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12歲習(xí)板胡。193 1年參加山東曹縣“三盛班”,1935年輾轉(zhuǎn)于西安參加獅吼劇團(tuán);194 5年到甘肅蘭州,相繼參加中州劇院、新光豫劇團(tuán)、光明豫劇團(tuán)、豫華劇團(tuán)、蘭州市豫劇團(tuán),任板胡主奏。其弓長、字多、聲悠、音亮;不僅對板胡的構(gòu)造、 用料、尺寸等方面進(jìn)行了突破性改革,從而使音質(zhì)、音色有了顯著變化,而且 在運(yùn)弓和指法上也形成了他自已的風(fēng)格,獨(dú)樹一幟。時謂“三張一郭”,張崇儒是其一。
1936年以前,即在陳素真赴上海灌制唱片前,那時伴奏的主要樂器是老三手,即大弦(月琴)、二弦、三弦,還沒有板胡。陳素真曾回憶說:“豫劇原先沒有板胡,從山東戲班(注山東梆子)到開封來的有個叫張同如的,他拉板胡,比大弦好聽得多,樊先生才廢除了大弦,留下張同如(既張崇儒),板胡代替了大弦。豫劇從那時起,才有了板胡。這便是豫劇有板胡的起源。”(詳見陳素真《情系舞臺》,載《河南文史資料》38輯。)可見說張崇儒先生為豫劇板胡創(chuàng)始人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