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多云教授自1990年以來,一直致力于含油氣盆地儲層沉積學、層序地層學和油氣區(qū)勘探地球物理、油藏描述及儲層預測等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fā)工作。在陸相沉積盆地油氣儲層預測、巖性油氣藏描述、成藏規(guī)律分析和油氣地質綜合研究方面有明顯特色。1994年后,先后參與了我國著名油氣資源富集區(qū)—-鄂爾多斯盆地中部氣田、蘇里格氣田、靖安油田、綏靖油田、西峰油田、姬塬油田和華慶油田等大油氣田的勘探開發(fā)研究工作,為發(fā)現(xiàn)和探明這些油氣田做出了貢獻,特別在沉積地質學基礎理論與礦場地球物理(石油測井技術和人工地震勘探方法等)等多學科的交叉滲透中所形成的技術方法,對油氣儲層和巖性油氣藏預測有較高的準確度,在產(chǎn)業(yè)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王多云教授(研究員)和他帶領的團隊自1990年到2011年的20余年中,爭取和完成研究項目40余項,其中有國家科技攻關、國家科技支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石油重點項目和來自油田的協(xié)作項目等。發(fā)表論文70余篇。完成研究報告近40部(大多涉及油田商業(yè)機密,總計文字在400萬以上)。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以項目第一負責人完成的研究成果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1998年)和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2004年)。培養(yǎng)了20余名博士、碩士研究生。
王多云教授多次獲得多種榮譽稱號,曾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計劃處長及所長助理等崗位上做了長時間的大量的管理工作。1997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工作經(jīng)歷
1978年3月-1986年9月, 蘭州大學地質系礦產(chǎn)地質專業(yè)本科畢業(yè)
1982年2月-1983年8月,甘肅酒泉鋼鐵公司技術員,助理工程師
1983年9月-1986年9月,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畢業(yè)
1986年8月-1989年9月,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畢業(yè),獲博士學位(讀博士學位期間在蘭州地質所在職)
1989年10月-1992年12月,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沉積室副主任
1993年1月-1993年10月,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沉積古生物室主任
1993年11月-1997年12月,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沉積古生物研究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8年1月-1998年12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質系高級訪問學者
1999年1月—2000年6月,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沉積古生物研究室主任
2000年5月-2003年12月,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責任研究員,所長助理兼科研計劃處處長
2003年10月-2006年3月,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責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2006年4月-至今,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科學研究
1)主要研究方向
(1) 油氣區(qū)沉積巖相與環(huán)境:含油氣區(qū)古地理環(huán)境重塑,油氣生儲組合分析、油氣成藏條件分析、區(qū)帶評價和有利區(qū)選擇研究。
(2) 儲層預測和油藏描述:海陸過渡相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及混合沉積巖類型、陸相河流—三角洲--湖泊體系碎屑巖的地震資料處理、解釋和油氣地質綜合研究。
(3) 儲層沉積學和層序地層學:勘探階段的儲層宏觀微觀研究;油氣藏開發(fā)階段的地層學和地質學研究。
(4)盆地分析:造山帶沉積地質學;“山“-”盆“耦合關系、演化過程與盆地儲層和油藏形成的關系及控制作用
(5) 國際油氣資源及合作:國際油氣資源勘探開發(fā)態(tài)勢;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現(xiàn)狀與路徑等
2)1990年后主持的科研項目
1、王多云,1990.1-1991.12,人工智能專家系統(tǒng)與地震地層學,中科院重中之重項目
2、王多云,1990.5-1991.12,準噶爾盆地東部地區(qū)油氣地質研究,中科院與新疆局合作項目
3、王多云,1991.1-1993.12,陜甘寧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積體系與層序地層學研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二級專題
4、王多云,1992.1-1994.12,北祁連奧陶系海平面變化與層序地層學研究,國家基金委青年基金項目
5、王多云,1992.1-1993.12,塔里木盆地奧陶系層序地層學研究,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專題
6、王多云,1994.1-1996.12,陜甘寧盆地上古生界工業(yè)制圖,石油部重點項目
7、王多云,1995.1-1997.12,晚石炭世華北-祁連海T-R旋回尺度等時性研究,國家基金委面上基金項目,
8、王多云,1995.1-1995.12,陜北鐮刀灣地區(qū)儲層預測研究石油部新區(qū)項目,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新區(qū)事業(yè)部
9、王多云,黃華芳,1996.1-1998.12,中國大中型氣田分布區(qū)形成的構造動力學研究,國家“九五”科技攻關一級專題(96-110-01-05)
10、王多云,1996.1-1996.12,陜甘寧盆地五里灣-鐮刀灣地區(qū)中生界儲層預測研究,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新區(qū)事業(yè)部
11、王多云,1997.1-1997.12,陜甘寧盆地鄂托克前旗地區(qū)古生界天然氣儲層預測研究,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新區(qū)事業(yè)部
12、王多云,1998.1-1998.12, 陜甘寧盆地定邊-鄂托克前旗地區(qū)天然氣形成條件及儲層預測,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新區(qū)事業(yè)部
13、王多云,1999.1-1999.12,陜甘寧盆地中生界油氣藏早期描述研究,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后期項目
14、王多云,2000.1-2002.12,陜甘寧盆地中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條件和優(yōu)質儲層研究,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重點項目
15、王多云,2001.1-2001.12,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延長組長3油組沉積相與成藏律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16、王多云等,2001.1-2001.12,寧夏鹽池地區(qū)延長組長8-長10的油氣資源潛力評價,長慶油田項目
17、王多云,2001.1-2001.12,陜甘寧盆地隴東油區(qū)延長組長6-8沉積相和成藏規(guī)律研究,長慶油田重點項目
18、王多云,2002.1-2002.12,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長6-8優(yōu)質儲層形成機理與有利區(qū)塊預測 長慶油田委托項目
19、王多云,2003.1-2003.12,鄂爾多斯盆地鹽池—姬塬地區(qū)延長組沉積特征和儲層評價,長慶油田重點項目
20、王多云,2003.1-2005.12,優(yōu)質儲層形成過程及描述識別研究,中國科學院資源環(huán)境領域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要方面項目(KZCX3-SW-128-04),
21、王多云,2003.1-2003.12,隴東油區(qū)侏羅系的巖相環(huán)境和石油富集規(guī)律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22、王多云,2003.1-2003.12,鄂爾多斯盆地西部地區(qū)沉積體系的勘探有利區(qū)預測研究,中石油重點項目子專題
23、王多云,2004.1-2005.12,柴達木盆地三湖地區(qū)第四系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和巖性氣藏形成規(guī)律研究,中石油廊坊分院項目
24、王多云,2004.9-2005.9,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湖泊底形形成和演化特征研究,長慶油田重點項目
25、王多云,2004.9-2006.9,鄂爾多斯盆地隴東油區(qū)的資源潛力和產(chǎn)能建設前景研究,長慶油田重點項目
27、王多云,2004.1-2004.12,鄂爾多斯盆地靖邊-安塞地區(qū)成藏特征研究,長慶油田委托項目。
28、王多云,2005.1-2005.12,鄂爾多斯盆地鎮(zhèn)北地區(qū)長3和長8的沉積微相和成藏規(guī)律研究,長慶油田重點項目
29、王多云,2005.1-2005.12,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期深水湖盆及周邊地區(qū)沉積特征及有利區(qū)預測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30、王多云,2006.1-2006.12,隴東上里塬地區(qū)侏羅系成藏規(guī)律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31、王多云,2006.1-2006.12,陜西靖邊地區(qū)儲量評價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32、王多云,2007.1-2007.12,甘肅隴東鎮(zhèn)北地區(qū)侏羅系的成藏規(guī)律研究,中石油重點項目報告
33、王多云,2007.1-2007.12,陜北-姬源地區(qū)0.3mD及以上儲層分布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34、王多云,2007.1-2008.12,四川河包場地區(qū)須家河組儲層精細對比研究,中石油廊坊分院項目
35、王多云,2008.1-2008.12,鄂爾多斯盆地子午嶺地區(qū)長3以上成藏規(guī)律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36、王多云,2008.1-2008.12,鄂爾多斯盆地子午嶺地區(qū)針對中生界的地震資料處理和解釋,石油公司委托項目
37、王多云,2009.1-2009.12,馬嶺-鎮(zhèn)北地區(qū)長8油藏成藏規(guī)律和有利區(qū)選擇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38、王多云,2009.1-2009.12,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長8-9油藏特點及儲量評價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39、王多云,張秀英,2009.1-2011.12,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現(xiàn)實與路徑,“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2006BAC18B05)子專題
40、 王多云,陶明信,2009.2-2011.8,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湖盆演化動力學機制以及對沉積作用的控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專題(2008ZX05001-004-04)
41、王多云,2010.1-2011.12,馬嶺地區(qū)鎮(zhèn)246-鎮(zhèn)505井區(qū)長8油藏特征及開發(fā)前期評價,長慶油田項目
42、王多云,2011.1-2012.12, 寧夏地區(qū)上產(chǎn)一百萬噸資源可行性評價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43、王多云,2012.1-2013.12,寧夏西吉-海原-固原地區(qū)油氣潛力評價研究,長慶油田項目
44、王多云,2012.1-2014.12,鄂爾多斯南緣中生代構造演化及對沉積體系的控制作用,”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專題(2011ZX05044-04-04)
學術論文
78、 Zhang Yu, Yang Hua, Wang Duoyun(通訊作者) ,Fu JinHua, YAO JingLi; SHRIMP U-Pb zircon age of tuff in the Yahe section of Liushan basin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Arab J Geosci DOI 10.1007/s12517-013-1157-1(2013.10)
77、辛補社,楊華,付金華,王多云(通訊作者),甘肅靖遠寶積山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南營兒群底部凝灰?guī)r鋯石SHRIMP U-Pb年齡及其地層學意義. 地質論評,2013,59(2):267-273.
76、辛補社,楊華,付金華,王多云(通訊作者),2013,鄂爾多斯盆地南緣晚三疊世泥巖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9(1):57-60.
75、王多云, 2011,低碳發(fā)展視野中中國油氣安全,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6期,12卷6期
74、王多云, 2011,構建清潔能源發(fā)展的政策支撐體系,財會研究,2011年12期
73、孟祥宏, 王多云, 李樹同, 等,2011,斷層封閉性研究[J]. 復雜油氣藏. 2011(01): 1-4.
72、張其超, 王多云, 李建霆, 等.,2011,馬嶺—鎮(zhèn)北地區(qū)長8段三角洲前緣砂體成因與巖性油氣藏特征[J].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1(05): 807-814.
71、李樹同, 張海峰, 王多云, 等. 2011,聚油古地貌成因類型及其有利成藏條件分析——以鄂爾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區(qū)前侏羅紀古地貌為例[J]. 沉積學報. 2011(05): 962-969.
70、孟祥宏, 王多云, 李樹同等.2011 馬嶺—鎮(zhèn)北地區(qū)延長組長8油組的砂體類型與多層疊置的連續(xù)型油藏特征[J]. 沉積學報. 2011(06): 1206-1212.
69、趙敏, 王多云, 劉軍鋒, 等,2010,沉積前古地貌對油藏成藏的有利條件分析——以鄂爾多斯盆地子午嶺地區(qū)下侏羅統(tǒng)為例[J].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0(03): 476-481.
68、王多云, 張秀英.,2010,新能源引領低碳經(jīng)濟發(fā)展大潮[J]. 甘肅理論學刊. 2010(04): 64-67.
67、王多云, 張秀英.,2010,新能源發(fā)展中的財政政策探析[J]. 財會研究. 2010(14): 6-8.
66、王多云, 張秀英. 2010,低碳經(jīng)濟視角中的新能源發(fā)展問題研究[J]. 開發(fā)研究. 2010(04): 104-107.
65、李樹同, 陶輝飛, 王多云, 等,2010,湖泛泥巖對補償成藏的控制作用——以綏靖地區(qū)長4+5湖泛泥巖為例[J].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0(05): 748-754.
64、王多云, 張秀英.,2010,中國低碳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的難點與路徑設計[J]. 蘭州學刊. 2010(10): 33-35.
63、李樹同, 王多云, 陶輝飛, 等,2009,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紀延長期湖水分布特征及演化規(guī)律[J]. 沉積學報. 2009(01): 41-47.
62、李樹同, 王多云, 陶輝飛, 等,2009,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坡折帶對巖性油藏的控制[J]. 新疆石油地質. 2009(01): 53-56.
61、張勝斌, 王琪, 李小燕, 王多云等.,2009,川中南河包場須家河組砂巖沉積—成巖作用[J]. 石油學報. 2009(02): 225-231.
60、李鳳杰, 王多云, 劉自亮, 等,2009,鄂爾多斯盆地華池地區(qū)中侏羅統(tǒng)延安組延9油層組河流沉積及演化[J]. 古地理學報. 2009(03): 275-283.
59、張永忠, 王多云, 何順利.,2009,大慶興城南部火山巖儲層發(fā)育控制因素[J]. 現(xiàn)代地質. 2009(04): 724-730.
58、李樹同, 王多云, 王彬, 等.,2008,2007,坳陷型湖盆緩坡邊緣沉積坡折帶的識別——以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紀延長期沉積坡折帶為例[J].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8(01): 83-88.
57、劉自亮, 王多云, 李鳳杰, 等.,2008,鄂爾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主要儲層砂體的成因與演化[J]. 地質科技情報. 2008(02): 68-72.
56、陶輝飛, 王多云, 李樹同, 等,2008,綏靖油田延長組頂部侵蝕古地貌與侏羅系油藏關系分析[J].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8(02): 183-187.
55、王志坤, 鐘建華, 王多云, 等.,2008,柴達木三湖地區(qū)七個泉組高頻旋回成因分析[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2): 1-5.
54、]李鳳杰, 王多云.,2008,鄂爾多斯盆地華池油田延長組長3油組沉積特征與含油性關系[J].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2008(02): 57-61.
53、李鳳杰, 王多云, 王峰, 等.,2007,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緣儲層砂體成因研究[J]. 石油實驗地質. 2007(01): 63-68.
52、李鳳杰, 王多云, 陳明應.,2007,西峰油田延長組長8油組砂體高分辨率層序等時對比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2): 121-127.
51、李鳳杰, 王多云.,2007,鄂爾多斯盆地城華地區(qū)長3油組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4): 1-4.
50、李鳳杰, 王多云,2006, 鄂爾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長組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研究[J].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6(03): 339-344.
49、秦紅, 王多云, 李樹同, 等.,2006,鄂爾多斯盆地鎮(zhèn)北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長3油層組儲油砂體成因及成藏特征研究[J].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6(03): 391-396.
48、李鳳杰, 王多云, 張慶龍, 等,2006,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延長組沉積相特征與層序地層分析[J]. 沉積學報. 2006(04): 549-554.
47、李鳳杰, 王多云.,2006,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緣沉積微相構成及其分帶性——以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為例[J].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6(06): 775-778.
46、李玉明, 李鳳杰, 王多云.,2006,鄂爾多斯盆地華池油田延長組3油組短期基準面旋回層序分析與等時對比[J]. 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2006(04): 57-61.
45、王多云,李風杰等,2005,巖性預測和油藏描述中的若干沉積學問題,天然氣地球科學,2005年第2期
44、王琪, 史基安, 王多云, 等.2005,鄂爾多斯盆地西部三疊系長2油層組砂巖成巖演化特征[J].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5(03): 261-268.
43、王峰, 王多云, 高明書, 等.,2005,陜甘寧盆地姬塬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三角洲前緣的微相組合及特征[J]. 沉積學報. 2005(02): 218-224.
42、劉自亮, 王多云, 王峰, 等.,2005,陜甘寧盆地西峰油田主要產(chǎn)層儲油砂體沉積微相組合及特征[J]. 沉積學報. 2005(02): 248-254.
41、李鳳杰, 王多云, 徐旭輝. 2005,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儲層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 石油實驗地質. 2005(04): 365-370.
40、王琪, 禚喜準, 陳國俊, 王多云等.,2005,鄂爾多斯西部長6砂巖成巖演化與優(yōu)質儲層[J]. 石油學報. 2005(05): 21-27.
39、王琪, 禚喜準, 陳國俊, 王多云等.,2005,鄂爾多斯盆地鹽池—姬源地區(qū)三疊系長4+5砂巖成巖演化特征與優(yōu)質儲層分布[J]. 沉積學報. 2005(03): 397-405.
38、李樹同, 王多云, 秦紅, 等,2005,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三角洲前緣儲層砂體成因分析[J].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2005(06): 19-22.
37、王志坤, 王多云, 宋廣壽, 等.2005,測井信號小波分析在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劃分中的應用[J]. 大慶石油學院學報. 2005(06): 17-20.
36、劉自亮王多云等,2004, 陜甘寧盆地西峰油田主要產(chǎn)層儲油砂體沉積微相組合及特征,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35、李鳳杰、王多云等,2004,陜甘寧盆地坳陷型湖盆緩坡帶三角洲前緣短期基準面旋回與儲層成因分析,沉積學報,2004年第1期
34、李鳳杰、王多云等,2004,陜甘寧盆地隴東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坳陷湖盆巖性油藏成藏模式,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被EI收錄)
33、李鳳杰、王多云等,2004,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在西峰油田儲層物性預測中應用,天然氣地球科學,2004年第3期
32、李鳳杰、王多云等,2004,應用自然伽瑪測井曲線反演隴東地區(qū)延安組沉積旋回,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31、李鳳杰、王多云等,2004,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延長組層序地層及巖相古地理,古地理學報,2004年第3期
30、王峰、王多云、鄭希民等,2004,陜甘寧盆地姬塬地區(qū)延長組三角洲前緣微相組合及特征沉積學報,2004年第4期
29、王多云、鄭希民、李鳳杰等,2004,含油氣區(qū)巖相古地理學的幾個問題,沉積學報,2004年第3期
28、李鳳杰、王多云等,2003,測井曲線頻譜分析在含煤地層沉積旋回研究中的應用,煤田地質與勘探,2003年第6期
27、李鳳杰、王多云等,2003,隴東馬嶺油田延長組長3油組沉積微相與含油性關系,西北油氣勘探,2003年第4期
26、鄭希民、王多云等,2003,陜甘寧盆地隴東地區(qū)長8油組厚層非均質砂體的沉積學解剖.沉積學報 2003第2期
25、王志坤、王多云等,2003,陜甘寧盆地隴東地區(qū)長6-8儲層特征及控制因素.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03年第5期
24、李樹同 王多云等,2003,陜甘寧盆地鹽池-定邊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統(tǒng)長10-長8沉積特征及油氣遠景分析 西北油氣勘探 2003年第4期
23、鄭希民,王多云等,2003, 蘭州—民和斷陷盆地地熱地質條件分析及熱儲概念模型,西北地震學報2003年第3期215-220
22、鄭希民、王多云等,2003,甘肅—民和盆地地下熱水資源潛力評估,甘肅地質學報,2003年第4期
21、王多云、鄭希民、李鳳杰等,2003,低孔滲油氣富集區(qū)優(yōu)質儲層形成條件及相關問題,天然氣地球科學,2003年第2期
20、方國慶,劉德良,王多云,2002,一種可能的油氣圈閉類型—震源圈閉,特種油氣藏,第9卷,第2期。
19、李鳳杰、王多云等,2002,陜甘寧盆地華池地區(qū)延長組緩坡帶三角洲前緣地微相構成,沉積學報,2002年第4期
18、衛(wèi)延召,馮江,宋海明,王多云等,1999,陜甘寧盆地鄂托克前旗地區(qū)奧陶系風化殼的地震正演模型,沉積學報,第17卷,增刊。
17、方國慶,王多云等,1999,陜甘寧盆地中部東西向構造帶的確定及聚氣意義,石油與天然氣地質,第20卷,第3期
16、Wang Duoyun,1994,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trata Record of High-frequency Sea-level Chang of Upper-Ordovician Qilian,West China(14屆國際沉積學大會報告論文,1994年巴西)。
15、方國慶、王多云、張曉寶,1994,甘肅天祝斜壕地區(qū)上奧陶統(tǒng)遠源鈣質風暴巖的發(fā)現(xiàn),地層學雜志,18卷4期。
14、王多云,1994,陸相盆地層序地層學研究輔助系統(tǒng)-1,沉積學報,Vol.12,No.2,P32-36。
13、劉文彬、陳應泰、王多云,1994,應用地層傾角測井研究古河流特征,地質科學,第15卷,第4期。
12、王多云,1992,準噶爾盆地地震資料綜合解釋方法,準噶爾盆地石油地質論文集,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P300-307。
11、王多云、何海清,1992,準噶爾盆地南緣侏羅紀沉積環(huán)境演化和儲蓋組合類型,準噶爾盆地石油地質論文集,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P176-185
10、王多云,1992,準噶爾盆地東部地區(qū)上二迭統(tǒng)一侏羅系沉積相和生儲蓋層分布預測,準噶爾盆地石油地質論文集,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P145-156
9、王多云、陳應泰、劉文彬、黃鋼,1992,利用最大熵譜分析進行等時沉積序列間的相關性對比,沉積學報,Vol.10,No.2,P62-68。
8、王多云,1993,沼澤環(huán)境中的河流類型及其側向演化,沉積學報,Vol.11,No.3,P1-6。
7、Wang Duoyun,1992,The Sedimentarg Sequence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Mesozoic normarine sedimentang basins in western China (1992年5月中新生代沉積盆地層序地層學國際討論論文,法國弟戎)。
6、Wang Duoyun,He Haiqing,Lei Huaiyan,Zhang Xiaobao,1992,Sequence stratigraphical Framework pattern and Depositional system Tracts in Mesozoic Inland Basins,Western China(中國蘭州國際陸相生油討論會論文)。
5、Wang Duoyun,Lei Huaiyan,Fang Guoqing,Zhang Xiaobao,He Haiqing,1992,The Carbohydrate Generating-reservoir Combination and Its Distrbutive Regularity in Sequence Framework of Mesozoic Inland Basins,Western China(國際陸相生油討論會論文)。
4、He Haiqing,Wang Duoyun,Cheng Yintai,Lei Huaiyan,1992,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Outcrop Section in The alternatine Environment Between marine and Land Facies-Faking Hulusitai Section of Eerduosi Basin as an Example(國際陸相生油討論會論文)。
3、Lei Huaiyan,He Haiqing,Wang Duoyun,1992,Diagenesis of Clastic rock reservior of transition belt natural gas in the eastern depression of Liaohe Basin,China(國際陸相生油討論會論文)。
2、Lei Huaiyan,Wang Duoyun,Hai Haiqing,1992,Infenrunce of Diagenesis of mud rock for orgrnic matter formed natural gas in organic-heat-catlysis transition belt(國際陸相生油討論會論文)。
1、王多云、陳應泰、徐洪生,1991,柴達木盆地西部干柴溝組:湖平面升降控制的扇三角洲沉積體系,沉積學報,Vol.9,No.4,P43-48。
著作
1、王多云、張秀英著: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現(xiàn)實與路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2月,38萬字
2、王多云著: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化經(jīng)營與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3月,70萬字
咨詢報告
1、王多云等,1991.12,人工智能專家系統(tǒng)與地震地層學 2、王多云等,1991.12,準噶爾盆地東部地區(qū)油氣地質研究 3、王多云等,1993.12,陜甘寧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積體系與層序地層學研究 4、王多云等,1993.12,塔里木盆地奧陶系層序地層學研究 5、王多云,1996.12,陜甘寧盆地上古生界工業(yè)制圖 6、王多云,1995.12,陜北鐮刀灣地區(qū)儲層預測研究 7、王多云,黃華芳等,1998.12,中國大中型氣田分布區(qū)形成的構造動力學研究 8、王多云,1996.12,陜甘寧盆地五里灣-鐮刀灣地區(qū)中生界儲層預測研究 9、王多云,1997.12,陜甘寧盆地鄂托克前旗地區(qū)古生界天然氣儲層預測研究 10、王多云,1998.12,陜甘寧盆地定邊-鄂托克前旗地區(qū)天然氣形成條件及儲層預測 11、王多云,1999.12,陜甘寧盆地中生界油氣藏早期描述研究 12、王多云,2002.12,陜甘寧盆地中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條件和優(yōu)質儲層研究 13、王多云,2001.12,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延長組長3油組沉積相與成藏律研究 14、王多云等,2001.12,寧夏鹽池地區(qū)延長組長8-長10的油氣資源潛力評價 15、王多云,2001.12,陜甘寧盆地隴東油區(qū)延長組長6-8沉積相和成藏規(guī)律研究 16、王多云,2002.12,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長6-8優(yōu)質儲層形成機理與有利區(qū)塊預測 17、王多云,2003.12,鄂爾多斯盆地鹽池—姬塬地區(qū)延長組沉積特征和儲層評價 18、王多云,2003.1優(yōu)質儲層形成過程及描述識別研究 19、王多云,2003.12,隴東油區(qū)侏羅系的巖相環(huán)境和石油富集規(guī)律研究 20、王多云,2003.12,鄂爾多斯盆地西部地區(qū)沉積體系的勘探有利區(qū)預測研究 21、王多云,2005.12,柴達木盆地三湖地區(qū)第四系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和巖性氣藏形成規(guī)律研究 22、王多云,2005.9,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湖泊底形形成和演化特征研究 23、王多云,2006.9,鄂爾多斯盆地隴東油區(qū)的資源潛力和產(chǎn)能建設前景研究 24、王多云,2004.12,鄂爾多斯盆地靖邊-安塞地區(qū)成藏特征研究。 25、王多云,2005.12,鄂爾多斯盆地鎮(zhèn)北地區(qū)長3和長8的沉積微相和成藏規(guī)律研究 26、王多云,2005.12,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期深水湖盆及周邊地區(qū)沉積特征及有利區(qū)預測研究 27、王多云,2006.12,隴東上里塬地區(qū)侏羅系成藏規(guī)律研究 28、王多云,2006.12,陜西靖邊地區(qū)儲量評價研究 29、王多云,2007.12,甘肅隴東鎮(zhèn)北地區(qū)侏羅系的成藏規(guī)律研究 30、王多云,2007.12,陜北-姬源地區(qū)0.3mD及以上儲層分布研究 31、王多云,2008.12,四川河包場地區(qū)須家河組儲層精細對比研究 32、王多云,2008.12,鄂爾多斯盆地子午嶺地區(qū)長3以上成藏規(guī)律研究 33、王多云,2008.12,鄂爾多斯盆地子午嶺地區(qū)針對中生界的地震資料處理和解釋 34、王多云,2009.12,馬嶺-鎮(zhèn)北地區(qū)長8油藏成藏規(guī)律和有利區(qū)選擇研究 35、王多云,2009.12,鄂爾多斯盆地姬塬地區(qū)長8-9油藏特點及儲量評價研究 36、王多云,張秀英,2011.12,中國油氣資源國際合作:現(xiàn)實與路徑 37、 王多云,陶明信,2011.8,鄂爾多斯盆地中生代湖盆演化動力學機制以及對沉積作用的控制 38、王多云,2011.12,馬嶺地區(qū)鎮(zhèn)246-鎮(zhèn)505井區(qū)長8油藏特征及開發(fā)前期評價 39、王多云,2012.12,寧夏地區(qū)上產(chǎn)一百萬噸資源可行性評價研究
獎勵榮譽
1、《陜北地區(qū)中生界儲層預測研究》,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2、《鄂爾多斯盆地城華地區(qū)主要產(chǎn)層沉積微相和油藏富集規(guī)律研究》,2004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 3、《中國西部典型沉積盆地優(yōu)質油藏形成條件及動力學過程》,2009年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