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孫曉綱歷時15年創(chuàng)作了一部中國男生武俠漫畫《郎雀》,自1998年連載至今,制造了200萬“雀迷”,而且近年來人氣一漲再漲。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與孫曉綱同去參加一個漫畫活動,主持人剛一介紹“《郎雀》的作者孫曉綱”,全場的小朋友立刻發(fā)出興奮的尖叫,跟看見大明星似的。
孫曉綱常常自嘲,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錯的。第一次見面的人,一看他個子很高、白白凈凈的,說話做事都很慢條斯理,像個高干子弟,就問:“你從小是不是生活特優(yōu)越,特別健康?”實際上,孫曉綱出生在困難時期,嬰兒的時候就像一個典型的軟骨病患者,沒飯吃,第一次喝奶(當時最便宜的代乳粉),還上了報紙——中毒了。
孫曉綱的父親是漫畫界元老級的著名人物,因此很多漫畫圈里的人認為他是子承父業(yè),沾光,覺得他之所以能夠成名可能是因為:在一個晴朗無云、星月燦爛的晚上,他父親把他叫到院子里,見四下無人,趴在他耳邊悄悄把成功秘訣說了一遍,然后一拍他肩膀:“孩子,去吧,當名人去吧!比欢屑毾胂,可能嗎?真正的成功只能依靠一個人自己的努力來實現(xiàn)。
而孫曉綱正是一個努力型的天才,在漫畫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他一個人、一步一個腳印、付出多于所得。也許是因為他總是一幅淡定釋然的模樣,總帶著從容不迫的微笑,總是把別人的困難一肩扛下,卻甚少提及自己所遇的艱辛,人們才會誤解他的成功來得太過容易。然而只有他的朋友才知道,他有著美麗但卻高于現(xiàn)實的理想,為實現(xiàn)理想屢屢與現(xiàn)實激烈交鋒,前進的每一步都需付出代價。因此,他常被戲稱為“堂吉訶德”。
童年無書
孫曉綱常說自己記事很早。然而在整個童年里,卻沒有看書的記憶。孫曉綱家的藏書本來特別多。但眾所周知的那場浩劫開始后,一次抄家,數(shù)量龐大的書一下子都沒有了。孫曉綱對于那段經(jīng)歷記得特別清楚,有一天他從幼兒園回來,一進家門就發(fā)現(xiàn)所有的書柜都空了,他往前踏了一步正踩在一本書上(書散落了一地,此后很長時間就那么躺在地上,被踩來踩去)。這就是他與書的最早一次接觸。
在那之后不久的一天,孫曉綱在幼兒園的門口等了很久,直到有一個老師對他說:“沒人接你了,我送你回家吧!蹦菚r候,孫曉綱很難理解父母為什么會像空氣一樣消失;也不明白為什么全樓的小孩都有一把他家的鑰匙,經(jīng)常有不同的手從他家煙囪口的空隙中伸進來,拿走能用的一切東西;也不知道正在上小學(xué)二年級的二哥在第一天生活費就被偷走的情況下是如何養(yǎng)了他那么長時間的。
在那段常人無法想像的日子之后,孫曉綱迎來了童年比較幸福的一段時光,父母被解放,一家人到河南干校生活了大概兩年的時間。旁人對孫曉綱的印象總是很健康、很順,覺得他大概是被眾星捧月般或是含在嘴里、頂在頭上長大的,總覺得不是從底層打拼上來而是直接從上層飄下來的。因此,孫曉綱特愛用“野生散養(yǎng)”這四個字來形容自己。
讀書努力
真正有意識的讀書,是在孫曉綱上中學(xué)以后。不過,他這個人有一點特殊,那就是誰都能做的事,他沒太大的興趣;別人都干不成的事,他就偏要去試試。讀書亦是如此,一本書,不可能只有一種涵義,倘若大家都只有一種理解,豈不是太無趣了。他最先看的是四大名著、《儒林外史》、《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象》、《希臘神話》……這些書他并不是草草地一遍帶過,而是反復(fù)不斷地看。當時紅學(xué)正處在一個紛亂的處境中,大家都在一窩蜂地批《紅樓夢》,而孫曉綱卻一天到晚跟著了魔似地背《紅樓夢》,甚至有一段時間能把里面所有的詩都背出來。
后來,他又開始仔細研究《西游記》。誰都知道,《西游記》講的是唐僧帶著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上西天求取真經(jīng)的故事。而孫曉綱卻認為《西游記》講的絕不是一個單純的取經(jīng)故事,而是在講一個人生的故事、一個成長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取經(jīng)的不是四個人而是一個人,唐僧如一個高遠而縹緲的理想,孫悟空是源自天生、無拘無束、時刻躁動著的心性(因此小說中提到孫悟空總稱之為“心猿”),豬八戒代表著人的欲望和本能……他們所經(jīng)歷的九九八十一難,實際上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從天真走向成熟所必須面對的種種困難。
孫曉綱讀書很雜,什么方面都涉獵一點,還凈是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然而他從少年時代起一直愛看的書卻是英國的老小說。很多人覺得,英國人有禮得近乎古板、嚴肅而缺乏生動,曾打趣說: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些正統(tǒng)的紳士們依然會彬彬有禮地一鞠躬:“閣下,請容我告退!比欢≌f卻顯示出了無盡的優(yōu)雅、洗練和幽默。在孫曉綱的記憶里,他看的第一本英國小說是加斯克爾夫人的《克蘭弗鎮(zhèn)》。小說并不是以什么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的也不是悲天憫人或是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僅僅是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小鎮(zhèn)上一些老紳士和老小姐的生活瑣事。
然而就是這樣一些看似平淡的故事,字里行間偶一閃動的機智的光芒,“背后告狀的人特別可惱,如果跟班的受到嫌疑,等他端一盆湯上樓,讓廚娘舀一滿勺湯輕輕地跟在他后邊,把湯順著樓梯一直灑到餐廳……”若褒實貶的詼諧口吻,“兩位相貌堂堂、理智正常的高貴人物,智力發(fā)達的人,從早到晚專心致志地只干著一件事,就是把兩枚光滑的石頭互相搓來搓去,換句話來說,就是把玻璃彈球再磨得光光的!币稽c點無惡意的諷刺,“梳妝臺是她們的用武之地……到綢緞店、雜貨店走那么一趟就累得她們一整天再也干不了別的什么事了?p紉和刺繡是她們的正業(yè),做果醬和甜食是她們的苦活兒!边@一切都讓人感覺新鮮和有趣。
魯迅曾說,中國之土壤,一不出藝術(shù),二不出幽默。其實,幽默是可以學(xué)習(xí)的。孫曉綱從開始欣羨英國小說,就立下志愿:一個男人就應(yīng)該當紳士,應(yīng)該幽默。而此后他真的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誰能想到,一個從胡同里長大,住在陰暗的小平房里,抱著花盆追逐只有臉盆那么大一塊陽光的男孩,居然要做一個紳士。不過,英國小說里有這樣的一句話:“曾經(jīng)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優(yōu)秀的人,必定是曾經(jīng)遭受過苦難的人,他溫順、柔和、耐心、謙遜而又精神平靜,這種人才是在地球上曾經(jīng)生活過的第一個真正的紳士!
人物成就
孫曉綱從1991年開始創(chuàng)作他的原創(chuàng)作品中國男生漫畫《郎雀》。此前他畫過《水滸傳》、《西游記》,因為筆下的人物一個個都那么鮮活生動,很多出版社都約他的稿子。然而他卻從未感到滿足,因為他那如有生命般顫抖的筆尖,好像急不可耐地要畫出屬于自己的作品。于是,他推掉了所有的稿子,最后甚至辭去工作,在家專心創(chuàng)作。很多人不理解,笑他傻,萬一不成功怎么辦。孫曉綱對這些毫不理會,只是一門心思創(chuàng)作,而且前六年里不跟任何人說自己的作品。而1998年,《郎雀》一開始連載,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多年來也越來越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筆者問孫曉綱,為什么要起“郎雀”這個名字。他說,之所以叫“郎”,是因為自己喜歡狼,喜歡它那種獨立生活的氣質(zhì)。孫曉綱不喜歡狗,循規(guī)蹈矩、聽命于人,他覺得這樣生活太沒意思,中國的教育卻總希望把孩子都培養(yǎng)成乖寶寶,而且長久以來中國的卡通也太陰柔。因此孫曉綱要畫的漫畫是給中國的男生看的,要讓男孩更像男孩。而之所以叫“雀”,是取“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之意。所有的故事都是以小見大、寓意深遠的。
孟子有一句話:“五百年江山待有王者興!边@里說的“王者”并不是手握大權(quán)、身披皇袍的君主,而是在思想上、知識上開一代之先河的精神領(lǐng)袖。因此,儒家稱之為“素王”。孫曉綱正是抱著對“素王”的傾慕來創(chuàng)作的。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將來能影響一代人。
因此,在深層意義上,《郎雀》不僅僅是一部兒童漫畫,而是能讓孩子從小看到大直到真正看懂的漫畫。郎雀不僅是一個武功高強的小孩,更是一個永遠說真話的人。在每一個以小見大的故事中,不論大人們是如何變換花樣地偽裝自己的私心,他們永遠駁不倒的都是那個說真話的郎雀。孫曉綱說,他是以真實去觸動孩子的心扉,不需要太多技巧,但需要很多勇氣。其實,藝術(shù)難道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從骨頭里榨出來的最本質(zhì)、最真實的東西嗎?
《郎雀》的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壞人。在中國古代,對于性善性惡有很多種說法——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而孫曉綱說,這世界上有10%的好人、10%的壞人、80%不好不壞的人。《郎雀》的每個故事都在告訴人們,好人和壞人產(chǎn)生的必然性。他想通過故事來教育人,來沖擊我們這個民族血液里的問題,就像是堂吉訶德,就像一個人用一根大木頭撞一扇巨大的門。孫曉綱說,他起碼要撞出一個印來。他的書,讓孩子去看,看到20歲、30歲能明白,35歲能去做一些事,也許有一天能夠改變我們這個民族——這就是孫曉綱這一生想要做的事,也是他認為最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