,懷則猶有人。

    103.己之見,觀道與德字可見。蓋博說是以圣學(xué)告君。

    104.人心但得如空水,與物自然無怨恩。犯而不校。犯者是在已,而犯在人也。圣人則直不見己之是如天然,與反己不同。顏子之不校,乃亦于若無若虛中得之,其于知無也,幾矣。

    105.齊家之道,非專難在人,實難在己耳。妻妾僮仆之言,足以惑吾之心。而吾于妻妾僮仆左右至近,又每足以自惑一家之志。又安能通之。故曰:風(fēng)自火出,明自內(nèi)也。

    106.學(xué)不能成物,還是不誠,有厭倦處。

    107.德威惟畏,德明惟明。惟明故威為德威。

    108.毅而不弘,則所毅者終是有有我之心。謂之為仁不可。故先言弘后言,毅毅即弘之不息耳。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全體也。

    109.陰陽有老少而云九六者,一三五為九,二四為六用,其成數(shù)用。老以含少也。九斯全而群龍具矣。全則純而中也無。首斯無尾,無始斯無終故曰見群龍無首,吉中也。凡遇陽爻,皆以妄動不中為戒,而獨于乾言之示,則也有老少者,著占時事耳。

    110.人肖形天地,巳屬后坎為賢艮為膀胱震為肝異為膽離為心坤為小腸克為肺干為大腸為脾陽為胃夫心亦離矣而獨能為五行之主何也。為其在南也,午之中也。萬物之所趨五行之精之所,聚而極至焉者也,故艮其背,止其所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為向明也。是故君子之學(xué)明德而已矣。

    111.火多過禮,金多過義,才過便屬不仁,故觀過知仁。

    112.卜筮何預(yù)于學(xué)。曰神人一體也。問之師友與問之卜筮,求之心,與求之鬼神俱是驗幾之事。卜筮即心之形著耳。故曰擬議以成其變化。

    113.夫子以天下之否泰為一身之盛衰。故曰:甚矣吾衰也。若謂精神血氣之衰,則此亦事耳。夫子又何嘆之。

    114.取善于人,猶有人已。取諸人以為善,是。無人已,舍己從人,舍己之善也。

    115.逐世無悶,逐世不見知而不悔,是無聲無臭地位。

    116.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本體全功,不分動靜。

    117.孔子自十五志學(xué),以至五十學(xué)易,七十不逾矩。修己誨人,并只以一學(xué)字。體當(dāng)用功不盡,蓋學(xué)之為道,至廣至微,吉兇悔吝,變動不居,故君子乾乾,警惕隨在,占筮子時保之,而猶不敢以為是。而今卻盡反卻。古人為學(xué)成法而以不學(xué)不慮超出孔子用功之外,少涉惡惟便為外道。一加印證,盡屬聲聞。斯亦難與言之矣。書有言之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學(xué)于古訓(xùn),乃有獲,奈何其聽之者弗聰也。

    118.有天下而不與,只是率性自然。性何巍巍,稱巍巍者,對天下對成功言之耳。

    119.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非成君子之名也。古人名即是實,仁是體,名是事。安仁利仁,是體處約處,樂是事。

    120.原憲辭祿,猶是狷介之資,克伐怨欲不行之意,必至夫子,然后為大。故曰:以與而鄰里鄉(xiāng)黨乎,憲守在己而夫子之仁通乎人已也。

    121.日月至焉,是真至,仁否?曰恐猶有些子在,若是真知,必?zé)o可息之理。故曰,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不違焉者,于己則不違其日月至焉者。若至自外然,非己能流通之也,在為仁由己上分別。

    122.道問學(xué),是從德性脈絡(luò)來,故曰道。

    123洋洋乎發(fā)育萬物,是德。優(yōu)優(yōu)大哉是道。曰:皆道也。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是求至德。以凝之其功夫,全在道問學(xué)上。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則道問學(xué)皆德性也。溫故知新,敦厚崇禮,道問學(xué)實下手處,全在知行上致。極道盡皆道問學(xué)事也。

    124.易曰:位正當(dāng)也君子所思,不出其位位之正當(dāng)處即是道可見。古人言德言才言地位更無虛說。

    125.志與氣一也。血氣何以有時而衰,而志氣則無時而衰曰。氣無衰,其衰者,氣之軀殼耳。白沙子曰:萬物有形,難免壞此生。何喜復(fù)何嗟,猶之瓜菓然。未衰則真氣真性在軀殼。既衰,則真氣真性在天地。天地既無,則真氣真性在無極。

    126.我欲仁斯仁至是求仁,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是行仁,至此便是顏子不違仁地位,故夫子進之曰,非爾所及,在欲立欲達欲字上著力。

    127.學(xué),覺也。一覺則本體自在。然必問以辨之,則所覺不偏。寬,覺之體也。寬居,則本體自全。然必仁以行之,則所覺所居者,乃實無限量無蹊徑。有覺無覺,寬居之謂也。

    128.剛?cè)缃鹑缡f事萬變,沾染不及,柔如油如絮,到處著物,無以自持。欲非能病人,柔自病也。故曰:吾未見剛者。

    129.綏斯來動,斯和斯來。斯和如萬物之于天地神氣流行,無可見處,故曰斯。

    130.學(xué)貴切近之悟。憤悱,未悟也。舉一隅以三隅,反反身自悟。一悟而三者在也。所可舉者事,事耳。其悟者,理也。若夫口耳之學(xué),無反己之思,雖推一以知十,夫子弗取矣。明道曰:其近若夫,告往知來,則其知已。遠(yuǎn)其所知者,亦何物乎。推一知十,非知也。

    131.飯糗茹草,若將終身看來,直是欲。終其身更無他意。彼袗衣鼓琴二女裸,若固有之看來直是如家常淡飯。固有之物更無享用意思,總只是一心。

    132.天開子,地辟丑,人生寅,夏正建寅,以人道盡天地之用。故曰:我欲觀道吾得夏時焉。是寅為天人之交,萬物萬事之始。仁之權(quán)輿也。

    133.好學(xué)近知,力行近仁,知恥近勇,同路同體,以功夫生熟言。故曰:近若謂好學(xué),非知力行,非仁知恥非勇又安言近。

    134.樂則行之,憂則違之。憂樂在圣人處時上見,原不在時。

    135.顏子欲罷不能,是住不得手時。欲從末由是,放不得手時。

    136.不怨不尤,下學(xué)上達,已在其中。若謂不得不合而始不怒不怨離天體矣。故居易以俟命。

    137.下學(xué)上達,至淡至簡,豈人所可與知。惟自知之,惟天知之。天知即于自知中見之。天人二途中間更無別略去。人所以還天,人所不知者,即無知也。

    138.不以女樂去而以微罪行。夫子豈是意念計量有之。蓋亦當(dāng)時事理恰到如此。設(shè)使時非郊祭夫子必另有機可說,然則何不姑且諫止。曰:以夫子之誠而不能入,則諫又是小事。

    139.養(yǎng)志事理甚大。知養(yǎng)志,則守身在中。

    140.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慮愈下,則其德愈光。是子張?zhí)锰脤ψC之藥。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意愈高則其聞愈淺。是子張?zhí)锰脗髯冎 ?/p>

    141.或以視聽為氣,以視聽聰明為氣之靈為性,何如?曰:視聽,氣也,亦性也。視聽之聰明,氣之粹而性之正者也。書曰:惟天生聰明時,又聰作謀明作哲以視聽為非性,則形色天性非性矣。

    142.原壤豈不知孫弟者其為老氏之學(xué)。蓋亦玩慢自放,如臨喪而歌之類不以孫弟累心耳。以杖叩脛,夫子亦大警覺之。而原壤不以動念,老氏之孝固然。噫孟子之辟楊墨數(shù)百言不已,而夫子之辟老學(xué),止于一擊。固圣賢之氣象,其亦處時處人然爾。

    143.凡人只是無奈何此身耳。若能將此一身放在天地間,與四時同流,萬物同生同化,更有何事。雖然此猶是奈何一身事耳。若在圣人以一身盡萬身,一人盡萬人,更有參贊之功業(yè)在。

    144.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故忠清果藝,夫子皆不許其仁是,就全體上論之,充其類,忠清果藝猶小人也。然忠清果藝是實事,小人則跡似而情異矣。

    145.有若之學(xué)頗亦得其要領(lǐng)。諸子欲以師禮事之。猶謂其文章之似夫子耳,而真夫子未知也。曾子曰:江漢以濯秋陽以暴,方是圣門學(xué)問真宗旨,無似可言。

    146.武王訪問箕子以天道,故箕子便提出一個五行來說。五行不言用,其下八疇者皆五行之用也。天命之謂性一章,盡之五福六極中,和位育事耳。十?dāng)?shù)窮故威用而不言十者,圣人不得已也。

    147.斷除嗜欲,想永徹天機障,此亦麄之為言耳。天機嗜欲,只在幾希之間,故功在審幾,久久漸熟,知至而天機全矣。

    148.茍為善,不是定教。文公遷國圖存,彼時亦未有必死之勢。故猶勉之以仁義。為仁義即是創(chuàng)業(yè)重統(tǒng)。為可繼者視,猶可以為善國之時,又覺頗難矣。效死而□弗去,自是為善以后事。

    149.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蓋司教化正人心,全在士人。士人知而明之小民,則由其器而已。故敬敷王教與教,曾子乃由與知之別。

    150.觀堯典一書,可知古之帝王全在虛心用人。所以德業(yè)在已。今之才識志意之士,都是欲了在已之見,所以德業(yè)不下于民。

    151.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舉直錯枉,本皆所以為仁,知與仁并論非也。

    152.子路好勇能臨事矣。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裎⿷侄弥\,即亦好學(xué)之功。無論精麄彼此。

    153.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皆人也。明人倫是成其所以為人者,不爾斯禽獸矣。故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

    154.終日云者行步一移也,俟以終日即是。人為是心后于事矣,見幾。天幾也,事豫而立作者,作于心也。故曰:幾者,吉之先見。若謂不待終日而作,其去幾遠(yuǎn)矣。

    155.助者,無根之謂也。集義,功夫止于根上著力,則雖奮迅勇果,亦是生意震發(fā)!踔^之助不可舍卻,勿助而止,做正當(dāng)?shù)汀N鹜啾闶菍W(xué)問在人,所見何如。

    156.孔門只說欲。欲,仁體也。說無欲,自周子始,明道得之。乃以有為為應(yīng)跡。明覺為自然,無事思索,亦無事乎操持。學(xué)脈在是,功夫亦在是。故予嘗謂周子得圣學(xué)之宗亦在是。

    157.放者,意也,非心也。求之者,心也。致知之事也。故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以心使心非矣。

    158.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只善與人同為至。

    159.易以義理為數(shù),潛虛吉兇,臧否平王,相休囚死,則又似以利害為數(shù),不作可也。

    160.看《春秋》須大著眼力。不然只是與齊晉諸君辨優(yōu)劣較利害。夫子猶化工。孟子直是春生秋殺,無所假借故曰天子之事。

    161.與知與能,是造端。夫婦處庸德之行,庸言之謹(jǐn),是造端夫婦實學(xué)。

    162.性以一定言命,以流行言至命。所以盡性,故仁義禮知全在聲色臭味安佚上。盡性所以至命。知仁義禮智,本體之自然,而聲色臭味安佚私欲自可寡矣。

    163.文禮,不可分內(nèi)外。外之可見者,影表耳。何謂文?是禮之生意流行處。何謂禮?是文之命脈宰制處。無淺深先后。淺深先后在博約上。博未必中。博主于禮則無過不及,而中在矣。精未必一,精主于一,則純?nèi)徊浑s而一者至矣。

    164.誠是已誠,圣人也。明是未誠贒而求至于圣人也。不是以誠為行,明為知。亦不是以誠為一。明為精擇善固執(zhí),對不思不勉而言,總是明善中事。

    165.《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懼者警惕之心,良心也。與孔子懼字同。人之言曰:讀詩書,如和風(fēng)慶云。讀春秋如震雷迅電。圣人因時設(shè)教化,功之妙用如是。非為禁欲而加之意也。少有意存焉。句句而筆削,字字而褒貶,將有失其義者。

    166.有不善,未嘗不知,是不惑否?曰:還是立時事。

    167.志學(xué)而立,是可與共學(xué)。至可與立,時事不惑,則道明理得。而心之全體著矣。知天命,猶有知底工夫耳。順雖不著知,然未離乎人也。不逾矩則離人而化神矣。圣人十五以至七十,只是知有一學(xué)字,中間階級所至,不是預(yù)有可裁底物事。

    168.擇乎中庸得一善,是共學(xué)適道。既竭吾才以后,有之拳拳二字,乃卓爾時也,是三十而立事。謂之見道,便是妄念。

    169.勇者不懼,是不懼外患否?曰:仁與萬物為體,智仁勇通乎萬物萬事之外而貫乎萬物萬事之中,其要歸在仁上。智者,仁之神。勇者,仁之帥也。人固有威武不屈而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殺身以成仁者,皆就已上說。君子遇外患處之有道,不在此論。

    170.問曾子為邦,比顏子如何?曰:愿無伐善無施,勞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有君道乾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彼以其富我以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有臣道坤道。

    171.或謂顏子微有跡,故能發(fā)圣人之蘊。夫曰:微有跡,猶是查滓未化時,豈所以發(fā)圣蘊者,發(fā)圣蘊全在默識。如愚上見之,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子貢便不知有此。天何言哉,四時行,百物生,是蘊處,無跡可尋。

    172.召忽許大氣節(jié)。而夫子以匹夫匹婦之諒斷之,只緣于行義上結(jié)果。管仲許大功業(yè)而夫子以器小斷之。

    173.只緣于事功上立腳。子路而失之,即似召忽。子貢而失之,即似管仲。學(xué)之,不可不講也,如是。

    174.賢者能守而未能化。曰:自顏子、漆雕開外賢者之守。守其資質(zhì)之所本有者耳。守非其道,又焉言化。

    175.曾點父子之學(xué)正相反。一是從下做到。一是從上見得。如何?曰:見與做相反。曾子亦自見到,故做到。點之倚門而歌,恐亦后人傳附之說。不然連見亦未也。

    176.據(jù)于德。據(jù)德所以凝道也。依仁又是據(jù)德功夫下手處,故修道以仁。

    177.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是易從于教化,非專指服役言。

    178.或問惡旨酒何以盡?禹,曰:官家不禁酗飲乎?然只謂之禁,不可謂之惡。惡從仁民真心上發(fā)來,故一惡是仁,故與好善言并舉。

    179.利與善之間,同是此間,次念出此入彼。故舜、禹兢兢業(yè)業(yè),懼其流而失之也。故曰:千里之途,慎于足下。

    180.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萬民為芻狗。原非少恩者,以不仁,卻便有少恩之意。故曰:申、韓原于道德。夫申、韓未必原于道德,以其主名義而無悃惻之心,其起于為我之根,一也。

    181.王荊公云:無者萬物所以生有者。萬物所以成圣人,惟務(wù)其成物者。不言其生物者言。成物而不言生物,此又荊公受病處。所以后來作用,反為老氏所哂。

    182.無厭其所生所厭,飲也。樂與餌,過客,止無留情而在當(dāng)情,當(dāng)情亦過客也。

    183.王純甫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譬之富者不自言其有其役與其里之貧人,乃竊竊然言之,使富者聞之才一笑耳。老子曰:知我者希,則我貴。是以被褐懷玉。夫遁世無悶,夫子能之,亦老子所能。中道而行,夫子能之,在老子則以為多一中字。是以惟恐其不遁。

    184.變化氣質(zhì),不如致良知。直截是當(dāng)下頓悟之說。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夫子亦且不敢如此說。故其變化直至七十不逾矩。

    185.或論為學(xué)之要。曰:論語首章,盡之矣?傇趯W(xué)字上下落學(xué),求自得。原非為人,故悅樂不慍?偸且惑w。皆時習(xí)也。以真覺真知流行。與遵道而行不同。但習(xí)有生熟耳。熟即不惑之時,知天從心之體假也。此開卷第一義,學(xué)之終始盡之矣。

    186.善托生者,陸行不避虎兕,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每念此此心,為之渾然無礙。莊子曰:復(fù)仇者,不折鏌,干忮心者;不怨飄瓦,偏心之人,不怒虛舟。每念此此心,亦為之灑然。無我在人自得。

    187.仁義為定名,中正為虛位,仁義而中正,乃極也。土石為體,水火為用,水火變而土石不變。木金者,土石之精華,而水火之實體也。邵子以水火土石,配日月星辰,自是邵子之意。

    188.晦翁謂:人固有終身為善而自欺者。得此便知圣學(xué)命脈。

    189.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懲忿如防火,防火莫如抽薪。窒欲如止水,止水莫如清源。

    190.天下最怕雷同,雷同便不是學(xué)。故如切如磋。

    191.周公還是才藝過美,制作過盛,啟末流文勝之漸。見禮知政、聞樂知德,使在夫子三千三百,恐更簡易易從。比如父母之喪,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一句道盡。

    192.仁者,人也。人與天地,生生無間。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是去其有間者,而通之以達乎。天故身死而心生仁,理也。

    193.明道云:顏子未至于圣,還是心生。柳子云:老僧道機熟。夫仁亦在熟之而已矣。然惟顏子可以言生熟。其余猶荑裨也。

    194.克己復(fù)禮,乃復(fù)其見天地之心。復(fù),故可為仁。

    195.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類。天無偏而地氣有偏,然天至于生時即已入地氣矣。天氣須從未生時觀來。

    1196.非禮勿視,聽言動,是機上用功否?曰:到得克己為仁由己時,已是禮根透露,故言勿,即謂之無矣。如曰:禁止之。云其勿將,何日可以了之。

    197.祭者,接也。祭必有氣脈與所祭之人,接續(xù)流通而無間,故感格祭天以冬至,祭地以夏至,祭祖彌以生辰,忌日清明之類,亦謂其氣脈一路可流通耳。冬至而非其時,即非所以事天,故古人重之。

    198.吾人心地常使有余裕,地步常使有余閑。隨吾所往,自然寬博有容,平鋪自在。事變之來,是非亦可照察。不可竭盡心力,彼此俱迫迫窄窄無展布處。

    199.何謂“素位而行”?曰:妖壽不二。不二處,便是素。有一毫葷腥夾雜,非素矣。

    200.老子玄牝,虛中無物,故其道以不自有為本。非有所指也。有所指,不足謂之玄牝。

    TAGS: 洪覺山 散文 歷史人物
    名人推薦
    • 完顏阿鄰,楚王完顏宗雄子。穎悟辯敏,通女直、契丹大小字及漢字。年十八,授定遠(yuǎn)大將軍,為順天軍節(jié)度使。天德二年,用廉,遷益都尹兼山東東路兵馬都總管...
    • 清稱皇帝長子為大阿哥。清代皇帝之子均稱阿哥( gē)。按長幼順序,皇長子稱大阿哥。最初大阿哥,并沒有皇位繼承人之意。后把太子稱為大阿哥。康熙帝所立太子為二阿哥胤.
    • 高級工程師男,安徽太和人,1990年畢業(yè)于南京河海大學(xué);同年分配至安徽省水利廳從水資源管理工作;1996年調(diào)到安徽省水利志編輯室工作,期間,參與了多部地方志、水利工...
    • 王女宗(?-?),名不詳,字女宗,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導(dǎo)的孫女,王恬的女兒,桓沖的夫人。桓沖不喜歡穿新衣服,有次洗完澡后,王女宗故意給他送來了新衣服...
    •   吳德鎮(zhèn),字清藩,號寅升,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進士,殿試位列第二甲第四十六名。散館授編修。 其人字畫作品甚少,字畫風(fēng)格、神韻都可以稱為佳...
    • 鄭瞀:春秋時鄭國人。楚成王夫人。鄭瞀(mao,四聲),(生卒年不詳)其事跡記于劉向《列女傳·節(jié)義傳》春秋時鄭國人。楚成王夫人。認(rèn)為楚成王多愛其子,又不明,使庶嫡..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