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飛聲
羅飛聲(1879~1913),字銳青, 筆名蜚聲、非聲、新野縣城關人,清末秀才,畢業(yè)于河南優(yōu)級師范理化科。 由于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到南陽公學任教務長。 因受舊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 參加了同盟會, 與該校學監(jiān)楊鶴汀u2018一道, 以教學作掩護,從事反清活動,率先剪掉發(fā)辮,并讓其女兒心芝放腳。
個人經歷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飛聲返回開封,積極參加省城第二次武裝起義的籌備工作。起義計劃被清巡防營統(tǒng)領柴得貴偵知,12月22日夜,柴率部包圍正在河南優(yōu)級師范開會的革命黨人,起義軍總司令張鐘瑞等11人遇害。飛聲潛回新野,迎接湖北革命軍北進。
民國2年(1913年)春,飛聲受馬云卿委派, 重返開封參加了《民立報》的編輯工作,曾多次往返于開封、南陽之間,和馬云卿保持著密切聯系。該報是國民黨河南支部的機關報,每天出兩大張。其主旨是“啟發(fā)民智,采訪民隱,發(fā)揚民主,堅定民心”.以其鮮明的政治立場和戰(zhàn)斗性揭露袁世凱的倒行逆施, 宣傳孫中山領導的第二次革命及白郎起義, 致使袁氏黨徒坐臥不安。7月1日, 開封軍火庫爆炸。《民立報》記者章宗裕(章培余)寫了一條消息, 內稱:“聽說有黑影越墻而過”,(指夜間有人進軍火庫)。 張鎮(zhèn)芳即根據此條消息, 把軍火庫的被炸案誣為《民立報》主謀, 先將章宗裕逮捕,然后包圍報社,將在社職工10余人全部逮捕。對飛聲和記者劉綏青、會計邢拱震,住客姚黃等,嚴刑審訊, 11月2 日,槍殺于軍警聯合會。
飛聲遇難后, 葬在當時河南留歐美預備學校(現河南大學)前小關帝廟的后墻邊。民國7年(1918年),在其故友馬戢武、高增山等人資助下,將烈士遺骨遷回故鄉(xiāng)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