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字長公,西漢閬中(四川。┤恕C耖g天文學家,他制做了一個圓球形狀的渾天儀(又稱圓儀),用來演示天象。洛下閎的渾天儀盡管還很簡單,但它卻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渾天儀。據(jù)說,渾天儀剛做好那會兒,許多人都不相信它能有什么用處,然而,當洛下閎把渾天儀放在地下室里演示的時候,人們都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渾天儀上標示的星宿,跟實際天象相吻合。于是,洛下閎名聲大振,渾天儀也廣為人知。洛下閎的渾天儀,還比西方天文學家太谷氏的同樣發(fā)明要早三百年。太初元年(公元前l(fā)04年),洛下閎與唐都、司馬遷、鮮于妄人等共訂《太初歷》,對歷法進行改革。洛下閎的成績是闡明“渾天說”,將“四分法”的《顓頊歷》改造為《太初歷》的“八十一分法”。一年分四季,二十四節(jié)氣,正月初一為始,臘月三十為終。這種紀年方法最早始于西漢《太初歷》,從此,中國人才得享“只看日歷不看天”不誤農(nóng)時五谷豐登的便宜。修訂這部歷法的就是洛下閎。洛下閎出生在閬中,他棄絕榮華,耗盡一生研究天象。在洛下閎之后,閬中又相繼誕生了一系列著名的天文學家,為中國的天文學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