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李瑞蘭,幼年時,母親早喪,父外出不歸,隨祖母遷至四街,靠其姑媽撫養(yǎng)。
李瑞蘭從小喜愛滇劇,聽后即能仿唱,在四街常隨玩友清唱演出,技藝漸進。祖母 死后,流浪 昆明,投師張瑞卿學藝深造。民國5年(公元1916年),與羅香圃合開“榮華茶園”,后到群舞臺演出。因嗓音清亮圓潤,行腔吐字用氣得法,被稱為“高音小旦”。曾有“李瑞蘭的嗓子,水仙花的樣子”以及“李瑞蘭一腔定太平”的贊語流傳。他善于博采眾長,并將云南民歌融于滇劇聲腔之中,既鄉(xiāng)土味濃厚,而又親切動人,戲班 藝人為之稱贊,廣大觀眾非常歡迎,兩次獲得“狀元小旦”之稱。他的聲腔以[胡琴]為勝,[絲弦]、[ 襄陽]也有獨到之處!兜釀『喪贰贩Q他為“近代的 青衣宗師”。
李瑞蘭在昆曾為護國起義義演,名盛省城。離開群舞臺后,在 昆明漁課司街 臨安會館開辦“瀛仙茶園”。不久,應邀至 個舊、 蒙自一帶演出,此間,除登臺演戲外,還收徒傳藝。李瑞蘭為人性情剛直,雖演旦行,在臺下全無忸怩之態(tài),為防地痞流氓欺侮,常暗帶匕首在身,故又有人戲稱他為“光棍小旦”。
民國14年(公元1925年),李瑞蘭回鄉(xiāng)省親時,幫助開展戲劇活動,在四街組建了“紅杏群逸班”,所需戲裝、砌末,除會友少量自籌外,大部由他資助。后因遇匪亂,戲裝被毀,憂憤成疾。
民國16年(公元1927年)返回 昆明后,滇劇名流江映樞邀他 父子同演《 三娘教子》。臨開戲,其子幼蘭(反串小生)因故未到,雖已另調他人補角,但李瑞蘭卻氣急攻心,加之他每天奔波兩個茶園演出,勞累過度,不幾天病重去逝。滇劇界及廣大觀眾甚為惋惜,又評價他為“一代 青衣皇后”。
李瑞蘭之子女幼蘭、小蘭、雪蘭及他的徒弟少蘭、 桂蘭、號稱“五蘭”,均得其真?zhèn),尤以唱功見長,被稱為滇劇界的“瑞蘭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