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姜海軍,男,1977年生,寧夏吳忠人。先后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并榮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曾到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訪學交流。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副院長。
出版了《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視野下的經(jīng)學詮釋》《二程經(jīng)學思想研究》《宋代經(jīng)學詮釋與思想演進》《宋代易學思想研究》《南宋經(jīng)學史》《元明清官方經(jīng)學的傳承、詮釋與文化認同》等著作十幾部。在各類刊物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近百篇。
曾到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首爾大學等名校訪學交流。曾參加美國、歐洲、韓國、中國臺灣、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多地主辦的學術(shù)研討會40多場次,并做相關(guān)的學術(shù)主題發(fā)言。
社會兼職
目前兼任北京師范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史記》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勵耘學院管理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基礎(chǔ)教育階段歷史與人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協(xié)作體副主任、《中華易學》編委等。
研究領(lǐng)域
古文獻學、經(jīng)學、史學史、中國思想史、佛教道教史、中西文化文明之比較、全球?qū)W等。
科研項目
-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宋學視域下的二程經(jīng)學研究》,編號:12FZX016。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委托項目:《儒藏》精華編:《二程全書》、《二程年譜》、《論語全解》,編號:10JFRZY049。主持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青年項目:《元明清北京官方的典籍編纂、詮釋與文化認同》,編號:12LSC017。主持北京市社科聯(lián)青年人才資助項目:《元明清北京官方的典籍編纂、詮釋與文化認同》,編號:2011SKL01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資助重點項目:《南宋經(jīng)學的傳承、詮釋與思想研究》,編號:13JHQ003。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經(jīng)學解釋的思想與方法研究》,編號:16BZX044。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科發(fā)展研究(1911-2011)》之子項目“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理論”,編號:11&ZD109。
代表性著作
- 《論語全解》(合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二程全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視野下的經(jīng)學詮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說文解字:中國歷史文選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吨袊鴼v史文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參編)。《二程經(jīng)學思想研究》,北京師范大學,2016年版!冻套幽曜V》,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端未銝|學派經(jīng)學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7年版!对髑灞本┕俜浇(jīng)學的傳承、詮釋與文化認同》,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端未(jīng)學詮釋與思想演進》,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南宋經(jīng)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代表性論文
- 《二程文道觀的時代性分析》,《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年第3期。《宋代國史修撰考略》,《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3期!<程氏易傳>的成書及流傳考》,《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抖讨靼姹究肌,《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2007年第6輯!冻填U對<周易>的認識及解易方法》,《陽明學刊》,2007年第3輯!抖虒<中庸>的表彰與詮釋》,《聊城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冻填U的<易>學解釋學探研》,《洛陽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抖虒<大學>的表彰與闡發(fā)》,《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冻填U<易>學與理學建構(gòu)》,《洛陽理工學院》,2007年第6期!冻填U校改<周易>述論》,《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冻填U<易>學的歷史地位及貢獻》,《義烏工商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逗Τ填U易學的啟發(fā)與影響》,《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1輯),2008年。《二程的尊孟及其孟學思想》,《孔子研究》,2008年第4期!犊鬃<論語》中“學”的內(nèi)涵》,《華夏文化》,2008年第1期!抖虒λ济蠈W的推尊與詮釋》,《中國哲學史》2009年第2期!短K軾與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周易研究》,2009年第5期。被《中國哲學》2010年第2期全文轉(zhuǎn)載!冻填U<易>學與<四書>學的互釋與會通》,《中州學刊》,2009年第5期!俄棸彩酪讓W思想及其影響》,《周易文化研究》(第2輯),2010年12月出版!独罟庖讓W思想探析》,《陽明學刊》,第五輯。(2010年12月版)《關(guān)于“中國歷史文選”教學方法的一點看法》,載于汝企和主編:《說文解字:中國歷史文選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2010年5月出版)《<論語>“義”字考釋》,《文史雜志》,2011年第3期!抖陶撜Z解釋學方法論》,《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2011年3月出版)《程頤對張載易學的繼承和完善》,《周易文化研究》(第3輯),2011.12《程頤<春秋>詮釋方法與思想探析》,《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端未<四書>學詮釋之歷程述論》,《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4輯),2012年4月。《胡安國<春秋>學思想與詮釋理路》,《歷史文獻研究》,總第31輯,2012年9月!睹稍坝孟淖円摹迸c漢儒的文化認同》,《北京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經(jīng)筵制度與蒙元政權(quán)的儒化、漢化》,《五邑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睹稍䴔(quán)的儒化歷程與程朱理學的官學化》,《南都學壇》,2012年第6期!段幕芬曇跋碌慕(jīng)學及其范式》,《紀念常金倉先生論文集》,2012年11月出版!稄膶W科到社會:<周易>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春秋人文報》,總第66期,2012年11月!逗投煌撼填U、邵雍的易學詮釋與思想之比較》,《周易文化研究》(第4輯),2013年1月。《“元承金學”及程朱理學的北傳》,《石家莊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周易程氏傳>對“位”與“時中”的詮釋》,《周易研究》,2013年第1期!蛾惈I章與明中期經(jīng)學詮釋及思想的轉(zhuǎn)向》,《五邑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端未兰螌W派的經(jīng)學傳承及思想演變》,《南都學壇》,2013年第5期。《新舊<五代史>編撰異同之比較》,《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3期!蛾惲恋慕(jīng)學詮釋及政治思想的形成與內(nèi)涵》,《政治思想史》,2013年第4期!抖痰娜<禮>學思想探析》,《孫欽善先生八十上壽紀念文集》,2013年11月出版!睹鞯琅c經(jīng)世——<漢學師承記>的編纂旨趣解讀》,《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秳⒛烈讓W的承傳、詮釋及影響探析》,《周易文化研究》(第5輯),2014年1月版!端未兰螌W派的經(jīng)學特點及思想旨趣》,《浙江歷史文化研究》(第五卷),2014年3月版!锻醢彩c程頤易學詮釋及思想之比較》,《周易文化研究》(第7輯),2015年。《<史記>與六經(jīng)的傳承》,《博覽群書》,2015年第9期。《明初的重禮、崇儒及程朱理學的國家化》,《南都學壇》,2016年第1期!逗甑慕(jīng)學詮釋及其思想探析》,《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八輯),2016年5月!稐詈喌慕(jīng)學詮釋及其思想》,《陽明學刊》(第八輯),2016年6月!<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的編纂與文化傳承》,《五邑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睹晒藕箛诮涛幕呒捌鋵θ鍖W的態(tài)度》,《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肚逯衅谀媳彼枷氲姆至ⅰ⒁唤y(tǒng)與<四庫全書>的編纂》,《史學史研究》,2016年第2期!睹骱笃谡巫兙窒滦膶W、理學的消長》,《社會科學輯刊》,2016年第5期!对娜鍖W傳播與大都文化中心地位的強化》,《聊城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吨煸暗摹白鹂壮缛濉迸c儒士的出處進退》,《南都學壇》,2016年第4期!丁暗隆弊值膬(nèi)涵及其演變歷程淺述》,《華夏文化》,2016年第3期!抖虒<春秋>的理解、詮釋及思想探析》,《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6年(上卷)。《遼西夏金元儒學在北方地區(qū)的傳播及影響》,《華夏文化論壇》(第16輯),2016年12月!冻填U的易學詮釋及其王道政治理念》,《周易文化研究》(第8輯),2016年12月!肚宄腙P(guān)前后的“尊孔崇儒”與儒學的官學化》,《河北學刊》,2017年第1期!<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編纂、思想與文化認同》,《歷史文獻研究》(第38輯),2017年1月版!对髑灞本┕俜降牡浼幾、詮釋與文化認同》,《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選編》(第五輯),2017年4月!端抉R遷對六經(jīng)的推尊、詮釋與思想》,《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17年上卷。2017年8月刊!端未銝|學派經(jīng)史兼重觀念的形成、內(nèi)涵及其影響》,《史學史研究》,2017年第3期!稄睦淼蕉Y:宋代浙東學派經(jīng)學詮釋的范式轉(zhuǎn)換》,《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2018年版。《呂祖謙的經(jīng)學傳承、詮釋方法與思想探析》,《宋史研究論叢》(第21輯),2018年!兜缹W政:二程經(jīng)學詮釋與儒家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重構(gòu)》,《中國詮釋學》(第15輯),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