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文化遺產(chǎn)名稱:高安道情
所屬地區(qū):江西·宜春·高安市
遺產(chǎn)編號:Ⅴ-1
遺產(chǎn)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宜春市 高安市
遺產(chǎn)級別: 省
介紹
清末,民間藝人漸棄漁鼓,改用箱琴、令尺和木魚伴唱,并由行唱變?yōu)樽,稱之為“坐堂戲”,演唱者主要是盲藝人。
高安道情說唱僅以一把箱琴、一把令尺、一只木魚伴奏,一人演唱,也可以多人組合演唱,分擔角色,裝男扮女,陳情敘事,說唱相間,雜以口技,插科打諢,并增加鑼鈸、鼓板、嗩吶、竹笛等樂器,氣氛更為濃烈。也有技藝精湛者,一人同時演奏十來項樂器,嗩吶、胡琴、竹笛、鼓板、鑼鈸一齊上,令人稱奇。
高安道情的基本調(diào)式為[太平調(diào)]。[太平調(diào)]是高安的北路道情曲, [新太平調(diào)]在[老太平調(diào)]的基礎上發(fā)展為八種板式,其旋律凄戚哀怨,扣人心弦。
高安道情的題材多為傳本故事和民間傳說。傳統(tǒng)曲目有《八美圖》、《薛仁貴征東》等。解放后,高安道情得到了黨和政府重視。1954年成立了“高安縣盲藝人曲藝隊”,隊員至今一直保持30人左右,多次參加全國、全省匯演并獲獎。
產(chǎn)生歷史
據(jù)老藝人相傳,唐末期間戰(zhàn)亂連綿,高安一帶同樣是民不聊生,盲人更是苦難深重。為了生計,有盲人走出家門,以漁鼓伴奏,賣藝為生,眾皆效仿,“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漂流在外頭”,于是“高安道情”便在盲人心酸憤懣的傾訴中產(chǎn)生了。因用漁鼓伴奏,當時稱之為漁鼓道情”。漁鼓道情沒有音樂伴奏,說唱時拍擊漁鼓伴以節(jié)奏,說唱的內(nèi)容也短小,以《勸世文》 等為主。
發(fā)展變革
高安道情在一代又一代藝人的演唱中嬗變,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有了明顯的變革。伴奏樂器由漁鼓改為箱琴,另有木魚擊節(jié)和驚堂木渲染氣氛。說唱內(nèi)容由《勸世文》、《牡丹對藥》等小曲目發(fā)展到民間故事和傳說,如《李三保打華府》 、 《二妹子過界嶺》 、《掛紅袍》、《九美圖》、《十美圖》等。演唱形式由立唱、游唱改為坐唱,坐堂入室,時稱“坐堂戲”。到了清光緒年間,高安道情的伴奏樂器吸收戲劇伴奏的多樣性,除箱琴之外,增加了鼓、鑼、鈸、釵、嗩吶、竹笛、琵琶、三弦等多種樂器。
民國初期,高安道情日趨興盛。該時期藝人增多,于是行會應運而生。當時高安有合慶會、車娘會、竹步會、路前會等四個道情行會。行會供奉的祖師是呂洞賓和韓湘子,各行會每年三月舉行一次祖師祭拜活動。行會成員一般以師徒關(guān)系加入,也有外來藝人加盟。各行會設尊長、司文、管手,負責行會的管理。行會設立會館,訂立會規(guī),購置房屋地產(chǎn)。各行會劃定地界,不得越界演出,否則如引起糾紛,則按會規(guī)懲處,甚至鬧至官府。
建國后,擁有四十余人的高安道情曲藝隊在當?shù)卣姆鲋蚕,演唱技藝得到傳承和?chuàng)新。高安道情還登上了大雅之堂,多次參加過全國和全省曲藝比賽,其中新創(chuàng)曲目《張榜招親》在全國曲藝大賽中榮獲演出和創(chuàng)作二等獎。上世紀末,由于多元文化活動樣式的沖擊,高安道情陷入尷尬窘境,市場冷落,藝人改行。高安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視這一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保護這一傳統(tǒng)文化,每年要撥給專項資金舉辦盲藝人培訓班,并由政府組織下鄉(xiāng)演出。2006年高安道情列為高安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并成功申報宜春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2007年成為江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2006年在宜春首屆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藝術(shù)調(diào)演會上獲得一等獎。2005年和2006年創(chuàng)作了《改造舊村莊建設新農(nóng)村》、《計劃生育新風尚》、《建設沼氣好處多》、《多栽楊樹早致富》等曲目,攝制成40000多張VCD光碟向全省乃至全國發(fā)行,深受群眾喜愛。
目前高安道情曲藝隊還有二十余人,這些藝人在艱辛而執(zhí)著地傳承著高安道情這一傳統(tǒng)文化。高安道情這株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之花,在新時代的百花藝苑中散發(fā)出迷人的芬芳。
代表人物
民國初期,高安道情藝人中出現(xiàn)一批詞作家,而藝人中突出人物有三個,號稱“瑞州三元” ,即狀元魯五、榜眼羅臍、探花晏云。他們?nèi)藢Ω甙驳狼榈陌l(fā)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們?nèi)说男值苡械氖乔扒迮e人或秀才,經(jīng)常給他們說故事,他們便將一些歷史故事編成道情說唱詞本,演唱曲目就更加豐富了,有《水滸》、《三國演義》、《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粉妝樓》等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
《太平調(diào)》是高安的北路道情,有《新太平調(diào)》和《老太平調(diào)》之分!独咸秸{(diào)》有五種板式;即“起板’、“平板”、“二六板”、“武板”、“悲調(diào)”!缎绿秸{(diào)》亦有5種板式。道們的說唱形式簡單,l把箱琴,1把木魚,1把令尺,便可說唱。道情之題材多為民間傳說,如《八美圖》、《十美圖》、《薛仁貴征東》、《羅通掃北》、《李三保下鄉(xiāng)》等,糟粕較多。夏夜納涼,或冬閑之日,常常聽者圍聚。盲藝人又拉又唱,以聲傳情,裝男作女,雜以口技,幽默詼諧,妙趣橫生。遇有較長曲目,則講究買關(guān)子,埋伏筆,引人入勝,竟日以連夜。
同時也產(chǎn)生了一批成熟的道情曲作家。高安道情最初的腔調(diào)較雜,有漁鼓曲,有民間小曲,有采茶曲調(diào),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吸收提煉,逐漸形成了韻味獨特的道情腔調(diào)。到了清末,高安道情形成南路和北路兩大派:南路唱的是[文詞];北路唱的是[話文],唱腔大同小異,主要是[太平調(diào)]。民國初期,[太平調(diào)]經(jīng)朱哨、肖元、朱玉才、王思榮、劉其元等人加工,創(chuàng)作了[起板]、[平板]、[二六板]、[武板]、[悲調(diào)]、[行陰調(diào)]、[喜調(diào)]和[苦調(diào)]等唱腔,高安道情的聲腔從此有了板式。
表演時間
高安道情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一種演唱習俗,正月二月唱新年,三月四月走壇前,五月六月唱端陽,七月八月榨坊麻坊,九月十月趕廟會,十一十二唱喜場。年年歲歲道情藝人唱出了一幅幅不同季節(jié)生動形象的地方民俗畫卷。當時道情藝人的地位相對木工、泥匠都要高,東家請藝人要下請?zhí),技藝精湛的師傅東家還要用轎接送。演唱時,分行當角色,雜以口技,鼓樂齊鳴,其熱鬧場面不亞于演繹大戲。若一兩人演唱也能模擬各種角色的聲腔,妙趣橫生。又有藝人發(fā)明了鑼鼓組合架,一人可同時操縱八項打擊樂器,外加吹拉彈唱,儼然一個小樂隊,令聽者拍案叫絕。通常一個地方要唱上十天半個月,有時唱三五個月,最長的竟唱到了八個月不出門。
高安文化建設
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高安,群眾文化活動歷來活躍,擁有戲曲、嗩吶、舞龍、腰鼓、斗牛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在新農(nóng)村建設中,高安市注重注入文化內(nèi)涵,通過對傳統(tǒng)的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整合,不斷提高文化品位,精心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新格局,滿足農(nóng)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叭珖鴼v史文化名村”新街鎮(zhèn)景賢賈家古村針對該村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的特點,積極挖掘其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飲食、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和發(fā)揚高安采茶劇、高安道情等傳統(tǒng)戲曲,并創(chuàng)辦了女子腰鼓隊、采茶戲劇團、鼓樂隊、鼓號隊、舞龍隊、舞獅隊等富有鄉(xiāng)土文化特色的文體團隊;石腦鎮(zhèn)赤岸村投入50多萬元,興建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休閑文化廣場,村文化活動中心、閱覽室、農(nóng)民夜校、文化娛樂室、健身場等活動場所一應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