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儒學
生活儒學是 黃玉順教授所創(chuàng)立的一種儒學理論,是當代儒家的一個重要學派,在海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
因此,生活儒學的本源觀念、或首要關(guān)鍵詞就是“生活”。這種“生活”觀念既不同于西方生命哲學、意志主義的那種存在者化的“生命”(life)觀念,也不同于中國現(xiàn)代新儒學的那種同樣存在者化的“生命存在”或“生活”觀念。生活儒學的“生活”觀念作為“存在”觀念,是通過與西方現(xiàn)象學的平等對話而揭示出來的,黃玉順因此成為最新研究領(lǐng)域“儒學與現(xiàn)象學比較研究”的開拓者之一。生活儒學與現(xiàn)象學的對話,主要涉及德國現(xiàn)象學家胡塞爾(E. Husserl)、舍勒(M. Scheler)、尤其是海德格爾(M. Heidegger)。生活儒學批判了海德格爾“存在”(Sein)觀念的不徹底性、其“此在”(Dasein)觀念對于“存在”的僭越、其“存在”與“生存”(Existenz)觀念的分離,得出了“生活即是存在,生活之外別無存在”的思想結(jié)論,認為所有一切形而下者、形而上者皆源于生活、而歸于生活。
由于對于儒學的這種“生活”觀念的重新揭示、或者說是對于“存在”視域的重新發(fā)現(xiàn),生活儒學充分地敞開了重建儒家形而上學、形而下學的可能,從而既避免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那種拒斥形而上學的相對主義,也避免了“原教旨主義”的那種堅持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絕對主義,使得儒學傳統(tǒng)擺脫了“魂不附體”(喪失了賴以存在的古代生活方式及其制度基礎(chǔ))的歷史尷尬,能夠重新進入當下的生活。
由此,生活儒學將人類全部可能的觀念區(qū)分為三個層級:生活存在→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這與《老子》思想觀念的層級結(jié)構(gòu)是一致的,即:無→有→萬物。(《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區(qū)別在于:《老子》將存在與仁愛對立起來;而孔孟儒學則認為,生活存在的原初顯現(xiàn)正是仁愛情感,因此,惟有仁愛才是所有一切形而下者、形而上者的大本大源、源頭活水。這才是儒家與道家的思想分野。這種思想被概括為:愛,所以在。
據(jù)此,生活儒學重新詮釋了儒家的“性情”或者“情性”學說。傳統(tǒng)的儒家形而上學設(shè)置了“性→情”的觀念架構(gòu),也就是“本—末”(性本情末)和“體—用”(性體情用)的架構(gòu),甚至得出了“性善情惡”的判斷。生活儒學認為,在孔孟儒學那里,還存在著另外一種意義的情感觀念,即:情→性→情。后一種“情”(末、用)作為“性”(本、體)之所發(fā),只是一種形而下者的存在,即是一種可善可惡的道德情感;然而前一種“情”卻是生活存在的直接顯現(xiàn),乃是存在者化的“性→情”的本源所在。這種本源性的“情”就是仁愛,也叫做“誠”!吨杏埂匪f的“不誠無物”是說的沒有仁愛就沒有任何存在者(誠不是物、卻生成所有物,仁愛不是存在者、卻生成所有存在者);“成己”、“成物”是說的仁愛生成主體性存在者、對象性存在者。
于是,生活儒學的思想系統(tǒng)分為三個層級:
(1) 生活論的存在論。諸如:生活本源、本源的仁愛情感顯現(xiàn)、生活的本源情境(前主體性的共同生活)、生活的本源結(jié)構(gòu)(在生活→去生活)、等等。
(2) 形而上學的重建。包括:主體性的重建、本體論的重建。
(3) 形而下學的重建。包括:關(guān)于人的倫理學的重建、關(guān)于自然界的知識論的重建。
生活儒學的代表作有:專著《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文集《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儒藏》學術(shù)叢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儒學與生活——“生活儒學”論稿》》(《儒藏》學術(shù)叢書)(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儒家思想與當代生活——“生活儒學”論集》(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
黃玉順
黃玉順(1957—):男,成都人。中國新世紀儒學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師從著名中國哲學史家、馮友蘭哲學傳人蒙培元先生。原為四川大學哲學系教授,F(xiàn)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學術(shù)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