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資料
姓名:李旦(初名旭輪,又改名輪) 出生:龍朔二年(662)六月一日
屬相:狗
卒年:開元四年(716) 享年:55歲
謚號: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初謚大圣貞皇帝)
年號:公元684年—公元690年在位期間,年號:文明
公元710年—公元712年在位期間,年號:景云、太極、延和
廟號:睿宗
陵寢:橋陵(位于陜西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
父親:高宗李治
母親:武則天
皇后:劉氏
子女:6子,11女
繼位人:兒子玄宗 李隆基
最得意:歷經(jīng)政治風(fēng)云變幻,一生平安無事
最失意:兩次登基,執(zhí)政不足8年
最不幸:皇后劉氏和竇妃死無下落
最痛心:歷經(jīng)十幾次宮廷政變
最擅長:草書、隸書
人物簡介
李旦(公元662-716年):即唐睿宗,又名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 子,則天順圣皇后幼子。文明元年、景云元年兩次稱帝,共在位8年,禪位于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于橋陵(今陜西省蒲城縣西北三十里處)
龍朔二年(66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長安蓬萊宮含涼殿,史載“謙恭孝友,好學(xué),工草隸,尤愛文字訓(xùn)詁之書”。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后廢中宗為廬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
睿宗立,則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宮,不得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則天皇后處理,睿宗毫無實權(quán),甚至連干預(yù)國家大政的權(quán)力都沒有,淪為傀儡。公元690年9月,則天皇后稱帝,改國號為周。廢睿宗,封他為皇嗣,改名武輪,遷居?xùn)|宮。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又改立中宗為儲君。睿宗則貶為親王,封號相王,他的五個兒子(李成器、李成義、李隆基、李隆范、李隆業(yè))被封為郡王。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人發(fā)動神龍革命,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fù)辟,不久武則天去世。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隨即辭去。景云元年(710年),中宗駕崩,傳說是被韋皇后毒殺,少帝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
同年6月,睿宗的三子臨淄王隆基發(fā)動羽林軍攻入宮,討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睿宗復(fù)位,廢黜殤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云”,史曰唐隆之變。 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復(fù)辟于承天門樓,大赦天下,與其子李隆基一起鏟除了韋皇后一黨的勢力。在位初期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斗爭愈發(fā)激烈,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獨攬朝政,時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個宰相中有5人由她推舉,而李隆基則欲鞏固自身勢力,為繼位鋪平道路。 公元712年7月,唐睿宗無法面對與平衡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端,禪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
開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病逝于長安宮中的百福殿,享年55歲。公元716年6月病死。
主要事跡
三讓天下
睿宗一生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時年22歲,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jīng)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當(dāng)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dá)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云譎,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于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讓天下”。
一讓母親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還沒有達(dá)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為繼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她能夠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長子永平 郡王成器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文明,大赦天下。這些都是睿宗作為皇帝的名分應(yīng)該得到的,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wù)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jīng)可以隨心所欲了。 在此后的一個時期,發(fā)生了徐敬業(yè)揚州兵變和宗室 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詔復(fù)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戲真做,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biāo)浦,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轉(zhuǎn)過年來的春正月,武則天把睿宗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wèi)王,隆業(yè)為趙王,儼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睿宗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改元為載初元年(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從此,為了避諱,發(fā)布的詔書就改稱“制書”。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shù)萬人上表請愿,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dāng)時,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已勢不可擋。
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劉祎之死后不再發(fā)言的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睿宗和群臣的請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xùn)|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性質(zhì)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侍也就成為皇孫,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靜。不知什么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tuán)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fā)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dāng)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tuán)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后告發(fā)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jié)果,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jìn)宮朝見武則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對于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睿宗也不敢發(fā)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么事發(fā)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fā)睿宗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后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
圣歷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中宗從房陵召回。睿宗“數(shù)稱病不朝,請讓位于中宗”,顯然,睿宗稱病只是一個借口,他是認(rèn)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這也保護(hù)了唐中宗,武則天把兒子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挾持他反叛,隨時都可能殺了中宗,睿宗讓位既保護(hù)了哥哥,也讓自己有更多機會組織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tuán),擴大自己勢力,同時也避免被嚴(yán)密監(jiān)視,一家才這時人被放出來。
結(jié)果,睿宗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殺死二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yù)國政。不到一個月,睿宗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tài)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yīng)。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把睿宗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guān)。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睿宗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于睿宗的謙讓,他在中宗復(fù)辟以后的政治漩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三讓兒子
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并由上官婉兒執(zhí)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后以皇太后 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參謀輔政。后來,韋后的黨羽認(rèn)為不應(yīng)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睿宗當(dāng)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jīng)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懷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顧托遺志,而韋后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quán)力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jīng)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這說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爭漩渦的沖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lǐng)。
由于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lián)絡(luò)禁軍將領(lǐng)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 李重茂,擁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據(jù)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認(rèn)為國家多難,應(yīng)立長君,認(rèn)為睿宗眾望所歸,推舉他即位。在少帝下詔讓位的時候,睿宗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烈要求下,他才勉強同意。唐隆(7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門樓,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后不足一個月,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后臨朝,他實際上并沒有掌握權(quán)力,所以無論是唐朝歷史上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系上都沒有把他當(dāng)作一任皇帝。
睿宗這次即位后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
綜觀睿宗的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yīng)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不過,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jǐn),安恬好讓,故經(jīng)武、韋之世,竟免于難!比欢W谑遣皇钦娴摹昂米尅,倒也未必。只是他這最后一讓,竟讓出了一個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時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說是一大成果。畢竟,開元盛世的來臨,是在睿宗之后的歷史延續(xù)。
太極功夫
“太極”,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的年號。景云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謁了太廟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賀。之后,他又舉行了南郊祭天大禮,大赦天下!疤珮O”的年號是在完成了這一系列舉動之后才更改的。 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為“延和”。也就是說,僅僅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景云、太極、延和三個年號。而這一年中,睿宗作為皇帝也是飽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權(quán)力的平衡。雖然“太極”年號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這一階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極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犯過難。三郎李隆基因為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以及擁立睿宗有大功;而李成器(李憲)是嫡長子,睿宗第一次稱帝時曾經(jīng)被立為皇太子。在二人之間取舍,他一時也不便輕易表態(tài)。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國家安則先立嫡長,國家危則先立有功”,主動退避。
睿宗選立李隆基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間就因為權(quán)力之爭發(fā)生了矛盾,展開了較量。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企圖獨攬大權(quán),同樣因功而被立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閑之輩,他們之間勢必會有所沖突。很快,太平公主就發(fā)現(xiàn)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對其過人的英武有了幾絲忌憚。從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對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權(quán)勢換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間,遇事遷就,采取不偏不倚、擺平兩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無法偏倚任何一方。每宰相奏事,睿宗總是會先問:“嘗與太平議否?”再問:“與三郎議否?”當(dāng)?shù)弥斯骱吞拥囊庖娨院笏抛鰶Q定。
總之,睿宗既不開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聯(lián)系。太子、公主雙方互為敵手,卻對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與太子的政治較量中保持著他的皇統(tǒng)地位。睿宗的太極功夫是希望能夠在兒子和妹妹之間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點,希望彼此能夠平和相處,他在這年五月把“太極”年號改為“延和”,其實已經(jīng)隱隱約約表達(dá)了這樣的期盼。然而,政治斗爭的法則使他的這一追求化為泡影。由于睿宗對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當(dāng)時的政局中處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說:當(dāng)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還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結(jié)黨營私,氣焰囂張,她與皇太子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并公開化了。
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現(xiàn)了異常。作為太子對頭的太平公主一黨借術(shù)士之口向睿宗報告:“根據(jù)天象,彗星出現(xiàn)預(yù)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zāi),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xùn)|宮。”他們的本意是借天象唆使睿宗對皇太子的政治前途做出決定。也就是說,根據(jù)天象,睿宗要么傳位,要么就應(yīng)當(dāng)另立太子,不然天災(zāi)就會降臨。誰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決心“傳德避災(zāi)”。睿宗還回顧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經(jīng)歷:當(dāng)時,他見天象屢有變化,曾力勸中宗擇立賢子以應(yīng)災(zāi)異,因中宗不答應(yīng)自己還一連幾天憂懼難安。他說:“豈可在彼能諫,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于他傳位的態(tài)度堅決,不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沒有效果,就連太子自己也鬧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宮覲見,連連叩頭,請求父親睿宗皇帝給他個說法。睿宗表示說:“你誅兇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F(xiàn)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你若能盡孝心,現(xiàn)在機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達(dá)了自己堅決傳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這時,他似乎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然而,就在延和元年(712年)七月睿宗正式下達(dá)傳位制書同時,不甘心就此罷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讓睿宗雖然傳位,還應(yīng)當(dāng)“自總大政”。太平公主顯然是想讓李隆基做一個傀儡皇帝。
睿宗橋陵華表睿宗為了求得政治的穩(wěn)定,他以讓位終結(jié)自己這次短暫的帝王生涯。他的讓位實際上是拋棄了太平公主,他當(dāng)然就不能不考慮太平公主的意見。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說自己傳位以后要不忘國家,表示仍然過問軍國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獄,要與李隆基共同兼理。到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他被尊稱為太上皇,自稱曰朕,發(fā)布政令曰誥、令。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稱曰予,處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而玄宗李隆基則每天在武德殿上朝,處理政事。到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的這次傳位給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隱患。
最終結(jié)局
李旦登基,太平和李隆基爭權(quán),雖然李隆基是太子,但太平因為地位特殊,又是擁護(hù)李旦有功,所以控制實權(quán),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個丞相五個是她的門生,李隆基都不敢惹她,一點小事惹了太平就害怕的忙去告罪,李旦雖顧忌李隆基,兒子其實威脅挺大,他是被太平和李隆基擁立的,他在除韋氏的政變中根本沒出力,只是高宗之子這身份才登上皇位,政變是由太平和李隆基兩策劃的,李旦看到太平勢大,怕父子倆都受太平協(xié)制,就在太平和李隆基之間玩平衡,但太平越來越勢大,又是武后和高宗之女,身份特殊,李隆基根本不是對手,他無奈之下就選擇逃避,也覺得李隆基有能力,登基三年后傳皇位給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雖然顧忌李隆基,但認(rèn)為兒子最起碼比妹妹靠得住,李隆基登基使太平陷入了恐慌之中,太平馬上陷入巨大的頹勢,她沒想到李旦這么快退位,她之前無數(shù)次勸李旦廢調(diào)李隆基,立別的太子,說李隆基當(dāng)太子時一直都有二心,李旦雖覺得有可能,但一直在猶豫,換一個太子他可能更受太平協(xié)制,李隆基也因為這對太平一直懷恨在心,但李旦健在,他也不敢對太平動手 李隆基登基后,因為朝政,李旦對他越來越不滿,覺得李隆基想對他不利,太平也在勸李旦,最后李旦決定派李隆基戍邊, 但最后又猶豫沒了主意,推到下一年,戍邊就是廢帝的暗示,李旦也很無奈,李隆基此時緊張得不得了,他很害怕,一旦被廢就只有死亡,最后決定孤注一擲,在下一年戍邊的前一個月發(fā)動政變,包圍太平公主府,圍困李旦住的城,軟禁李旦,太平逃到城外的山上,最后傷心之下自縊,李隆基也沒殺李旦,只是終身軟禁,但太平三個兒子都被李隆基處死 。
作品選載
受禪制
門下:朕聞自古帝王,珧膺圖箓,則尊尊親親之義,著於典謨,諒在至公,蓋非獲已。我大唐乘時撫運,累圣重光。當(dāng)四海之樂推,受三靈之眷命。大行皇帝奄棄宇縣,痛結(jié)仇讎,朕志掃巨逆,保寧嗣主。今皇帝哀煢在疚,托於朕躬,勤懇再三,愿成茲意,朕以不德,猥承丕緒。念今追昔,載感於懷。若涉大川,罔知攸濟(jì)。思荷宗祧之業(yè),屬此惟新;式揚渙汗之恩,與之更始?纱笊馓煜。
誡諭天下制
頃屬昊穹降禍,云馭上仙,外戚成挾主之謀,奸臣起移國之計;侍勇』,見危而起,補天立極。朕方息肩朱邸,拭目清時,幸太平之無事,期小山之自逸。溫王以推崇叔父,固禪萬機;隆基以克獎帝圖,進(jìn)登儲貳。此則明有日月,幽有鬼神,朕不敢執(zhí)私而廢公,違眾而專意也。今君臣既定,天下已安,欽奉鴻業(yè),思臻至理。推心兆人之上,畢至千秋之下,猶望始終一德,無有貳心。人其視余,天實知我。如聞在外尚有浮言,睥睨朝廷,窺測間隙。或云朕意欲脫屣宸居,或云東宮乃主器非長,嗚呼無識,曾莫之思。昔唐堯、帝摯之弟也,升於帝位;王季、太伯之少也,立為太子。能明俊德,光啟邦家。(闕四字)屢有流言,潛圖廢立,止以為中宗之時,吾乃一王耳,憂危不暇。今靜禍難,安社稷,天下利之,所謂非常之事,不可以常禮議之。
成王千里還舊官制
地有二南,載懷敦睦;罪非七國,奄隔休明。故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兼益州都督上柱國成王千里,懿親賢德,高才重器,強力干事,獨冠等倫。保國乂人,克成忠義;愿除兇丑,翻陷誅夷。永言淪沒,良深痛悼,俾復(fù)舊班,用加新寵?蛇舊官。
贈甯嘉勖永和縣令制
甯嘉勖能重明節(jié),事高欒向。幽涂已往,生氣凜然。靜言忠義,追崇襃寵。可贈永和縣令。
定刑法制
門下:朕聞唐虞膺錄,畫象而人知禁;夏商御圖,設(shè)刑而罪不息。周秦以降,沿革罕同;漢魏而還,條流浸廣。雖或輕或重,一弛一張,義在於訓(xùn)人,事期於肅物。然則刑辟勿用,見稱於昔典;法令滋章,貽譏於前哲。朕情在愛育,志切哀矜。疏網(wǎng)恢恢,實素懷之所尚;苛政察察,良夙心之所鄙。方冀化致無為,業(yè)先刑措。近見所司進(jìn)律令格式,一一自觀。至於經(jīng)國成務(wù)之規(guī),訓(xùn)俗懲違之范。萬目咸舉,一事無遺。但能奉以周旋,守而勿失,自可懸諸日月,播之黎庶,何事不理,何化不成?先圣憂勤萬務(wù),省念庶績,或慮須有弛張,所以迅令刪定。今既綱維備舉,法制宏通,理在不刊,義歸無改,豈可更有異同,別加撰削。必年月久遠(yuǎn),於時用不便,當(dāng)廣延群議,與公卿等謀之。今未有疑,無容措筆。其先律令格式之本,宜早宣布,凡厥在職,務(wù)須遵奉。輒造異端,妄逾軌躅者,咸禁除之,庶用刑符於畫一,守法在於無二。內(nèi)外寮寀,知朕意焉!
加鎮(zhèn)國太平公主實封制
門下:功定宗社者,可以高邁等夷;事超縑簡者,故能永昭{山徽}烈。鎮(zhèn)國太平公主。若華分景,秾李流芳,以同氣之親,鍾先朝之愛。忠孝行己,仁明絕倫。才無不周,識無不綜。頃夷國難,爰戴朕躬,大義動天,懇誠貫日。氛祲已廓,每聽鳴謙之詞;井田未優(yōu),復(fù)聞辭貴之請。朕方至公被物,豈以小節(jié)從人,宜增土宇,更傳帶礪?杉訉嵎庖磺簟
贈太子重俊謚節(jié)愍制
朕聞曾氏之孝也,慈親惑於疑聽;趙虜之族也,明主哀而望思。歷考前聞,率由舊典。重俊,大行之子,元良守器,往罹構(gòu)間,困於讒嫉。莫顧鈇鉞,輕盜甲兵,有此誅夷,無不悲惋。今四兇咸服,十起何追?方申赤暈之冤,以紓黃泉之痛?少浕侍,謚曰節(jié)愍。陪葬定陵。
贈裴炎益州大都督制
慎終追遠(yuǎn),斯乃舊章,表德旌賢,有光常策。故中書令 裴炎,含和稟粹,履信居貞,望重國華,才稱人秀。唯幾成務(wù),績宣於代工;偶居無猜,義深於奉上。文明之際,王室多虞,保乂朕躬,實著誠節(jié)。而危疑起釁,倉卒罹災(zāi),歲月屢遷,邱封莫樹。永言先正,感悼良多,宜追賁於九原,俾增榮於萬古。可贈益州大都督。
起源世系
李弇→李昶→西涼武昭王 李暠(也作李皓)→西涼后主 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錫(也作李天賜)→李虎→李?/a>→唐高祖 李淵→唐太宗 李世民→唐高宗 李治→唐睿宗 李旦
家庭成員
皇后
1.劉皇后,結(jié)發(fā)之妻,正室;生唐讓帝 李憲、壽昌公主、代國公主李華婉,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肅明順圣皇后
2.竇德妃,側(cè)室;生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李持盈,被武則天勒令處死,追謚為昭成順圣皇后
妃嬪
1.豆盧貴妃 崔貴妃生鄎國公主
2.王德妃,惠宣太子李業(yè)母
3.王賢妃,名芳媚,王德妃之妹,李業(yè)養(yǎng)母
4.柳宮人 生惠莊太子李?
5.崔孺人 生惠文太子李范
6.唐孺人 考古發(fā)現(xiàn)唐氏與崔孺人墓,因崔孺人墓志銘缺失,不知 崔孺人與 李范母是否為同一人,或兩人
兒子
1.讓皇帝李憲,原名李成器,母劉皇后
2.惠莊太子李撝
3.玄宗李隆基,母竇德妃
4.惠文太子李范
5.惠宣太子李業(yè)
6.隋王李隆悌
女兒
唐睿宗共有11個女兒:
壽昌公主(母劉皇后,下嫁崔真)
安興昭懷公主(早薨)
荊山公主(下嫁薛伯陽)
淮陽公主(下嫁王承慶)
代國公主李華(字華婉,母劉皇后,下嫁鄭萬鈞)
涼國公主(字華莊,先封為仙源公主,下嫁薛伯陽)
薛國公主(先封為清陽公主,下嫁王守一,又嫁裴巽)
鄎國公主(母崔貴妃,先封為荊山公主,下嫁薛儆,又嫁鄭孝義)
金仙公主(母竇德妃,先封為西城縣主)
玉真公主(字持盈,母竇德妃,始封崇昌縣主)
霍國公主(下嫁裴虛己)
人物評價
總評
史書中說他“謙恭孝友,好學(xué),工草隸,尤愛文字訓(xùn)詁之書”,應(yīng)該不是虛譽。著名的景云銅鐘(今藏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銘文和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順陵(位于今陜西 咸陽)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筆。 睿宗一出生就擁有了親王爵位,爾后又兩次做皇帝,這樣的經(jīng)歷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與之相比。但是,作為李唐皇室的成員,像他那樣還做過皇嗣(候補性質(zhì)的皇位繼承人),又曾經(jīng)被建議做皇太弟,而且還做過太上皇的,卻沒有第二位了。不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當(dāng)中,有做過皇帝的父親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時又擁有一個也做過皇帝的母親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過皇帝的,歷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倆。睿宗更加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三個哥哥(均武則天所生)都被立過皇太子,年長的兩位都沒能夠即位;他自己的兒子中也是長子與帝位無緣,最終是三郎繼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個宗室往往遭遇殺身之禍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夠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終,用《舊唐書·睿宗紀(jì)》的話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睿宗)每恭儉退讓,竟免于禍!边@說明睿宗確有過人之處。歷史上被稱為“睿宗”的還有后來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國時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暫代國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廟的,還沒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稱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們就不妨一起來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夠得上這個“!弊! 唐睿宗兩次讓位的性質(zhì)、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奪位,第二次是禪讓。第一次是名為皇帝,實則囚犯,被立為皇帝卻在別殿連朝臣謁見都沒有,正殿都去不了,當(dāng)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讓位給母親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殺自己被誣告時從容鎮(zhèn)靜,要是有絲毫異常情緒就完了,當(dāng)時武則天已經(jīng)想立武氏太子了,看他依然恭敬、孝順,沒有因為妻子被殺而疏遠(yuǎn)、記恨自己,就把誣告他的婢女殺了,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兒女,撫養(yǎng)兄長的遺孤,不斷歷練,終成大器。在突厥、契丹攻打中原時,武則天為了緩解內(nèi)部壓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堅辭太子后,自己聯(lián)系、籠絡(luò)了很多能人,密切觀察時局,在母親病重權(quán)臣亂政時,領(lǐng)導(dǎo)發(fā)動政變恢復(fù)了唐朝,固辭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氣節(jié)。第二次禪讓時就已經(jīng)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見朝臣,三品以上官員任免自己說了算,書稱朕讓皇帝稱予,是真正最高統(tǒng)治者。后因聽信太平公主讒言,欲廢皇帝,但自己又猶豫萬分,終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圍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慘遭軟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隱退。觀其一生,他不僅自己文才武略出眾,培養(yǎng)出的兩個兒子也優(yōu)秀,長子也是以謙讓著名,唐玄宗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僅此就足以讓他成為唐朝的功臣。
史評
《舊唐書》:法不一則奸偽起,政不一則朋黨生,上既啟其泉源,下胡息于奔競。觀夫天后之時,云委于二張之第;孝和之世,波注于三王之門。獻(xiàn)奇則除設(shè)盈庭,納賄則斜封滿路,咸以進(jìn)趨相軌,奸利是圖,如火投泉,安得無敗?洎景龍繼統(tǒng),污俗廓清,然猶投杼于乘輿之間,抵掌于太平之日。以至?xí)l告變,上不自安,宮臣致御魅之科,天子慊巡邊之詔。彼既彎弓而射我,我則號泣以行刑。此雖鎮(zhèn)國之尤,亦是臨軒之失。夫君人孝愛,錫之以典刑,納之于軌物,俾無僭逼,下絕覬覦,自然治道惟新,亂階不作。孝和既已失之,玄真亦未為得。
贊曰:孝和、玄真,皆肖先人。率情背禮,取樂于身。夷涂不履,覆轍攸遵。扶持圣嗣,賴有賢臣。
《新唐書》: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無可稱者。
《新唐書睿宗本紀(jì)》
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諱旦,高宗第八子也。始封殷王,領(lǐng)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hù)。長而溫恭好學(xué),通詁訓(xùn),工草隸書。徙封豫王理,是人的天性;“誠”是行的起點;居^點集中體現(xiàn)于蔣,又封冀王,累遷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洛州牧。徙封相王,復(fù)封豫王。武后廢中宗,立為皇帝,其改國號周,以為皇嗣,居于東宮。中宗自房州還,復(fù)為皇太子,武后封皇嗣為相王,授太子右衛(wèi)率。累遷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并州牧、安北大都護(hù)、諸道元帥。中宗復(fù)位,進(jìn)號安國相王。
景云元年六月壬午,韋皇后弒中宗,矯詔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以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同中書門下三品;吏部尚書張嘉福、中書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發(fā)諸府兵五萬屯京師,以韋溫總知內(nèi)外兵馬。甲申,乃發(fā)喪。又矯遺詔,自立為皇太后。皇太子即皇帝位,以睿宗參謀政事,大赦,改元曰唐隆。太后臨朝攝政,罷睿宗參謀政事,以為太尉。封嗣雍王守禮為邠王,壽春郡王成器宋王。丁亥,溫王妃陸氏為皇后。壬辰,紀(jì)處訥、張嘉福、岑羲持節(jié)巡撫關(guān)內(nèi)、河南北。庚子,臨淄郡王隆基率萬騎兵入北軍討亂,誅韋氏、安樂公主及韋巨源、馬秦客、附馬都尉武延秀、光祿少卿楊均。辛丑,睿宗奉皇帝御安福門,大赦。賜文武官階、勛、爵,免天下歲租之半。進(jìn)封隆基為平王。朝邑尉劉幽求為中書舍人,苑總監(jiān)鐘紹京為中書侍郎,參知機務(wù)。壬寅,紹京及黃門侍郎李日知同中書門下三品。紀(jì)處訥、韋溫、宗楚客、將作大匠宗晉卿、司農(nóng)卿趙履溫伏誅。貶汴王邕為沁州刺史,蕭至忠許州刺史,韋嗣立宋州刺史,趙彥昭絳州刺史,崔湜華州刺史。癸卯,太白晝見。平王隆基同中書門下三品,鐘紹京行中書令。張嘉福伏誅。甲辰,安國相王即皇帝位于承天門,大赦,長流、長任及流人未達(dá)者還之。賜內(nèi)外官階、爵。復(fù)重茂為溫王。乙巳,鐘紹京罷。丙午,太常少卿薛稷為黃門侍郎,參豫機務(wù)。丁未,立平王隆基為皇太子。復(fù)則天大圣皇后號曰天后。戊申,許州刺史姚元之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嗣立、蕭至忠為中書令,趙彥昭為中書侍郎,崔湜為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月庚戌,進(jìn)封衡陽郡王成義為申王,巴陵郡王隆范岐王,彭城郡王隆業(yè)薛王。癸丑,兵部尚書崔日用為黃門侍郎,參豫機務(wù)。丁巳,洛州長史宋璟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岑羲罷。壬戌,貶蕭至忠為晉州刺史,韋嗣立許州刺史,趙彥昭宋州刺史,張錫絳州刺史。崔湜罷。丙寅,貶李嶠為懷州刺史。姚元之兼中書令,蘇瑰為尚書左仆射。丁卯,唐休KG-*3〗璟、張仁亶罷。己巳,大赦,改元,賜內(nèi)外官及子為父后者勛一轉(zhuǎn)。崔日用、薛稷罷。乙亥,廢崇恩廟、昊陵、順陵。追廢皇后韋氏為庶人,安樂公主為勃逆庶人。
李旦陵墓
橋陵,又名橋冢。宋沈遘《真宗皇帝忌日醮文》:“伏以荊山之鼎既成, 空瞻橋冢;帝所之游不返,孰問鈞天?” 橋陵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陜西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豐山海拔為751米,這里是峰戀起伏,溝壑縱橫,形成各自獨立的山頭。向南平野遼闊,與秦嶺諸峰遙遙相對,山川壯麗,氣象萬千,豐山據(jù)記載叫金幟山,亦稱金栗山和蘇愚山。當(dāng)?shù)厝藗円榔湔钩嵊w的天然形勢,稱它為鳳凰山。
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筑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shè)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jīng)1270多年風(fēng)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shù)的露天展覽館。
據(jù)記載,橋陵當(dāng)時地面建筑除雄偉的九間獻(xiàn)殿外,還有幾座闕樓及下宮 、陵署等,幾十年內(nèi)房屋建筑即達(dá)140間。陵園設(shè)有陵臺令及主文、主樂、主輦、典事等官員23人,陵戶400人,還設(shè)有折沖府,專門有官兵負(fù)責(zé)保衛(wèi)工作。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杜甫由長安至奉承看望家人,除寫成有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長詩外,還寫有《橋陵詩本十韻因呈縣內(nèi)諸葛官》,詩句有“先帝昔晏駕,茲山朝百靈,崇岡搖籃象設(shè),活野開天庭”,“石門霜露白,玉殿莓苔青。宮女曉知署,祠官朝見星”。詩中對渭南橋陵的建設(shè)及官沒宮女供養(yǎng)猶如皇帝生前情況,作了形象的描述。陵園地面建成筑雖憶蕩然不存,然現(xiàn)遺跡,物別是地南面有的石刻群,仍可年出,陵園布局勻稱,加上墻壁的社托,氣勢頗為宏偉。
1988年,橋陵被國務(wù)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隨著考古和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橋陵地下宮殿之奧秘公之于眾的時候指日可待。
相關(guān)影視
1993《唐明皇》——田成仁飾
1999《大明宮詞》——王濤飾
2011《武則天秘史》——田宇鵬飾
2012《唐宮燕》——駱達(dá)華飾
2012《太平公主秘史》——葉鵬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