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是中國“龍文化之鄉(xiāng)”,也是中國“龍橋之鄉(xiāng)”,在瀘縣縣域內(nèi)有數(shù)百座明清時期的古龍橋,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龍橋群。
龍腦橋,它是中國最大的龍雕石梁板橋,中國古建橋梁專家評價龍腦橋是一座可以和盧溝橋和趙州橋相媲美的古代橋梁,1996年龍腦橋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腦橋位于瀘縣縣城北郊九曲河上,為瀘州至隆昌的古驛道所經(jīng)之地,修建于明代早期的洪武年間,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乾隆四十三年,“欽命永寧道瀘州以北九十華里九曲河龍腦橋加以保護”。
龍腦橋,橋長54米,12個橋墩13個孔,中間八個橋墩分別雕刻了麒麟、青師、四條龍、白象四種瑞獸,“麒麟兩岸守護,大象河邊暢飲,青獅橋上怒吼,龍王攜龍遨游”,景象甚為壯觀。龍腦橋厚重的歷史與雕刻的藝術(shù)性、結(jié)構(gòu)的科學(xué)性完美結(jié)合,全國罕見。
石橋特色
龍腦橋是一座集建筑造型和石雕藝術(shù)于一體的古石橋。中部8座橋墩分別以巨石雕鑿成吉祥走獸,計有四龍、二麒麟、一象、一獅。雕龍造形別致,口中銜“寶珠”,完全鏤空,可用手撥動。風(fēng)起時,龍鼻發(fā)出響聲。象鼻卷曲,長牙上伸,胖身下垂,神態(tài)自若,給人以安詳、寧靜之感。雄獅、麒麟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該橋為石墩石梁式平橋。清乾隆皇帝曾降旨“欽命永寧道瀘州城北九十華里九曲河龍腦橋加以保護!
龍腦橋是中國古橋中建造工程浩大雕刻十分精美,造型生動別致,工藝精湛,藝術(shù)品位高,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國罕見的古橋。龍腦橋為東西走向,東西兩面各3座橋墩,均為素面無雕刻,中部跨河水面的8座橋墩首部(朝向上游一端),分別雕刻古代民間傳說的吉祥走獸,有四條龍,兩個麒麟,一只青獅和一只白象,這樣的布局,是全國罕見的獨特之處。其排列構(gòu)思好,悅目自然,給人以氣宇軒昂之感。
工藝傳統(tǒng)
龍腦橋,橋上石雕的工藝和技巧都十分嫻熟,繼承和發(fā)展了秦漢和唐宋的石刻工藝傳統(tǒng),夸張與寫實相結(jié)合,并采用圓雕,使整個石橋的各部分雕刻,都渾厚剛毅,精巧規(guī)整,比例勻稱,造型生動。其工藝精湛,手法之洗練,形象之生動,真鬼斧神工,為中國古代橋梁建筑中罕見之作。石雕在細部的加工處理上,一絲不茍。中間四個墩上各雕一條巨龍,龍頭上的眼、耳、口、鼻、眉、髯、角,龍身上的甲、翅和流云,都線條明快,清晰流暢,整體看去栩栩如生。
在龍的口內(nèi),有一顆重30多公斤的“寶珠”,是運用鏤空雕刻技術(shù)從整體石上鑿雕而成的石球,可滾動自如,但又不能取出,真妙趣橫生。巨龍左右兩個橋墩上,一雕雄獅,一雕大象,神態(tài)自如,安詳寧靜,亦反映古代工匠的巧思和雕技,特別是象雕處理,非常巧練,頗具匠心。如象體雕得厚重,輪廓線條簡練明晰,象鼻卷曲,長牙翹伸,大耳下垂,神態(tài)自然,給人以和靜、端莊的感受。外側(cè)兩頭麒麟,口銜綬帶,張口怒目,兩只火焰紋腿匍匐墩上。牛蹄形腳,一只踏兵書,一只踏寶劍,雄姿勃勃,氣勢昂然。
龍、獅、象、麒麟于橋的上側(cè)露頭,下側(cè)現(xiàn)尾,張牙伏爪,依次排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如遇河中水漲只淹沒了橋板時,這些吉祥物在流水中只顯露出頭和尾,恰似活生生地在河中逆水遨游,可謂又是一大奇觀。
歷史文化
龍腦橋——巧奪天工古石橋
龍腦橋位于四川瀘州瀘縣縣城駐地玉蟾街道北部九曲河上,是一座造型奇特、布局優(yōu)美的石雕橋。龍腦橋建于明代洪武(1368—1398)年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因橋頭坡上原有龍腦寺、龍巖寺、觀音寺、玉佛寺四大古剎,故名龍腦橋。
走上窄窄的橋面,穿透600年的時空觸摸這些祥瑞的動物。八頭瑞獸同時高昂著頭,張大著嘴迎向河流的上游,仿佛在同時怒吼。四只巨大的龍頭居于正中,而中間兩只龍頭尤其巨大,一雄一雌兩只麒麟在西,白象青獅在東。
600多年的風(fēng)雨沒有改變?nèi)皤F的威武剛毅,也沒有磨滅雕刻的精美細膩。你看那龍頭高昂怒吼的一剎那,從鼻尖到額頭的每一處褶皺,那突出的眼珠,無不生動而飽滿;龍角龍耳,線條優(yōu)美流暢;甚至腦后的鬃毛,都可以一根根細數(shù)!龍的胡須,那是龍口周圍一圈花邊似的裝飾,又像一圈火焰;看看那龍身的鱗片吧,順著龍身彎曲的優(yōu)美弧度,一行一行,一片一片,從頭至尾漸次變小;龍身點綴著線條優(yōu)美表面圓潤的云紋,那龍不只在水面,而且在天空中飛行,是在天的飛龍!尤其令人驚詫的是,四條巨龍,沒有哪兩條是完全相同的,即便是龍耳、龍須、龍鱗甚至龍身上的云朵,均各有變化。
龍腦橋是一座集建筑造型和石雕藝術(shù)于一體的古石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科學(xué)價值。龍腦橋繼承發(fā)揚了秦、漢、唐、宋的傳統(tǒng)石橋建造工藝,雕刻斧鑿大方、線條柔韌,造型古樸持重,形態(tài)生動自然,排列構(gòu)思精巧,悅目自然而又氣宇軒昂。
文物考究
龍腦橋不是“中國三橋” 龍腦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瀘州最早入選的兩個國寶級文物之一,因此格外受人矚目。
龍腦橋總長55米,寬1.90米,高5.30米,15座橋墩布13孔。橋東西兩頭各兩座橋墩均素面無雕刻,中間8座橋墩墩首雕刻4龍1象1獅2麒麟,均采用圓雕手法。橋墩首朝上游,鑿有分水,以殺水勢。
石梁板共30塊,每塊長3.70米、寬0.95米、厚0.60米,每段由兩塊并列安置在橋墩槽口內(nèi),使橋面平整,石梁不左右滑動,增加其穩(wěn)定性能。平橋的所有構(gòu)件不用榫卯銜接,都是利用石塊自身重量壘砌,每塊石條重約6.8噸,四層石條的自重量就有27.2噸,再加上石梁石板的重量,橋身每單元自己重量已超過30噸。
龍腦橋以精湛的石雕藝術(shù)著稱于世。龍腦橋的石雕,布置在中間的八個橋墩上面。其中間的四個橋墩,每個墩上雕一條龍;再東西向分開,西側(cè)一墩雕獅,東側(cè)一墩雕象;靠近獅、象的兩側(cè)橋墩,雕刻麒麟。在石雕動物的脊背上,安置橋面石板,橋的上游是頭部,橋的下游是尾部。
橋上石雕的龍、麒麟、獅象大小不一,主要突出頭部雕刻,從西向東依次是:麒麟頭部重5.5噸;獅頭部重4.2噸;一號龍頭部重5.6噸;二號龍,民間又稱龍王頭部重7.5噸;三號龍頭部重6.3噸;四號龍頭部重5.8噸;象頭部重4.4噸;麒麟頭部重4.4噸。
重大事件
中國古代橋梁有三種類型。一是懸索橋,一是石拱橋,一是梁板橋。懸索橋的早期是植物藤索為主,后來發(fā)展為鐵索橋,紅軍長征經(jīng)過的瀘定橋就舉世聞名。石拱橋在中國和世界聞名的當(dāng)數(shù)趙州橋和盧溝橋,它們以歷史悠久、建筑科學(xué)、關(guān)聯(lián)重大事件而達聞天下。梁板橋則以龍腦橋為中國第一。
為什么龍腦橋是梁板橋的中國第一呢?龍腦橋擺脫了梁板橋建筑歷史上單調(diào)枯乏的狀況,是橋梁建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建筑作品。它開啟了梁板橋藝術(shù)化建筑風(fēng)格的先河,而且一開始就達到了高峰水平,是古代中國橋梁建筑從簡單實用走向藝術(shù)浮華又不脫離實用價值的開山杰作,是古代中國以文化表達為主、兼具實用價值的首屈一指的文化型橋梁,發(fā)展和豐富了中國橋梁文化。它把人們?nèi)粘5慕煌ǖ缆纷兂闪怂囆g(shù)道路和民族性的文化鑒賞道路,集石刻藝術(shù)造型、科學(xué)施工建造、社會變遷氣象于一體,具有深刻的時代內(nèi)涵和民族文化特性。在建筑史上,橋梁從單純的道路交通工具進入欣賞性的道路文化階段,龍腦橋就身負標(biāo)志意義。這種意義不在橋本身,而在橋蘊涵的文化意義。
傳奇典故
楊戩斬龍成橋------龍腦橋的傳說瀘縣九曲溪河上的龍腦橋,在瀘州可說是聞名遐邇。它的前世今生,卻有著極富傳奇的色彩。據(jù)傳還與《封神榜》中哪吒、楊戩及四海龍王等神話傳說人物有關(guān)聯(lián)。
而現(xiàn)實中的龍腦橋,程思遠先生于一九八五年時有一段敘述:位于瀘縣西北面,瀘隆公路四十五公里右側(cè)的九曲溪河上的龍腦橋,造型雄偉,雕鑿精細,形態(tài)逼真。建造距今已有約六百年的歷史,尚保存完好,是四川罕見的明代大型石雕龍橋。龍腦橋的石雕玲瓏壯麗,剔透多姿。
兩個麒麟口銜綬帶,張口怒目,兩只火焰紋腿匍甸橋墩,牛蹄形腳一只踏“兵書”,一只踏“寶劍”,雄姿勃勃。青獅腳踩“繡球”、“玉圭”,笑容可鞠。白象大鼻垂胸,和藹可親。四條巨龍尤為英姿異彩,生動傳神。每條巨龍鱗甲凱凱,頭長利角,頸下龍須飄逸,張著大口露出尖齒痛利牙,口含寶珠重約三、四十公斤,能在口中滾動不會脫出,鼻孔高翹。然而,歷史上在民間對龍腦橋的傳說卻很多,簡直可以編一本神話小說了。
話說當(dāng)年哪吒鬧海打死龍王三太子,得罪了龍族,李靖鞭打哪吒金身,火燒哪吒廟以后,三山五岳邪教外道,妖魔鬼怪又開始蠢蠢欲動。特別是與龍王三太子敖丙有牽邊的各類龍蛇,認為對哪吒家鄉(xiāng)報復(fù)的機會已到,各自從隱身的深山大澤的巢穴爬了出來,云聚到陳塘關(guān)和翠屏山周圍。這些牛鬼蛇神,所經(jīng)過的地方烏煙瘴氣,瘟疫流行,山崩地裂,人死畜亡。一時間,人心惶惶,鬧得天怒人怨,四鄉(xiāng)百姓迫于李靖禁令無奈,不敢到哪吒廟遺址去求哪吒顯靈除妖鎮(zhèn)邪,只好跑到翠屏山后面的一個小坡上,用木牌刻了一塊哪吒的靈位,遙對哪吒廟,焚香禱告,祈求哪吒顯圣,驅(qū)妖降怪,保佑家人平安,六畜興旺,風(fēng)調(diào)雨順。
縷縷香煙伴著陣陣哀怨之氣飄向翠屏山,飄向了真武山,驚醒了在真武大帝神祗下面洞府中清修的一位滿腔正氣,嫉惡如仇的戰(zhàn)神——二郎神楊戩。這楊戩與哪吒以后均是姜子牙手下的先行官,與哪吒情同手足。今在洞府之中聞百姓禱告,求哪吒降魔除妖,而哪吒的金身被毀,廟宇被燒,真身未復(fù)。于是立即起身,帶著哮天犬,駕起祥云前往查看。
楊戩來到翠屏山后面的天空中,只見下面香煙燎繞,黑壓壓一片人群跪在地上哭聲悲切,不斷在述說各自的不幸,便從空中降下云頭,聲如洪鐘道:“爾等聽著,吾乃哪吒摯友,諸位的苦難吾已細曉,定會代哪吒三弟為爾等消災(zāi)減難,各位請回吧! ”言罷冉冉升上云端。這小山坡上的百姓,見一位金甲戰(zhàn)神從天而降,那威武的形象、鏗鏘的聲音,頓使人們肅然起敬。
待楊戩升空失去了蹤影,人們才從驚喜之中回過神來,剎時間歡聲雷動,又是一陣對天頂禮膜拜,才慢慢散去。從此,人們有災(zāi)有難便到這里來焚香禱告,久而久之大家就把這個小山坡叫作“望神坡”。
這次乘哪吒金身被毀,廟宇被燒,難還真身的機會,領(lǐng)頭興風(fēng)作浪的一條孽龍,乃蟄伏在石林天泉洞中的獨角龍。這獨角龍乃東海龍王敖光的親家,三太子敖丙的老丈人。自得知女婿被哪吒打死、抽筋的消息后,無時不忘為女婿報仇。待李靖鞭打哪吒金身、燒廟之機,便串聯(lián)了一大批龍子龍孫及山精水怪,直奔陳塘關(guān)而來。一路上,狂風(fēng)暴雨,天昏地暗,山洪暴發(fā),不知毀了多少房屋,沖毀了多少良田,那排山倒海的聲威,把陳塘關(guān)上的李靖嚇得六神無主,自知難以應(yīng)付。正在坐立不安之際,忽報二郎神楊戩求見,心知救星已到,喜出望外,忙把楊戩迎迸客廳。
楊戩進廳后,毫不客氣地:“李總兵,我是沖著你兒子哪吒的面子來的,為解救百姓災(zāi)難而來的。若非你自私自利,不顧父子之情,群魔怎敢亂動,百姓怎會遭這無妄之災(zāi)。好了,言盡于此,望三思,告辭!闭f完,已不見人影。一席話說得李靖面紅耳赤,無言以對,心中雖然不服,也不敢得罪這位名貫天地的戰(zhàn)神。只好悄悄走到陳塘關(guān)城樓,觀看二郎神楊戩降魔除妖。這獨角龍乃修煉了幾千年的山精,一方霸主,生性殘暴。此際正化為一個道人,頭戴一塊方巾,身著黑色道袍,腰束絲絳,腳蹬麻履,站在九灣河口的浪尖,揮動手中一面烏龍小旗,指揮水中的蛟群和陸上的山精殺向陳塘關(guān)。
楊戩及時現(xiàn)身,立于云端,撒了一把豆子,立即變成幾千天兵天將,攔住了陸路的山精,額上慧眼一睜,一道光華射向獨角龍,然后開口道:“獨角龍,你不在天泉洞好好修煉,出來殘害生靈,已犯天條,本神念你修行不易,速速退去,饒你不死,若一意孤行,本神定斬不赦。”
獨角龍聞言大怒,開口道:“二郎神,哪吒打死我女婿不說,還抽了他的筋,我是尋仇來的,不關(guān)你的事,你還是少管閑事為妙! 楊戩:“哪吒早已以命抵命,這段過節(jié)四海龍王和太白金星己當(dāng)面了結(jié),你報什么仇?哪吒是我異姓兄弟,我豈能讓你胡作非為,我勸你速速離去……。”
不待楊戩說完,獨角龍將口一張,吹向水面,一股大如黃桶的水柱如一條水龍。旋轉(zhuǎn)如箭,射向二郎神,楊戩將身一閃,避開水箭一擺手中三尖兩刃刀,飛身撲向獨角龍。那股水箭把前面的巨石沖垮半截,威力嚇人。獨角龍將手中烏龍旗一展,迎向楊戳,在水上展開了一場激烈廝殺。只見波翻浪涌,天昏地暗,狂風(fēng)大作,金甲神將逞威風(fēng),烏衣道人翻惡浪。
二人一會從水中斗到天上,一會從天上又斗到水中,殺得難分難解,日月無光。獨角龍見久戰(zhàn)不能取勝,將口一張,吐出一團黑煙,楊戩看得真切,只見黑煙中夾著青藍色的火苗,知道其毒無比。也將口一張,噴出一口真氣,把那黑煙吹得無影無蹤。獨角龍見狀,手中小旗不停搖動,暗暗張口又吐出一口毒氣,這種毒氣無色無味,藏于獨角龍丹田之內(nèi),由內(nèi)丹所養(yǎng),凡被所侵者,就是大羅金仙也難活命。
楊戩早已百毒不侵,更有額上慧眼專注獨角龍的一舉一動。所以,見獨角龍一張口,口吐真氣封住毒,同時手中三尖兩刃刀刺向獨角龍咽喉。獨角龍不知楊戩反應(yīng)如此之快,嚇出一身冷汗,身體往后一仰,一個鐵板架式欲逃過此劫。哪知楊戩身邊的哮天大早已窺視在旁邊,見獨角龍一仰身,立即躍了過去,張口咬住獨角龍的喉嚨,疼得獨角龍就地一滾,擺脫了哮天犬,借土遁逃之夭夭。
那一群山精水怪,見獨角龍已逃,群龍無首,立即爭先恐后如飛逃去。楊戩見這批邪魔歪道、牛鬼蛇神逃走后,立即由哮天犬帶路,駕土遁去追尋獨角龍。
楊戩在哮天犬的帶領(lǐng)下,向南追尋了二百多里,突然被一條陰河擋住了去路。哮天犬反復(fù)在河兩岸上下聞了幾次,也不知獨角龍?zhí)酉蚝畏。楊戩只見:重巒疊障,奇峰突兀,怪石林立,如地下冒出的石筍,千姿百態(tài)令人眼花緩亂。
龍腦橋石雕
楊戩飛至一座高峰之上,睜開慧眼四處打量,只見其中一座乳白色的山崖,拔地而起,樹木疏少,飛鳥不至,猿猴不攀,黑氣彌漫,妖氣極強,想:“這妖孽必藏于此,待我去老巢尋它。”雙腳一蹬飛向那座山巖。楊戩帶著哮天犬圍那山巖繞了一周,發(fā)現(xiàn)一個黑古隆咯的大洞,被一個小巖石檔住,若非哮天犬的鼻子極靈,一般人很難發(fā)現(xiàn)。哮天犬帶著楊戩沖人洞中,只見一條小河從洞內(nèi)流進,水清徹見底,河中游魚鱗光閃爍,五臟六腑透明可見,(現(xiàn)天泉洞中陰河中的游魚,仍然如此,人們稱這為玻璃魚。)此洞極為寬闊。深邃。洞中的龍子龍孫大多去陳塘關(guān)尚未逃回。一群留守洞府的老弱婦幼龍,一見楊戩與哮天犬沖人洞中。立即潛人下層洞中稟報獨角龍。
獨角龍得知楊戩已追至,已知老命難保,讓那批老弱婦幼在底層洞中藏好,忍著咽喉的傷痛,悄悄從地層來到上面的洞中,全神貫注,準備與楊戩作最后一搏。他見哮天犬沖在前面。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撲上去把這條天狗撕成粉碎,但他明白,要真正對付的強敵是二郎神楊戩,而不是這條狗。所以強忍心中的忿恨,把肚中修煉了兩千年的內(nèi)丹運至口中,欲乘楊戩不備,給以致命一擊。
哮天犬是何等靈敏,早已嗅到獨角龍藏身之處,待跑到獨角龍藏身定處十余丈的地方。便停了下來,扭頭與楊戩打了個招呼,便對著獨角龍藏身之處狂吠起來。楊戩見狀,已知獨角龍就在那溶洞的鐘乳石后面,立即從百寶囊中取出一條縛龍索,拔出斬妖劍開口道:“獨角龍,先在你已窮途末路。藏在那里能躲幾時?若乖乖出來授首,我可不滅你九族,若負隅頑抗,你可要遭滅族之災(zāi)。
獨角龍見偷襲不成,又怕遭滅族之災(zāi),只好從那鐘乳石后走了出來道:“二郎神,你可說話算話,你我剛才尚未斗出輸贏,我們出去一搏如何?輸了我自然由你處置。若我贏了,你也得由我處置如何?,
楊戩笑道:“好啊!邪不壓正,難道本神還怕你不成。”
獨角龍:“二郎神,此次只是你我相斗,你不能使用哮天犬,也不能傷及我的族人,你答應(yīng)么?”
楊戩:“好!一言為定!豹毥驱堃姉顟煲讶胱约喝μ,將口一張,將自己修煉兩千多年的道行所積成的內(nèi)丹,射向楊戩,然后奮力向上一蹦,以獨角為鉆山利器,把洞頂撞開一個大窟窿。開了一個天窗沖了出洞洞,把一個黑咕隆咚的洞弄得塵土飛揚,煙幕彌漫。一束陽光從山頂洞口射了進洞。楊戩一直在黑暗中睜開了慧眼,對獨角龍的一舉一動明察秋毫,卻萬萬想不到這孽龍會以畢生修行進后最后一搏,見那黑中透紅,炙熱無比的火球向自己飛來,立即一招萬寶歸宗,將縛龍索舞成一個大網(wǎng),將其內(nèi)丹網(wǎng)在其中,尾隨獨角龍出了洞頂(這一天窗如今仍保留在天泉洞中,上積水沖下成瀑部,形成水簾奇觀)。然后將其獨角龍炙熱內(nèi)丹往旁邊一扔,只聽得一聲炸雷似的巨響,山搖地動,那內(nèi)丹以無窮的威力,把山巖炸成一個方圓二十多公里的大漏斗狀的窟隆,這一震,頓時火山暴發(fā),把獨角龍在地底躲藏的家族全部震死,化作千姿百態(tài)的石頭,保存至今。獨角龍做夢也想不到,在黑洞中楊戩仍能把自己畢生修煉而成的內(nèi)丹接住,并用自己的內(nèi)丹威力來毀了自已的子孫。邊逃邊掉淚,不時回頭看自己的洞府。
二郎神楊戩立于云端,尋找哮天犬,他也想不到獨角龍的內(nèi)丹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在硝煙彌漫,巖漿橫流,火山噴發(fā)的壯觀境象中,終于發(fā)現(xiàn)哮天犬站在火山對面的云端中,不?穹汀V灰蚧鹕絿姲l(fā)的轟鳴聲太大,聽不見它的叫聲而已,立即飛身數(shù)百丈,穿過火出來到嚇得狂叫的哮天犬身邊,將這條天狗抓來放入袋中。才去追殺獨角龍。此時,獨角龍伙同幾頭孽龍已逃了一百多里以外,氣喘吁吁地在一條小河邊休息,因內(nèi)丹已失,兩千多年的道行也沒有了,加上脖子上被哮天犬咬破的傷口,發(fā)出難熬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下來休息,喝點水……。楊戩追到那條小河邊時,獨角龍等幾頭孽龍正把頭伸到河中喝水。楊戩閃電般從空中沖下,將斬妖劍一揮,將幾頭龍的頭劈了下來,掉入水中,把一條小河阻得嚴嚴實實。楊戩見狀,立即用三尖兩刃刀對準龍口使勁一戳,然后猛攪。被擋住的水位立即從那些龍口中流了出來。以后這龍頭化成了石頭,人們就在這龍頭上鋪上石板搭成了一座橋,供人們過往,并將該橋稱為“龍腦橋”。
維修保護
2013年1月,瀘縣啟動龍腦橋維修保護工程,總投資400萬,一期工程已接近尾聲。二期工程中,瀘縣還將為龍腦橋設(shè)置完善的安防系統(tǒng),安裝網(wǎng)絡(luò)監(jiān)控、紅外線監(jiān)控以及自動報警系統(tǒng)。
龍腦橋地處丘陵溪谷之間的小河上,地方偏僻,附近既無合適的山巖可采,又無大道相通,而龍腦橋的橋墩、橋板均為巨石。橋板石30塊,最大單重約5.9噸;橋墩石56塊,最大墩石(龍體巨石)整石重約13.6噸。如此量大、體重的巨石究竟采自哪里呢?
根據(jù)“修舊如舊”文物修復(fù)要求,使用材料盡量采用原建筑材料及構(gòu)建,與原來的石質(zhì)一致。尋找材料就成了當(dāng)務(wù)之急。
瀘縣文物工作者根據(jù)當(dāng)?shù)貜埵暇用褡遄V的記載,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則,當(dāng)時又無大型運輸機械,極有可能利用水運搬運石材。文物工作者溯河而上,找到三個地方的石料與龍腦橋石橋的石料進行比對,經(jīng)過專家學(xué)者的“DNA”式的鑒定,斷定這些石材,來自九曲河上游一個叫鹽灘壩的地方。
負責(zé)修復(fù)龍腦橋的工匠全部來自瀘縣本地。瀘縣石雕是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許多工匠都是修建龍腦橋的傳人。為了達到修舊如舊的目的,工匠們使用了自己獨特絕活,用青草反復(fù)搓新象鼻,讓其顏色像久遠的黛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