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皮埃爾·孔貝斯科(Pierre Combescot,1940-),出生于法國利摩目,法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曾以《小馬薩林派》而聞名。1991年因長篇小說《受難地的女人》獲龔古爾獎。作品《是否應(yīng)該燒死加利加伊?》是一部故事新編,改編自同一出版社1952年發(fā)行的小說《加利加伊》。
人物介紹
皮埃爾·孔貝斯科(Pierre Combescot,1940-),出生于法國利摩目,法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曾以《小馬薩林派》而聞名。1991年因長篇小說《受難地的女人》獲龔古爾獎。作品《是否應(yīng)該燒死加利加伊?》
獲獎作品
《受難地的女人》1991年獲龔古爾獎。作者皮埃爾·孔貝斯科把視線纏繞在巴黎當(dāng)代底層社會的眾生相上。作品寫巴黎如同寫異域,土耳其的一個猶太老婦人成為法國小說中罕見的主角。在五光十色的人群中,狂歡節(jié)式的生活在流淌著。拯救正是蘊(yùn)藏在這塊受難地里。
這是一部巴黎底層社會流氓騙子的史詩,隱含的寓意取自瓦格納的歌劇《帕西法爾》?棕愃箍剖褂昧司扛叱、鋪排豪華的巴絡(luò)克手法,使這部長篇通俗小說徹底地現(xiàn)代化了。小說中螺旋發(fā)展的結(jié)構(gòu)半許多人物聚集到一個土耳其的猶太老婦人身邊,她便是拉結(jié)·阿布拉菲亞,又叫莫德太太。她坐在咖啡店柜臺后面,統(tǒng)治著這個小小的作奸犯科的世界。在巴黎這個幽暗隱秘的一角,歹徒和可憐蟲們熱熱鬧鬧地過著日子,拉結(jié)勾起了許多人的回憶和已經(jīng)消失了的相互關(guān)系,直到有一天她找到了一個孩子,這孩子能贖回她的罪惡,她又回到她應(yīng)當(dāng)死亡的那片土地,與傳說消融在一起。小說中夾著各種風(fēng)格的文學(xué)描繪,充滿了五光十色、幽默詼諧的土話俗語。在當(dāng)代小說中,《受難地的女兒》是想象力最豐富的也是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社會評價
在《受難地的女人》一書中,皮埃爾·孔貝斯科使用了精湛高超、鋪排豪華的巴洛克手法,使這部長篇通俗小說徹底地現(xiàn)代化了。小說將有著各種風(fēng)格的文學(xué)描繪充滿了五光十色,幽默詼諧的土話俗語。在當(dāng)代小說中,《受難地的女人》是想象力最豐富也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皮埃爾·孔貝斯科的《是否應(yīng)該燒死加利加伊?原作者是法國著名的心理小說家弗朗索瓦·莫利亞克。
曾以《小馬薩林派》而聞名的皮埃爾·孔貝斯科今年的新著叫《斷頭臺的鉆石》,取材于安東奈特王后的項(xiàng)鏈?zhǔn)Ц`事件,不過,他從聰明漂亮的德拉莫特·瓦魯瓦公爵夫人角度,虛思了一樁詐騙案,與歷史真案交錯在一起。
主要作品
Louis II de Bavière, Lattès, 1974
Les Chevaliers du crépuscule, Lattès, 1975
Les Funérailles de la Sardine, Grasset, 1986 - Prix Médicis 1986
Les Petites Mazarines, Grasset, 1990
Les Filles du calvaire, Grasset, 1991 - Prix Goncourt 1991
La Sainte famille, Grasset, 1996
Le Songe du Pharaon, Grasset, 1998
Lansquenet, Grasset, 2002
Les Diamants de la guillotine, Robert Laffont, 2003
Ce soir on soupe chez Pétrone, Grasset, 2004
西蒙·波娃杜拉斯巴比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