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于岳西縣城西南70公里冶溪鎮(zhèn)、店前鎮(zhèn)兩鎮(zhèn)境內(nèi)。相傳戰(zhàn)國時期有位淳于氏,官居司空,一生為官清正,后隱居此山,故名。海拔1227米,面積35平方公里。
縣境地處大別山東南部,總地勢屬全國第三級階梯中的中低山區(qū)。西北角地勢居高,由主峰多枝尖向東、南傾斜下降,地形以中低山地為主體,沿北、東、南方向分布著河流、盆地、山前丘陵。
地形地貌
司空山,又名司空原,位于岳西縣城西南70公里冶溪鎮(zhèn)、店前鎮(zhèn)兩鎮(zhèn)境內(nèi)。相傳戰(zhàn)國時期有位淳于氏,官居司空,一生為官清正,后隱居此山,故名。海拔1227米,面積35平方公里。
縣境地處大別山東南部,總地勢屬全國第三級階梯中的中低山區(qū)。西北角地勢居高,由主峰多枝尖向東、南傾斜下降,地形以中低山地為主體,沿北、東、南方向分布著河流、盆地、山前丘陵。
中山山地
主要分西東兩大片。西北起自天鵝尖經(jīng)多枝尖、馱尖逕抵四望山一帶,由50余座山峰構(gòu)成,包括美麗鄉(xiāng)全部,包家、涼亭、和平、南山4鄉(xiāng)的大部分,明山、青天、道義、平等、前河、銀河、河圖、茅山、田頭9鄉(xiāng)的一部分。北東以公界尖、黃毛尖、貓耳尖、六縣尖等30余座千米以上山峰構(gòu)成,包括石關(guān)、黃羊、頭陀3鄉(xiāng)的大部分和來榜、斑竹、道義、虎形、主簿、巍嶺6鄉(xiāng)的一部分。其次以仰天包為主體的小片,位于頭陀、石盆、黃尾、平等4鄉(xiāng)之間;以桃園寨、飛旗寨為主體的小片,位于蓮云、朱屋、羊河、沙村、中關(guān)5鄉(xiāng)之間;另有孤立于西南小盆地中的司空山、與湖北交界的羊角尖等。中山山地總面積703平方公里,坡度在40度至60度之間,少量切割深度達千米以上。區(qū)內(nèi)山峰林立,山勢陡峻,巖石外露,溝谷呈“V”字形。風(fēng)化殼厚約三四米。本區(qū)氣候溫涼,雨量充沛,相對濕度大,天然林蓊翳蔽日。區(qū)內(nèi)還有一部分草地和名茶產(chǎn)地,近萬畝農(nóng)田零星分布,一年一季中稻常遇“青封”災(zāi)害。
低山山地
由中山分脈遍布全縣各鄉(xiāng)。其中西坪、巍嶺、包家3鄉(xiāng)和司空山派生的低山都被中山所圍隔,其它鄉(xiāng)的低山雖呈散亂分布,但互相聯(lián)接,低山面積最大的有前河、前進、西坪、古坊、青天、明山、道義、羊河、花墩、平等、虎形、石盆、沈橋、巍嶺、毛尖山、響腸、無愁、金山、京竹、沙村、柳畈、巖上、巖河等23個鄉(xiāng)。本區(qū)總面積1583平方公里,海拔500——1000米,相對高度大于500米,以淺切割為主,坡度在30度至40度之間。山頂渾圓,溝谷發(fā)育“U”型“V”型兼有。區(qū)內(nèi)山場為居民的“柴火山”,又是本縣大宗茶葉產(chǎn)地,適宜經(jīng)濟林與薪炭林的發(fā)展。
小盆地
四周為中低山合圍,并沿麓派生崗阜,縱橫平原間,構(gòu)成各小片平畈與臺狀沖垅,崗阜多被墾為耕地。相對高差20——100米,厚度3~12米,多為砂土、亞粘土。耕地面積120583畝。本區(qū)是縣內(nèi)糧油重點產(chǎn)區(qū)與桑麻基地,其分布:一為西南盆地,位于司空山南北,北部包括余河、南莊、白帽3鄉(xiāng)的全部和雙畈、徐良2鄉(xiāng)的一部,南部包括冶溪、店前、桃陽3鄉(xiāng)的全部,南北部互相連接。海拔200——300米。境內(nèi)氣候溫暖,陽光充足。耕地面積4.03萬畝,宜種雙季稻,史稱“小糧倉”。二為東南天堂盆地,幾乎包括湯池全區(qū)10個鄉(xiāng)。海拔300——400米,地域處于大別山集雨中心邊緣,雨量適中,氣候溫和,光照充足。耕地面積5.25萬畝,耕作制度宜一年兩熟。三為中南盆地,位于潛水中上段,包括撞鐘全鄉(xiāng)及菖蒲、溪沸、五河、桃李4鄉(xiāng)的大部和沙村、巖河2鄉(xiāng)的一部,海拔100——250米,耕地面積2.57萬畝。四為中關(guān)盆地,位置較高,海拔550米左右,耕地面積7033畝,境內(nèi)土層深厚,地下水豐富,日較差大,冷浸田多,多為一年一熟。
歷史文化
司空山淵源于周,開發(fā)于漢,盛極于唐。西漢末年梅福(字子貞)因上疏削王氏權(quán)柄,未成其愿,后掛冠出游,歸隱此山赤壁下煉丹。李白游司空山留有詩篇。東漢末年,鬼谷子的得意門徒左慈居司空山并建“玄妙觀”,開始了司空第一建筑。
司空山是中國禪宗發(fā)展的基地。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滅佛,釋門二祖神光慧可護經(jīng)、南下舒州,隱居此山,建剎說法,“躍過三湘七澤中,兩肩擔(dān)月上司空;禪衣破處裁云補,冷腹饑時嚼雪充!被劭纱髱煶鮼硭究丈骄妥≡谥鞣逑碌摹把鎏齑啊钡脑浦惺蠢铮笤诙辞凹由w石室。洞內(nèi)有滴水泉,常年不涸,一龕宏敞,冬溫夏涼,藏幽面壁,龍虎環(huán)抱;后依石峰頂,千仞屏藩;前對缽盂山,雙巒拱頂,真是“天造道場,洞天福地”!岸娑U剎”及“祖師洞”、“三祖洞”、“講經(jīng)臺”、“傳衣石”仍在。
司空山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天寶三年(744年)唐玄宗遣中史楊庭光到司空山采長生不老藥——長生藤,經(jīng)司空住持僧慧能大師弟子本凈禪師指點,方獲此藥。玄宗大喜詔本凈入京,于白蓮寺安置,賜號“大曉”,拜國師還山。玄宗賜銀敕建“無相禪寺”,造僧房5048間,下設(shè)9庵4寺。由此司空山名揚四海,僧尼云集,香客盈門,盛況空前。
唐至德元年(756年),李白因久聞司空山之勝境,避居此山,得“雪霽萬里月,云開九江春”之句,留下了《避居司空言懷》和《司空山瀑布》詩兩首,抒發(fā)了自己有心報國、無端獲罪的悲憤心情。后人將詩刻于陡峭石壁上。歷代墨客騷人、名流雅士慕名而來,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刻墨跡,大部分依稀可見。如“我來司空山,登臺懷李白”、“佛氏雖殊數(shù),二祖曾卓錫”、“李白曾卜筑,慧可嘗洞棲”等詩句。人們懷念李白并在他住處“司空原”建“太白書堂”,書堂前有“奎心石”、“印心石”、“翰墨泉”、“洗墨池等。
越五代至宋又有正德、真際、圓通、清曉等高僧相繼拜為國師,并賜光祖剎。南宋瑞景二年,安撫史張德修與潛山農(nóng)民軍首領(lǐng)劉源在司空山聚兵抗元,并在山上興建“朝天宮”。張德修所作《朝天宮成紀懷》刻于絕壁之上,抒發(fā)救國之情,浩然正氣,慷慨悲壯。張兵敗后,山寺遭到破壞。
至明天啟元年(1622年),司空山的佛事又開始復(fù)興,太空、如浩禪師為恢復(fù)“二祖寺”四處奔波,得到明太守阮自華和柱史顏遠大力相助,建造了“祖師殿”、“大雄寶殿”,并建一“石坊”。太平天國時又遭毀壞,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司空山僅存60尊佛像和其他一些遺址遺跡。
司空山勝景眾多,著名的有“二祖禪剎”、“太白書堂”、“北嶺松風(fēng)”、“鳥牛古石”、“赤壁丹砂”、“南崖瀑布”、“洗馬春池”等司空八景。同時,還新發(fā)現(xiàn)“龍頭石”、“應(yīng)子石”、“如來安禪”、“唐中天圣地”等石刻、勝景。古洞有10余個,其中普陀洞最大(又名水簾洞),洞后有方井,終歲不溢不涸。還有美妙傳奇的“仙女洞”、“觀音洞”、“白鹿洞”等。
古跡遺址
無相寺,即二祖寺,位于縣西部店前區(qū)境內(nèi)的司空山。唐天寶年間(742—755年)玄宗敕建。背依司空山極頂懸崖,面對缽盂山、講經(jīng)臺,左有丘巒環(huán)抱,右有清泉潺流。毀于“文化大革命”中,F(xiàn)存山門石牌坊一座。
二祖禪剎,北周武帝(561——578年)滅佛時,禪宗二祖慧可來司空山,“鑿仙窟以居禪,辟重階以通術(shù)”。天然石窟,面積15平方米,內(nèi)有清泉,終年不涸。二祖居此傳經(jīng)授法于三祖僧璨,二祖禪剎因此得名。唐宋以后屢有興廢。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建。清乾隆癸卯年(1783年)重修。一進三間,抬梁、臺柱、椽角、山頂及風(fēng)墻,全系花崗巖精鑿而成,面積約50平方米,后接二祖石洞。內(nèi)有二祖石龕,門額上鐫有“古剎重輝”四字。石殿門柱有楹聯(lián)一副:“天塹長流,望江山魚躍鳶飛,沖開皓月;地維卓立,看峰巒蛟騰鳳舞,頂戴蒼穹。”石殿完好無損。建國初期,寺內(nèi)有僧尼3人。1955年,寺僧對佛殿進行修葺。1960年,僧尼遷并至白帽區(qū)廣佛庵,山上庵寺空置。
司空山寨,又名張安撫寨。位于縣城西南70公里的司空山上。司空山方圓35公里,海拔1227.7米。主峰突兀,氣勢雄偉,地勢險要。古志云:“司空扼蘄黃”,號稱皖西南鎮(zhèn),是歷代兵家戰(zhàn)略要地。南末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安撫史張德興在司空山壘石筑寨,聚兵抗元。寨內(nèi)有洗馬池和刀槍洞等。清順治二年(1645年),明室后裔荊王朱常(巛水)在此起兵抗清復(fù)明。山寨現(xiàn)存寨墻長約3公里,高約3米,按地勢方位設(shè)有5門:太平門、歡門、朱砂門、前部門、后部門。前部門筑有兩道寨墻。登峰頂俯視,山下城門墻垛,逶迤起伏,宛如巨龍盤行于懸崖峭壁間。
司空山石刻,司空山位于縣城西70公里的店前鎮(zhèn)。因山川靈異,歷史悠久,歷代文人墨客登山游勝,贊景抒情,懷古言志,留下滿山石刻,有的沒入苔蘚,有的隱于藤蘿,有的石質(zhì)粗礪,風(fēng)雨剝蝕,難以辨認,尤真唐宋間珍貴石刻難以尋找,已發(fā)現(xiàn)清晰可辨的石刻有10多處:
“太白仙蹤”,明嘉靖年間(1523——1566年)太湖縣令羅汝芳書,每字70厘米見方,筆力遒勁,雙溝陰刻于太白書堂奎星石壁。上有小字刻為張德興戰(zhàn)事記,剝落較多,全文難辨。
“西南鎮(zhèn)”,明嘉靖年間太湖縣令翁溥書,柳體陰刻,位于司空絕頂。
“傳衣臺”、“講經(jīng)臺”、“空觀”、“三祖洞”等佛教記事鐫刻,位于“二祖禪剎”附近。
朝陽石上鐫有羅汝芳題山駢句:“半空玉立乾坤柱,萬劫金精日月華!泵孔33厘米見方。還刻有翁溥《登司空絕頂》律詩:“十里芒鞋凌紫煙,半空石壁倚青天;鹿眠營殿張安撫,草蔓書堂李謫仙。古刻何年蝌蚪?jīng)], 勝游今日羽衣翩;酒酣下視浮云過,笑語分明在帝前!
司空山石刻毀壞較多,近代游人題名留記到處可見。1983年8月,縣政府公布“二祖禪剎”和“太白仙蹤”石刻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