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鄧世隆]唐大臣。安陽人。隋大業(yè)末,為王太賓客。李世民攻克洛陽,遂逃之,改變姓名,號隱玄先生,居白鹿山。貞觀初,召授國子主簿,與崔仁師、慕容善行、劉?、庾安禮、敬插等為修史學士。改為著作佐郎,歷衛(wèi)尉丞。官終著作郎。
把握領(lǐng)導干部的心理狀態(tài),是比中醫(yī)望聞問切還要艱深的學問——如何好其所好,惡其所惡;如何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如何巧言令色,不溫不火;如何潤物無聲,水到渠成……這火候,可是不大好掌握的!
公元638年(唐太宗貞觀十二年)3月2日,“著作佐郎鄧世隆表請集上文章!编囀缆〉纳蠒,是在唐太宗統(tǒng)治的高峰期呈奉上去的,這個舉動不小,自然引起朝野的一番議論。唐太宗打天下數(shù)十年,坐江山也十數(shù)年了,為什么竟沒有一位朝臣挑頭出來說,陛下呀,您應該出一部《李世民文集》,讓我們?nèi)w臣民得以學習您的光輝思想。栴}在于,不是大家沒有想到這件事,而是吃不準這位皇帝的心思:對于出版強調(diào)其個人在這段歷史上的突出作用的書,皇上感不感興趣?有沒有愿望?之所以持一種謹慎的觀望態(tài)度,是因為大家明白,平白無故地上書,難免會背上巴結(jié)領(lǐng)導的嫌疑。雖然,也算了一筆細賬,如果上書以后,龍顏大悅,討得歡心,還愁不飛黃騰達、連升三級!若是如此,實際利益有了,“笑罵從汝,好官須我為之”,也就無所謂了?扇绻噬喜桓吲d,你哪壺不開提哪壺,碰了釘子,馬屁沒拍好,拍到馬蹄上,再尥你一蹶子的話,那可就是自討沒趣了。
估計鄧世隆書讀得不少,只可惜泥古不化,在揣摩皇帝老子的脾胃性氣方面,就不夠那么精到了。巴結(jié)學的第一章第一節(jié),就是拍馬篇。拍,誰不會,但要真正掌握拍馬學的這門基本功,也頗不易。尤其在不露巴結(jié)痕跡,而臻致巴結(jié)效果的完美境界上,在巴結(jié)得恰到好處,使被巴結(jié)者感覺不到巴結(jié)的爐火純青上,也是需要一番小火慢燉,然后才能“百練化作繞指柔”的獨到功夫。
應該說,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貞觀之治,其成功的地方,有很多值得總結(jié)的經(jīng)驗,高宗、武后時期的史官吳兢,撰《貞觀政要》,就是這樣一部著作。李世民是歷史上不多見的幾位明君之一。一般來講,中國的明君,在位的前十年,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過了十年,就保不齊了。貞觀十二年,李世民還算理智和冷靜,還未糊涂得聽不出好賴話。因此,他不是絕對不吃這一套,但不太吃。尤其太過于表現(xiàn)急切地巴結(jié),太過于肉麻兮兮的馬屁,他顯然是不會接受的。十年前,也就是628年(唐太宗貞觀二年),李世民對侍臣們講過:“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處事何其反也?”魏征對曰:“人君雖圣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致覆亡也!(《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聽了魏征的話后,唐太宗這樣總結(jié):“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可想而知,鄧世隆的這份拍馬屁的報告,會是什么下場了!半拗o令,有益于民者,史皆書之,足為不朽。若其無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陳后主、隋煬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于亡!為人主患無德政,文章何為!”(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五唐紀十一)
其實,就在鄧世隆上這份奏章的六年前,也就是公元632年(唐太宗貞觀六年),秘書少監(jiān)虞世南曾經(jīng)呈奉上一部歌頌唐太宗功績的著作,書名《圣德論》,就碰過一個軟釘子。誰不愿意聽人說自己的好話呀!可是,李世民能實事求是地估量自己,他說:我比那些懶蛋皇帝當然要勝出許多,但能不能一直好到最后,猶未知也。所以,他拒絕了這位老朋友的巴結(jié):“卿論太高,朕何敢擬上古,但比近世差勝耳。然卿適睹其始,未知其終,若朕能慎終如始,則此論可傳;如或不然,恐徒使后世笑卿也!”(《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四唐紀十)
連虞世南的《圣德論》,李世民都婉拒了,鄧世隆想用出文集的手段,來巴結(jié)上峰,來討好高層,這路數(shù)對付一班庸君也許能奏效,對付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出“貞觀之治”政績的明君英主來講,就不頂用了。李世民大筆一揮,“遂不許”,只三個字,寫出了一代英主的清醒,也寫出了鄧世隆碰了一鼻子灰的失落,這就是我們時?吹降摹榜R屁拍到馬蹄兒上”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