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吳纘姬(1729-1779),字緒三,號存齋,別號嘉湖。祖籍福建莆田,渡瓊始祖吳賢秀(唐乾元乙亥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于唐永貞元年(805年)奉順宗皇帝密旨離京遷入海南,始居瓊山。始祖吳賢秀二十六世孫吳善長于明朝永樂年間,從瓊山張吳村遷入澄邁,在南渡江瑞溪鎮(zhèn)河段的北岸下邊搭茅寮而居,當時叫“下潦村”。后來覺得“下潦”兩字不夠典雅,于是改為“夏僚村”。 夏僚村整個村子分為三塊:夏僚上村、夏僚中村、夏僚下村。吳纘姬的故居在夏僚下村。
雍正七年已酉(1729年),吳纘姬出生于夏僚村。他自小聰明穎悟,博覽群書。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中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寅恩科成進士,殿試二甲,考中進士,成為澄邁縣歷史上僅有的三進士之一。
吳纘姬在學(xué)堂里讀書總是表現(xiàn)突出。有一次老師有意試探他的聰明才智,當晚不準他點燈讀書,但又指定他第二天要背出某篇文章。吳纘姬明知老師有意考驗他,他機靈一動,便有了對策。等到夜幕降臨的時候,他悄悄地到野外捕捉螢火蟲,裝在一個小布袋里帶回學(xué)堂,在被窩里偷偷地用螢火蟲的閃閃螢光讀書。翌日早晨,老師要他背書,以為他昨夜沒有燈光讀書,肯定背不出來。怎知吳纘姬卻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漏。老師和全學(xué)堂的學(xué)生都深感奇怪,說他是個奇人。
吳纘姬不但聰明伶俐,而且性格活潑,就連玩小孩游戲都與眾不同,別出心裁。他將五色紙剪碎,涂上香糊,撒在螞蟻洞口,讓螞蟻沾上五彩繽紛的五色碎紙爬行,就像千軍萬馬,舉著幡旗,浩浩蕩蕩地在行軍,他邊觀看邊喊口令,像在點兵遣將作戰(zhàn),引得小朋友圍觀喝彩,興趣十足,他謂之是“點兵遣將”游戲。
吳纘姬的舊居坐落村子中間,這是一間三格并合的十柱十三桁的土木結(jié)構(gòu)的農(nóng)村傳統(tǒng)磚墻瓦頂屋子。據(jù)吳纘姬后代稱說,舊屋原建四面風(fēng)墻,都采用長約50厘米、厚約30厘米、寬約25厘米的方塊巖石建筑而成的。由于舊宅低矮,居住不舒適,后代子孫進行了維修,填高宅基,加高風(fēng)墻。除了木桷全部更換,橫架木桁換了幾支,瓦片增添一些以外,其余的墊柱石、木柱、屏風(fēng)都保留原來的材料及形狀,至今已有270余年的歷史?梢娺@屋子當年建造所選用木料之堅固。舊居?xùn)|邊是一排橫廊,為廚房、柴房和農(nóng)具雜物房。舊居后院有用水泥筑起來的100余平方米的曬谷場,四周用石磚筑起圍墻,專為吳家所用。
吳纘姬父親吳國華是當時村中有文化而又深諳禮教之人。他對吳纘姬在學(xué)習(xí)方面管教極嚴,經(jīng)常坐在吳纘姬身邊監(jiān)督他讀書學(xué)習(xí)。再加上吳纘姬天資聰穎,勤勉好學(xué),他小時候就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赴京參加朝廷會試榮中進士,殿試二甲。捷報傳歸故里,雙親以及鄰里無不歡騰。吳纘姬不想出仕當官,返歸瓊南任瓊臺書院掌教(即今校長之職)。他在瓊臺書院掌教三年,辦學(xué)成績突出,學(xué)風(fēng)良好,生徒尊敬,家長欽佩,使瓊臺書院名噪一時。后來,吳纘姬奉旨出任江西省廣信府鉛山縣知縣。他在任上力除政弊,造福于民,捐資修理文廟,振興教育,教化民風(fēng),重振民魂,人才輩出。吳纘姬大膽破迷信,不信風(fēng)水邪說,開通了傳說有損害當?shù)爻⒚俣馊藶槎氯嗄甑暮緶希喔葞装夙暳继,使農(nóng)作物大獲豐收,老百姓獲得實惠,到處稱其功頌其德。
吳纘姬后來請求辭官,返回故里夏僚村,贍養(yǎng)母親。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吳纘姬在故鄉(xiāng)病故,享年50歲。
吳纘姬是吳氏渡瓊始祖吳賢秀第四十一世孫,原配黃氏為妻,生一男吳立倫,續(xù)娶京城符氏,也生一男吳立誠。吳立誠出嗣,遷居本縣境內(nèi)金安農(nóng)場吾祿村;吳立倫仍居原地夏僚下村。吳纘姬的后裔繁衍至今十世,直系后裔及家屬成員120多人口,真可謂子孫滿堂,家興族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