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88年畢業(yè)于湖南師大美術系。
1996年11月作品10幅參展96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
1997年8月,作品20幅參展97中國藝術博覽會,作品《鄉(xiāng)魂》、《潑墨山水》入選中國藝術大展赴韓國展出。
1998年元月《王明炎畫集》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1998年6月由湖南省美協(xié)中國畫藝委會、中國銀行湖南省分行在長沙市船山學社聯(lián)合主辦《王明炎畫展》,受到陳白一、
黃鐵山、曾曉滸、李立、顏家龍等專家與社會各界及新聞單位的肯定與贊揚,稱其作品格調高雅、
底蘊豐厚、個性強烈。
1998年8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中國銀行湖南省分行等四家聯(lián)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王明炎畫展并召開《王明炎繪畫藝術研討會》,劉曦林、
1998年10月作品應邀參加文化部舉辦的海峽兩岸名家作品交流展。
個人作品
王明炎——我說我畫
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的發(fā)明,預示著人類步行史的結束。而汽車、飛機的創(chuàng)造,又使人類實現了由人力到動力、從地面到空中的歷史轉折與飛躍。我們說,發(fā)明者是偉大的!而那一大批為著自行車、汽車和飛機的完善而不遺余力的改良者,應該說是可贊揚的,但與發(fā)明者相比,斷不能同日而語。繪畫亦同。抄襲臨摹,小改小革,可以成為名重一時的畫匠,在學術上也許會小有成就;而師古不泥,勤學上進,就有成就大業(yè)的可能。
做為一個執(zhí)愛中國山水畫的倔犟者,在改良與創(chuàng)新的志向中,我選擇了后者。誠然,創(chuàng)新不等于空想。沒有前人造車的經驗總結,自行車的發(fā)明就很難成功;而沒有自行車的問世,汽車、飛機的創(chuàng)造同樣不可想象。為著了解和突破中國山水畫傳統(tǒng),我求學拜師,追根尋源;南北采風,辦展交友;數十年嘔心瀝血,雖年過半百仍囊中羞澀,但自覺心胸開闊,收益匪淺。探索中,我逐步領會到中國山水畫歷經了三大階段;即從遠古"無皴畫"到"有皴法"的突破與發(fā)展,再到黃賓虹"多皴法"的完善與整合。走過了一段從單純到輝煌的數千年的歷程。當今之計,是繼續(xù)豐富皴法還是將黃賓虹的"多皴法"再度光大?深思之后,我選擇了另一條路--"無皴法"意象山水--大膽而艱難之路!正象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時專家們所說:明炎為自己出了道難題,他的畫從傳統(tǒng)中來卻頗有新意。在同齡畫家中是少見的……
創(chuàng)作中,我借鑒了遠古"無皴畫"的簡括古拙,吸收并強化了傳統(tǒng)山水畫的焦墨枯擦,淡痕奇韻以及黃賓虹"多皴法"中的天真隨意,積破蒼潤,八大山人的意念情趣,凡高的執(zhí)著狂烈:作品立意低入高出,語言從簡、從淡、從松、從野、從淺、從平、從白:由具象入想象,在立體與平面、時間與空間中游移升華,以表達荒、寒、野、逸、拙、,率等美學特征。從而使意境達到淡而不輕、淺而不薄、松而不散、平而不板、計白當黑、簡而不凡、隨意中卻見經意之寫心,不求似的藝術高度。
我深知,向幾千年數百種皴法的傳統(tǒng)挑戰(zhàn)談何容易!我的畫至今盡管眾說紛紜,說好的很好,說差的很差,甚至引發(fā)過兩派面紅耳赤的爭論。更有法國中國畫研究專家弗朗西斯在98年經濟危機中.以三干元一平尺的價位買下了三幅意象山水畫并夸我為"中國的凡高";師大校友吳自立說我的畫"是黃金遲早會顯光的,如果黃賓虹在世會感動涕零的",但我認為:成敗和說法都無足輕重,而最重要的是永恒的學習和進取!
最后,讓我以劉曉路先生贈予的富崗鐵齋語做為自己未來的奮進號角吧:古人師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