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木心,海外華人文化界大師,畫家,作家。 1927年2月14日出生于烏鎮(zhèn)東柵欄桿橋老宅,5歲時遷居東柵財神灣的 孫家花園。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1982年遠赴紐約。1986年至1999年,臺灣陸續(xù)出版木心文集數(shù)種。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始獲本土讀者認知。同年,應(yīng)故鄉(xiāng)烏鎮(zhèn)的盛情邀請,回國定居。
木心是一位在中國并不出名,在國外卻聲名遠揚的當代作家和藝術(shù)家。他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tǒng)私塾教育,1946年,進入由劉海粟創(chuàng)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但隨后又轉(zhuǎn)到與他的美術(shù)理念更為接近的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崩^續(xù)探討中西繪畫。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間被捕入獄,囚禁18個月,所有作品皆被燒毀,三根手指慘遭折斷。獄中,木心先生用寫“坦白書”的紙筆寫出了洋洋65萬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繪鋼琴的黑白琴鍵無聲地“彈奏”莫扎特與巴赫。
文革結(jié)束后平反,曾任杭州繪畫研究社社長,上海工藝美術(shù)家協(xié)會秘書長,上海市工藝美術(shù)中心總設(shè)計師,《美化生活》期刊主編,以及交通大學美學理論教授。木心先生也是曾參與主修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十大設(shè)計師”之一。
? 文革結(jié)束后平反,曾任杭州繪畫研究社社長,上海工藝美術(shù)家協(xié)會秘書長,上海市工藝美術(shù)中心總設(shè)計師,《美化生活》期刊主編,以及交通大學美學理論教授。木心先生也是曾參與主修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十大設(shè)計師”之一。
在1977年——1979年間,遭遇軟禁,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間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長居美國紐約,并盤桓南北歐,游歷甚廣,從事美術(shù)及文學創(chuàng)作。
*1983年,“林肯中心”舉行木心水墨畫展。
1984年,哈佛大學舉行彩墨畫展、收藏儀式。
2002年,舉辦“木心的藝術(shù)”大型博物館級全美巡回展。
出版了16本小說、散文和詩集。散文集《瓊美卡隨想錄》《散文一集》《即興判斷》《素履之往》《馬拉格計畫》《魚麗之宴》《同情中斷錄》;詩集《西班牙三棵樹》《巴瓏》《我紛紛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會吾中》《偽所羅門書》等;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等。但仍有大量遺稿、片段和俳句未及出版。
木心先生的畫作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是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該館收藏的。木心先生的散文與?思{、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國文學史教程》。
木心先生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中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英人物和傳奇式大師。
其學生陳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氣質(zhì)、稟賦,落在任何時代都會出類拔萃!币慌敶漠嫾、文學家深受其藝術(shù)影響
真正將木心先生帶到大陸讀者面前的,是陳丹青。陳丹青解釋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鐸之心”,是佛語的說法;木心先生卻自道“名字其實是累贅,起名木心,是取u2018木u2019字筆畫集中,u2018心u2019字筆畫發(fā)散之意!保〒(jù)童明教授介紹,“木”字亦有“u2018十u2019字架上的那個u2018人u2019”之意),1982年,陳丹青在紐約求學,在地鐵上因為朋友介紹而認識木心,當時只知道他是搞工藝美術(shù)的。過了小半年,陳丹青在報上讀到木心的文字,非常驚訝,“推翻了我以前對當代文學的看法。以前我從來不看中國當代文學,看了木心之后我覺得我可以看當代文學了。”陳丹青立刻打電話給木心,隨后見面。兩個人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
眾所周知的是,陳丹青是木心的學生。1989年,木心在紐約開設(shè)“世界文學史”課程,陳丹青聽了6個月,記了厚厚的五六本筆記。陳丹青一直覺得,木心的作品好,要介紹給國人,但是又害怕國內(nèi)讀者對他不夠熟悉。有了陳村的“一聲大叫”,陳丹青終于將這個想法付諸實施。2006年,木心作品終于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本,第一本是《哥倫比亞的倒影》,并配有《關(guān)于木心》小冊子一本—因為國內(nèi)的讀者實在是太不了解他了。誰也沒想到,這時距他離開人間,只剩五年了。
相比中文世界,木心在海外的待遇,似乎要好很多:木心的部分散文與小說被翻譯成英語,成為美國大學文學史課程范本讀物,并作為唯一的中國作家,與?思{、海明威的作品編在同一教材中;哈佛與耶魯?shù)慕淌谥鬓k的“文學無國界”(Words Without Borders)網(wǎng)站,木心擁有許多忠實的讀者。
? 眾所周知的是,陳丹青是木心的學生。1989年,木心在紐約開設(shè)“世界文學史”課程,陳丹青聽了6個月,記了厚厚的五六本筆記。陳丹青一直覺得,木心的作品好,要介紹給國人,但是又害怕國內(nèi)讀者對他不夠熟悉。有了陳村的“一聲大叫”,陳丹青終于將這個想法付諸實施。2006年,木心作品終于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本,第一本是《哥倫比亞的倒影》,并配有《關(guān)于木心》小冊子一本—因為國內(nèi)的讀者實在是太不了解他了。誰也沒想到,這時距他離開人間,只剩五年了。
相比中文世界,木心在海外的待遇,似乎要好很多:木心的部分散文與小說被翻譯成英語,成為美國大學文學史課程范本讀物,并作為唯一的中國作家,與福克納、海明威的作品編在同一教材中;哈佛與耶魯?shù)慕淌谥鬓k的“文學無國界”(Words Without Borders)網(wǎng)站,木心擁有許多忠實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