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瑞清(1867年-1920年) 名文潔,字仲麟, 號梅庵、梅癡、阿梅,自稱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號李百蟹,入民國署清道人。江西省臨川縣溫圳楊溪村(今屬進賢縣溫圳)人。清末民初詩人、教育家、書畫家、文物鑒賞家。著名畫家 張大千的恩師。書畫界名聲顯赫,書法自稱北宗,與 曾熙的南宗 頡頏,世有“北李南曾”之說。與 吳昌碩、曾熙、 黃賓虹并稱“海上四妖”,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先驅,中國現(xiàn)代高等師范教育的開拓者。
李瑞清出生于一個官宦世家。其父李必昌,字慕蓮,號益生,又稱榮祿公,在湖南為官三十年,曾任長沙司馬攝武陵縣令,李瑞清從小在長沙生活,“少治《公羊》學,為文學司馬遷、范蔚宗,詩宗漢魏古直蒼涼……”;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乾隆、道光時期著名書法家、鑒賞家兼收藏家,其叔祖 李聯(lián)琇(李宗瀚之子)是清 咸豐年間進士、 國子祭酒、國史總纂,鐘山山長。
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參加鄉(xiāng)試,因不合鄉(xiāng)籍被注銷。1893年回原籍參加江西鄉(xiāng)試中舉,1894年中進士(另說是光緒二十一年進士),選為 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發(fā)江蘇候補道,署 江寧 提學使,1905—1911年任 兩江師范學堂(1949年更名南京16大學 )監(jiān)督,即校長,1906年正式上任。 并一度被委任為江寧布政使、學部侍郎,官居二品。晚年寓滬。去世后,南高師校長 江謙為褒揚李瑞清的功績,在校園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間,取名 梅庵,并懸柳詒徵手書李瑞清所定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20年在南京市病逝,葬于 牛首山。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為表彰其辦校功績,特建亭于校園,曰“梅庵”。后來,家鄉(xiāng)人民為紀念這位書畫家、教育家,將其生前住過的“ 府前街”改名“梅庵路”( 今撫州區(qū)羊城路)。
1915年秋,曾熙到上海探望老友李瑞清,為其挽留,從此曾定居上海鬻畫。曾熙能詩、工書、善畫,與李瑞清并稱“南曾北李”,名噪一時。著述有《左氏問難》、《春秋大事表》、《歷代帝王年表》、《和陶詩》、及書畫錄多卷。晚年喜作潑墨山水、墨梅,倡“書畫同源”之說,與黃賓虹、吳昌碩、曾熙齊名。
1919年,張大千從日本回到上海,拜曾熙為師,為 張大千一生中得益最多的 恩師。據(jù)張母生張時夢意給張取名爰,號季爰,潛心教授。中途張因未婚妻病逝,萬念俱灰,到寧波皈依佛門。曾熙細心開導,帶到黃山看枕石云煙。后經(jīng)曾熙介紹,又拜李瑞清為師。
學堂監(jiān)督
在 南京大學鼓樓校園北園兩江路畔,有校碑“兩江師范學堂”六個字,為李瑞清任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時書寫,屬魏碑體,字體遒勁有力,筆畫沉著厚重,現(xiàn)已歷經(jīng)風雨105年 。
李瑞清出身于書香門第,1894年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發(fā)江蘇候補道,署江寧提學使,1906-1911年任 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他上任后,提高師資水準,廣延名師;團結同仁,大興土木,廣建校舍;改革學制,添置設備,增設科目,開辦“公共科”、“分類科”;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兩江師范學堂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學府。聲譽卓著,學生成績?yōu)榻细鞲咝V。名師匯集,著名學者如柳詒徵、劉師培、夏敬觀、姚明輝、雷恒、蕭俊賢、松本孝次郎皆執(zhí)教于此。并培養(yǎng)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專家,如生物學家秉志、教育學家廖世承、戲曲史家陳中凡、藝術教育家呂鳳子、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等 。
李瑞清的辦學理念是:“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兩江師范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
1912年,李瑞清辭去 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職務。離校時,見有些學生生活貧困,心中十分痛苦,隨即賣去自己的車馬,將錢散發(fā)給貧窮的學生,兩袖清風,飄然而去。
李瑞清晚年寓滬,1920年病逝,因對南京感情深厚,遵其“歸葬金陵”的遺言,弟子胡小石與梅庵先生同鄉(xiāng)摯友曾農(nóng)髯將其遺體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嶺,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數(shù)間,名“玉梅花庵”?箲(zhàn)后幾經(jīng)戰(zhàn)亂,李墓已非常破敗,墓碑也散落在外。后來,江寧區(qū)一生產(chǎn)隊長程吉富發(fā)現(xiàn)后,將散落在外的墓碑和碑前的香爐拾回家,為了防止別人將其拿走,細心的他還把墓碑字朝下地擺放。
2002年初,程吉富將原碑無償?shù)鼐璜I給 南京大學檔案館,原碑已根據(jù)文物維修的慣例放置在了墓區(qū)內(nèi)。
同時, 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倡議重新修復李瑞清墓。南京大學前身之一的中央大學教授 柳詒徵之孫、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柳曾符看到墓地甚簡陋后也致信媒體,呼吁江寧區(qū)借建設之契機將李瑞清先生墓一并修繕,再現(xiàn)南京城外“春游牛首”之盛景。后在南京市文物局局的指導和江寧區(qū)文化局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學投資和設計,經(jīng)江寧區(qū)文化局具體組織施工,煥然一新的李瑞清先生墓終于在2002年4月正式竣工揭碑,使世人藉以表達對李瑞清先生等前輩先賢奠定、拓展學;鶚I(yè)的景仰之情,同時也表達了南大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更好地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努力使之發(fā)揚光大的堅定信念。
2002年4月29日,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書法家、南京大學前身“兩江師范學堂”校長李瑞清墓修竣揭碑儀式在南京江寧牛首山舉行。
人物生平
兩江師范學堂應運而生于圖強思變的清末中國。1901年,經(jīng) 劉坤一和 張之洞聯(lián)奏,清朝醞釀新學制,翌年頒布 壬寅學制,再一年頒布 癸卯學制,之后開始實施。此間前后,劉坤一、張之洞、 魏光燾先后擔任 兩江總督,基于落后的中國亟需培養(yǎng)近代人才,與東南名儒 張謇、繆筱珊、 羅振玉等人籌劃“先辦一大師范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1902年,新學承替,以哺育文明的師范學堂取代舊式 江寧府學,在明朝- 國子監(jiān)舊址建立 三江 優(yōu)級師范學堂,為“中國高等師范學堂之嚆矢”,以 兩江三省之財力,由先后任學堂總稽查的 繆荃孫、 方履中、 陳三立負責籌建。1903年9月, 三江師范學堂正式成立,次年開學,學制分為一年最速成科、二年速成科、三年本科和四年高等師范本科。學科設有理化科、農(nóng)學博物科、歷史輿地科和手工圖畫科,講授史地、文學、算學、物理、化學、博物、生理、農(nóng)學、圖畫、教育學等課程。楊覲圭、 劉世珩、 徐乃昌先后任學堂監(jiān)督。“三江”出處,一曰禹分九州,“東南曰揚州”,“其川三江”,“三江”即寓“東南”之意;又曰兩江總督府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安徽曾屬江南省,“三江”即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之簡稱。時學堂名稱意義不清,因省界等諸多問題常生糾紛,遂于1906年易名 兩江師范學堂,生源同前,主要來自 江南地區(qū),即兩江總督府所轄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
李瑞清上任后,大力改革,使兩江師范成東南一大學府。針對東南地區(qū)急需任課師資的實際
,在學堂增設選科、補習科,附設中小學校。創(chuàng)辦短期的留學預備學堂,輸送了一批青年學生去美國深造。提倡國學、科學、藝術不遺余力。改博物科為農(nóng)業(yè)博物科,購置農(nóng)田耕牛供學生實習之用。親赴東瀛,聘請日本教習傳授西方科學和近代工藝。創(chuàng)設圖畫手工科,設立畫室及有關工場,并親自講授國畫課,增設音樂科,培養(yǎng)了中國最早的近代美術師資和藝術人才。國畫大師 張大千、著名書法家 胡小石、李仲乾、黃鴻圖皆出門下。,著名學者如 王伯沆、 柳詒徵、 劉師培、 夏敬觀、 姚明輝、 雷恒、 蕭俊賢、鐘鐘山、松本孝次郎皆執(zhí)教于此。培養(yǎng)出了許多著名的學者和專家,如生物學家 秉志、教育學家 廖世承、戲曲史家 陳中凡、藝術教育家 呂鳳子。自勉“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儉樸、勤奮、誠篤”為校風,倡導“匡時而振俗”,主張融會貫通中西之學以造就“中國之培根、笛卡爾”,為近代 南京大學大學品風之雛形。
1912年, 兩江師范學堂 蒸蒸日上之時, 辛亥革命爆發(fā),李瑞清辭去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職務。兩江師范陷于停辦,直到1914年,原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改建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15年開學,才復續(xù)學;再后1921年改建國立 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中央大學,1949年易名南京大學,學脈循時承傳。南京高師(今南京大學)校長 江謙在校園西北角六朝松旁(現(xiàn)為東南大學本部校園內(nèi)),建茅屋三間,取名“ 梅庵”,以志懷念。梅庵處,以“ 梅庵琴派”聞名海內(nèi)外。清廷遜位,李瑞清持清朝命臣忠節(jié),堅不為民國任職,此后以遺老自居,自稱 清道人,久寓上海。一九二零年八月初一逝世,享年54歲。逝世后,摯友 曾熙、弟子胡小石共理喪事,將其遺體葬于南京南郊 牛首山 梅嶺 羅漢泉,在墓旁植梅花300株,筑室數(shù)間,題名“玉梅花庵”,以志其號。
代表作品
遺著有《圍城記》;經(jīng)門人整理遺稿,1939年 中華書局出版了《清道人遺卷》,共計文、詩、跋、書論四卷。
書法
李瑞清通詩、書、畫,尤精書法。自幼鉆研六書,學習書法,對 殷墟、周、秦、兩漢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為一代書法宗師,也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李瑞清的書法,上追 周秦,博宗漢魏,各體偕備,尤工篆隸。其書法“秀者如妖嬈美女,剛者如勇士揮槊”,瀟灑俊逸,各具神態(tài),以篆作畫,合畫篆為一體。李派書學熔鑄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開風氣,所播深遠直至當代,為薪火相傳的 金石書派。 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黃鴻圖皆出自其門下。
繪畫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畫家,擅丹青,山水、人物、花卉,繪畫涉獵廣泛。山水師法原濟、八大山人,花卉宗 惲南田。所繪松石、花卉意境獨特,尤擅畫佛。
貢獻
辛亥革命時,瑞清一度代布政使職。南京光復之日,不僅不潛遁,且“封藩庫,積金數(shù)十萬”,由南京政府接收。嗣后,棄官寓居上海,家境貧寒,老弱數(shù)十口仰其供食,經(jīng)常斷炊,乃賣書畫以自給,以免口腹累人。海內(nèi)外聞知,求其書畫者,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 日本書道界人士競渡 海東來,爭相購置。就是在今天,他的書法作品也印成字貼出版。
李瑞清還善詩能文,他的詩詞古直蒼涼,大有 曹孟德遺風,尤以絕句為勝,寫得凄艷動人!肚迨犯濉贩Q:“瑞清詩 宗漢、魏,下涉陶、謝!痹谇骞饩w、宣統(tǒng)年間的古典詩壇上,他是一位非;钴S的詩人,曾被 汪國垣在《光(緒)宣(統(tǒng))詩壇點將錄》中封為 天閑星 入云龍公孫勝。陳可毅曾作詩稱贊他道:“來往 金陵又幾時,久聞人說 李梅癡。過江名士知多少,爭誦 臨川古體詩。”可見他的詩詞影響不小。其為文,學 莊子及 太史公司馬遷,記事狀物,簡潔生動,并能“發(fā)抒胸臆,有所刺諷狎侮,頗以寄奇恢詭之趣相合”,亦有大
家風度。此外,李瑞清亦精文字學、金石考據(jù)、書畫鑒別。他提出的“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辨析金文書法流派的方法,頗具科學道理,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藝術大師。
李瑞清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天下。著名學者秉忠、胡小石,國畫大師 張大千,美術教育家呂鳳子以及撫州書法家李仲乾、何硯青、黃鴻圖等,均出其門下。
李瑞清在政治上,思想保守,愚忠清室。 辛亥革命后,不當民國官,不寫“民國”二字,不剪辮子,自號“ 清道人”。1917年 張勛復辟時,又一度出任學部左侍郎,但這些與其在書法、繪畫、教育等方面成就以及清廉自持、一介不取的清高品格相比,瑕不掩瑜。1920年,李瑞清卒于南京。摯友曾熙,學生 胡小石等葬其于金陵 牛首山,并在 雪梅嶺之羅漢泉旁邊筑一梅花庵以紀念他。 南京大學為表彰其在 兩江師范學堂辦學功績,特建亭于校園,曰“梅奄”。其門人并將他的詩文收集,編成《清道人遺集》、《清道人遺集軼稿》等書行世。至今在 撫州市城區(qū)北面,仍有一綠樹成蔭、幽雅寧靜的街道,原名府前街,李瑞清曾居住于此。民國21年(1932年),為紀念李瑞清在教育、書畫上的貢獻,將此街擴寬后改名“ 梅庵路”。1980年地名普查后,始改名“羊城路”。但至今很多人仍記得“梅庵路”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