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jīng)歷
1996年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
2008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創(chuàng)作研究工作室研究生課程班訪問學者;
2009年結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寫實油畫進修班。
獲獎經(jīng)歷
2002年
作品《紅披肩》榮獲甘肅省首屆油畫藝術委員會作品展二等獎;
2013年
作品《窗外》榮獲甘肅省紀念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作品展一等獎。
參展記錄
2006年《九月的一個下午》入選第三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展(南寧);
2007年?
《小盧》入選“時代精神”全國人物肖像油畫作品展(北京);
2013年?
《山人》入選首屆朝圣敦煌全國美術作品展 (敦煌);
2016年?
《紅事》入選翰墨通渭全國中國畫油畫展 (通渭)。
藝術評論
我畫故我在
文/史先清
民國才女張愛玲曾經(jīng)感嘆過u2018出名要趁早啊u2019,今天的國人恐怕是有史以來最明白此理的了,無論是官方的賽事,還是民間的選秀,從體制內到江湖里,從平面媒體到電視廣告,沸沸揚揚,好不熱鬧,一個目的------出名,不管是好名惡名俗名臭名,只要出名就行。安迪·沃霍爾在1968年向公眾宣稱的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成名的機會,一語成讖。
同國內一線的各路明星藝術家相比,蘇鵬只是蕓蕓藝術百姓中的一員,好在藝術這東西不太容易被壟斷,大家都有權利浸淫其中,博伊斯不是說人人都是藝術家嗎?08年,蘇鵬到中國藝術研究當代油畫創(chuàng)作工作室做訪問學者時,已近不惑之年,按照愛玲女士的說法已屬晚年出道。干這行兒的都知道藝術真的不太好"玩’,個中滋味,甘苦自知,能堅持玩到現(xiàn)在已屬不易。
蘇鵬的經(jīng)歷不太傳奇,和許多同行一樣,少年喜歡涂鴉,后考學,畢業(yè)后從事藝術教學工作,研習舶來的西式繪畫,一直以來鐘情于手繪這種原始但又直接的表達方式。蘇鵬畫妻子女兒,洋溢著家庭的恬靜和溫馨;畫鄰家小妹的青春和美麗,畫青春逝去的落寞和無奈;畫靜物、風景。這些畫大多以寫實的語言用現(xiàn)代主義的形式意味為探求,這一時期的作品,明顯帶有學院主義和經(jīng)典藝術的精神指向,可以窺見蘇鵬深愔具象繪畫之道,并一直為此不懈地通過各種樣式、面貌來印證今天的具象繪畫其存在的意義。作品《窗外》給人印象深刻,語言純熟到位,畫面中諸如桌上的尺子、提線的飛鳥、橫躺的布偶等暗含著其相對應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具象繪畫在當下無論是對生命體驗的抒發(fā),還是對現(xiàn)實的映射,哪怕是用直白的拷貝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仍具有當代性。08年之后,蘇鵬帶著研究觀念繪畫的課題來到研究院,較多地接觸了觀念藝術,并影響了其藝術觀。在對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之文化現(xiàn)象的深入思考之后,作品題材集中在反映消費時代中傳統(tǒng)文化的尷尬境遇,及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相互消解狀態(tài)。《新仕女圖》系列,以符號化形象將其挪用拼貼,制造嬉戲感、荒誕感,用后現(xiàn)代藝術修辭手法,構筑出一個真實而又虛無的文化圖景。蘇鵬對當代社會文化問題的思考,樸實真誠,不煞有介事,不故作高深。這本集子所展示的正是這樣一個經(jīng)歷古典,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的軌跡和脈絡,也是一次藝術歷程的回望和反芻。
教科書關于藝術的功能一般做這這樣描述,語言交流,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道德訓誡,感官愉悅,情緒宣泄等,我想,對于我們最重要的也許就是畫畫兒這事兒填充著我們每一天的孤獨,寂寞,快樂,無聊,思考和追求。套用先哲的一句話,我畫故我在。
在北京求學的日子里,我和蘇鵬同住一室,都是哥們兒,蘇鵬要出畫冊,讓我寫兩句,我欣然應允,就算弟兄們隨的份子,如能算序,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