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方法
這里所指的“工藝美術(shù)”是指皮影人物的雕刻制作。選擇放血而死的大黃牛皮經(jīng)過“發(fā)汗”、“浸泡”、“刮毛”、“去筋”、“繃伸晾干”、“下料”,待雕刻制作。繪畫紙人(又稱格子),將要雕制的皮人頭、身、四肢分畫于紙上,后將紙人畫各部分粘貼在牛皮上,用40多把不同類型的雕鑿進行棰刻,刻好后上色。再用手工熬制的明油(又稱亮油)浸泡,泡得越透明越好。干后用粗麻繩將13處關(guān)節(jié)部位進行連接,組裝成人的身軀和四肢,皮影行業(yè)稱“樁”,在樁上上三根提簽(背部和手)供走影之人操作。只有人頭分開單獨制作,演戲時按人物角色變化需要裝上人頭即可。巴中皮影演出中,常有“樁”80多個,男女人頭100多個。有“全堂”和“半堂”之分。全堂為4把椅4匹馬,半堂為2把椅2匹馬。又把“旱排場”和“水排場”全都齊全者稱為“全堂影子”。
流行民間
皮影人物民間稱“門神”,因其制作過程與民間制作印制門神的木板畫和門神人物形象相似而得名。巴中的皮影制作既可作身高0.8尺的“三門神”,也可作身高1.4尺的“二門神”,更可制作身高1.8尺的“頭門神”。目前,巴中活態(tài)皮影中以“二門神”為主。
皮影演出
皮影戲的演出是真人在亮子上(又稱白布 檔子)操縱皮人,運用燈光之影,配合真人的道白、唱腔比劃各種動作進行演戲。巴中民間稱“皮韃韃戲”,“皮影兒戲”或“燈影兒”。演出劇目不受限制,但又以神話戲為主,唱腔為川戲的“昆”、“高”、“胡”、“彈”、“燈”。伴奏樂器與川劇伴奏樂器相同,鑼鼓打擊為主,次為京胡、蓋板、二胡、嗩吶。巴州城區(qū)的皮影伴奏樂器中還有揚琴、琵琶等彈撥樂器,打鑼鼓和走影子者必須兼唱。其實,巴中皮影戲就是皮影人演川戲。在皮影劇團中只有班主(有皮影人)是固定的,其次專業(yè)性較強的為走影子演員,多為祖?zhèn)。打擊、弦樂人員常為機動變化人員,凡是川劇愛好者的玩友班子、民間端公戲班子成員均可參加皮影戲演出。 巴中皮影戲演出的劇目在三至四百個左右。除《封神榜》上的神話戲外,就是《隋唐演義》、《三國演義》上的歷史故事戲。《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在小學(xué)生中非常走俏,地方戲《斬巴蛇》、《牡丹燈》、《四下河南》深受群眾喜愛。
皮影戲的演出是在亮子上進行的。而亮子又是掛在由12根斑竹竿組成的一個竹架子上。著地4根柱子稱“四大天王”,拉扯“四大天王”的八根橫擔為“八大金鋼”。左邊中間有一根不剃枝的立柱,名曰“上天梯”,專掛鑼鼓、絲弦之用。竹架正中橫繃的繩子叫“中堂繩子”,用來掛正角皮人;左邊一根叫“走堂繩子”用來掛女角皮人;右邊的走堂繩子用來掛雜角皮人。演出結(jié)束要下樁,撥下人頭,將頭、身分開入箱存放。頭放在“帽簍子”里,生角頭放在“夾須子”里,兵器放進“寶簍子”里。只有吼班兒頭終年不下樁,下了樁皮影劇團會莫生意。
皮影故事
因皮影戲為“傀儡戲”,所以在巴中皮影劇團班主家的神龕上敬有“傀儡先師”神像。在裝皮影子的道具箱子里還放有兩個小木雕的菩薩,一個為“田老爺”,又稱“田元帥”,他是唐朝一位樂官,皮影劇團常請他出來“勾愿”。還有一位“岳皇菩薩”,演青苗戲要請他出場除蝗蟲。
巴中皮影的傳承譜系多為家族加姻親關(guān)系。曾口皮影劇團,自湖廣填川移民來的楊奎(無后)傳給姻親關(guān)系的肖氏家族肖萬良——肖之忍——肖太原——肖玉成——肖德秋和肖德和。得字山王茂桃、王廷龍等王氏皮影均在王氏家族中傳承。巴州鎮(zhèn)皮影劇團李玉湘是接的他爺爺李凱的班。只有恩陽張純玲的班子,是建立在傳統(tǒng)川劇愛好者的玩友兒班子基礎(chǔ)之上的。
“皮影戲”屬于“傀儡戲”,最早出現(xiàn)于周代偃師的“木人歌舞”和漢時陳平的“刻木為美人”。直到三國的“水轉(zhuǎn)百戲”和隋代的“水飾”!捌び啊狈Q“平面傀儡 ”,經(jīng)漢代巫師的“弄影還魂術(shù)”發(fā)展成“弄影戲”。宋代又稱“喬影戲”(滑稽戲)或“鏃鏤戲”。在《都城紀勝·雜手藝人》中又稱“手影戲”!叭呱嬜鲬蚺_,全憑十指逞詼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握來”就是寫照(《中國百戲史話》)。
古人稱皮影行業(yè)為“繪革社”,解放前巴中皮影亦乎如此!稏|京夢華錄·京佤技藝》載:“影戲,丁儀、瘦吉等弄喬影戲,開始以素紙雕簽,后逐步改羊皮雕形,并用彩色妝飾”。在雕形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形,以示褒貶!
皮影興起
“皮影戲”形成于唐,興盛于宋,極盛于明、清,由說書衍變而來。據(jù)宋高承《事物紀原》載:“仁宗時,市人談有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zhàn)爭之像,至今傳焉。京師有富家子,其愛看影戲,每演至斬關(guān)羽時輒為之泣下,并囑弄者且緩之”。可見皮影戲與古代說書關(guān)系之密切以及故事感人之深。
“巴中皮影”始于何時無書可考。據(jù)曾口店子河肖氏皮影,肖德秋爺爺?shù)哪贡蛑锌逃小皯蛩嚍樯,影唱為業(yè)”之詞句,他和得字山王氏皮影均在6—7代人以上。據(jù)《巴中縣文化志》記載:“川北地區(qū)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戲,說明巴中皮影歷史悠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巴中縣(今巴州區(qū))共有48個鄉(xiāng)場(非鄉(xiāng)級政府)就有68個皮影劇團,清杠渡(今清江)就多達3個,而且全縣有13個皮影雕刻作坊,巴中可謂中國皮影藝術(shù)之鄉(xiāng)。
巴中皮影在文化娛樂和民俗祭祀活動中,伴隨巴中人民走過了上千年的時光流程。在今天,仍是巴山人民,特別是農(nóng)民唯一請得起的民間小劇團。演出的燈調(diào)唱腔是巴山地區(qū)地地道的民間音樂。演出的部分地方戲《斬巴蛇》、《牡丹燈》、和《四下河南》都是巴中歷史可考的歷史故事劇。是研究巴山地區(qū)民俗風(fēng)情、人物傳說、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巴中皮影皮雕工藝又是研究巴山地區(qū)民間工藝美術(shù)的重要史料。它的“造型藝術(shù)”、“雕刻藝術(shù)”、“表演藝術(shù)”均是今天應(yīng)該繼續(xù)弘揚的三大藝術(shù),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盡管它的人物造型是按歷史戲劇人物造型,但巴中皮影的造型藝術(shù)又有比較獨特之處,如“馬靠”和“馬盔”的造型原于巴山民間門神的造型藝術(shù),這在全國其它地區(qū)皮影藝術(shù)中十分少見;它的雕刻制作仍保持古代的雕刻藝術(shù)。對牛皮的選料 加工既保持了傳統(tǒng)的加工手法,更保持了牛皮的質(zhì)量。制作過程由傳統(tǒng)的、無法更改的“皮格子”,改進為可按人物造型需要進行修飾的“紙格子”,這是一大創(chuàng)新。其雕刻工藝的精細程度、色料的選擇、亮油的加工制作等專業(yè)技術(shù),真正達到了鏃鏤精巧,五色妝染,永葆明亮,不被鼠咬,可保持200年不變色。表演技藝中的“變臉”是巴中皮影的獨特藝術(shù)。曾口肖氏皮影劇團楊益的走影子技藝之高超,是四川皮影戲中的一絕。由巴州區(qū)文化館制作申報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巴中皮影”項目申報書,已送省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委員會,正逐級向國家申報。巴州區(qū)文化館組織的“巴中皮影”的演出水平,可與過去的地市級川劇團演出媲美,正準備為在成都召開的中國民間戲劇研討會演出,以及為駐蓉的8個外國領(lǐng)事館和川大外國留學(xué)生演出。今年三月,四川大學(xué)教授、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聯(lián)合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委員會、皮影委員會專家江玉祥,看了巴州鎮(zhèn)李玉湘的皮影演出后說:“這是四川最好的活態(tài)皮影”。
發(fā)展現(xiàn)狀
今天的巴中皮影命運又如何呢?皮影劇團由1949年的68個,減少到上世紀80年代初的19個,今天就只有李玉湘、肖德秋、張純玲3個了。皮影制作作坊由1949年的13個減少到今天肖德秋、李玉湘和下八廟鎮(zhèn)的張美信3人了。巴中皮影處于高度瀕危之期。由于巴中系全國貧困地區(qū),當?shù)卣痔貏e是巴州區(qū)不可能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保護。目前有兩個皮影劇團的皮影人物急需更新,需購10張大黃牛皮的6000元錢也未曾找到,區(qū)文化館自去冬以來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組織拍攝制作,申報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的“巴中皮影”申報材料,所需5萬多元錢中(含聘退休專業(yè)人員的工資、差旅、農(nóng)民排戲的補貼工資等)已開支的2萬多元均為私人墊支。區(qū)政府雖然已批3萬元,但仍還差2.7萬元無有來源。為此,呼吁巴中各界人士,機關(guān)、企業(yè)單位及民營企業(yè)家為保護巴中皮影伸出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