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江蘇學政劉墉在金壇考查學員,殷寶山帶著自己寫的萬言書《芻蕘之獻》,到金壇考棚當眾交劉,請劉轉(zhuǎn)呈他姻親某相國。劉見書中極力詆毀江南士習民風吏弊,“竟以為耳聞目睹無一而可”,實屬狂妄背理,遂將殷當場逮捕,并派人至殷家中及殷坐館的泰州縣朱嘉琳家搜查。在館中查出他的詩稿《岫亭草》兩本,內(nèi)有“紀夢”一篇,篇中有“姓氏為紅,紅者朱也”等語。劉認為這是心懷前朝,于是將案子移交督撫辦理,逮捕了為詩作序批點的,并上書直奏乾隆。乾隆看到奏文就作批示,怒斥地方官“所司何事,應得何罪”;傳旨將殷寶山及作序的趙學禮、尹發(fā)萃、批點的殷一桂解京嚴審;殷寶山的母親趙氏、寡嫂郭氏、妻華氏、四子一女(已出嫁)就近監(jiān)禁,聽候處理。其已故的叔父殷懷璞及四個兒子也受到株連。江蘇所有的布政使、按察使,有關(guān)的道、府、州、縣教諭、訓導,后來都以失察參處。殷寶山等解京后,刑部審訊結(jié)果,認為詩集沒有擴散,詩中也有攻擊朱氏的地方,因此定罪減刑流放塞外充軍。殷寶山帶著經(jīng)史書籍在關(guān)外進行文化啟蒙教育,提高了當?shù)厝罕姷奈幕剑L氣竟為之一變。群眾尊敬他,為他立生祠。守邊大臣每次進京朝見皇帝,乾隆總要問到:“殷寶山還安分嗎?”晚年被赦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