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丘濬(1421~1495,或1418~1495) 明代戲曲作家。字仲深,號瓊山,別署赤玉峰道人。 廣東瓊山人。景泰五年(1454)進士,歷官翰林院編修、侍講、國子祭酒、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謚號文莊。
人物生平
少年天才
永樂十九年(1421)十一月初十,丘濬出生于瓊山縣府城鎮(zhèn)下田村(今?谑协偵絽^(qū)府城紅城湖路金花村 )。
丘濬幼年失去父親,母親李氏教他讀書,他看一遍就能背誦。六歲能作五指山詩出口成章。家貧無書,曾經(jīng)走數(shù)百里路借書,必定將書借到才罷休。
正統(tǒng)九年(1444) ,考取廣東鄉(xiāng)試第一名。
正統(tǒng)十二年(1447),赴京參加會試,不第。
步入仕途
景泰五年(1454),舉進士及第,廷試當為一甲及第,以策中頗觸時諱,遂以貌寢為由改二甲第一,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參編《寰宇通志》,景泰七年書成后被明代宗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丘濬在翰林院任職后,見聞更加廣泛,尤其熟悉國家典故,以經(jīng)國濟民自負。
獻言軍事
成化元年(1465),兩廣有戰(zhàn)事,丘濬向大學士李賢上書,指明陳述形勢,井井有條數(shù)千言。李賢對他的謀劃很欣賞,向皇帝稟報,明憲宗命將丘濬的謀劃抄寫下來,讓總兵官趙輔、巡撫都御史韓雍看。韓雍等攻破賊軍,雖然不完全是用丘濬的計謀,然而丘濬因此在朝臣中頗有威望,任職期滿,晉升為侍講(從五品)。]
國子祭酒
成化二年(1466),參與撰寫《英宗實錄》,這一年秋天,升為侍講學士(從五品)。
成化十三年(1477),《續(xù)通鑒綱目》成書,提升為翰林院學士,十六年,加封禮部侍郎、調任國子祭酒(從四品)。當時學習經(jīng)義的書,好尚奇險怪異之文,丘濬在主持南畿的鄉(xiāng)試時,在分考和會試中他都痛切地抑制這種文風。丘濬任職國子監(jiān)后,他督促國學生時,尤為懇切地告誡他們將文體返歸正道。不久晉為禮部右侍郎(正三品),掌管祭酒事務。
完備典籍
丘濬《大學衍義補》書影
丘濬認為真德秀著的《大學衍義》對于治國平天下的條目敘述得不完備,丘濬就博采群書補充了這些內容,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寫成《大學衍義補》160卷。
明孝宗繼位(1488)后,他向孝宗呈上此書。孝宗認為該書不錯,賞賜黃金紙幣獎勵丘濬,并命令有關部門刊印發(fā)行。特別提升為禮部尚書(正二品),掌管詹事府的事務。充任修撰《憲宗實錄》的副總裁。
弘治四年(1491)八月,《憲宗實錄》書成,加封丘濬為太子太保。十月,丘濬兼任文淵閣大學,參預機要事務。尚書入內閣任職從丘濬開始,丘濬當時七十一歲。他認為《大學衍義補》所撰述的都可見之行動,請求摘其要點奏報皇帝,并下內閣商議付諸實行。孝宗批準他的請求。
勸帝賢明
弘治五年(1492),丘濬上言道:“臣在成化年間見到彗星三次出現(xiàn),遍掃三垣,方圓五六百里大地發(fā)生地震。近來彗星出現(xiàn)在天河,每天地震天鳴不已,怪鳥在宮中鳴叫三聲。《春秋》二百四十年,記載出現(xiàn)慧星三次,地震五次,飛禽兩次。現(xiàn)在卻在二十年之間屢次出現(xiàn),非常令人害怕。希望陛下體會上天的仁愛,想到祖宗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修身清心以立根本,而適應政事的需要,謹慎對待自己所喜好、崇尚的東西,而不被異端所迷惑,節(jié)約財物,不至于耗費國家財富,公正地使用人才,不偏聽偏信,禁止以私事謁見請托,明確義理,保持節(jié)儉的品行,勤于政務,那么,阿諛求寵、邪門旁道的亂政之徒就不敢為非做歹,天災就可以清除。”接著列舉二十二種時弊,孝宗都接受他的意見。弘治六年(1493)由于眼病免去上朝。
剛正不阿
丘濬在位時,曾經(jīng)用寬大為懷啟發(fā)孝宗,以忠厚來改變士風。只是生性偏狹,曾與劉健在商議事情時,因意見不合,競把帽子摔下地。言官說話不中他意,丘濬總是當面駁斥。他與王恕關系緊張,以至不說話。
弘治六年(1493)考核群吏,王恕上奏章要罷免二千人。丘濬則請求未滿三年的仍任原職,無特別貪婪殘暴劣行的官吏仍留任,留下九十人。王恕爭辯無結果,要求離職。太醫(yī)院判劉文泰曾經(jīng)與丘濬家有過來往,劉揭發(fā)王恕失職,王恕懷疑劉是受丘濬指使,而輿論大嘩,說疏稿是丘濬寫的。王恕竟由此事被罷官,人們由此對丘濬很有看法。給事中毛珵、御史宋德、周津等紛紛上奏章彈劾丘濬不能位居相位,孝宗不理睬。
弘治七年(1494)八月,加封丘濬為少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卒于任上
丘濬在朝廷的最后幾年,他陸續(xù)呈上了十三份奏章請辭還鄉(xiāng),但卻沒有得到孝宗的批準。弘治八年(1495)二月初四日,丘濬在任上去世,終年七十六歲,孝宗下旨輟朝一日賻寶鈔一萬貫,追贈“太傅”,謚號“文莊”。
弘治八年(1495)三月十二日,孝宗又撰寫了《特賜謚策文》,命行人宋愷扶靈將遺體運回海南,靈柩抬到?跒I涯村時纜繩突然神秘地繃斷,于是就地安葬。
主要貢獻
丘濬宦途順利,地位顯赫,精于子史,推崇理學,他的傳奇戲曲創(chuàng)作,多宣揚封建道德。所撰《五倫全備忠孝記》,一名《五倫全備綱常記》,開場就明確地提出:"若于倫理無關緊,縱是新奇不足傳","備他時世曲,寓我圣賢言"。作品敘寫春秋吳國忠臣伍員的后裔伍倫全、伍倫備兄弟,篤重綱常:忠于其君,孝于其父,睦于夫婦,友于兄弟,信于朋友,是為五倫全備,不僅享盡榮華,更得超升仙界。這些從說教出發(fā)的內容,造成了關目情節(jié)的板滯,毫無生活氣息,曲白也多酸腐。歷來被戲曲理論家們視為迂腐一派的代表作。徐復祚在《三家村老委談》中批評此劇"全是措大書袋子語,陳臭腐爛,令人嘔穢"!段鍌惾珎溆洝吩谖枧_上也不受歡迎,但由于作者身居宰執(zhí)地位,一些思想比較頑固保守的作家,很容易亦步亦趨,如 邵燦專為說教而作的《香囊記》,就是丘濬《五倫全備記》直接影響下的產(chǎn)物。
丘濬的著作,尚有《世史正綱》、《朱子學的》、《大學衍義補》及《邱文莊集》、《瓊臺集》等,多闡發(fā)儒家經(jīng)義。有人認為署名"華山居士"的《投筆記》(寫班超從戎、立功西域、暮年榮歸故事)、不署作者姓名的《舉鼎記》(鋪寫伍員故事)與《羅囊記》,這三種傳奇也是丘濬的作品!段鍌惾珎溆洝酚忻鹘鹆晏剖鲜赖绿每,《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曾據(jù)以影印。
軼事典故
家風軼事
丘濬7歲,父親丘傳去世,祖父丘普“惕厲自持,不敢失墜”,寄希望于丘濬兄弟。丘普自題“可繼堂”匾額,并書聯(lián)“嗟無一子堪稱老,喜有雙孫可繼宗”。丘濬曾在《可繼堂記》中追記,說祖父囑咐兄長丘源,要他“承吾世業(yè),學為良醫(yī),以濟家鄉(xiāng)”;希望丘濬“拓承祖業(yè),志為良相,以濟天下”。正是“以濟天下”的遠大抱負,塑造了理學名臣。尤其是丘濬母親李氏,出身士紳之家,知書識禮。她年廿八喪夫,守節(jié)教子,“課其學業(yè)”,孜孜不倦。每日五更,雞鳴即起,伴兒誦讀;入學歸來,問其功課,詢其交游。及至游學帝京,為官廟堂,仍然致書“戒諄諄以忠謹,圖報國為言”。正是這種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造就了一代儒學大師濟民、養(yǎng)民、安民、親民的思想品德和高尚情操。
丘濬與夫人吳氏繼承良好家風,重視兒女培養(yǎng)。長子丘敦,入讀太學,深研《素問》,著有《醫(yī)史》;次子丘京,以父蔭補中書舍人。丘敦子以祖蔭補尚寶司丞,其孫也以祖蔭補尚寶司丞;五世孫,為例監(jiān)生;六世孫,為郡庠生;七世孫,為舉人,任縣令······古人有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可是理學名臣丘濬之家,以德為本,以學立身,甲第延綿了7代之久。
堂號故事
丘濬故居現(xiàn)存“可繼堂”及前堂兩進,均是單檐硬山式簡板布瓦頂。明永樂十九年十一月初十,丘濬就出生在這座院落中。穿過前堂中廳,來到后進的“可繼堂”,堂內八仙桌之后,是一尊丘公的鎏金雕像。房間的結構與布局,跟普通人家常見的“祖堂”并無二致。唯獨堂前高掛著一塊書寫著“可繼堂”的木匾,凸顯出這里的特殊之處。而這個堂號的來歷,溯源起來,還跟丘濬的成長經(jīng)歷息息相關。
據(jù)丘濬本人所撰的《可繼堂記》,丘濬在七歲那年,父親突然去世,而五十九歲的祖父因為赴京述職,離家未歸。當丘濬的祖父從京城回到家的時候,入門見棺,留下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無限傷悲。由于丘濬的祖父只生一子,丘濬祖父“上無叔伯,旁無兄弟群從,推而遠之,亦無宗族,煢煢然僅二孫存,上系宗祀之重,如一絲之引千鈞也”?梢,獨子的去世,給丘濬的祖父帶來了莫大的打擊,他只能將傳宗、振興家族的重任,寄托在兩個尚未成年的孫子身上。
面對著前來吊唁的鄉(xiāng)親,丘濬祖父對著九歲的丘源和七歲的丘濬說道:“吾先世,世以積善相承,然未有發(fā)者,今不幸而中微,然古人往往因微而大著,所以大發(fā)者,其在二孺乎?”于是,有感而發(fā)的思貽公書寫了一幅對聯(lián):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隨后,丘濬的祖父讓人將這幅對聯(lián)“揭于寢堂之楣”,獲得了鄉(xiāng)親們的一致稱贊。
轉眼間,到了丘濬兄弟二人外出求學的年齡。一天,兄弟二人陪著祖父在堂上閑坐。祖父指著長孫丘源說,你以后負責在家祭祀祖宗,繼承祖業(yè),做一名良醫(yī)。又指著丘濬說,你要創(chuàng)立門戶,拓展祖業(yè),顯達時做一名良相,以濟天下。這時的丘濬僅僅十六歲,而兄長也才十九歲。兄弟兩人似乎沒有完全弄明白祖父這番話語的含義。在祖父去世后,丘濬及其兄長二人,果然如祖父當年所言,兄長經(jīng)官方推薦,在家鄉(xiāng)繼承祖職,當起了一名醫(yī)生。而丘濬本人,更是由鄉(xiāng)試解元、進士躋身政壇,從翰林、禮部侍郎等官職一路走來,最終成為了一位名震當朝、深受皇帝器重的“閣老”。
丘濬在成年之后,回首往事,一直感慨并深深佩服先祖當年的那一番話語。于是,他從當年祖父所撰的那副對聯(lián)——“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摘出兩字:可繼,以此作為祖堂的堂號,表示對祖父的紀念。又親自撰寫了一篇追憶往事的《可繼堂記》,在這篇文章的最后,丘濬點名了其中“可繼堂”命名的主旨——“為吾子孫者,服膺吾言,其尚如吾兄弟服膺吾先祖之訓,然為之先者,必有所可繼,而不可繼者,弗為。”
以先祖之言命名祖堂,丘濬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追及先人,不忘根本的情懷,有寄托了對后輩殷切的期待。《可繼堂記》一出,這座位于府城郊外的名賢故居更是名揚天下,余韻至今。
捐建涼亭
海南省博物館里的丘濬雕像。 李幸璜 攝
《瓊山縣志》記載,1469年,丘濬母喪,回鄉(xiāng)守孝。這期間,隨風水先生尋找葬母風水寶地的丘濬,來到石山一帶勘察地形。當時,施茶村附近是連接府城與澄邁的官道中點,途中商客學子絡繹不絕,但遺憾的是這里一片荒蕪,人煙稀少,在炎炎烈日之下,在路上的人們找不到一處休息喝水的地方。丘濬眼見此情景,心生憐憫,于是捐資在這里建起了一座涼亭,又雇人長期在此燒水施茶,普惠路人。?
閣僚逸事
被前閣老劉吉誤會
弘治四年(1491)十月,丘濬以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國家大政,遂行宰相之職。然而就在他入閣前幾個月,原擔任內閣首輔的劉吉卻被免了職,這一進一出,劉吉大生疑惑,認為是丘濬背后搞的鬼。劉吉為此大為惱怒,私下里罵他為“南蠻子”,還特地撰了一副對聯(lián)侮辱他:“貌如盧杞心尤險;學比荊公性更偏!币庵^丘濬像貌不雅,丑如唐代的奸相盧杞,而才學與宋代的王安石一樣,性情比王安石還要偏執(zhí)。這顯然是不顧事實的惡意中傷。
劉吉之所以被踢出內閣,是因為他耍手段阻撓孝宗皇帝的“家事”,與丘濬全無干系。而劉吉此人的“為官之道”早為當時朝野人士所不齒,原來,他做官專為混日子,四面討好。在明憲宗(孝宗之父)時,他與萬安、劉珝同為內閣成員,安為首輔。三人專務吃喝享樂,尸位素餐,國家大事由太監(jiān)汪直專政把持,內閣成為虛設,故人稱此三人為“紙糊三閣老”,孝宗早就無意留他。然而盡管這“紙糊三閣老”的所作所為常引起公憤,遭到言官的彈劾,但這個劉吉慣來圓滑善變,你越彈,他越升官晉爵,孝宗即位后,盡管并不看好他,還是能夠留任,真是像棉花一樣,越彈越發(fā)。所以在這之前,早就有人送他一個綽號叫“劉棉花”。后來,劉吉打聽得起這綽號的是一個屢試不第的國子監(jiān)老生員。而湊巧的是,當時丘濬官居禮部侍郎掌管國子監(jiān)(即國家太學校長),因此劉吉便懷疑譏諷他為“劉棉花”一事定出于丘濬的主謀。
但丘濬為官清廉正直,若想找他的茬子,實在是無懈可擊,于是“啃不動硬的,專挑軟的捏”,以他內閣大學士的權勢,奏請憲宗皇帝下詔,今后凡是三次考試不第的舉人一概不許再試。不僅如此,還借機大整那些與己不合的朝中大臣。這些行為,都是丘濬親眼所見,當然與他水火難容。劉吉既以對聯(lián)侮辱丘濬,可是他還未離開京城,也有人給他送了一副對聯(lián),道是:“泥塑紙糊,全沒心肝如木偶;弓彈椎碾,更無骨節(jié)似棉花。”因為當時,除了“紙糊三閣老”外,社會上還有“泥塑六尚書”之譏,所以謂之“泥塑紙糊”。劉吉看到這副與他針鋒相對、入木三分的譏刺對聯(lián),可說是氣急敗壞,又懷疑是丘濬這個“南蠻子”所為,但罷官在即,大勢已去,也只有干瞪眼而已。?
與同僚劉健君子之交
據(jù)《明史》所載,弘治四年,與丘濬同時入閣的還有洛陽人劉健。劉健其人,與丘濬一樣,博學多識,閉戶苦讀,處事穩(wěn)健,人稱“木強”(意即剛強不屈)。他與丘濬一樣都是因為參與編修《憲宗實錄》有功,被提拔為禮部尚書,又是因此而先后進入內閣。但此前,丘濬還參與編修《英宗實錄》,那時他還只是個“侍講學士”,卻在編修的過程中充分表現(xiàn)出剛正不阿的耿介氣質。
當時參與編修的某些人為討好憲宗,主張把被明英宗(憲宗的父親)處決的民族英雄于謙作為“叛逆奸臣”寫進實錄中。丘濬力排眾議,堅決抵制于謙是“叛臣”的誣陷之辭,公開置辯:在“土木堡事變”后,若沒有于謙的誓死拱衛(wèi)北京,大明的江山早就岌岌可危了!事情過去這么多年了,是非曲直大家心里都明白,為何還要讓于謙來背這“叛逆”的黑鍋?由于他義正詞嚴的置辯,最后沒有將這種誣陷之詞寫入《英宗實錄》。這一史實,說的是明英宗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聽信宦官王振的慫恿,輕率出兵,被瓦剌部首領也先俘虜,其后,北京被圍,明朝面臨亡國之險。兵部尚書于謙受命拱衛(wèi)京都并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玨為景泰帝,擊退了瓦剌部的圍攻。
不久,明英宗被也先釋放回京,卻在親信徐有貞等的策動下,發(fā)起“奪門之變”,廢了景泰帝,重登帝位,改元天順元年,并在徐有貞等人的唆弄下,誅殺了護國有功的于謙。劉健是英宗改元后,于天順四年中進士的,對這段史實應十分清楚,對丘濬為于謙辨白的事也應是明白的,是否同意丘的觀點另當別論,但對丘濬的為人從此應有所了解。
丘濬生性耿直,遇事認理不認人。他對劉健的好學深思頗有好感,所以兩人在內閣相處,還沒有聽說過像與劉吉那樣的針鋒相對的矛盾。但《明史·丘濬傳》說他們兩人有時因某些時政問題在朝堂上強辯不休,各不相讓。有時爭到激烈之處,丘濬甚至將官帽子擲于地上,表示即使不做官也要堅持真理。但爭論歸爭論,私下里兩人也沒有像與劉吉那樣誓不兩立。
有一次劉健對人說:“丘仲深(丘濬的字)有一屋子散錢,但沒有串錢的繩子。”意思是說丘濬雖然學問廣博,但缺乏系統(tǒng),散亂無章,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不多。丘濬聽到后,也不謙讓,立即反諷道:“劉希賢(劉健的字)有一屋子串錢的繩子,但沒有散錢!币馑际莿⒔√幨码m善于抓住要害,善斷多謀,但見識不廣,不能解決更多的問題。兩人可謂各有所長,都見到了對方的長處和短處。
丘濬與劉健在內閣相處的時間不長,弘治八年(1495年)丘濬逝世,此后,劉健還在內閣任職,一直是孝宗皇帝所倚重的能臣。
與老臣王恕的恩恩怨怨
在弘治內閣中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王恕。王恕是陜西三原人,年紀比丘濬大。孝宗即位時,王恕本已退休致仕,但念及他在憲宗朝執(zhí)掌吏部的功績,特親自下詔請他還朝。作為“三朝元老”,王恕確是有功之臣。他執(zhí)掌吏部期間,為朝廷選拔了許多能臣,門生故舊遍布朝野,“人脈”極厚。但晚年還朝之后,卻有點“功德圓滿,傲然自恃”的情懷。每天上朝時,都是他在皇帝面前首先奏報,別人都等候他講完才開腔。他對丘濬的入閣似乎很不滿。雖然他作為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一貫也講原則,不許人行賄買官,但看到丘濬卻從不因為他身居吏部而對他有絲毫親近附和的表示,反而在朝政問題上有時不憚與他爭辯是非曲直,讓他感到被輕忽挑戰(zhàn)的味道。故此兩人從不來往,見面也不打招呼。
弘治六年,王恕主持吏部考核天下群吏,決定罷黜二千多人。丘濬上奏反對,認為這其中有的官員上任還不滿三年,如果沒有貪污瀆職等行為的話,不應統(tǒng)統(tǒng)罷黜。結果皇上準奏,經(jīng)過認真考察,留下九十多人。王恕因此覺得很沒面子,益發(fā)惱怒丘濬。但丘濬入閣不是走王恕的門路,而是孝宗皇帝親自下詔選定的,所以對于王恕的遷怒不以為意。而王恕的門徒們卻造謠說這九十人中有丘濬修《憲宗實錄》的同僚,希望通過丘的關系得到提拔重用,卻被王恕刷掉了,所以丘才發(fā)難;又造謠說,丘之所以能入閣是因為向皇上進奉一種“閣老餅”,皇上吃了喜歡,才提拔他。
丘濬對這些流言一概不予置辯。又有一太醫(yī)院判名劉文泰,曾經(jīng)請托王恕關照自己的升遷問題,但達不到目的,心存怨憤。劉經(jīng)常到丘濬家看病,關系甚密,從丘濬處了解到王恕退休在老家時,曾讓人刊印了一本《大司馬三原王公傳》,廣為流傳。劉文泰弄到該書讀后認為該傳中,王恕自比為周公,“彰一己之善,顯先帝之過”,失人臣之禮,于是寫成奏章,請被王恕除名的御史吳禎幫忙潤色,連同本書一起告到皇帝那里。王恕急忙為自己辯解,并聲稱劉文泰的奏稿出自丘濬之手,希望一并追究丘濬之責。孝宗下詔將劉文泰逮捕入錦衣衛(wèi)獄審問,才知道實出自吳禎之手,與丘濬無關。
孝宗因上述種種問題,于是對王恕有了看法。而王恕本想借此機會扳倒丘濬的企圖也落了空,故而惱怒在心提出要退休致仕。孝宗馬上就批準了,并且不按慣例給予他應有的待遇,算是灰溜溜滾回老家去了。但王恕門徒眾多,而明代的官場風氣“不務舉賢進能,又不平心靜氣,而專務于分門立戶,各懷偏見”(《明史·鄒元標傳》),所以丘濬在這件事上一直處于被指責的尷尬地位,連清代的紀昀在評價他的《大學衍義補》一書時竟也說他“相業(yè)不可稱”,“其人不足重”,顯然是不顧史實的過分貶抑之詞。
布衣卿相
丘濬清廉不茍取,所居府第低下狹小,四十年不換[ 。
丘濬去世以后,遺物只有皇上恩賜的物件和多年的藏書,他所留下卷帙浩繁的著作,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下葬軼事
《中華丘氏大宗譜》中記載了丘濬下葬時的一件軼事。據(jù)傳,下葬當日,風和日麗,瓊州府許多官員都來參加葬禮。當葬禮即將完成時,突然從府城方向飄來一大片烏云,待近時卻是數(shù)千只烏鴉。民間傳說烏鴉是鬼魂之鳥,因此陵園里的人都嚇得跑光了。這群烏鴉圍繞著丘濬墳塋盤旋不止,哇哇叫聲如泣如訴。約兩個時辰后才戀戀不舍飛離,不知所蹤。當?shù)剜l(xiāng)親議論紛紛,認為這是由于1434年瓊州大饑荒期間,丘濬祖父樂善好施,不但施粥贈茶還樂捐墳地,年幼的丘濬在每年清明與祖父一起祭拜這些亡魂,因而受陰間孤魂感恩前來送行。
500余年過去,這起流傳于民間的軼事已無從證其真假,但丘濬樂善好施的故事卻實實在在留存世間,海口市秀英區(qū)石頭山鎮(zhèn)施茶村就是佐證。
歷史評價
歲月流轉,丘濬的時代早已遠去,丘濬的故事已成為傳說,但他留存于世間的,不但有“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的靈秀詩句,更有其超越時空的思想,直到今天還滋養(yǎng)著人們的心靈。
《名臣錄》:“國朝大臣,律己之嚴,理學之博,著述之富,無出其右者!
何喬新:“嶺南四杰”。
萬歷《廣東通志》引何喬新語,稱“唐張九齡,宋余靖、崔與之,及濬四人,為嶺南人物之首”。
徐溥《謙齋文錄》:“丘公固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然為官一生,素來胸襟狹隘,睚眥必報,因小隙構陷同僚,黨同伐異,終令聲名受損,也誠為天下為官者諫。”
錢謙益《列朝詩集》:“七八歲能詩,敏捷驚人。生平作詩幾萬首,口占信筆,不經(jīng)持擇,亦多 !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當是時,冰鑒則有王恕、彭韶;練達則有馬文升、劉大夏;老成則有劉健、謝遷;文章則有王鏊、丘濬;刑憲則有閔珪、戴珊!
張廷玉等《明史》 :“性嗜學,既老,右目失明,猶披覽不輟。議論好矯激,聞者駭愕!薄靶熹咭詫捄裰,丘濬以博綜聞。觀其指事陳言,懇懇焉為憂盛危明之計,可謂勤矣!
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濬記誦淹博,冠絕一時,文章爾雅,有明一代,不得不置作者之列!
梁章鉅:“轉移文運之功”。
列寧:“中國十五世紀最杰出人物”、“人類中世紀最偉大經(jīng)濟思想家”。
錢穆:“不僅為瓊島之大人物,乃中國史上第一流人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