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十七年,與鄭珍一同進京會試,次年,二人落第返回,受知府之聘,共同編纂《遵義 府志》。歷三年成書。二十二年,受聘主講湘川書院。二十六年,再度進京會試,余暇至書肆購買書籍,因此邂逅結(jié)交曾國藩。咸豐八年 (1858) 再次進京會試,均未如愿。遵父遺訓,不務功名。滯留京師年余后,放棄候選,南下游歷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從曾國藩幕府逾十年。廣交文人學士,搜集古籍珍本與金石書畫。其才華學識,廣受贊許。其間,曾于武昌為胡林翼刊!蹲x史兵略》,受聘蘇州、揚州幾家書局校刊古籍,至鎮(zhèn)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訪求散供典籍,去上元、句容訪尋六朝齊梁碑喝石刻。遍歷江南藏書文齋,著重研究版本目錄學和金石學。
同治二年 (1863), 祁雋藻薦于朝,特旨以知縣征用,莫友芝辭謝不就。仍潛心致力于 學問。十年秋,與其子莫繩孫同往揚州,途中突患急病,逝于舟中,終年61歲。時任兩江 總督的曾國藩率下屬官員數(shù)百人前往祭奠,送挽聯(lián)云:“京華一見使傾心 , 當年虎市橋頭,書肆訂交,平欽宿學;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搏和淚,來吊詩人!
莫友芝對金石版本目錄學、訓話學、聲韻學、經(jīng)學、史學均有很深造詣,與鄭珍并稱 “西南巨儒”。所著《郎亭知見傳本書目》一書流傳甚廣,成為版本目錄工作者、藏書家及古籍愛好者案頭常備之書。版本目錄學專著還有《宋元舊本書經(jīng)眼錄》3 卷《持靜齋藏書 記要》2卷等,另有聲韻訓話學專著《唐寫本說文木部籠異》1卷、《韻學源流》1卷;史志專著有《遵義府志》48 卷 (與鄭珍合篡)、《黔詩紀略》33卷;詩詞、散文有《邵亭詩抄》6卷、《呂F亭遺詩》8 卷、《影山詞》2卷、《邵亭遺文》8卷、《棒繭譜注》1 卷、《古今集聯(lián)》4 卷。未刊書稿有《郎亭書畫經(jīng)眼錄》4 卷、《過庭碎錄》12 卷、《棠陰雜志》1 卷、《郎亭經(jīng)說》1 卷、《古刻抄》、《資治通鑒索隱》、《梁石記》、《舊本未見書經(jīng)眼錄機《影山草堂書目》6 冊、《呂亭日記》2冊等。
莫友芝工書法,四體皆工,尤長于篆、隸。是清代中晚葉書體創(chuàng)變中有成就的大家之 一。書法史學界將其與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清代一流大家并稱,認為其遺墨為書法 藝術(shù)寶庫中的優(yōu)秀作品。清末,有《莫邵亭先生墨跡》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