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空閑時常給食堂挑水。初嫌桶小,每次挑雙擔;后要求領導制特大水桶一擔,供其專用。裝卸貨物時,一人當數(shù)人用,一桶桶煤油,一件件棉紗,重200余公斤,卸車、堆碼,常一人手抱肩負,見者無不驚嘆。張食量大,集體開餐時從不多食,但別人吃完后的剩菜剩飯,不忍浪費取之果腹。時,交通運輸不便,張下基層聯(lián)系工作,多帶貨下鄉(xiāng),不走空路。是年9月,張拉一板車貨物去佘田橋貿(mào)易商店,行至萬福堂地段下坡時,前有一板車滑向路邊,右輪行將落空,人貨垂危,張放下車飛步上前,用肩膀扛住,化險為夷。因用力過猛,腰脊受傷,張到商店后,取陳小便喝下,照常工作。 1954年6月17日,驟降暴雨,桐江、槎江兩岸一片汪洋;18日晨,張家莊糧食倉庫被洪水圍困,人民生命垂危,機關干部投入抗洪搶險,張因不識水性被安排留守倉庫。早飯后,張救人心切,請同事代守倉庫,自釘木筏,渡河救人,往返數(shù)趟,救多人脫險,堅持到下午6時,當再次劃渡激流處,木排被急浪沖散,張被激流卷走,因公殉難,時33歲。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