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記載
鮑癸,春秋晉國人。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卷二十三:
“話說晉景公即位三年,聞楚王親自伐鄭,謀欲教之。乃拜荀林父為中軍元帥,先谷副之;士會為上軍元帥,卻克副之;趙朔為下軍元帥,欒書副之。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更有部將魏锜、趙旃、荀罌、逢伯、鮑癸等數十員,起兵車共六百乘,以夏六月自絳州進發(fā)。到黃河口,前哨探得鄭城被楚久困,待救不至,已出降于楚,楚兵亦將北歸矣!
譯文:
“話說晉景公即位三年,聞楚王親自伐鄭,謀欲教之。乃拜荀林父為中軍元帥,先谷副之;士會為上軍元帥,卻克副之;趙朔為下軍元帥,欒書副之。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更有部將魏锜、趙旃、荀罌、逢伯、鮑癸等數十員,起兵車共六百乘,以夏六月自絳州進發(fā)。到黃河口,前哨探得鄭城被楚久困,待救不至,已出降于楚,楚兵亦將北歸矣!
《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卷二十三:
“楚子又使求成于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箻凡唬骸肝崧勚聨熣撸笊湟郧,代御執(zhí)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箶z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zhí)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晉人逐之,左右角之。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麋興于前,射麋麗龜。晉鮑癸當其后,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辊U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辜让狻!
譯文:
“楚莊王又派使者向晉國求和,晉國人答應了,已約定了結盟的日期。楚國的許伯替樂伯駕御戰(zhàn)車,攝叔作為車右,向晉軍單車挑戰(zhàn)。許伯說:“我聽說單車挑戰(zhàn),駕車人疾馳而使旌旗斜倒,迫近敵營,然后回來。”樂伯說:“我聽說單車挑戰(zhàn),車左用利箭射敵,代替御者執(zhí)掌馬韁,駕車人下車,整齊馬匹,整理好馬脖子上的皮帶,然后回來!睌z叔說:“我聽說單車挑戰(zhàn),車右進入敵營,殺死敵人割取左耳、抓住俘虜,然后回來。”這三個人都按照自己所聽到的完成了任務,而后回來。晉國人追趕他們,左右兩面夾攻。樂伯左邊射馬,右邊射人,使晉軍左右翼不能前進。箭只剩下一枝。有麋鹿出現(xiàn)在前面,樂伯射麋鹿正中背部。晉國的鮑癸正在后面,樂伯讓攝叔拿著麋鹿獻給他,說:“由于今年還不到時令,應當奉獻的禽獸沒有來,謹把它奉獻給您的隨從作為膳食!滨U癸阻止部下,不再追趕,說:“他們的車左善于射箭,車右善于辭令,都是君子啊!币虼嗽S伯等三人都免于被俘!薄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四:
“晉將魏錡知鮑癸放走了樂伯,心中大怒曰:“楚來挑戰(zhàn),晉國獨無一人敢出軍前,恐被楚人所笑也,小將亦愿以單車,探楚之強弱。”趙旃曰:“小將愿同魏將軍走遭。”林父曰:“楚來求和,然后挑戰(zhàn),子若至楚軍,也將和議開談,方是答禮。”魏錡答曰:“小將便去請和。”趙旃先送魏錡登車,謂魏錡曰:“將軍報鳩居之使,我報樂伯,各任其事可也!””
譯文:
“晉將魏锜知鮑癸放走了樂伯,心中大怒曰:“楚來挑戰(zhàn),晉國獨無一人敢出軍前,恐被楚人所笑也。小將亦愿以單車,探楚之強弱。”趙旃曰:“小將愿同魏將軍走遭!绷指冈唬骸俺䜩砬蠛,然后挑戰(zhàn)。子若至楚軍,也將和議開談,方是答禮。”魏锜答曰:“小將便去請和。”趙旃先送魏锜登車,謂魏锜曰:“將軍報鳩居之使,我報樂伯,各任其事可也!薄
《潛夫論》志氏姓第三十五:
“齊有鮑叔,世為卿大夫〔一〕。晉有鮑癸〔二〕。漢有鮑宣,累世忠直,漢名臣〔三〕。漢酈生為使者,弟商為將軍〔四〕,今高陽諸酈為著姓。昔仲山甫亦姓樊,謚穆仲〔五〕,封于南陽。南陽者,在今河內〔六〕。后有樊傾子〔七〕。曼姓封于鄧,后因〔八〕氏焉。南陽鄧縣上蔡北有古鄧城,新蔡北有古鄧城〔九〕。春秋時,楚文王滅鄧〔一0〕。至漢有鄧通〔一一〕、鄧廣〔一二〕。后漢新野鄧〔一三〕禹,以佐命元功封高密侯〔一四〕。孫太后□〔一五〕性慈仁嚴明,約敕諸家莫得權,京師清凈,若無貴戚;勤思憂民,晝夜不怠。是以遭羌兵叛,大水饑匱〔一六〕,而能復之,整平豐穣〔一七〕。太后崩后,群奸相參,競加譖潤〔一八〕,破壞鄧氏,天下痛之〔一九〕。魯昭公母家姓歸氏〔二0〕。漢有隗囂季孟〔二一〕。短即犬戎氏,其先本出黃帝〔二二〕。”
人物生平
鮑癸,春秋晉國人,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參與者,“邲之戰(zhàn)”又稱“兩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zhàn),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公元前597年,楚國圍攻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三軍救鄭,雙方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北)展開爭奪,在作戰(zhàn)中,楚軍利用晉軍內部分歧、指揮無力等弱點,適時出擊,戰(zhàn)勝對手,從而一洗城濮之戰(zhàn)中失敗的恥辱,在中原爭霸斗爭中暫時占了上風。楚莊王也由于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主要功績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參與者鮑癸,參與“邲之戰(zhàn)”。
人物評價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參與者鮑癸,參與“邲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會戰(zhàn),是當時兩個最強大的諸侯國——晉、楚爭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較量。經過此役,晉國在中原爭霸斗爭中暫時占了上風。楚莊王也由于此役的勝利而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從《潛夫論》志氏姓第三十五中記載的:“齊有鮑叔,世為卿大夫〔一〕。晉有鮑癸〔二〕。漢有鮑宣,累世忠直,漢名臣〔三〕!,我們可以看出鮑癸擁有和鮑叔牙及鮑宣這樣的人物相提并論,足見當時之才。
軼事典故
爭鄭是晉、楚兩國斗爭的焦點。在城濮之戰(zhàn)時,楚西有秦國的威脅,中有宋國的叛楚,所以服宋是當時的主要目標,宋服則可控制中原,而邲之戰(zhàn)時,秦已與晉國反目,不必再顧慮西方,宋也誠心事楚。惟有鄭國受晉的威脅,對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鄭國,則能封鎖晉國南下之路,進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戰(zhàn)前,晉、楚雙方圍繞鄭國展開了長久的爭奪。從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晉四次伐鄭,鄭服于晉。而從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鄭,鄭又轉而服于楚。鄭國認為:“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采取了“居大國之間而從于強令”的策略,楚強服楚,晉強服晉。這就引發(fā)了晉、楚為爭鄭而爆發(fā)的邲(bì,音幣)之戰(zhàn),從而引發(fā)“邲之戰(zhàn)”,繼而鮑癸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