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夏曰瑚,字膚公,號涂山。江蘇淮安山陽人。明崇禎四年(1631)陳于泰榜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正待重用,夏曰瑚卻以疾歸鄉(xiāng)。于湖濱修建“恢臺園”,溪水亭臺,曲折通幽,高樹映日,閑情雅趣。每日與親朋故舊飲酒賦詩,從不過問家人生產(chǎn)與生活。第二年便去世了。
《東陵始末》一書中有一段關(guān)于夏曰瑚得中探花的記載:明崇禎戊辰年(公元1628年),淮安府的夏曰瑚與趙士春同赴京城會試,考試成績不分上下,夏曰瑚的房師(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監(jiān)考)淮安府推官孫肇興竭力推薦夏曰瑚,并將夏取中頭卷,本意是對趙士春、夏曰瑚二人再進行推敲,孫認(rèn)為:“兩君皆為名臣后,不可軒輊也!钡髟囌J(rèn)為孫做法不妥,有庇護夏之嫌,結(jié)果這一年夏、趙兩人都未考中。又過三年,這年是辛未年(公元1631年),夏曰瑚、趙士春又進京趕考,夏因成績優(yōu)異,終于以第三名及第,得中探花,而趙士春仍名落孫山。甲戌年(公元1634年)會試,趙士春仍未考中,一直到丁丑年會試,夏曰瑚這時已擔(dān)任了房師,趙士春才得中探花。
履歷
夏曰瑚中探花后,一直留京在翰林院任編修,由于其學(xué)識淵博,文彩深厚,忠于職守,深得皇帝寵愛。崇禎七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634年),為表彰夏曰瑚功績,明思宗朱由檢以京甲一號、京甲二號誥封夏曰瑚親屬,封夏曰瑚之父夏德為文林郎,封夏曰瑚嫡母(父親的正妻)景氏為“孺人”,封夏曰瑚生母聶氏為“太孺人”,同時封其妻黃氏為“孺人”。誥封中對夏曰瑚也給予很高的評價,誥封中曰:“爾翰林編修夏曰瑚,器姿弘達,蘊藉深醇,專經(jīng)之名,冠絕鄉(xiāng)國,萬言之對,鼎薦軒墀爾乃!笨梢娤漠(dāng)年在京城、家鄉(xiāng)是很有名氣的。
后記
崇禎十年會試,夏曰瑚擔(dān)任了房師,剛開考不久,突然患上惡性痢疾。會試乃國家大事,馬虎不得,一開始夏曰瑚還咬牙堅持,但不久便漸漸支持不住,不一會竟昏倒在考場上,再等別人發(fā)現(xiàn),趙士春等同窗好友前往探視時,夏曰瑚口已不能言,后竟卒于考場。夏曰瑚遺物探花公朝笏及明崇禎七年京甲一號、京甲二號誥封兩幅歷經(jīng)360多年滄桑至今保存完好,一直由其后裔張集鄉(xiāng)彭莊村的夏文友收藏,曾多次在縣展出,1987年被淮安市博物館征集,現(xiàn)存于館中。
?
故居
簡介
夏曰瑚,清朝探花。其故居名“恢臺園”
夏曰瑚故居位于淮安河下古鎮(zhèn),尚保存完好。
淮安河下古鎮(zhèn)
位于淮安市楚州城區(qū)西北隅,古邗溝入淮處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鎮(zhèn),是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護區(qū)之一。
這里曾誕生巾幗英雄梁紅玉、大文學(xué)家吳承恩等歷史名人。明清兩代這里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有“進士之鄉(xiāng)”之稱,文化底 蘊十分深厚。明清時,河下是淮北鹽集散地,淮北鹽運分司曾設(shè)在這里,并有很多鹽商在這里業(yè)鹽。同時,由于清江督造船廠設(shè)于清江浦,河下還是漕船零部件配套 加工基地。河下是典型的因運而興,因運而衰的千年古鎮(zhèn),鼎盛時有“揚州千載繁華景,移至西湖嘴上頭”之美譽。清末,由于淮北鹽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營的西 壩,漕糧由河運改為海運等原因,河下逐漸敗落。古鎮(zhèn)現(xiàn)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京杭大運河文物遺存。
恢臺園
位于蕭湖東南岸,是明末退休官宦夏曰瑚的宅園。夏曰瑚字膚公,號涂山,年輕時即有文名,被鄉(xiāng)人目為奇才。崇禎四年(1631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明清兩代河下鎮(zhèn)的居民十分重視科舉,無論是富豪之門還是貧寒之家都把子弟讀書應(yīng)考當(dāng)做頭等大事,因此科甲鼎盛,共出了60多位進士,其中包括狀元、榜眼、探花各一,狀元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沈坤,榜眼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汪廷珍,夏曰瑚就是那位探花。
夏曰瑚任職不久就因病退休還鄉(xiāng),在蕭湖之濱構(gòu)筑恢臺園,從此留連園中,飲酒賦詩,自得其樂?上Р坏揭荒昃腿ナ懒。恢臺園舊址在清代成為福建庵,后改福建會館。
園中搭建花棚,堆砌亂石假山,種植了很多高大的柳樹。周圍環(huán)境極為優(yōu)美,東側(cè)臨近城墻,南北均有大片水面,沿岸酒家、妓館、佛寺、高塔相望,相鄰之處有好幾座園林,溪流環(huán)繞其間,因此又名“繞來園”。夏曰瑚本人有詩云:“傍水成幽筑,誅茅得草堂。所期垂釣處,儼似浣花莊。楊柳月初上,薜蘿風(fēng)正涼。何能謝纓冕,讀《易》濯滄浪!痹娭袑⒋藞@比作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成都浣花溪上所建的草堂,并且說自己甘心辭去官職,以讀《易經(jīng)》、濯滄浪之水為樂,表現(xiàn)出高潔的志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