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1892年她的父親逝世,巴希葉是家族中少數(shù)承認領袖地位的成員,她成了他的堅定伙伴。在此期間,她承擔了1910年代至1920年代晚期信仰的領袖職責。在她的哥哥去世后,她又支持年輕的守基·阿芬第。1932年86歲的她的離世給全世界巴哈伊社團帶來沉重的打擊。巴哈伊信徒和團體深愛著她,為她深深哀悼了九個月時間。巴哈伊認為,每個天啟都有一位特別神圣的女性或是“永遠的女英雄”。在耶穌時代,是圣母馬利亞;在穆罕默德時代,是他的女兒法蒂瑪·扎赫拉,在巴孛的時代,是塔希麗。巴哈伊相信巴希葉·哈努姆是巴哈伊信仰的那位杰出女性。
德黑蘭時期(1846?1852)
出生于德黑蘭的富有之家,她回憶她的父母因為窮人服務而受到愛戴。巴希葉·哈努姆的具體出生日期不詳。她自己稱哥哥阿巴斯“比我大兩歲”。巴希葉說她在1852年是六歲。這表示她出生在1846年,守基·阿芬第證實了這點。這種情況在那時的波斯十分常見,因為甚至貴族們也可能除長子以外不會記錄其他孩子出生的確切日期。巴哈伊學者Baharieh Ma’ani描述巴希葉·哈努姆出生于1846年后期或1847年早期。
她在年輕時學習了波斯語、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還有穆斯林和巴比教的圣典。她早年生活幸福,她描述和哥哥阿博都-巴哈“十分喜愛在美麗的花園里玩!。巴希葉·哈努姆早年生活于優(yōu)越、富裕和愛的環(huán)境中。德黑蘭的家以及鄉(xiāng)村的別墅舒適而裝飾精美。巴希葉·哈努姆和兄弟們——哥哥阿巴斯和另一個兄弟邁赫迪擁有著他們的社會地位所提供的一切優(yōu)越之處。1852年父親被逮捕和監(jiān)禁于臭名昭著的希亞查爾地下監(jiān)獄之后,她那時六歲,家里的財產被沒收和侵吞。她清楚地記得巴比教徒們在等待死亡時的尖叫聲,這令她終身難忘。她隨后一直在困苦中陪伴巴哈歐拉度過流放和監(jiān)禁歲月,所需花費常常通過母親出售嫁妝來補貼,成年后的她選擇繼續(xù)如此。
巴格達時期(1852?1863)
1853年1月巴哈歐拉被流放至巴格達,他與家人從德黑蘭出發(fā)經過穿越雪山的艱難旅程。巴希葉記得父親在抵達巴格達后協(xié)助家務。巴哈歐拉離開巴格達期間,巴比教的名義領袖她的叔叔米爾扎·葉海亞禁止她離開家門和其他孩子玩耍,不允許醫(yī)生來看望她剛出生需要醫(yī)療看護的弟弟——就讓他自生自滅。阿博都-巴哈、她的母親和她感受著共同的悲痛、他們相依相伴:“我清楚地記得那些日子的悲痛”她后來說。在經過近兩年的獨居生活后,巴哈歐拉回到了家庭,全家都欣喜若狂。巴希葉·哈努姆記得巴哈歐拉回來時,她“盼望得無法呼吸”。年輕時的她是個尊貴、溫柔、仁慈的人,在公開場合沉默寡言。
守基·阿芬第評價她在青少年時期就被托付了“沒有哪個這個年齡的女孩可以或是愿意承擔”的任務。當她的父親在里茲萬花園宣布是上帝顯圣者的時候,巴希葉·哈努姆稱巴哈歐拉是向兒子阿博都-巴哈及其他四人宣告的。在巴格達,巴希葉成長為一位年輕的姑娘;她容貌可嘉,和母親極為相似:大大的灰色眼睛、身材苗條、有著金棕色頭發(fā)和象牙色的皮膚。
君士坦丁堡/阿德里安堡時期(1863-1868)
1863年5月巴哈歐拉被流放至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全家與他隨行。在到達君士坦丁堡之后,十七歲的巴希葉·哈努姆放棄了結婚的念頭。這在那個時代對她這種身份的女性而言十分怪異,而巴哈歐拉欣然接受了這個請求。在君士坦丁堡停留了短暫時間后,這個家庭又再次流放至阿德里安堡。巴希葉·哈努姆說她來到阿德里安堡之前一直是位堅強的姑娘。年輕的巴希葉·哈努姆在阿德里安堡的日子非常不開心。
在她二十歲時,巴哈歐拉遭受她的叔叔米爾扎·葉海亞的毒藥和陰謀加害。她很清楚她有可能會與父親分離,在得知全家要分開流放時,巴希葉·哈努姆安慰著她的母親和兄弟。在1868年米爾扎·葉海亞與巴哈歐拉決裂之時,守基·阿芬第稱巴希葉·哈努姆最為積極地鼓勵巴比教徒們接受她父親的宣告。
阿卡時期(1868-1870)
1868年7月奧斯曼帝國政府又將巴哈歐拉和家人流放至監(jiān)獄城阿卡,那里隸屬奧斯曼帝國的敘利亞段。二十一歲的年輕巴希葉·哈努姆以犯人的身份來到阿卡。這是她的第四個也是最后一個流放地。盡管她很美貌也有追求者,但她決意不結婚。她的父親似乎對此表示擁護,她的選擇也隨后得到了尊重。剛抵達阿卡灣時,流放者們失去方向、士氣低落。巴希葉·哈努姆可以聽懂當?shù)厝苏f阿拉伯語,她聽見人們嘲笑他們,并且說會把他們全家扔進大;蚴擎i鏈加身投入監(jiān)獄。她后來說這帶給她的影響:“如果你可以設象一下,這些給我這個年輕姑娘帶來的影響?你還會覺得我很嚴肅、我的命運與我的國人們如此不同有何奇怪嗎?”
剛到阿卡監(jiān)獄城的時候,由于食物緊缺,巴希葉記得巴哈歐拉將自己的食物省下留給孩子們。全家被監(jiān)禁在幾個布滿泥土和污垢的狹小監(jiān)獄里,巴希葉·哈努姆暈倒過多次,“這是我最糟糕的經歷”。由于有三位巴哈伊去世,周圍人又態(tài)度惡劣,這段時間對巴希葉·哈努姆和許多巴哈伊們而言十分凄慘,特別是她最小的二十二歲弟弟米爾扎·邁赫迪的去世摧毀了僅有的士氣。在1870年他去世時,她將弟弟的血染的衣物收集并保留了下來。
阿卡后期(1870-1892)
弟弟于1870年去世后,阿卡的居民開始尊重巴哈伊們,尤其是阿博都-巴哈。阿博都-巴哈得以租用房屋安置家人,由于一場瘟疫導致巴基大廈的主人逃離,全家1879年搬入了巴基大廈。巴希葉離開艱苦的監(jiān)獄時是二十三歲。盡管開頭艱難,阿卡也為巴希葉·哈努姆帶來了一些最幸福的時光。隨著阿博都-巴哈與穆尼麗·哈努姆結婚,她有了同齡人的陪伴,兩人成為了親密伙伴。巴哈伊們意識到巴希葉·哈努姆不太可能會結婚,在婚姻被看作是年輕女性的義務的時代,她的單身選擇受到了尊重。巴希葉·哈努姆協(xié)助父母為前來拜訪的朝圣者們服務。她一直關照著纖弱母親的健康,辛勤地照顧她。巴哈歐拉將她看作是安慰和快樂,“你的出現(xiàn)是多么甜蜜,看著你的臉,將我的慈愛和呵護給予你是多么美好!
最令巴希葉·哈努姆心痛的是1886年母親的去世。自幼年起,她和母親就十分親近,母親的離世給她的生活帶來一個空洞。她自青年時代就將母親看作是完美女人的典范并模仿她。1886年母親納瓦卜去世后,巴哈歐拉授予她“至大圣葉”的稱號。她接任了家庭之主的角色——管理家務,為女性朝圣者和其他拜訪者舉辦活動——直到阿博都-巴哈成為信仰的領袖。六年后,1892年她的父親離世。失去父親讓巴希葉憂心如焚。1892年父親去世時,哥哥被任命為信仰的領袖,她是家族中的唯一支持者,盡管她先要從哀痛導致的一時瘦弱無力中恢復。巴希葉·納赫賈瓦尼認為她的特點是擁有不眠的警覺、機智、禮貌、極端的耐心和英勇的毅力。
領袖
她曾多次擔任信仰的代理領袖,包括1910至1913年阿博都-巴哈西方之旅期間,她那時年近七十歲;再一次是1922至1924年間守基·阿芬第多次外出期間,她那時已年近八十歲。自古以來,婦女極少擔任領袖職位。1910年阿博都-巴哈在持久的西方之旅時任命她為信仰領袖。在此期間,巴希葉·哈努姆處理圣地與外界的事務,包括會見名人、代表阿博都-巴哈發(fā)表演說、會見男女官員、為病人和窮人提供醫(yī)療幫助。巴希葉也負責世界各地巴哈伊社團的靈性和行政指引工作,她寫信鼓勵各地的社團。此間她與哥哥保持緊密聯(lián)絡。朱麗葉·湯姆森形容巴希葉·哈努姆擁有“曾目睹過許多悲哀的藍色大眼睛,如今有著難以言愈的溫柔!
1921年阿博都-巴哈逝世。在藤田左弌郎的協(xié)助下,巴希葉·哈努姆將電報發(fā)送至各地,守基·阿芬第在韋爾茲利·都鐸·波爾的倫敦家中讀到了電報。在守基·阿芬第繼任信仰領袖之時,他特別評價了阿博都-巴哈離世后的艱難時期里巴希葉·哈努姆對他的支持。1922年巴希葉被再次任命為信仰領袖。協(xié)助她的委員會只有在獲得巴希葉的簽名后才能開展活動。她向信徒傳授阿博都-巴哈遺囑和圣約的條款,特別鼓勵波斯的巴哈伊女性參與信仰的活動,解釋了巴哈歐拉圣約的含義。她寫給巴哈伊社團的鼓勵信函給為阿博都-巴哈去世哀悼的社團帶來安慰。信中說:
“基督從此必朽之世升向永恒天國之時,他有十二個使徒,即使如此,其中一個被拋棄。由于這一小批人靈的崛起,他們沒有顧及世界人民,而以無私、奉獻和超脫之精神決意傳揚他的神圣教義,播撒上帝的甜美芬芳;也由于他們將自己完全沉浸于基督之中——他們以這種靈性之力成功地贏得眾城之人的心,讓唯一真神的光輝得以遍及全球,驅走那無知的黑暗!
逝世
1920年代巴希葉·哈努姆的健康狀況開始嚴重惡化。由于受病痛的折磨,她的生活極為不適。朝圣筆記中記錄她偈臨父親和巴孛靈寢已十分困難,站立和坐下都需要協(xié)助。她長時間地守夜、祈禱和冥想。據(jù)馬喬里·莫滕描述,盡管年事已高,她仍保留著年輕時“原有的可愛”。巴希葉·哈努姆于1932年7月15日去世,幾星期前基斯·蘭塞姆-凱勒曾以她的名義到達她的家鄉(xiāng)。守基·阿芬第稱她的離世標志著巴哈伊英雄時代的結束,他寫下以下電報:
“至大圣葉的不朽之魂已飛向那至遠天國。東西方無數(shù)熱愛她的人都經歷著痛苦的錘擊。人類在難以言表的悲痛之中不久將認識其無以挽回的損失。我們摯愛的信仰在受到阿博都-巴哈忽然升天的打擊后,如今要哀挽巴哈歐拉家族的最后神圣成員的離世。我悲嘆我在塵世唯一的支撐、我生命的快樂和慰藉之源的突然離世。喪親之痛如此沉重,巴哈伊世界所有形式的宗教慶典暫停九個月。通知地方靈理會和團體舉辦適當?shù)募o念集會來弘揚有著如此神圣經歷、充滿不朽回憶的一生。建議在邁什里古-埃茲卡爾大廳舉辦具嚴格祈禱性質的特別紀念活動!
紀念
守基·阿芬第在她離世后為巴希葉·哈努姆寫下了16頁的挽歌。居住于圣地的巴哈伊信徒為她的臨時墓地守夜祈禱九天。穆尼麗·哈努姆悲痛地說:“你將我們置于分開與遠離的考驗之中”。巴哈伊的官方悼念活動持續(xù)九個月,個人的紀念活動將持續(xù)一整年。
守基·阿芬第創(chuàng)立巴哈伊信仰行政管理中心的第一步就是購買卡爾邁勒山上巴孛陵殿旁的土地,并且將巴希葉·哈努姆的遺骸置于至大圣葉之碑下,隨后于1939年12月將米爾扎·邁赫迪和納瓦卜的遺骸轉移。這里現(xiàn)在是巴哈伊世界中心卡爾邁勒山的巴哈伊弧形區(qū)坡下的巴哈伊花園。1932年守基·阿芬第完成了《納比爾手記:破曉之光》的翻譯并向她致謝。巴希葉·哈努姆將其大部分生命用于保護巴哈伊信仰的公認領袖,守基·阿芬第任命之時很少有內部反對;直到她離世后,甥侄們才因巴哈歐拉在巴格達的房產開始公開反對守基·阿芬第。
離世紀念
1982年一個世界范圍的紀念活動為她舉行,出版了一本關于信仰的領袖們提及她的引言以及92封她的信件的匯編。1982年7月在世界正義院永久駐地的首次集會上,舉辦了一次關于她生平的研討會,建筑師確認駐地的屋頂會讓人想起她的墓碑之頂。此次紀念活動五次國際會議為框架向她表示致意:1982年6月25-27日愛爾蘭都柏林;8月6-8日厄瓜多爾,8月19-22日尼日利亞,9月2-5日澳大利亞坎貝拉,9月2-5日加拿大蒙特利爾。杰奎琳·邁赫拉比改編的《巴希葉的故事》為孩子們特別講述了巴希葉·哈努姆的生平故事。
其他
其他安葬于紀念陵園的人:
米爾扎·邁赫迪:巴哈歐拉與第一位妻子的最小兒子
阿西葉·哈努姆:巴哈歐拉的第一位妻子
穆尼麗·哈努姆:阿博都-巴哈的妻子
巴哈伊神圣家族:
阿博都-巴哈:阿西葉和巴哈歐拉的長子,1892年-1921年間的巴哈伊信仰領袖
守基·阿芬第:阿博都-巴哈的長孫,阿西葉和巴哈歐拉的長曾孫,1921年-1957年信仰的圣護或領袖
魯西葉·哈努姆:守基阿芬第的妻子
赫蒂杰·貝居姆:巴孛的妻子
常與她比較的人:塔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