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猛龍清頌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有額有陰,碑文記頌魏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功績,碑陰為題名,古人評價其書“正法虬已開歐虞之門戶”,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瑫校兴氖,是魏碑后期佳作之一。碑文書法用筆方圓并用,結字長方,筆畫雖屬橫平豎直,但不乏變化,自然合度,妍麗多姿。
碑
碑文中的“冬溫夏清”四字被認為是鑒別有關張猛龍碑古拓、今拓、原拓、翻拓的重要依據(jù)。據(jù)說有些古人拓碑,每拓一次之后就要把原碑上的某字去掉一點或留下某種印記,使后人之拓永遠不能與前人之拓相雷同相媲美,更不用說偽造作假了,可見古人用心之良苦。
特點
歷代名家對此碑可謂推崇備至,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張猛龍碑》列為“精品上”,并稱“《張猛龍》如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為正體變態(tài)之崇”,“結構精絕,變化無端”。楊守敬《學書邇言》說“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海日樓札叢》則說“風力危峭,奄有鐘梁勝景,而終幅不染一分筆,與北碑他刻縱意抒寫者不同!弊匀荒ャ钚纬傻陌唏g石花,更給《張猛龍碑》增加了幾許含蓄高深和神秘莫測。清代至今學習此碑而受益者眾,如趙之謙、弘一等是,足證康氏推崇之不虛。
張姓起源
據(jù)史書記載,可以追溯的起源起碼有四個.
起源之一:張姓的祖先是弓箭的發(fā)明者,據(jù)傳說,少昊氏有子曰“揮”,他在夜間看到天上的弧星,因弧星諸星在星空中排列成一張弓的形狀,“揮”于是受到了啟發(fā),發(fā)明了弓箭,并任弓正之職,因此以“張”為姓,“張”的本意就是張弓的意思.
起源之二: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名叫解張,他的后人以其字為姓,因而姓張.
起源之三:張是由姬姓改姓而來,這由姬姓改名為張姓的就是著名的張良,張良原名叫姬娘,是戰(zhàn)國時代韓國貴族之后,他由于刺殺秦始皇未遂,為避秦皇朝的緝拿而改姓張,張良后從劉邦打天下,終于推翻秦皇朝,消滅楚霸王項羽,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帝國.
起源之四:亦由改姓而來,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一員猛將,名叫張遼,張遼本不姓張,而姓聶,這一支的聶姓因此改姓為張.
相關圖書
基本介紹
作 者: 王翔 著 古鐵 編
叢 書 名:叩開書法藝術之門系列
出 版 社: 湖南美術出版社
ISBN:9787535630063
出版時間:2008-09-01
版 次:1
頁 數(shù):
裝 幀:平裝
開 本:
內(nèi)容簡介
《佚名張猛龍碑》全稱為《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正月立。碑現(xiàn)存于山東曲阜孔廟。張猛龍曾任魯郡太守,郡人為了表彰他的政績,特立此碑以示紀念!稄埫妄埍肥潜北凶顬橥怀、最有代表性的碑刻,被推為北碑中之極品。其用筆沉著、痛快,結字險峻而有變化,它隨字賦形,不拘方正,將密處收縮得極為緊湊,并將某些點畫伸長,可謂收放有致,不拘小節(jié)。因為這一伸一縮,使密處更密,疏處更疏,而其所伸之筆,則一往無前,氣勢開張,有出人意料的奇妙效果。楊守敬說: “《佚名張猛龍碑》整煉方折,而碑陰則流宕奇特!笨涤袨樵u其為“結構精絕,變化無端!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封建王朝。自公元386年建國,到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歷時149年。公元386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趁苻秦淝水戰(zhàn)敗而瓦解的機會,糾合舊部,在塞上重建代國,改國號為魏,史稱拓跋魏、元魏、后魏。拓跋珪定都今山西大同東北的平城。平城作為北魏的首都長達96年(398—494)。在此期間,拓跋珪氏由游牧狀態(tài)進入“分土定居”的生活,由游牧經(jīng)濟轉向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社會形態(tài)由氏族制躍入封建制。
北魏以洛陽為首都凡40年(494-534)。遷都洛陽后,北魏的漢化改制更加徹底,完成了封建化的歷程。北魏王朝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漢化的歷史,由不自覺的漢化到自覺的漢化。由于孝文帝實行的“漢化改制”而形成了崇尚南朝衣冠之制的風尚。這樣的風氣對于人們的書法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最值得注意的變化是楷書書法?瑫鴷ǔ霈F(xiàn)了秀穎峻拔的風格樣式,姿態(tài)近似南朝碑志楷書,特別是北魏書法在洛陽時期迅速走上了向南朝書法看齊并奮起直追的道路,形成了棄古趨新、舍質求文的書法風尚。
目錄
《張猛龍碑》及其歷史文化背景
第一部分 筆法
第一節(jié) 執(zhí)筆
第二節(jié) 用筆
第二部分 結體
第一節(jié) 偏旁部首的書寫要點
第二節(jié) 結體規(guī)律
第三節(jié) 結構形式
第三部分 臨摹與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怎樣臨摹《張猛龍碑》
第二節(jié) 章法
第二節(jié) 創(chuàng)作
第四節(jié) 名家臨《張猛龍碑》
第五節(jié) 集字對聯(lián)
第四部分 附錄
農(nóng)歷、公歷推算一覽表
干支紀年與公元年對照表
書學雜識
常用簡繁字對照表
《張猛龍碑》原碑拓本選頁
相關閱讀
《張猛龍碑》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
李松(木公),1950年生于天津市。畢業(yè)于首都師大書法本科,師從歐陽中石先生。作品參加全國第三、四、五、六、七、八屆書法展(第六、八屆獲“全國獎”),全國第五、六、七、八屆中青年書法展,首屆“蘭亭獎”書法作品展(特邀),第一、二、四屆全國篆刻展,20世紀書法大展等。論文《筆法研究》獲六屆全國書法理論研討會二等獎,F(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楷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xié)培訓中心教授、首都師大書法客座教授、《中國書法》雜志刊授部指導教師。著有《草書技法》、《行書技法》、《楷書技法》、《書法創(chuàng)作大典行書卷(合著)》等二十幾部著作、錄像、光盤。注重技法理論的研究和書家評論,文章評論散見于各專業(yè)報刊。
《張猛龍碑》刻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F(xiàn)存山東曲阜孔廟內(nèi)。
魏碑楷書興盛于北朝。北朝時期刻碑立石之風極盛,迄今為止,出土和遺存的碑刻、墓志、造像、摩崖以及其他石刻,可以說是難以勝數(shù)。魏碑亦稱北碑,北碑(魏碑)的得名,主要是源自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書法,包括北魏、北齊、北周、東魏和西魏,其中,北魏時期的刻石文字為最多,其書法的風格最具代表性。
《張猛龍碑》就是魏碑中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帖,所以,歷代書家極為推崇。
《張猛龍碑》既有方峻古樸的風格,也有俏麗秀拔的風韻。在用筆上,它方與圓兼?zhèn),點畫勁健。方筆處棱角分明,圓筆處含蓄圓渾。在結字上,或端莊或活潑,或工穩(wěn)或攲側。端莊工穩(wěn)者類似唐楷,活潑攲側者有如童叟體?梢钥隙ǖ卣f,《張猛龍碑》是集魏碑之眾美于一身的一部經(jīng)典的法帖。
學習楷書其要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筆法,二是結字。
關于筆法
《張猛龍碑》是魏楷體系中經(jīng)典的碑刻,為歷代習碑之人所重視。
人們把此碑奉為經(jīng)典是有它的道理的。它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廟,所以知道此碑者眾;其次是典型,它的風格非常具有魏碑楷書的代表性,是魏楷體系中屬于中性風格類的作品;再是技巧規(guī)范且含量高。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對魏楷相當贊賞,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韻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tài)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細審這“十美”,《張猛龍碑》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習魏楷,以《張猛龍碑》為范本應該是最佳選擇之一(說之一的意思是還有許多可為范的魏楷,不宜一說習魏必是《張猛龍碑》,其實選擇的余地是比較大的)。我們認為,其中更主要的根據(jù)是,它的方筆更具魏碑楷書典型的筆法特征,同時,此碑的技巧含量豐富,風格特征獨具,對學習魏楷是有利的。
我們知道,魏楷典型的、標志性的筆畫形態(tài)就是“方筆”。方筆的概念與圓筆對應,就是筆畫的造型見棱見角。通過對多年學習魏楷的經(jīng)驗、體會甚至是教訓的總結,可以非常肯定地說,方筆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門的。
我們經(jīng)?吹,有許多朋友對《張猛龍碑》的筆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來具體的方筆用鋒技巧。比較典型的情況是,“用唐楷的筆法公式來解魏楷方筆這道題”。其結果是,寫的字不是“張猛龍”,而是“唐猛龍”,筆畫的造型總是脫不掉唐楷的痕跡,總感覺魏楷的味道不夠純正。類似這樣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脈的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將對《張猛龍碑》的方筆筆法技巧問題進行專題的討論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筆畫方筆的分析
我們把《張猛龍碑》典型的方筆進行常規(guī)的分類和篩選,并將以“點”的書寫來切入,進行入微的解析與講解,同時,再由點逐漸延伸開來分析其他的筆畫的書寫。之所以由“點”開始,我們的思路和依據(jù)是:
a.點的方筆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他的筆畫都是點的延伸和演變(或是都與點有密切的關系)。
1.點
我們先看原碑典型方筆——點。
如圖1、2、3、4、5、6。
從上邊原碑中的這幾個字之點可以看出,它的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這一筆的書寫如果運用唐楷常規(guī)的“頓藏”筆法技巧,那么它的運筆路線的情況(“小”字左點放大圖)如圖7。
把上面的這種運筆方法進行動作分解,它需要五個動作來完成。
試想,僅僅一個點就要用五個動作,寫別的呢?寫一個特別繁復的字呢?這樣的思路和方法肯定是大有問題的。往往我們看到不少人就是這樣的寫法,甚至,一些教科書都是這樣講授。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樣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它畢竟寫出了“方筆”?墒,這樣的方法實在太繁瑣,太累人。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方法寫出的筆畫死板呆鈍,了無生氣。實際上,這樣的手法不是寫,而是填描,可以很肯定地說,這絕不是上好的科學方法。
用柔軟的毛筆書寫成三角形的點是比較困難的,我們經(jīng)過多年對魏楷方筆技巧的猜解、探討和實踐,尋找到一種比較方便簡捷的方法應該是很科學的——切翻之法。
我們的理念、理由和依據(jù)是:用最簡單、最輕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寫出最準確點畫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學的方法!扒蟹ā本褪沁@樣的方法。
A.正切點
入筆露鋒,向右下側鋒直切,立刻向右上順時針翻鋒,然后出鋒。我們將這種順時針翻鋒的點稱之為“正切點”。
詳細的解析(“泫”字左下點放大圖)如圖8。
實際的書寫如圖9、10、11。
B.反切點
入筆露鋒,向右下側鋒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時針翻鋒,然后出鋒。我們將這種逆時針翻鋒的點稱之為“反切點”。實際的書寫(“公”字右上點放大圖)如圖12、13、14。
不管各種各樣的點如何變化,翻鋒只有這順時針、逆時針兩種,而切鋒的角度則要看點的走向。由于點的走向是非常多樣的,幾乎360度中的任何一個角度都有,所以,我們需要進行各個角度點的切翻鋒訓練。
可以按下面這樣的圖示來進行練習,如圖15。
以點來進行切翻筆法技巧的強化訓練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練習會使這種技巧得到充分的訓練。一旦各種角度的點都能寫得出來并且寫得準確,可以說就解決了魏楷方筆筆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但這僅僅算入了魏楷之門。
《張猛龍碑》中點的變化是比較大的,無論怎樣變,大體不離這些技巧的左右。其差異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得柔些則圓筆的味道足,切得狠些則方筆的意味重。輕切則小,重切則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鋒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類圓筆造型的點,用筆的動作其實非常簡單,露鋒入筆一抹即可。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不同點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畫。這里,一方面不要復雜化,越簡潔越好;另一方面,還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盡管有個別的點畫隱隱有些唐楷筆意的意味,但畢竟還不是唐楷。
2.橫
我們先來考察原碑中處于重要位置的橫的狀況,如圖16、17、18、19、20、21、22。
其中具有標準形狀的應該是“晉”字的兩個橫畫,尤其是中間的長橫,我們可以認定為“標準、典型的魏楷之橫”。
無論是什么字體,它的每一個筆畫都是由“入、行、收”三個技巧動作來完成的(點,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筆法就須從這三個微觀環(huán)節(jié)著手。我們專對此橫的用筆技巧作詳細的分析。
魏楷的橫實際上是兩個點的連接,入筆是正切的點,收筆是反切的點,行筆環(huán)節(jié)是將兩點連接。這樣,我們對魏楷橫的三個用筆環(huán)節(jié)就非常清晰了。
如圖23、24、25。
我們一直在強調(diào)魏楷筆法的“切”與“翻”。那么,為什么寫方筆必須要切鋒、要翻鋒呢?其技巧的關鍵和要領是怎樣的呢?我們知道,切鋒都是以側鋒切筆的。用側鋒會給筆畫的刻畫帶來方便。切鋒的目的,是用筆尖刻畫三角形點左上的棱角,用筆肚(輔毫)刻畫左下的棱角。
翻鋒的目的,是將側鋒轉換為中鋒,以使毛筆保持中鋒狀態(tài)運行。
這是魏楷切翻技巧筆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側鋒、切鋒刻畫棱角,并轉換為中鋒行筆這一技巧,就掌握了魏楷方筆技巧的要領。如果這樣的技巧掌握得嫻熟而準確,那么,所有的方筆就都可以駕馭了。如圖26、27、28、29。
橫的造型也是多變的,但萬變不離其宗,也還是用筆的幅度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它是魏楷的用筆技巧,而不是唐楷的方法。盡管有些筆畫是圓筆,但不是唐楷之筆,它仍是魏楷的意味,兩者是有區(qū)別的。如果細細觀察,其中的差異是清晰的。
技巧解析到這里,就基本把它的原理與要領說清楚了。我們就可以舉一反三來分析其他的筆畫了。
。ㄒ韵碌墓P畫解析將作簡單描述。)
3.豎
先看原碑典型豎的形狀,如圖30、31、32、33、34、35。
實際上,懸針也是點的延伸,切翻之后中鋒下行即是一豎。如圖36。
實際書寫圖例如圖37、38、39、40。
4.撇
原碑中“撇”的情況,如圖41、42、43、44。
撇仍然是點的延伸,其實撇與豎的寫法屬于一類,入筆一樣切翻,只是中鋒向左下運行。(示范省略,參見豎畫。)如圖45。
5.捺
原碑的情況如圖46、47、48、49、50。
捺筆同樣是與點有關系,不是在起筆處,而是在捺腳的部位。
方筆捺,需要用副毫來刻畫捺腳的造型,雖然有些難度,但一旦明確了點的變異概念,并駕馭了點的變形技巧,寫主筆捺其實并不是十分困難。當然,這一筆是有難度的,需要強化訓練。如圖51、52。
實際的書寫示例如圖53、54、55。
6.鉤
原碑鉤的各種形態(tài)如圖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
鉤的部位是一個很清晰的三角點,只是角度和位置不同而已。這一筆應該是魏楷筆法中最具難度的一筆,難在它都處于筆畫的末端,它前面有很長的筆畫,需要連續(xù)準確的運筆技巧才能完成。(豎彎鉤一筆最難。)
它的難點是:側鋒轉中鋒,中鋒再轉側鋒,這樣用筆的轉換,在轉換的最后還要刻畫關鍵的筆形。此外,再加上豎彎鉤一筆中還有運筆方向的問題,所以,是很不好駕馭的。其中,關鍵技巧是用副毫刻畫鉤腳的方筆,必須要反復地揣摩和練習,甚至要以強攻的姿態(tài)專攻此筆。
此筆是最有魏楷筆形特點、筆法技巧最難的一筆,同時它還是絕對的主筆,因此,必須掌握并確保書寫的準確性與穩(wěn)定性。另外,對鉤的各種各樣的變化更需悉心揣摩臨擬,要達到寫任何形狀的鉤都能信手才行。
分解圖如圖71、72、73、74。
豎鉤一筆的實際書寫,如圖75、76、77、78、79。
豎鉤的寫法前一部分與寫懸針是一樣的,只是寫到鉤的位置向左上翻鋒,如同寫點一樣,出鉤。這里,由于是連續(xù)的用筆,前面的筆法準確與否是關鍵,如果不準確,筆的形態(tài)沒有調(diào)整到位,最后寫鉤是非常困難的。這一筆要求“入、行、收”三個用筆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準確到位,同時,動作還必須干凈利索,否則,鉤的部位寫不出來。
拋鉤的實際書寫,如圖80、81、82、83、84、85、86、87。
這一筆應該是《張猛龍碑》最難的一筆了。
同豎鉤一樣,連續(xù)的運筆,必須保持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準確到位,才能寫得出來。由于斜向的行筆,角度也需要把握準確。出鉤的時候,筆是向左上翻鋒,一般情況下,初寫時比較別扭,我們必須適應這樣的斜向翻鋒,否則,往往寫不準確。這一筆更需要反復地強化訓練,一定要做到書寫的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
往后深入的學習過程中,還會遇到鉤的各種各樣變化問題,這樣的鉤如果寫不準確、寫不熟練穩(wěn)定的話,寫變化的鉤是比較困難的。因此,需要一定的工夫專門攻克這一難點。
二、非典型性筆畫的分析
魏楷標志性的方筆屬于共性特征,絕大多數(shù)的北魏書法均帶有這一特征,所以,我們稱之為典型性與標志性的筆法特征。典型性的筆法特征是構成魏碑楷書特殊風格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魏楷體系中絕對完全的方筆與絕對完全的圓筆作品,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絕大多數(shù)的作品都屬于“混合型”的,筆法形態(tài)是多樣化的。《張猛龍碑》就是這種“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假如我們一味地強化方筆,把其他造型的點畫都寫成棱角分明的話,就和《始平公造像》一類混淆了,《張猛龍碑》筆法的豐富性就給弱化了。更重要的是,單一的筆法會導致作品表現(xiàn)力的空泛,使技巧語言匱乏。因此,我們絕不能忽略所謂非典型性筆法的存在和作用,還需對非典型性的筆畫作細微的考察研究和臨擬訓練。(因篇幅所限此話題從略。)
三、值得注意的傾向
《張猛龍》雖是經(jīng)典,但我們還不能過于迷信,它所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我們看到,有不少學習此碑日久者,曾染有習性。特點是,筆畫一味右上斜,造成字形字勢的攲側。
。ㄗ:筆畫斜與字勢斜還不完全是一個概念,筆畫右上斜是楷書共性特征,斜應該是有度的,我們不能過分夸大它,更不能一斜再斜,斜而無度,使字形左低右高、聳肩低頭、重心失衡。字勢斜是一種中軸擺動的技巧,是左右都有擺動,如果只一味左擺則屬習性。習性,就是有模式、有規(guī)律的不良習慣性的手法。)
細細究察,原碑就有這類現(xiàn)象,且有個別字斜勢嚴重,它應該是不可為法的東西。我們不能把它當作特點,更不能當作優(yōu)點,它應該屬于筆病。凡是染此病者,就是不知不覺忽略了這一點。因為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我們在這里提出,以示注意。
這些例字就是《張猛龍碑》典型的斜畫筆性的習性所在,我們臨習此碑時須力避之,或者,可以進行必要的修正。在這一點上完全可以不必求“精準”了。如圖88、89、90、91、92、93、94。
四、對于漫漶斑駁筆畫的解讀問題
由于此碑常年立于地表,剝蝕嚴重,尤其是碑的下部,十分嚴重,有的筆畫完全失形。這是學習碑刻普遍遇到的問題。一個比較合適的辦法是,以彼字解此字。
方法一,參考其他同一個字。例:“將”字非常模糊,無法準確把握。如圖95。
以另一個清晰的“將”作為參照。如圖96。
方法二,選擇有相同“零件”的字,移植活用。 例:“鶴”字不清,細節(jié)無法臨擬。如圖97。
可以參考“帝”、“勸”、“鳥力 ”來組配鶴字。如圖98、99、100。
以上是對《張猛龍碑》最具特點的筆畫進行了分析,這些最具特點的筆畫實際也是魏碑楷書最具特征的筆畫。把這一關鍵的用筆技巧掌握了,才是臨習此碑的要點。
從臨摹到創(chuàng)作
大多學習魏楷的人都曾有過學唐楷的經(jīng)歷,在結字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但在學習魏楷時,往往摸不著頭緒,關鍵是筆法技巧的問題。
魏楷筆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方筆,方筆的造型必須是見棱見角。棱角方筆的刻畫要領,必須是運用側鋒筆法的技巧切與翻的技巧。
唐楷的筆法多為圓筆,使用的則是“藏與頓”的技巧。它與魏楷的筆法根本就是兩回事。我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的人在理解和把握魏碑筆法時,出現(xiàn)較大的偏差。情況是,往往是以唐楷的用筆方法來解魏楷的筆法,這樣,寫出的筆畫造型不是繁瑣就是失準,很難得到魏碑筆法的真正要領,寫的字不是“張猛龍”而是“唐猛龍”。所以,我們不能用唐法解魏法。
往往有不少的書法愛好者學習《張猛龍碑》已經(jīng)達到不錯的水平了,但是,還僅限于臨摹的層次,一旦離開原碑,就寫不出《張猛龍碑》的味道。或者,原碑中有的字可以寫得出來,沒有的字就寫不出來。究其原因,就是臨摹與創(chuàng)作不能緊密地結合。我們臨帖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技巧與方法,獲法的目的是為了能在創(chuàng)作中真正得以運用。如果臨帖的能力很好,但是不能在創(chuàng)作中去運用,那么臨帖的意義就沒了,臨帖只是勞而無功的事了。所以,必須解決臨摹與創(chuàng)作接軌的問題。
下面我們介紹一種集字式的臨摹與創(chuàng)作的方法,可供參考。
第一步——集字成篇
《張猛龍碑》的字數(shù)很多,對我們進行集字帶來很大的方便。集字可以集對聯(lián)和詩詞等等,可以根據(jù)自己要書寫的內(nèi)容、樣式和幅式來定。
集字可以找現(xiàn)成的古代詩詞和對聯(lián)。但往往不能完全如愿,經(jīng)常集不完整。最好是選擇能夠把字找全的內(nèi)容。如果有少數(shù)幾個字不全,可以用偏旁組配的方法來完成。如果組字遇到困難,還可以從其他風格相近的碑帖里去尋找,力求把內(nèi)容集完整。
還可以自己作詩詞對聯(lián)來集字,這樣做方便的是盡可利用碑里的字來集聯(lián),甚至還可以有意選擇碑中有特點、有味道的字,這樣,更利于下一步的創(chuàng)作。
按自己的意愿集好內(nèi)容后,可以復印、剪接、組拼成需要的幅式。如(作品1)五言聯(lián):巉壑拔霄漢,春煙織錦山。(作品2)七言聯(lián):積雪養(yǎng)出冬松盛,東風吹過夏荷清。(作品3)斗方:莫道金玉美,素懷草屋貧。臨桑觀萬葉,獨守桂蘭心。(作品4)橫披:春華秋實。(作品5)中堂:天靜云千里,風高月照林。海深魚自樂,野畔眷霜禽。
第二步——準確臨摹
把集好的“作品”作比較準確的臨寫。這里,由于原碑之字都比較小,所以一定要按照設定好的紙幅大小進行放大(如果集字時就把字復印放大當然更好。┡R寫。要領是,盡量守帖,臨寫得越像越好。這還需要多次的臨寫,把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熟記心中,要在形準的前提下盡量寫得很熟練,把所有的字做到背臨。如作品6。
第三步——調(diào)整臨寫
當將所集的字組合在一起后,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改變了原字原來的環(huán)境,所以字與字的關系不是非常和諧。如大小問題、粗細問題、正攲問題等都不是很協(xié)調(diào)。這樣,就需要我們在創(chuàng)作時加以必要的調(diào)整,不能是原版的臨摹照搬,而應使其整體統(tǒng)一,同時,還要盡量脫去描摹的影子,注意強化書寫的筆墨意味。如作品7。
第四步——創(chuàng)作書寫
如果我們對其他魏碑或更多的法帖曾有臨功的話,那么,就可以摻以所獲得的方法與技巧進行深度的創(chuàng)作?梢源竽懠尤氪峙c細的筆意和墨色的層次(更可以加入大小、聚散、敧側等字形的變化),以使創(chuàng)作的手法更加豐富。現(xiàn)在我們把原來的中堂樣式改為斗方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8)
再看所集的“巉壑拔霄漢,春煙織錦山”五言聯(lián),在書寫中增加了用筆的速度,表現(xiàn)字的灑脫,增加了墨色層次和虛實的變化,表現(xiàn)作品的節(jié)奏,更加強調(diào)書寫的意味。以求黑底白字的、毫無生氣的、刻板無韻的碑刻之字鮮活起來,生動起來,躍然于紙上。(作品9)
這樣集字式的創(chuàng)作方法與原帖比較接近,有很具體和直觀的參照,所以,集字式創(chuàng)作,一方面可以給創(chuàng)作提供方便,同時還可以使自己對原帖做進一步的理解消化。這樣的創(chuàng)作,可以檢驗我們的臨習環(huán)節(jié),是否真正獲法,以及獲法的質量與獲法的深度。
如果我們對魏楷再進行深入的學習,獲得的技巧與方法比較多樣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充分地運用所掌握的技巧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我們可以用《張猛龍碑》之法,更可以摻用他法。其中重要的是,要用法得當,用法合理,使作品整體統(tǒng)一而和諧,并具有一定的格調(diào)和表現(xià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