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榮譽
宋紹興十五年(1145)考取進士,同榜復中“博學宏詞”第一名,任龍泉鄰縣——建州政和縣令, 后又考取博學宏詞科第一名,任秘書省正字。紹興25年(1155),升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秦檜病危時,召見參知政事董得元和湯思退,囑咐后事,各贈黃金千兩。思退“慮其經(jīng)我期其死”,不敢接受。高宗聞知,以為思退不是秦檜朋黨,升任同知樞密院事。紹興27年(1157)升任尚書右仆射,兩年后改任宰相左仆射。紹興三十年冬,侍御史陳俊卿譴責他“挾巧作之心,濟傾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父子恩也”,于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隆興元年(1163)北伐失敗,孝宗再任思退為相。金元帥紇石烈志寧遺書宋廷,索取海、泗、唐、鄧四郡,思退主張割棄四郡議和。隆興二年,右仆射張凌上奏反對議和,請求遷都建康,以圖進兵,孝宗準奏,傳諭制止議和,思退深為不安,上疏力辯,排斥主戰(zhàn)派張浚,致使張浚被罷官,死于謫途。孝宗則命思退修書,答應將四郡割給金。不久金又挑起戰(zhàn)事,孝宗甚為后悔,下令抵抗,并命思退督江、淮軍,思退推辭。金兵自清河口渡過淮河,宋軍節(jié)節(jié)敗退。朝野強烈譴責思退議和撤備之罪,思退被罷官,在貶往永州途中,憂悸而死。相關信息
湯思退死后,其子兵部尚書湯碩,奏請將其父歸葬祖籍。宋孝宗準奏,敕葬湯思退于浙江景寧縣鶴溪鎮(zhèn)西直弄湯山。但據(jù)《浙江通志》記載:湯思退之墓,位于麗水市水東風化村。因湯思退為宋孝宗背了黑鍋,所以朝廷以國禮葬之,其墓前立有六匹各異不同的石馬和石仲翁、石獸等像。1985年,湯思退墓被挖掘,其墓前石馬、石仲翁、石獸等像被移入麗水市萬象山公園之中。湯思退后裔在景寧縣鶴溪鎮(zhèn)湯氏宗祠內祭祀先祖,湯氏宗祠懸額為“歧國公宗祠”,殿內供有歧國公靈位。清代史家公正的認為:“湯思退乃屬救時之相,因朝中顯要多為張浚門人,故而貶其名!睖纪酥小痘兆趯嶄洝150卷、《竹軒小集》等書為傳世之作,其家族世系被收錄于《括蒼金石錄》。回鄉(xiāng)懷感
湯思退因主和,被謫回老家處州景寧鶴溪,但未至老家已逝途中,其生命歷程中留下的最后一首西江月詞,寥寥50字,卻寫出了自己一生不平常的官宦生涯,以及被謫后的悲苦又無奈之情。附:西江月 《 被謫懷感》。
西江月
被謫懷感
四十九年如夢,
八千里路為家。
思量骨肉在天涯,
暗覺盈盈淚灑。
玉殿兩朝拜相,
金旨七度宣麻。
番思世事總如華,
枉做一場話靶。
人物介紹
湯思退世居何處?
(無為)
湯思退(1117—1164),南宋著名宰相,其或戰(zhàn)或和、忠奸善惡、是褒是貶,歷來是國人爭議的對象,特別是其世居之處,眾說紛紜,有扯旗之嫌?际氛撸斠怨攀穬(yōu)今史、正史優(yōu)野史、實見優(yōu)虛傳的原則縱考古今,最大限度還史于真實。今考,湯思退誕生于麗水,就讀于麗水,除工作外生活于麗水,亦安葬于麗水。云和湯侯門村(即現(xiàn)今龍門)是其祖代所建的行宮,或避難之所,思退之子致公、及沐公后裔完全遷到該村,此后子孫繁衍。
思退世居麗水。
據(jù)通用版本《湯氏族譜》的一般記載:唐末,一世祖汴梁璣公,任青田主簿,辭官后遂居青田;二世永高遷居龍泉石笏村(即今龍泉市八都鎮(zhèn)瀑云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八世祖湯高,封婺國公,徙龍泉縣東南屆首(即湯侯門村);十一世祖思退,南宋高宗紹興十五年進士,官拜丞相,爵岐國公,自七世至十一世追封五代國公,乃處州鉅族。
《湯氏改建宗祠記》也載:“我族當趙宋時,自芝田徙劍川石笏,再由石笏遷縣東南屆首,爾時簮纓不絕,門第高宏,先人曾建祖廟于渡蛟村口,背北面南,規(guī)模極宏,結構亦美,世人所稱湯丞相祠堂者也!
在原龍門村對面的渡蛟村,現(xiàn)為云和湖水下,尚存至元四年(1267)歲次戊寅三月朔日立的《石屋處士湯鏞墓志銘》,由承事郎杭州路臨安縣尹致仕葉現(xiàn)撰、承事郎處州錄事孔林書、嘉議大夫處州路總管兼管內勤農(nóng)事盧景篆刻。湯鏞為思退第四代孫。碑載:“君讜鏞,字伯韶,姓湯氏。湯為括著姓,自宋丞相岐國公思退顯,丞相從祖,(諱)稻贈大中大夫,繇龍泉西鄉(xiāng)石笏,徙家縣東南屆首(即湯侯門村),子姓蕃衍成聚,環(huán)邑里皆湯姓地,因以氏著!北乃峒暗摹暗竟蹦藴咧,“大中大夫稻公之像”配圖詩云:“仰惟我公,策名天府,政績循良,民頌父母,致仕還鄉(xiāng),卜居樂土,石笏遷來,界首始祖!闭f明真正在湯侯門建村的應當是稻公,并非其父湯高。
元至政元年(1341)歲次辛巳三月甲子日志、奉政大夫江淛等處儒學提舉黃習撰、提舉班惟志書、通奉大夫江浙等處中書省參政知事韓渙篆刻的《處州湯氏義田之碑記》(現(xiàn)存水下)也作了如是記載:“處之湯氏最為鉅族,宋南渡時,岐國公思退以文章家位宰相……婺國公載之長子曰大中大夫稻,始自龍泉西鄉(xiāng)徙家東南屆首凡十世……”
綜上所載,思退的世居之地應當就在湯侯門村,然而,《宋史》卷371《湯思退傳》載:“湯思退,字進之,處州人。”并未載明是處州哪縣哪鄉(xiāng)之人。古人重視墳瑩,故記載詳實,考其世居,縱觀歷代墓厝之所在,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思退之父為舉公,宋政和二年(1112)進士,“魏國公舉公之像”配圖詩云:“壽至九十有一,無疾白日飛升,獅峰山下座玉,松楸永護崇陵!薄蹲遄V》另有詳載:“封魏國公,元妣葉氏,合厝麗水三都獅子崗;續(xù)妣高氏,厝花園,今處州府后堂;再妣鄭氏,厝麗水一都天井嶺。生三子:思退、思進、思運。公遷龍泉東南屆首!
“丞相思退公之像”配圖詩云:“公才天縱,舉世崇欽,宏文獲選,馳譽儒林,文章道德,式玉式金,不避權貴,佐宋丹心,爵封岐國,名重古今,風化墓上,古栢垂陰!绷碛性攲嵱涊d:“公厝麗水風化,建有庵守祀,曰停云庵。妣葉氏生三子:碩、沐、致;續(xù)妣何氏生二子:榴、轉! 浙江通志》也記載:湯思退之墓,位于麗水市水東風化村。因湯思退為宋孝宗背了黑鍋,所以朝廷以國禮葬之,其墓前立有六匹各異不同的石馬和石仲翁、石獸等像。1985年,湯思退墓被挖掘,其墓前石馬、石仲翁、石獸等像被移入麗水市萬象山公園之中。
思退之子的墳厝有如是記載:“碩公:厝麗水之楊嶺兮,山廻水抱;致公:佳城絕邑,九松寺(麗水)邊,路人來往,口碑猶傳。”此后記載:致公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致公之后的謹公,生德清公、德范公,德范公厝湯侯門大草林,坐南。以后墳瑩記述非常詳盡,都為湯侯門村之甌江兩岸之地。
思退的主要活動之地亦麗水。許多資料均記載:思退幼年曾在處州南明寺僧房讀書。《宗譜》先人遺跡篇記載了多處麗水之地:云山堂,右堂在麗水縣,為思退公相府,元至元間處州路總管,勒以水南琵琶圩,便置府治郡前,清太守衙門,今改為麗水縣公署;退思軒,右軒在云山堂后,為思退公靜養(yǎng)室,今廢已久;停云庵,右庵在麗水東鄉(xiāng)風化,為思退公之子碩、沐、致三公建立,守祀先瑩,今僅存基址。
以上講述足以說明,湯思退的世居、主要活動中心均在麗水,并未轉移至其它各縣。
湯侯門乃其行宮,亦為后代避難繁衍之所。
湯侯門,距麗水80里,水路暢通。該村是八百里甌江中段美麗的江濱村寨,有龍門八景詩柳岸為證:“依依楊柳護村西,不羨蘇堤與白堤,飛絮渾疑春日雪,客來換渡曉光迷。”湯氏把該村作為行宮,非常具備其合理性。正如上文所述,稻公在湯侯門建村,舉公遷至該村,經(jīng)過湯氏幾代人的建設,湯侯門已初具規(guī)模,現(xiàn)存于水下的許多碑記足見其盛。
明成化五年(1469)歲次已丑十月立的《習善堂碑記》載:“栝蒼槎東南屆首,節(jié)婦湯阿夏、適事湯懷仁無嗣,誓發(fā)心同夫投禮古拙座下,定海和尚授記焚修梵曰……”清雍正二年(1724)九月十六日立的《永福堂碑記》云:“本里壇越信士湯君,佐同族等,原因太祖建造名山勝境,寺院名曰永福堂,佛像現(xiàn)身,請僧供奉三寶香燈……”還有上文所述的《石屋處士湯鏞墓志銘》等。此外還譜載的先人遺跡:義士亭(后諧音稱議事廳或米子亭),右亭在龍門區(qū)渡蛟村,為石屋老人鏞公建,按鏞公置義田以惠族,為范文正公后第一人,故人稱為義士亭,今存亭址;思孝庵,右庵在龍門區(qū)湯侯門村尾,為鏞公建,守父墳之廬,今廢已久。
直至1986年水庫淹沒之前,龍門、渡蛟村的建筑規(guī)模空前,現(xiàn)今的移民依然記憶猶新。龍門社殿氣勢宏大,其立柱一個難以合抱;“米子亭”村的道路全部用兩米多長大塊的石板鋪就,世人稱之為官道,遺存的房屋也氣勢恢宏。足見當年必定為世族人家所為。
湯侯門“丞相之后”的影響力一直在延續(xù)。在龍門的外垟村,尚存劉伯溫(1311-1375)親自撰并書的《湯濱墓志銘》殘碑,署名“江浙等處知樞密院事劉基撰并書、等處行中書參知政事石末篆刻”!罢憬ㄖ攫^”也記錄了該碑文,其目錄為:“劉祝群:《劉誠意伯撰并書湯濱墓志銘殘榻跋》,《浙江省通志館館刊》,13期,1945年8月!彪m然湯濱墓已被盜賊捷足先登,但根據(jù)譜載“湯濱公墓厝在云邑五都外垟,坐乙兼卯,墓下有碑為志,附圖,每墓均有石柱!焙苋菀自谕鈭敶宓奶镱仓姓页隽嗽撃!稖珵I墓志銘》為殘碑,斷字較多,但也略懂一二,碑云:“(□為殘碑斷字處)□因以為氏望出范陽山中者最著,龍泉之裔亦出山中,至□太師婺國載實,生大中大夫稻,大中始自龍泉西鄉(xiāng)遷家東南屆首……銘曰:孰不有宗,曾莫惠之,兄能達于鄉(xiāng)以鬯,□世弗遺。”
族譜記載之中,出現(xiàn)了斷代史。思退之子:碩、沐、致、榴、轉,僅載明“碩公,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沐公,武翼大夫;致公,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彪m有碩、致兩人的墳厝記載,但其兄弟五人的生平、遷徙等記載均欠詳實。
據(jù)分析,紹興十一年農(nóng)歷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岳云、部將張憲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內被殺害。岳飛沉冤21年后,紹興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下詔平反岳飛,追封鄂王,謚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棲霞嶺,修宋史列志傳記。此后秦檜均以“奸臣”現(xiàn)世。宋紹興30年(1159年)8月,湯思退卻仍堅持與金國議和的政策,御史陳俊卿趁勢上奏彈劾湯思退,言其“挾巧詐之心,濟傾邪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致身皆檜之父子恩也!蓖12月,宋高宗詔準,罷免湯思退相權(后復相位)。宋隆興2年(1164年)11月,宋孝宗在主戰(zhàn)派的支持下,再次詔罷湯思退宰相之權,太學生張觀等欲治湯思退于死地,其聯(lián)名72人上書論湯思退議和誤國。湯思退正行至信州(江西上饒),聞太學生之請,氣憤憂悸而死,年47歲,此后身敗名裂。據(jù)湯氏代代口傳,此間,思退兒子及族人均懼怕被朝庭所殺,四處逃跑,隱姓埋名而居。也許湯侯門就是他們的避難之所,也可能湯氏外居它鄉(xiāng),時過境遷之后,致公后人才回湯侯門村的,現(xiàn)已無從考證。也許這就是造成“斷代史”的原因。
湯氏后裔各處繁盛。
譜中“喬遷”篇載:永定公由青田徙麗水浮云鄉(xiāng);永高公由青田遷居龍泉西鄉(xiāng)石笏;高公遷東南屆首;稔公遷婺州;稷公居縉云;思鳳、思相、思康派下遷居杭州昌化縣楊公塢;濱公從湯侯門遷居麗水西鄉(xiāng)湯村;德范公遷居渡蛟;再朝公云和縣;啟選公遷居陳袋林;家護公遷松邑潘坑上馬山;啟芳公遷松邑香菇寮;學圣公遷松邑北門;述顏公遷居杭州于潛縣米師潭……
正如譜所載,湯氏為處州巨族,遷徙各處繁衍很正常,青田、景寧、杭州等各處均有“岐國公祠”的牌子,說明他們也是湯思退的后人,或者同族之裔。只因人力有限,無法逐一考證。
2010-9-26
人物墓地
景點簡介
湯思退墓,位于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qū)紫金街道鳳化村的后山上,現(xiàn)在這座南宋時期的墳墓早已面目全非。
在330國道邊一空地上停好后,下車穿過鳳化村的弄堂往后山走。一路上,湯真淼和湯碧華不時指著路旁房子墻基的石塊、水渠邊上的石板、水池邊沿的石條說:“這些石頭,都是從我們太公墳里抬來的,整個鳳化村到處都是!
從甌江邊的330國道穿過鳳化村,再往后山爬了100多米后,我們來到一片桔林里。在一根水泥電線桿附近,湯真淼和湯碧華停下來,指著邊上一個坑狀地塊告訴記者:“太公的墳墓就在這個位置上!”
湯思退是一位歷史名人,他的墳墓有許多文物,恢復墳墓、保護文物合情合理;恢復墳墓、祭祀祖先是我們民間的傳統(tǒng)。今年正月初八,黃肚村100多位湯氏子孫曾到鳳化村湯思退墳墓遺址祭祀,并和當?shù)卮迕裆塘炕謴蛪災沟挠嘘P事宜。
墳墓規(guī)模
湯思退死后,宋孝宗“念前故”,追封他為“歧國公”,并準許靈柩運回家鄉(xiāng)安葬。
有材料表明,當時處州府的官員考慮到湯思退有“歧國公”的封號,要奉旨禮葬,日后處州府和屬縣青田每年都要祭祀,便將湯思退的靈柩安葬在麗水和青田的交界處——鳳化村的后山腰。
《湯氏族譜》幾百年來清清楚楚地記載著,湯思退墳墓所在的那片山,上到山頂、下到甌江、左右各至兩邊山崗,都是墓地范圍。鳳化村63歲的老人章子成回憶也證實了湯碧華的說法:“過去這一片地都是湯家買去的,墳前直到溪邊不準村里人蓋房子的!”
墳墓的規(guī)模很大,墳前有四個很大的臺階,從墳堂依次下降到山腳。從山腳往上,第二個臺階最大,少說也有300多平米,其它三個臺階要小一些,大約有幾十個平米。山腳第一個臺階,放置著一個和真床大小差不多的石床。第二個大臺階最為壯觀,不僅擺放著12對十二生肖的石獸,還有很多石獅子、石翁仲。
這些東西后來慢慢地都被破壞了。尤其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村里人蓋房、鋪路、修渠缺乏好的石材,而湯思退墓地有大量的石材,村民們便紛紛到墓地去挖取石材。正因為如此,如今在鳳化村,墻角、路邊等隨處可見湯思退墓地的石材。
未列保護
湯思退墳墓已經(jīng)被破壞,相關文物除少數(shù)幾件外都已經(jīng)難尋蹤跡,整個南宋宰相墓僅存墓地遺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市文物部門進行文物普查時,在鳳化村碾米廠門前水溝上發(fā)現(xiàn)了湯思退墳墓的一塊墓志。墓志碑文共35行,每行32字。當時志石已斷裂,并有多處文字脫落。該墓志現(xiàn)藏于麗水市博物館。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幾位蓋房子的村民到后山湯思退墳墓前挖石材,在離地面大約兩米深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這塊墓志。當時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員聽說后,趕來制止了,這塊墓志后來被抬到生產(chǎn)隊的碾米廠存放。
據(jù)時任博物館(文保所)館長許旭堯介紹,該墓志發(fā)現(xiàn)之前,史料上只有湯思退去世的時間,關于他的出生年月卻一直不詳。當年他們發(fā)現(xiàn)墓志后,才知道了湯思退的出生年月,彌補了史料的空白。
為此,記者專門翻閱了《宋史》卷371《湯思退傳》以及黃肚村湯氏子孫保存的清朝道光辛巳年(1821)和清朝光緒乙未年(1895)兩個版本的《湯氏族譜》,發(fā)現(xiàn)上述史料中的確沒有關于湯思退出生年月的記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時的麗水地區(qū)醫(yī)院(現(xiàn)為麗水市中心醫(yī)院)曾從鳳化村買走湯思退墳墓前的一匹石馬。
至于湯氏子孫有人說市區(qū)萬象山公園上的石馬、石翁仲來自湯思退墓,許旭堯否定了這種說法:“萬象山上的石馬、石翁仲是從通濟堰邊上轎馬鄭村何偁(何澹之父,南宋)墓移來的!”,從市文物部門了解到,目前湯思退墳墓遺址并未列入文物保護點。但是,青田縣章村鄉(xiāng)黃肚村湯氏子孫想要恢復湯思退墳墓,必須得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