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洪其道,字心源,號魯齋。河南省商城縣北鄉(xiāng)馬堽【今屬固始】洪家老樓人,萬歷十年壬午科經(jīng)魁;十七年己丑科進士,以進士授湖廣黃州府黃陂知縣、歷任雒南知縣,吏部主事、刑部江西司主事、南京戶部員外郎、誥封奉直大夫。
洪其道家學深厚,自幼業(yè)儒,學術精湛,為人儒雅有風范,剛直有正氣,年紀輕輕便考中貢生,之后經(jīng)歷一番苦讀,於萬歷壬午年中舉人,己丑年中進士。
洪其道中進士后,明神宗朱翊鈞萬歷十八年【1590】庚寅到萬歷二十年【1592】壬辰,洪其道任湖廣黃州府黃陂知縣,甫一到任,他一改其儒雅的文人氣息,雷厲風行地施政治民。他首先全面對黃陂縣的縣情民意進行調(diào)查,并對當時反應比較激烈的田稅問題進行了實際的考察和精細的明查;面對黃陂縣境內(nèi)明朝藩王的王田與百姓的民田雜錯相交、管理不順的情況,他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劃撥專區(qū)收稅的辦法,通過“改派”舉措【洪其道所提出的《改派錢糧議》收錄在康熙版黃陂縣志中】,間接地將大部分賦稅轉(zhuǎn)入其它州縣,從而形成多個州縣分擔黃陂縣潞藩莊田賦稅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黃陂縣百姓的負擔;同時打擊了眾多奸邪之徒投獻王田并隱在民田內(nèi)不交賦稅的違法行為。
洪其道在未上任之前,黃陂縣佃民不堪朝廷租稅沉重,紛紛棄田逃走。他在萬歷十八年【1590】上任的時候一方面向上官申請減免賦稅,提出改革舉措,另一方面,設法安撫民心、招撫流民復業(yè),同時還清理監(jiān)獄里因上交不了苛捐雜稅而被捕入獄的百姓,勸農(nóng)復業(yè);面對黃陂縣社會因土地賦稅引發(fā)的諸多亂相,洪其道重拳打擊不法奸邪之徒,組織官軍擒剿匪賊巨盜,嚴厲打擊豪強狡吏借機隱匿土地賦稅的行為,當?shù)睾览舳挤浅>次泛槠涞赖耐䥽馈_@些系列做法,很快使黃陂縣恢復正常的農(nóng)耕秩序。
黃陂縣和洪其道知縣的家鄉(xiāng)商城縣在地理位置上很近,民風也都很淳樸,對文教都很重視,他深知教育對黃陂縣發(fā)展的重要性,在任職期間對黃陂縣的學宮修葺一新,并對二程祠堂也修繕一新,原來在教育上的一切廢置的事都全部興辦起來,黃陂縣士子皆懷念其恩德。
洪其道任職黃陂知縣期間,恰逢縣境內(nèi)發(fā)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和饑荒,他積極組織官府進行賑災和救濟,對于有地無耕畜的農(nóng)戶,還幫助其解決耕牛種地,對于無地逃難的民眾,先解決他們的吃飯和活命問題,對于因災無力治病的饑民,他則帶頭償捐俸祿施藥醫(yī)救,正是有了他的積極救災措施,黃陂縣民眾才依靠這些政策活命了很多人,百姓至今對洪其道還感恩戴德。
洪其道做官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不做寵媚上司當權者的人,按照洪其道做官的政績本來可以提拔,但是在稅收、民生、土地政策等諸多問題上多次忤逆了上司的意思,沒有得到提拔重用,在任職黃陂縣知縣兩年左右就把洪其道調(diào)去其他地方了!竞槠涞辣徽{(diào)走的原因跟其所提出的《改派錢糧議》有關!
離開了黃陂縣,明神宗朱翊鈞萬歷21年【1593】癸巳,洪其道以進士身份被調(diào)到偏遠的陜西商州雒南縣【今洛南】任知縣,在陜西商州雒南縣任職五年多期間,商城進士洪其道同樣政績卓著。
知縣洪其道到任雒南縣后非常重視城防建設,萬歷二十一年【1593】癸巳秋,雒南縣城南墻被洪水沖塌三分之二,直接威脅著城內(nèi)安全,洪其道及時組織百姓進行搶修,將外墻小石換成大石,用石灰重新砌起;原內(nèi)墻的沙石換成粘土,以夯砸實。并在河旁栽起并排柵木,逼水順流,保護城廓安全,西城墻別辟一門,名為“禹門”,借其排泄城內(nèi)積水。在筑完城后,知縣洪其道重新給雒南縣城門命名:東門曰“長春”、西門曰“永靖”、南門曰“朝陽”,在南門西另辟的一門曰“禹門”,又稱“恒慶”門。
洪其道還非常重視勸課農(nóng)桑,重視發(fā)展雒南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洪其道在雒南縣河北岸修建護城重堤,并刻碑紀實;并在堤內(nèi)開辟園地二十一畝,園內(nèi)建“課桑亭”一座,栽植桑樹,以教育百姓重視蠶桑,促進養(yǎng)蠶事業(yè)的發(fā)展。
洪其道還重視文化建設,尊崇禮教,提倡孝道,尤好推獎雒南縣的士子髦俊,引領學風,洪其道重修了雒南縣儒學學宮,并增修“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擴建雒南縣文廟,在欞星門外興建“騰蛟”、“起鳳”二門。院內(nèi)開拓“泮池”,池上架起小橋三座,周圍樹建欄桿,使雒南文廟群體建筑較前更加完整,這些措施對雒南的民風和教化起著很好的教育引領作用。
為了保存雒南縣的歷史和文化,萬歷二十三年【1595】,知縣洪其道還主持編修了萬歷《雒南縣志》,但是此志后來因兵燹而佚。現(xiàn)見于康熙二年【1663】《雒南縣志》上還有河南商城進士雒南知縣洪其道的舊序。
萬歷十三年(1585) 一僧人在今雒南花廟鄉(xiāng)羅家溝后山發(fā)現(xiàn)喀斯特地貌溶洞。洪其道任職知縣期間為山洞題名為“玉虛洞”。萬歷二十六年(1598) 六月,大水沖壞雒南縣城廓田舍。時有數(shù)百人被洛河洪水淹死,知縣洪其道及時組織煮粥賑饑,雒南縣民活著甚眾。
雒南縣自古產(chǎn)金銀,《新唐書》、《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均有記載,唐宋時已開采有金銀礦,大規(guī)模的開采是在明朝正德至萬歷年間,但是到了萬歷時期已經(jīng)是產(chǎn)量微薄了,并且經(jīng)常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盜礦事件,嚴重影響了雒南縣的安定,但是上級官府仍然還要收繳大量的礦稅,這給雒南縣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而且還造成了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和農(nóng)耕的嚴重惡化;洪其道看到其中的弊病,本著為雒南縣百姓的福祉著想,多次向上官寫文貼請求關閉金礦,還民山林,還縣治安定,言語中肯,情深意切,但是這些主張損害了很多官員的利益,洪其道還寫過《礦害揭帖》,列舉開礦十不便。明確表示反對意見,洪其道多次請求,然而上官和朝廷均不采納,洪其道害怕的事情最后還是發(fā)生了,就在他任職雒南知縣期間,就發(fā)生了盧氏、靈寶等地悍徒攻奪金礦的惡性事件,同時對雒南縣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洪其道更是痛心不已!
洪其道禁礦的疏奏也被載入《雒南縣志》,他為政愛民,處理像礦禍和雜稅這樣民生大事是非常有大局觀的,在任時還重新規(guī)劃了雒南縣的行政規(guī)劃,按鄉(xiāng)里平均徭役賦稅,并平衡各種上交的賦稅,捐出官吏向百姓勒索來定期送給朝廷的各種附加稅,減輕當?shù)匕傩肇摀;他為官恭敬儒雅,謙遜有禮,在位謀職,勤儉節(jié)約,并帶頭倡廉,雒南縣的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樸素的民風和民俗也得以發(fā)展。同時,洪其道還非常重視文化建設,在洛南縣分別增修“名宦祠”、“鄉(xiāng)賢祠”,擴建文廟。雒南人感德不忘,為紀念洪其道在雒南縣的政績,建立“洪侯去思碑”,并把洪其道的畫像祀入雒南名宦祠。
洪其道在任雒南縣知縣近六年,政績頗顯,經(jīng)上級考察為成績優(yōu)等,還獲得了萬歷皇帝朱翊鈞的親自召見,擬提拔他為專職進諫的官吏,擬任職都察院或六部給事中。但是洪其道因言得罪忤逆了內(nèi)閣大學士沈一貫等人,最后被調(diào)任吏部任吏部主事,并歷官刑部主事、刑部江西司主事、南京戶部員外郎。因洪其道為官清正廉潔耿直,受到了上級和同級官員排擠打壓,面對明朝中央政府官場的黑暗和腐敗,他最終選擇辭官,未幾,商城進士洪其道拂袖回歸商城故里。
商城僻處山鄉(xiāng),明代時期官學極少,而學館較多,學風淳厚,人文蔚起。明代時期教育以“忠言、尊孔”為宗旨,以“五經(jīng)”、“四書”為課題,開科取土。
洪其道辭官回到家鄉(xiāng)后的生活非常簡樸,衣食樸素如農(nóng)家,并在家鄉(xiāng)設家塾教授生徒。并教子洪應衡【字荊河,明代史籍多記載為洪胤衡、清代史籍多記載為洪允衡】考中萬歷丙辰【萬歷44年,即1616年】進士、歷任寧波知府、青州知府、徽州知府、南京戶部貴州司主事、山西陽和道兵備署理按察副使、詰授通議大夫。崇禎辛巳年【崇禎十四年,即1641年】以省墓歸里,值流寇張獻忠攻城【攻擊商城縣城】,洪應衡與馬剛中【洪應衡內(nèi)兄】分守商邑北大門力戰(zhàn),城破被擄,與內(nèi)兄馬剛中罵賊不倔而歿。葬於商邑西鄉(xiāng)蓮花山褲腿沖,乙辛兼卯酉向,墓有碑志,墓傳縣志。配馬氏,詰封淑人,系萬歷甲辰【萬歷三十二年,即1604年】進士,吏稽勛主事晉封員外郎馬之圖幼女【進士馬剛中之妹】;與夫罵賊不倔而歿。生子三,長曰秉朿、次曰秉初、季曰秉良。配孫氏,詰封淑人,崇禎辛巳【1641】年,商邑城破,夫殉節(jié)遇害,孫氏尋尸殮葬,誓死守貧三十年如一日,旌表節(jié)孝,崇祀孝祠,傳載州志、縣志;與公合葬於商邑西鄉(xiāng)蓮花山褲腿沖。
洪其道侄洪應嵩,考中明萬歷乙卯【萬歷43年,1615年】解元,清順治已丑【順治6年,1647年】進士。洪其道去世后,其侄洪應昆偕弟洪應嵩赴姑蘇管紹寧先生處學習,管先生文譽滿江東,人有機云之目及歸。之后,洪應嵩考中順治己丑年進士。
洪其道侄洪應昆,卒不售以諸生,老山居茅茨。僅蔽風雨野蔬,粗糲蕭自適,嘗脫季弟於難破產(chǎn),不惜親戚故舊之貧者,招共居食,終老不厭,年九十三。舉鄉(xiāng)賓。
商城洪氏洪其道、洪其謨、洪其烈、洪應衡、洪應嵩、洪應昆、洪應匡、洪西庵【洪其道族兄】等家族成員考取舉人、進士,還有經(jīng)魁、解元的稱號,都應該歸功于洪家設塾授徒的功績,商城洪氏明末清初時期”一時庠俊,多出其門”。
洪其道家族力振商城文風,聲譽一時。年七十六卒,崇祀鄉(xiāng)賢、傳載州志、縣志。
《汝寧府志》、《光州志》、《商城縣志》、《黃陂縣志》、《雒南縣志》均有洪其道傳記,《黃陂縣志》載洪其道為商城舉人,疑誤。
洪其道天性端方,為文非六經(jīng)語不道,一生著述頗豐,并對老子思想有一定的研究,其遺著有遺著有《中庸解》、《蠶桑一覽》、《道德經(jīng)解》!陡呐慑X糧議》等。
洪其道
元配李氏,詰封宜人晉封淑人,葬于商城北鄉(xiāng)洪老樓西首,癸山丁向。
繼配唐氏,詰封宜人晉封淑人,葬商城北鄉(xiāng)洪老樓東會寺南首,乾巽兼亥巳。生子三:長曰應衡、次曰應華、季曰應伭。
洪其道祖父洪沔【以孫洪其道誥封通議大夫】,父洪? 緝悦pⅲ宰雍槠涞婪怅兾黯媚峡h知縣】,洪?∩,長曰其道、次曰其謨【監(jiān)生,敕封文林郎】、季曰其烈【監(jiān)生】。其先系新安洪經(jīng)綸公五世孫再文公由婺源遷居光州固始圣人潭居之。再文公曾孫萬三公十二傳至得勝公【得勝公為經(jīng)綸公十九世孫,元末受命明太祖攻商邑金剛臺以軍功封武略將軍】,得勝公居商邑南鄉(xiāng)銀山畈【今屬安徽金寨】得勝公生三子,長曰仲剛【遷居商邑北鄉(xiāng)馬堽洪家老樓】;次曰仲銘【遷居湖南靖州】;三子曰仲榮【遷居湖北羅田】。仲剛公玄孫錀公,錀公生三子,長曰恩【遷居北廟集,今屬固始】、次曰沔【洪其道之祖父,居商邑北鄉(xiāng)馬堽洪老樓,今屬固始】、三曰沅【遷居固始北鄉(xiāng)期思,今屬淮濱】。
個人作品
《洛南縣志》。失存。遺著有《中庸解》、《蠶桑一覽》、《道德經(jīng)解》
主要功績
組織百姓搶修,逼水順流,重視文化建設。
家庭成員
曾祖:洪錀,字上信,號紹熙。配馬氏【子三:恩、沔、沅】
祖父:洪沔,邑庠生,以孫其道誥封通議大夫。
祖母:金氏,誥封淑人【子二:?。5隆
伯祖:洪恩,廩膳生,配袁氏,子六:詔、尚、謨、赦、孝、滿。
叔祖:洪沅,配劉氏。繼配程氏,子三:澤,失名、失名。
父親:洪希俊,冊名希稷。廩生,字俊之,號容崖,以子其道貴,誥封通議大夫,敕封陜西雒南知縣。
母親:魏氏,詰封淑人,生子三:其道、其謨、其烈
叔父:洪希德,字德之,號宜崖,廩生。配余氏,子四:九貢、九全、九良、九灌。
弟弟:
洪其謨,字玉源,號量齋,監(jiān)生。贈通議大夫。配張氏,例贈孺人。子四:應岳、應臺、應嶧、應侖。
洪其烈,字澤源,號儀齋,監(jiān)生。勅封文林郎,誥封通議大夫。配孫氏,例贈孺人。子六:應昆、應嵩、應泰、應中、應會、應匡。
長子:洪應衡,字荊河,萬歷乙卯科舉人,丙辰進士。歷官南京戶部郎中,寧波知府,青州知府,直隸徽州知府,陽和道兵備按察副使,崇禎十四年辛巳,以省墓歸里,值流寇張獻忠攻城,公分守北門,力戰(zhàn),城破被擄,罵賊不倔而歿。誥授通議大夫。配馬氏,詰封淑人,與夫罵賊不倔而歿;生子三,秉朿、秉初、秉良。配孫氏,詰封淑人 。崇禎十四年辛巳,城破夫殉節(jié),孫氏尋尸殮葬,誓死守貧三十年如一日,旌表節(jié)崇祀孝祠。
次子:洪應華,邑庠生,元配王氏,繼配范氏。子一:秉鈕【范氏生】
三子:洪應伭,邑庠生,元配臺氏,繼配戴氏,側配時氏。子二:秉銓、秉鉁 【時氏生】
侄子:
洪應昆,字玉山,偕弟應嵩赴姑蘇管紹寧先生處學習。元配王氏,子一:秉鉅。繼配楊氏,子一:秉鉞早卒。側配關氏。
洪應嵩,字雨石【亦字稚豫】萬歷丙辰四十四年解元,順治己丑六年進士,順治九年任直隸真定府冀州南宮知縣。元配王氏,誥封孺人。繼配余氏,誥封孺人。子二:秉珪、秉球。
洪應匡,亦名紹匡,字與鹿,歲貢生。公少年讀書於冠石山,力摩先正大家古文辭頗雄健晚以歲薦終。
孫子:
洪秉朿【應衡長子】,配唐氏,子二:增、坊。
洪秉初【應衡次子】,配楊氏,子二:境、均。
洪秉良【應衡三子】,配黃氏,子三:垣、城、圳。
洪秉鈕【應華之子】,配楊氏。子二:坤、培。
洪秉銓【應伭長子】,配盧氏,汪氏。子一:洙【盧氏生】
洪秉鉁【應伭次子】,元配鄭氏,子二:澤、淵。繼配敖氏,子一:坦。女五:長女適庠生王柱、次女適庠生吳之琦、三女適歲貢生石之騰、四女適邵宜來、五女適宋天茂。
【注】:
洪洙:后裔居商邑北鄉(xiāng)坑坡湖;
洪澤:后裔居商邑北鄉(xiāng)馬堽【今屬固始】;
洪淵:后裔居商邑北鄉(xiāng)馬堽【今屬固始】、金寨南流河、新縣沙窩樸店等;
洪坦:后裔居商邑城關、商邑南鄉(xiāng)湯泉池、下馬河、邱山、螺螄畈、盛店、商邑北鄉(xiāng)白塔集、李集、湖北洪湖、安徽東至縣昭潭鎮(zhè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