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為生計乞討
老人生于1933年,2012年已79歲,經(jīng)歷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解放前,父輩靠租種地主家的土地、打長工過活,十幾多歲的時候,他被國民黨部隊強行征為民工,填埋日本人的戰(zhàn)壕,每天除了擔驚受怕,還過著喝開水吃咸菜的日子。家里姊妹六個,生計難以維持。少年時代,老人和同村的孩子出去乞討過,“那時候也是怕被別人發(fā)現(xiàn),覺得臉上過不去,所以我們幾個孩子就在夜里離開村莊走很遠的路去別的村莊乞討,等到天黑的時候,才轉道回家”,說這些的時候,老人的臉上露出微笑,也許這是年少時期一點苦中做樂的事情。
1954年,金際銀老人應征入伍,進入浙江省0057陸軍炮兵部隊,在部隊里,因成績突出,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1955年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三年兵役期滿,老人回到村里,成為一名民兵教員并擔任民兵營長,“1958年,在家鄉(xiāng),我們除了大辦民兵團體,還組織整個蜀山公社開展民兵訓練,每天大約有上萬人參加訓練,”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老人興致高昂,“我們民兵組織還開辟了三畝試驗田,探索科學種地,深耕細作和合理施肥的種植方法試驗成功并在全區(qū)得到推廣”,憑借這些先進事跡,老人被推薦參加全國優(yōu)秀民兵表彰大會,那一年老人才25歲,獲得全國優(yōu)秀民兵表彰獎章。
守候從1985年開始
從1985年開始,老人便成為大水缸邊的一名護林員,守護大水缸邊緣的800畝市級公益松樹林,后來老兩口便住進了村子里為他們蓋好的位于林區(qū)的房子,長期駐扎在林區(qū),“二十多年前,這里的樹苗只有一雙筷子高”,老人用手比劃著,如今,屋外的樹苗已經(jīng)歷風雨長成參天大樹。每天清晨五點鐘起床,吃完早飯后,穿上膠鞋,帶上草帽,扛上打火把便出門了,在森林里每天要待上四五個小時,來回巡查一天要走二三十里地,在秋冬時節(jié)或者清明祭祀火災易發(fā)的日子里,還要加強巡邏,每天要走七八十里地。這幾年樹木長勢好,林子里草木茂盛,蚊蟲亂飛,草叢里常?吹揭吧鷦游锍鰶],遇到毒蛇是常有的事,樹木長成后,林子里不乏偷盜的人。老人說,“現(xiàn)在沒有人偷樹了,主要任務是防火,還要防止有人隨意放牛破壞樹苗”,他說“年歲大了,身體又不好,但心里總是覺得壓著一個責任,做事還要憑著自己的良心,保護大水缸責任重大,不能有絲毫懈怠”。
身患癌癥望子女守林
老人一生育有三子一女,現(xiàn)在已成家,自從查出患有食道癌后,老人最為憂心的是老伴和這片森林,家里的老二金長余曾多次協(xié)助父親看護樹林,老人也希望他能承擔起這份責任,而老二也曾答應過父親。閑暇的時候,老人喜歡一個人走到大水缸旁,坐在青草上,點燃一根煙慢慢的吸著,遠望著碧綠的湖水,“年輕的時候,常常跟同伴里在湖里洗澡、打水仗”老人回顧起在湖邊的快樂時光。林子里太寂寞了,老人常常對著這里的湖水和林木說話!八枷胫渲覀兊男袨椋谀莻硝煙彌漫的年代,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帶領我們推翻了壓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現(xiàn)在日子好過了,作為一名老黨員,更不能忘記黨對我們的恩情”,說這些的時候,老人的表情莊重而嚴肅,遠處清澈的湖水在蒼翠樹林的映襯下更顯碧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