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傅國(1576—1644)
字鼎卿,號丹水,晚年號云黃山人,明朝官吏,臨朐縣辛寨鎮(zhèn)貓林溝村人。1613年(萬歷四十一年)中進士,授河南通許知縣。他為官廉明,為使百姓免受催役威逼之苦,將征收糧賦數(shù)額列榜張貼;為地方安寧,令客店置簿冊稽查客商;令農(nóng)戶置下紙炮,遇有盜至,鳴炮為警,鄰戶即鳴炮接應,群起圍捉,行盜者幾無漏網(wǎng)。因其廉潔勤政,治理有方,升為戶部郎中。時遼東戰(zhàn)亂,他奉命督餉。明軍在遼陽戰(zhàn)敗,他削官歸里,居云黃山下,建“凝遠樓”,富藏書,廣研讀,潛心著述。著有《云黃集》、《四書中注》、《咸平陽秋》、《春秋史駁》、《紫蒙秘錄》、《昌國艅艎》等10余種。所著《昌國艅艎》,為臨朐第二部私修縣志,凡12卷,計表3、志52、傳12,近10萬字。志中專設《利病》,用3000多字的篇幅列舉為害臨朐的八大弊端。其中記“窩訪之病”寫道,“即如部使之采訪奸豪,意豈不在鋤稂莠,滋嘉谷,以利民哉?”結果是“乃稂莠不得鋤,而以嘉谷為稂莠者不啻十之九矣”。了了數(shù)語,道破了封建官吏蒙上欺下,顛倒黑白的腐朽本質(zhì)。所述“優(yōu)免之病”,則揭露官府不仗對士紳本人減免力役,且擴及其父子甚至同族.,而平民百姓卻要加倍服役。在《祥異》中記述了1615年(萬歷四十三年)旱災造成餓殍遍野,骨肉相食的慘狀,使后人得以窺見臨朐人民這一段血淚史。
藏書家。字鼎卿,號丹水,自號云黃山人。青州人(今屬山東)。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士,授河南通許知縣,遷戶部主事,升員外郎,后因犯事削籍歸,修建一藏書樓于亂山之中,儲書萬卷,顏曰“凝遠樓”,著述不輟,甲申年(1644)聞京師陷,積薪焚其樓,待仆婢皆逸去后,他整衣冠端坐,與圖書俱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