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傅鳳颺,由朝廷指派,歷任云南安寧州(今安寧市)知州、安平廳(今馬關(guān)縣)同知,兼署開化知府(今文山市)知府、署賓川州(大理府轄)知州,補授元江直隸州(今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知州、奉朝廷委派兼任云南茶鹽厘務(wù)使、永昌府(今保山市)知府、河南道及南陽知府、以三品銜加四級在任封賞一品銜、逝世后誥封榮祿大夫,系朝議大夫傅振疆嗣出次子,為國朝欽差一品經(jīng)略督臣傅振邦嗣長子,字儀亭,號竹農(nóng),嗣出前,字醴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于山東省萊州府平度州昌邑縣蟲埠村。同治四年十二月,因父親傅振邦累獲重功朝廷補給同治元年應(yīng)得一品蔭生封贈。此前,因父親傅振邦肩負國朝使命出征邊疆,按典例,重要軍政統(tǒng)帥之子則作為質(zhì)子入駐京師,與其它蔭生不同,當(dāng)時真正就讀國子監(jiān)。
任職
同治九年八(1870年)十二月,初任云南安寧州(今安寧縣)知州,在任期間,所轄區(qū)域社會十分安定,這在當(dāng)時的云南地區(qū)實屬難得,因而深受一方百姓的愛戴。
同治十三年(1874年)署理安平廳(今馬關(guān)縣)廳事,因政績卓越賞戴花翎,先換項戴署東直隸廳同知;兼署開化府(今文山市)知府,補缺后以知府實用。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御安平東直廳職事。
光緒二年(1876年)署賓川州(大理府轄區(qū),今賓川縣南)知州,繼之補授元江直隸州(今元江縣)知州。
光緒九年(1883年)加三品銜,補授永昌府(今保山縣)知府,兼督敕朝廷云南地區(qū)茶鹽厘務(wù)。
同年四月丁父憂,依國典章,回籍服喪盡孝三年。
光緒十二年(1886年)初,服喪期滿,尊海防新例,離云南原省,改歸河南,先署道員職,加四級,候補知府;期間奉朝廷上命,辦理朱仙鎮(zhèn)賑務(wù),繼委辦烏龍集厘務(wù),后奉朝廷之命解京餉。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以三品銜,加四級,實時授南陽知府,其后,在任獲國朝一品典封,逝世后誥授榮祿大夫。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倡導(dǎo)并親自督敕,動員府署州縣大小官員捐俸祿,對南陽府衙千年古建筑群,進行了史無前例的關(guān)鍵性宏大修繕及部分重建。使得這處府署建筑得以存留于世。并撰寫了《重修南陽府署記》碑文,為公元2000年再度修繕和部分重建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據(jù)和全面線索。南陽府衙建筑,是中國惟一保存完整、規(guī)制完備的知府衙門。南陽府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府衙,初置于元代(1271年),如今它依然宏偉,并具極高的歷史及建筑文化價值,相信將有可能申報世界遺產(chǎn)并獲得成功。
這也是傅凰颶署理南陽府衙期間,最有影響的政績之一。府衙建筑修繕及重建后,也對南陽諸葛廬、漢長沙太守張仲景陵園等古建筑進行了修繕。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一日,一批被彰德、內(nèi)黃民眾逐出的外國傳教士,帶著一些馬拉轎車經(jīng)過南陽新店街.被鄉(xiāng)民攔阻查問,其中一傳教士競開槍傷人,群眾憤而砸毀他們的馬拉轎車。是年,七月到九月間,南陽府各地有幾萬民眾,打著“義和團”旗號,高喊“扒洋樓,報冤仇”的口號,兩次圍攻靳崗寨,并拆毀了城內(nèi)的天主教堂。
當(dāng)時不光法國人狀告,本朝政權(quán)中,即有人想借此沖擊傅鳳颺,以奪取知府政權(quán)。其罪名是,傅鳳颺縱容百姓攻擊洋教……
考證:說是法國駐華領(lǐng)事向大清國朝狀告,根據(jù)種種資料發(fā)現(xiàn),除他們知道云南永昌府洋教案中傅鳳颺之子傅德壽殺了他們的神職要員,且給一個混亂中被打死的小官員安了個替代罪名,對外稱是這個官員仇教殺了洋人,稱德壽公在維護混亂局面中英勇陣亡。雖然沒有更詳實的否定證據(jù)在握,但是他們終究沒有相信;也許當(dāng)時是內(nèi)部出了漢奸,否則外人怎么會那么靈通。南陽洋教事件盡管朝廷命河南巡撫壽調(diào)查核證,并且據(jù)說慈禧太后南巡回朝,盡量給予了袒護,但是,法國人還是殘忍地報復(fù)了。
松壽于光緒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九日奏陳:“南陽府知府傅鳳颺并無仇教情事”等。
皇帝朱批:知道了。這件事表面看似乎終于了結(jié),其實不然。詳情見相關(guān)資料。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邑人間景軒于東關(guān)宛南書院舊址創(chuàng)辦宛南中學(xué)堂。安皋鄉(xiāng)民王鐘寺(綽號u2018王八老虎u2019)率領(lǐng)太清觀附近群眾,搗毀了安皋街天主堂,又搗毀教徒鄧四炮設(shè)在安皋街的“謙德和”雜貨鋪與張樓村教徒崔和尚的莊園。事后南陽知縣曾派人捉拿領(lǐng)導(dǎo)反洋教行動的王鐘寺,遭到安皋一帶民眾的反對,幾千農(nóng)民手持器械趕走了差役。
在這場涉外糾葛中,傅鳳颺即顧全了朝廷政治利益,又尊重和保護了南陽百姓,對此南陽百姓始終心存感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因生父振疆公逝世,于同年4月11日,獲準回籍料理。于4月末,回籍途中,在濟南接受官方宴請時,猝然故去。享壽56歲。
當(dāng)時,沿途所經(jīng)地方官員皆扶欞而送,聲勢浩繁,極其隆重。朝廷準予藏在其父傅振邦陵園內(nèi)左側(cè);右側(cè)為工部營繕司主事、太仆寺卿、甲午戰(zhàn)爭為國捐軀的鳳翔公衣冠墓。
妻子
鳳颺公娶妻趙氏,誥封一品夫人。
繼配高氏,誥封一品夫人。
配陳氏,誥封一品夫人。
配王氏,誥封一品夫人。
配顧氏,誥封一品夫人。
共有四子。長子金壽,次子紀榮,三子紀桐,四子德壽。
新證據(jù):德壽,因仇教事件中傷及洋人和中國“漢奸”性命而在振邦公及鳳颺公親信的
幫助下,安全逃難,經(jīng)貴州、湖南、湖北,在熱河(承德)、遼寧、吉林分別停留。最終定
居黑龍江的前郭爾羅斯后旗。
時至今日,本小支世系傳承連續(xù),人丁興旺。
附注
1.此為簡介,國內(nèi)及臺灣分別存有帝國檔案多份,在整理中。其遺物多種,除小型物品外,多為書籍或墨跡,圖暫略。
2.知府,官名。唐以建都之地為府,以府尹為行政長官。宋升大郡為府,以朝臣充各府長官,稱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簡稱知府。明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為府的行政長官,管轄所屬州縣。清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稱太守、太尊、府尊,亦稱黃堂。
3.署云貴總督云南巡撫唐炯光緒21年06月19日奏報試用前永昌府知府傅鳳颺子傅德壽(字箐泉,號德貴(后為另名),光緒20年舉人,另釋:家譜中其長兄中少小夭折者實際只有號而無名字)察看一年期滿請留省照例補用吏部知道光緒21年07月05日。
4.端方等宣統(tǒng)初奏:為東昌道員傅金壽(傅鳳颺長子)報效江兆振捐請獎,以道員歸部選用。宣統(tǒng)1年05月25日允行,該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