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焦云龍

    焦云龍(清代)

    焦云龍(1840~1901),字雨田,長山縣(今屬淄博市)周村區(qū)賈黃鄉(xiāng)丁家莊人。自幼讀書勤奮,課余不輟習武。為人慷慨倜儻,樂于助人。

    焦云龍

    基本介紹

    焦云龍(1840~1901),字雨田,長山縣(今屬淄博市)周村區(qū)賈黃鄉(xiāng)丁家莊人。自幼讀書勤奮,課余不輟習武。為人慷慨倜儻,樂于助人。

    簡歷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進士。歷任陜西省三原、安康、富平、長安、咸寧等縣知事,綏德、商川知州,潼關(guān)廳同知等職。凡到任之處,則教民致力開墾荒田、疏通河道、勤儉耕稼、植桑養(yǎng)蠶、紡織編造,以興農(nóng)為本;設育嬰堂,創(chuàng)利民事業(yè);提倡教育,興辦塾學,刊印古籍,重修縣志。先后興修三原的正誼書院、米脂的同川書院、富平的湖山書院、瀕陽書院、潼關(guān)的關(guān)山書院、長安的魯齋書院等。斷案巡獄方面,亦素稱公正。赴任三原縣時,正值賭風猖盛,即嚴令禁止,賭風大息,世俗一新。任安康知事時,革除“合勺成升,分厘成錢”的弊政。治家嚴厲,有一年家中人荒稱修建故里塾學,騙其積俸,修建脊刻獸形的普通瓦房三間,他得悉后,對其子痛加責備。

    為政功績

    焦云龍仕宦陜西垂三十年,兩袖清風,循聲譽滿關(guān)中。在平時,他革除舊弊,減民負累,興辦教育,移風易俗,百姓因而安樂;遇荒年,焦云龍自捐家財,賑濟百姓,嘔心瀝血,災民見之即呼“公來,吾得活矣”。待其歿,災民如喪考妣,捶胸頓足,號哭震天。潼關(guān)城民皆“手提小籠,頭頂孝布”,懷念焦氏之情,可見一斑。

      “循吏從來不愛錢,每逢大節(jié)敢爭先!边@句意氣錚錚的自勵詩,便是焦云龍一生為民最真實的寫照。

      焦云龍的青年時代,飽嘗亂世動蕩的磨難。他從苦難中走來,立志讓百姓安居樂業(yè)。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焦云龍出生于長山縣東南鄉(xiāng)丁家莊(今淄博周村區(qū)南郊鎮(zhèn)清泉村)一個普通農(nóng)耕家庭。

      此時的山東,太平盛世的記憶已漸行漸遠,模糊難尋。這里災荒不斷,水旱年年,百姓衣食無著,甚為艱難。云龍父母,雖犁耕不輟,卻也僅能勉強度日而已。

      小小年紀的焦云龍,便要跟隨長輩勞作田間,用稚嫩的雙肩挑起生活重擔。

      11歲時,焦云龍才得入私塾讀書識字?菰锒睆偷摹端臅褰(jīng)》,并沒有令焦云龍有味同嚼蠟的感覺!靶摭R治平”的圣賢之言,反而讓他深深為之著迷。

      “焦云龍可能相信,施行圣人的學說,天下便能太平,百姓便可安康!苯乖讫埩缹O焦學峰說。

      焦云龍遨游書海,心無旁騖,竟忘卻了家境窘迫的現(xiàn)實。16歲時,焦家境況日窘,再也無力供其讀書。焦云龍只得離開心愛的學堂,和兄長躬耕壟畝,供養(yǎng)全家。

      身在壟畝,心憂天下。農(nóng)忙之時,焦云龍也未曾忘卻讀書明理。他手鋤腰書,得暇便讀,外出賣貨,貨物中亦載有書,走一日便讀一日。

      父母見他求學之心至誠,便同意他在村莊開館授徒,補貼家用。焦云龍白天教童子,晚上讀己書,還要顧農(nóng)事。

      生活雖曰苦,讀書卻是樂。焦云龍奔波于教書和農(nóng)耕間,但只要能讀書,心中便毫不覺苦。逆境之時,他以“自古圣賢盡貧賤”為榜樣,用范仲淹求學時“劃粥斷齏”的故事自我激勵。

      焦云龍素為欽佩北宋賢相范仲淹的為官操守,往往讀其文,想見其為人,為范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所折服。他渴望能和范仲淹一樣,一日得其位便行其道,拯救黎民于苦難之中。

      平靜的耕讀生活沒能維持多久,災難和危機便接連降臨。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處決口,洶涌澎湃的黃河水如脫韁野馬橫行無阻,淄博地區(qū)宛如一片汪洋大海。百姓流離失所,苦難備嘗。有的百姓失去生計,便嘯聚山林,落草為寇,以打家劫舍為生。

      焦云龍在這段歲月里,以開館授徒為業(yè),節(jié)衣縮食,侍奉雙親,撫育子輩。但突然而至的盜匪,卻幾乎讓他性命難保。據(jù)《焦云龍年譜》記載,焦云龍在家務農(nóng)時,曾兩次遭遇南匪襲擊。情況危急時,他帶著父母妻兒,東奔西突,忍饑挨餓,尋地藏匿。妻子和大嫂藏于井中,備好了刀剪,一旦遇敵便自行了斷。

      南匪窮兇極惡,卻是從百姓中來,這讓焦云龍內(nèi)心久久難以平靜。當時的清王朝,不僅有數(shù)不清的土匪作亂,更有如捻軍和太平軍這樣的農(nóng)民起義軍輾轉(zhuǎn)征戰(zhàn),引發(fā)民眾避亂逃難。

      為何盜匪如此猖獗?平時恭順良善的農(nóng)民,緣何搖身一變,成為兇殘至極的暴徒?一番思索之后,焦云龍似有所感悟:治民之要,需先令百姓安居樂業(yè)。再良善的百姓,在衣食無著的亂世也不免成為暴民亂民。

      “只有百姓安居,衣食有著落,民俗良善,才能避免他們淪為暴民!币环猩淼母形,成了他日后為官行政的指導。

      南匪之亂剛剛平息,更大的打擊迅速襲來。一年之內(nèi),胞兄和生母相繼亡故,31歲的焦云龍精神受到重創(chuàng),痛楚萬分。而連辦兩場喪事,焦家的薄產(chǎn)也幾乎告磬,一大家子如何生存成為當務之急。

      苦難和壓力皆由焦云龍一力承擔。焦云龍此后,常以痛苦作鞭策,“朝夕練敵攻拳,增長其氣力,以苦攻其業(yè)。又多開館收徒,晝以課徒,夜以自課!比绱巳,學問大為增進,竟遠超從前。

      多年的苦難積淀,終有撥開云霧見青天的時候。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三年,焦云龍連中舉人、進士,以知縣發(fā)陜西米脂縣即用。

      捷報傳來,剛毅果敢的焦云龍,再難忍心中悲苦,不禁泣涕漣漣。他在詩中動情寫道:“徹夜不眠誦讀聲,一聲一淚具深情。哪知兩捷榮親日,不是讀成是哭成!

      35歲的焦云龍即將外出為官,他簡單整理了自己多年的感悟,立志“效仿范文正公,樂善好施,先憂后樂”。

      別人千里做官只為錢,焦云龍千里做官嘗盡慘痛。剛到陜西,現(xiàn)實便給了焦云龍當頭棒喝。

      當時的陜西各地,幾乎亂成了一鍋粥。

      清末陜西,多災多難,十多年間歷經(jīng)捻軍和回民起義的侵擾,已是生民銳減、十室九空,八百里秦川盡是荒草野蔓。百姓急需休養(yǎng)生息,恢復元氣。

      而戰(zhàn)亂之后,天災接踵來襲,本就精疲力盡的陜西再遭重創(chuàng)。

      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陜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魃襲擊。暑夏酷熱,經(jīng)月不雨,夏糧歉收,百姓大饑。到秋冬季,旱災連綿,小麥無法播種。第二年春,關(guān)中赤地千里,百姓無食,旱魃折磨著關(guān)中生靈。

      其中以渭北的災情最為嚴重,草根樹皮凡能果腹者皆被饑民搶食殆盡。嫁妻賣子換口糧以求活命的,比比皆是。據(jù)《同州府志》記載:光緒三年冬“天極寒,民多凍死”。

      亂世之中,人命賤如螻蟻。為換取續(xù)命的食物,關(guān)中百姓被迫變賣田產(chǎn)、農(nóng)具、耕畜,甚至用一兩個燒餅就能交換一名婦女。

      當時流傳廣泛的《歲荒歌》,記錄著陜西韓城縣大旱的凄厲慘象,讀來猶讓人脊背發(fā)涼:“光緒三年,亢旱甚寬,山陜河南,惟韓尤艱。無降甘霖雨,先年八月間,直旱得泉枯河瘦井底干……諸物甚是賤,糧食大值錢……直至七月間,土匪聚西川,十而百百而千……榆樹皮藺根面,一斤還買數(shù)十錢。大雁糞難下咽,無奈只得朦眼餐。山白土,稱神面,人民吃死有萬千……饑餓甚,實在難,頭重腳輕,跌倒便為人所餐。別人餐還猶可,父子相餐實不堪……”

      這是當時陜西旱災的真實寫照。焦云龍治下的米脂縣,更是旱情最重、民變最易的地方。米脂縣名寓意好,卻民風彪悍,盜匪極多。明季的喪鐘,由此處敲響。明末大旱,饑餓的米脂縣流民在闖王李自成的帶領下揭竿而起,埋葬了朱明王朝。

      歷史的情景如此相似,歷史的悲劇會否重演?這取決于主政者的賑災態(tài)度。若不管不問,一心發(fā)財,乃至克扣賑災物資,民變便會一觸即發(fā)。

      焦云龍經(jīng)南匪之患,深知流民之害,深以為憂。他每日必親往一線視察災荒情況,了解災民生活,看到百姓垂死掙扎,云龍心如刀絞。他在《米脂縣辦賑》詩中說:“天炎似火地如燒,四野禾苗并土焦。百吁上蒼無一應,徒嘔心血積盈瓢!

      “徒嘔心血積盈瓢”,看似夸張的描述,卻并非為沽名釣譽,也不是文學修辭手法,而是確有其事。

      為了米脂救災,焦云龍可謂絞盡腦汁,終致積勞成疾,咳血不斷,“心血積盈瓢”。

      有人向他諫言,于城隍廟中誠心祈雨,上蒼垂憐便會施以甘霖。他立刻動身前往,在廟中祈求數(shù)日,但天降雨僅一寸,對緩解旱情沒有多少裨益。

      求雨的同時,焦云龍忙著籌款購置賑災物資。災年物資奇缺,上級賑災款遲遲不達,富戶又不愿捐納,諾大的米脂縣竟是有心無力。焦云龍先帶頭捐出600兩養(yǎng)廉銀,再聚集鄉(xiāng)紳,講明形勢利害,強令捐款捐糧。然后組織力量設點施飯或發(fā)放糧款。后朝廷賑災款下發(fā),有人建議焦云龍將所捐600兩扣下,焦云龍嚴詞拒絕,“公款當涓滴歸公用,捐廉亦不得反”。焦云龍用多出來的銀子捐助修建同川書院。

      所籌災銀購得口糧,皆分發(fā)到了災民手中,米脂縣因災死亡人數(shù)大大減少。但這卻吸引別處流民成群結(jié)隊到此覓食。蜂擁而至的流民,搶奪米脂縣民口糧,雙方矛盾激化,械斗不斷,傷亡慘重。一場民變隨時可能爆發(fā)。

      焦云龍聞此,心中駭然。他憂心忡忡地對人說:“此是又要生李自成矣!

      他立即帶領數(shù)十人,將為首的流民抓獲法辦,再恩威并施,給予其他流民飲食,令其歸籍。一場兇險的民變隱患,被焦云龍妥善化解。

      陜西省派員考察賑災成績,焦云龍位列陜西第一。

      第二年,久盼不至的春雨姍姍來遲。雨水浸潤饑渴的土地,嚴峻的旱情得到緩解。賑災結(jié)束后,焦云龍由米脂調(diào)任三原。離任時,米脂縣民奔走相告,聚于官道,簞食壺漿為他送行。焦云龍熱淚盈眶,與縣民一一揮手道別。

      焦縣令雖走,米脂縣士紳卻難忘他的恩德。眾人在同川書院西門的名宦專祠內(nèi)設長生祿位,定時禱告。

      焦云龍做官,每每興利除弊,為民謀利。待社會回到正軌,自己也就離任他處,從未享受過為官的“佳處”。

      焦云龍上任三原時,這里是捻軍和回民起義受創(chuàng)最深的地方。千村薜藶,萬戶蕭疏,田園荒蕪,村舍為墟,百姓傷亡過半,野狼出沒為害。

      焦云龍上任伊始,便馬不停蹄地入鄉(xiāng)訪查,挨家挨戶探問情況。在《三原述事》中,他語帶悲傷地寫道:“滿目蓬蒿狀慘然,堪憐沃壤變荒田!

      三原破敗,復興之任急迫而艱巨。焦云龍思慮再三,擬好了復興三原的對策。他的策略,便是詩文中最后兩句:“招徠開墾捐牛種,坐卜倉箱取萬千。”人口銳減、土地荒蕪,那就招徠移民,復墾耕耘,蕭條的三原定能復原。

      焦云龍計議已定,便著手忙碌。他組織打狼隊,對侵害百姓和牲畜的狼群集中清除,解決耕種的后顧之憂。他再減免三原縣民的田賦、商稅和各項雜費,合計萬兩白銀。此措施實行得力,衙門的收入減少大半。衙役們滿腹牢騷,連上級也有所不滿。長官曾派人專門傳話給焦云龍,謂:“腴缺為調(diào)劑人才地,如是則變?yōu)轳た嘁。”焦云龍也知此中道?但見百姓開墾荒地的熱情大增,便絲毫不以為意。在任四年,雖清貧苦淡,焦云龍卻甘之若飴。

      焦云龍將民風謙遜的河南、湖北、山東三省逃荒百姓落戶三原,為他們分發(fā)谷種和耕牛,并給安家費四十千錢。這些移民本衣食無安,今蒙此大恩,遂竭力開墾荒蕪,重造營生。渭北荒田,依次盡辟,萬畝荒地,盡成沃壤,被時人譽為“關(guān)中曠古之舉”。

      在三原如此,在他地焦云龍亦是因地制宜,把安民富民當作為政首要之務。在潼關(guān)任上,他修廢渠,治潼河,開辟城西桑園,發(fā)展桑蠶業(yè);在咸寧,號召百姓種桑養(yǎng)蠶,建成城壕桑林和坎橋桑園,傳播養(yǎng)蠶技術(shù);在綏德,他籌集資金,把遭受兵燹變?yōu)橥叩[廢墟的南關(guān)變?yōu)槭兴辽虡I(yè)城;在富平,遇雹災,歲又歉收,焦云龍上折懇請緩征賦稅,又捐養(yǎng)廉銀籌辦賑款,民因而得活;在安康,上任伊始便力排眾議,革除舊弊,廢除農(nóng)民交稅分厘成錢、合勺成升、多收之銀兩成為縣衙“私潤”的舊制,改為一厘一毫嚴禁多收。此舉雖然受到同僚的譏諷,焦云龍卻處之泰然,自覺是惠民之舉。他在《安康除弊》詩中寫道:“二百年來積弊深,安康攝篆發(fā)慈心。永寬重賦輕衙蠹,十萬山民樂到今!

      歷數(shù)各地前任,多因搜刮成富貴,百姓卻罵之如豬狗。唯焦云龍清風兩袖,循聲譽滿關(guān)中,百姓呼為“焦青天”。

      陜西地處西北,文教落后,一遇災荒,庶民不自救而為盜匪。焦云龍每任一處,先重農(nóng)桑、興水利,惠福黎庶,救百姓之急。一待災情緩解,再著手重建教育,移風易俗,從根源上破除此宿弊!

      在米脂縣,焦云龍重建書院,規(guī)格相比從前擴大數(shù)倍。他還親自講課,批改生員的文章,考核成績。他用籌集到的數(shù)萬兩白銀作為勵學基金,用利息來資助生員赴試,規(guī)定赴鄉(xiāng)試(考舉人)者每人資助七兩銀子,赴會試(考進士)者每人資助五十兩。落后貧窮的米脂縣,以后每科都有三四人得中,這些優(yōu)秀人才走出米脂,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積累了人才。

      在三原縣,焦云龍整飭“學古書院”,增建城鄉(xiāng)義學21處,捐資在“宏道大書院”設立獎學金;在長安,他捐千金興建“馮少墟書院”;在咸寧,修葺董仲舒祠堂,刻印《春秋繁露》一書,整修文昌閣、奎星樓、淳化書院,加課“關(guān)中大書院”,資助東郭“魯齋書院”經(jīng)費;在富平,擴建“湖山書院”,改建“頻揚書院”。凡此種種,皆為了崇儒明道,規(guī)范士子的品行道德;在商州,設立“龍駒寨書院”。

      在焦云龍的不懈努力下,關(guān)中科舉之業(yè)蒸蒸日上。

      焦云龍牽掛一地民俗風情,時常在治地推進道德教化。他務求親民,不擾民。每次下鄉(xiāng),焦云龍輕車簡從,從不擺官架子。每問群眾飲食,輒命取來大嚼以為美,雖粗茶淡飯,食之必盡。在鄉(xiāng)間舉辦飲酒禮,示以尊賢養(yǎng)老之義。百姓因而親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村落有不肖者,旁人皆勸之曰:“汝忘焦大爺所教乎?”

      焦云龍自述“五日居城五日鄉(xiāng),每召父母話衷腸。家家孝悌尊親長,此是人間第一章”。他嚴禁賭風蔓延,民婦為之歌頌曰:“自焦太爺來,男子安業(yè),婦孺得有襦褲矣。”

      焦云龍奔波不止,功績顯著。許多地方民俗為之一變,人人樂業(yè),舊弊悉除。三原縣人本好勇斗狠,械斗尤烈。經(jīng)過焦云龍教化四年,民情大順,三原民不犯法,囹圄生芳草。

      遠在千里之外的上!渡陥蟆,聞聽焦云龍的赫赫政績,在報紙上為之頌揚,稱焦云龍“公居池陽,視民如傷,五日在城,五日在鄉(xiāng)”。

      焦云龍歷任各地,皆有循吏之名。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潼關(guān)又遇大旱,官員賑濟不力,餓殍遍野,人皆相食。省府無計可施,只得再次起用善于賑災的61歲焦云龍。當災民聽說焦云龍來,便自發(fā)聚集在官道,大呼:“公來,民得活矣!薄〗乖讫堃泊鬄楸,老淚縱橫。

      當時旱災嚴重,即將轉(zhuǎn)冬,民尚無餐食衣被御寒,皆可能凍餓而死。焦云龍接印第二日,就趕赴省城懇請賑濟。路上馬匹受驚,焦云龍右臂受創(chuàng)嚴重,只得返回。休息幾日,他便再次趕往西安。到西安后,焦云龍立刻覲見巡撫,力陳災情之重,懇請開倉放糧。長官口頭應允后,焦云龍星夜馳回潼關(guān)開倉放賑。有人勸說:“大有倉系軍糧,未奉令準,罷官追償,悔何可逭?”焦云龍慷慨地說:“若救民得活,吾革職抄家所不恤!边@時,河南、山西及陜西各地災民云集在潼關(guān),下屬請示如何處理。焦云龍說:“均屬饑民,何分彼此!”開倉后不久,風雪驟至,由于救濟及時,饑民幸免凍餓而死。災民泣曰:吾等得活,皆“焦青天”開倉救民也。

      當時霍亂流行,焦云龍為救災,經(jīng)常和患病災民接觸,因而感染霍亂,很快病逝于官署中。

      病逝前一日,焦云龍仍為賑災之事牽腸掛肚。彌留之際,他將官吏召至榻前,口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廣大災民。他還囑咐家人,自己死后切記薄葬,不再運回故鄉(xiāng),將資財省出好救助災民。

      焦云龍逝世后,潼關(guān)舉城哀震,巷號戶哭,一日傳遍全境。后焦云龍靈柩停于當?shù)厝A佗廟中,當?shù)匕傩杖找辜漓?哀痛之聲不絕。華陰、洛南等鄰縣以及鄰省山西、河南鄰境邊民連續(xù)十余天結(jié)伴而來,進入府衙吊唁。

      焦云龍生性剛直,為官只念百姓,不事諂媚,故一直不得上位。他仰慕古代廉吏,不蓄產(chǎn)業(yè),家無余財,平素以寫詩自勵。如“立志由來不愛錢,居官切莫飲貪泉”“循吏從來不愛錢,每逢大節(jié)敢爭先”,皆是平時做人為官秉承原則。他不僅嚴于律己,也時常告誡子孫“遺金錢以愛之,適足以禍之”,要求他們“務要勤儉節(jié)謹,不可稍涉習氣”。若有子嗣要求托關(guān)系求方便者,焦云龍往往嚴加訓斥,令其改正。

      焦云龍去世后,“署內(nèi)即日斷爨,買棺無人承應,舉家唯有哭倒”。幸得他人相助,方才度過難關(guān)。

      焦氏沒后數(shù)年,愛民遺風猶存。

      有秀才舉人自發(fā)編纂歌謠,教人傳唱。其中有“山東有個焦青天,推著車子上長安。三原富平臨潼縣,到處人人說好官……”一時間在關(guān)中諸地廣為流傳。

      焦云龍去世兩年后,靈柩在潼關(guān)城內(nèi)東山下葬。全境民眾聞聽此事,爭相送葬,人山人海,道路阻絕。周圍十幾個村莊自發(fā)建起焦公祠,祭祀香火綿延不斷。

      1907年,陜西巡撫曹鴻勛據(jù)百姓民意上奏朝廷,懇請將焦云龍事跡宣付國史館,列入循良傳。

      1941年,馮玉祥游歷成都,在灌縣遇著名教育家梁仲華,梁對他講述焦云龍事跡:“這樣不怕死而為百姓謀福利的官吏,民國以來有幾個?不說太少,恐怕就沒有。”馮玉祥聽了,對焦云龍佩服萬分,他說:“焦先生的祠堂,真應當好好保護,好好修理,并應當把這段事實寫得清清楚楚,刻在碑上,老百姓們好永遠不忘他的大恩大德,文武官吏看了也可以作他們的一面好鏡子!”

    名人推薦
    • 胡誼
      胡誼,華東師范大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教授,九三學社社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專家心理學、超長記憶、能力發(fā)展與評估、教育心理學。
    • 肖國櫻
      男,1965年出生,博士,研究員,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遺傳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1985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遺傳學專業(yè),獲理學學士學位。1987-1990年在武漢大學攻讀遺傳學碩士學位。主研..
    • 程呂底亞
      程呂底亞(生卒年不詳) (LydiaTrimble),女,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原籍加拿大。曾參與中國南方女子學院建設。
    • 余新民
      余新民,男,1911年1月9日生,安徽省黟縣人。天津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研究所名譽所長。 1930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商學院,1940年畢業(yè)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學院,獲碩士學位。19..
    • 周柳燕
      周柳燕,教授。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現(xiàn)為湖南商學院文學院副院長。主編、參編多本教材。
    • 陳春霖
      陳春霖,別字思棣,1900年生,四川資陽人。1919年他進入成都法政學校學習,1921年參軍,入川軍作書記員。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