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距北京市區(qū)90公里,村子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保存著500間70余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保存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爨底下村民風淳樸,鄉(xiāng)民熱情,大部分民居都敞開大門等待你的叩門而入,民居的主人會很大方地招呼你四處看看,甚至會隨口給你講講老宅子的故事!办唷弊窒鄠魇且驗殪啾淮迕駛兙幊闪隧樋诹铮号d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燒,大火燒林燒的興,豈不很熱?所以姓韓,諧音寒。
村落看點:東村山頭的小廟,小廟的位置比較好,是全村的制高點,據(jù)說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是一個重要的據(jù)點。后村的長廊,遠觀這條弧形的長廊感覺村子后半部分像個碉堡,由于建在山坡上,所以和山腳下的前村形成分明的梯次。穿過狹長的小巷,可以沿著這條長廊一直走到東村,你會覺得身邊的世界立刻變得立體起來。
村落特色:民居坐落在山谷北側(cè)的緩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約1公頃,存院落74個,689間房。一條街道將村落分為上下兩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為軸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為主體,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guī)繃隙桑糠衷O有耳房、罩房。主要分為山地四合院、雙店式四合院及店鋪式四合院。四合院的附屬建筑主要有門外影壁、門內(nèi)影壁、門樓、拴馬樁、上馬石、荊芭棚等。
附近景點推薦:雙龍峽、黃草梁風景區(qū)、龍門澗風景區(qū)、一線天。
住宿推薦:都是農(nóng)家客棧,節(jié)假日不接受預訂,土炕大通鋪,有2人間、也有5人間,內(nèi)有洗手間,價格不等。
小貼士:
門票:35元
公交:地鐵蘋果園西每天7:30、12:40兩個時間有到爨底下村的班車。
自駕:沿109國道行至84.9公里處下國道,前行5公里即到。
葦子水村
葦子水村,相傳遠在漢代這里就已有人居住,可查歷史有600余年。據(jù)說,明朝初年,該村宗祖高氏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到此,發(fā)現(xiàn)此地蘆葦茂盛,根下浸水,于是在此定居,取名“葦滋水”。如今水溝干涸了,蘆葦也沒了,村名也演變成“葦子水”。這里的百戶村民全都姓高,都是同宗的親戚。葦子水地處田莊溝中段的溝底,四周有九條山脊,遠看酷似一條條神龍,而龍頭都朝向低谷的村里。又因村內(nèi)有靈泉流水,像一個金盆,九龍之頭探至金盆之邊,恰似來飲靈泉之水,故有九龍戲金盆之說。站在西坡嶺頭,九龍戲金盆的美景盡收眼底。
村落看點:葦子水村口原來是龍王廟和娘娘廟,據(jù)說當年龍王廟里供著青龍、白龍、黃龍、黑龍四個龍王泥塑坐像,村民在此殺豬宰羊祈求風調(diào)雨順。如今龍王廟已不見當年風貌,只有廟門口的那棵千年古槐樹依然佇立。整個村子沿一條東西走向、深寬近兩米的靈泉河溝而建,古民宅位列兩側(cè)。村內(nèi)現(xiàn)有明清四合院48座,三合院37座,保存比較完整的有7個院子。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四合院比這還多,當時被日寇燒毀的就有500多間。河溝上每隔不遠,就有一座用石頭砌的石頭橋,供行人通行,大大小小共12座,或平或拱,或?qū)捇蛘,儀態(tài)萬千。村子內(nèi)古井、古石碾隨處可見,共有八井十二碾,F(xiàn)如今,有四口古井仍未干枯,當?shù)卮迕穸紒泶藫匆伦鲲垺?jù)說水質(zhì)特別好,做飯不餿,喝水不壞肚子。
村落特色:葦子水的原生秧歌,是以歌唱戲,只有打擊樂伴奏,無管弦、無曲譜,因其婉轉(zhuǎn)、高亢、和諧的九腔十八調(diào)和子弟相傳等特點,被評為北京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傳統(tǒng)食品:葦子水的香椿也享譽京城,有500多年的歷史。這兒的香椿頭大抱攏,香味馥郁,色澤光亮,肉質(zhì)鮮嫩,口感獨特,自古有“紅頭香椿”之稱,明清時期曾作為“紅頭椿”貢品專供皇宮。每年春天,葦子水都會舉辦香椿節(jié),游客紛紛來此一品。
小貼士:
電話:010--61837096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雁翅鎮(zhèn)東部,109國道芹峪口以北田莊公路5公里處。
公交:地鐵蘋果園車站乘892路公交車(地鐵蘋果園站——泗家水)至葦子水站下車。
自駕:沿109國道向西至59公里處的芹峪口轉(zhuǎn)入高芹路路上行直走,遇到的第一個村就是葦子水。
柏峪村
柏峪村是一個文物眾多、歷史悠久的地方。據(jù)民間傳說,8000年前就有所謂柏峪原始人之說。戰(zhàn)國時期秦滅燕,即派大將王翦,從大同經(jīng)黃草梁下沿河。有文字可考的是元代,蒙古騎兵從黃草梁、天津關下沿河城。到明代,柏峪就成了軍事重鎮(zhèn)。
村落看點:柏峪村家家戶戶都有照壁,在照壁上或題寫大字或畫上水墨畫。天津關,按史書上記載,當時與居庸關、紫荊關、龍泉關齊名,屬保定府管,F(xiàn)存兵寨圍墻一處,屯集糧草圍墻一處,殘碑一方,旗桿座一個,以及天津關附近的牛家村遺址的瓦塊、殘磚等。1963年整地出土一個大水缸,內(nèi)有炭化小米半缸,水缸現(xiàn)存柏峪村內(nèi)。在村北還有校場,墩臺即炮臺遺址。
村落特色:柏峪村中,自古以來就有唱戲的習慣,村中大人小孩,均可唱上一口。文化大革命前,從正月初一到初五在本村,一連唱五天五夜,歇人不歇常從初六開始,走出去到別處唱。最紅火時,曾在老北京大戲樓演出,F(xiàn)存劇種有梆子戲、秧歌戲和蹦蹦戲。傳說,梆子戲是由山西傳來,秧歌戲是由河南戍邊移民帶來。解放時,尚有劇目379個,現(xiàn)在由于村中人口銳減,再加上年輕人少,只有三十幾個劇目了。但是那作派,那唱腔還都是一板一眼。這里有大禮堂,有道具、行頭,樂器。游人們來了與老鄉(xiāng)聯(lián)歡,人少時來段清唱,人多時,演他一場,很有樂趣。民俗眾多,樣樣講究這里由于交通閉塞,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小文化環(huán)境,有很多的特殊民風民俗。
傳統(tǒng)食品:柏峪的傳統(tǒng)食品一般是粗糧細做,加以當?shù)厥卟,過去的看家菜主要為酸菜和咸菜兩種,這里的菜沒有污染,水又潔凈,因此,酸而不壞,恰到好處。當?shù)氐亩垢、南瓜席、野味席,可謂世間少有。尤其是野味丸子、農(nóng)家的南味扣肉、糗糕米飯、壓饸烙更具特色。柏峪的糗糕米飯是一種類似于臘八粥的主食。用料為大黃米,配上蕓豆、紅棗、核桃仁、花生米、果脯等(包括葡萄干),用溫火長時間燜制而成,食用時也可以加一條羹紅白糖作為佐料,若擺上一盤柏峪特產(chǎn)的酸泡菜,會更加強食欲,別有風味。
附近景點推薦:黃草梁自然風景區(qū)、龍門澗風景區(qū)等。
小貼士: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北12公里處
自駕:走阜石路至門頭溝雙峪環(huán)島,右行上109國道,自川底下景區(qū)路口一直前行即到。
水峪村
水峪村形成于明朝初期。漫長的歷史沿革,為村里留下的不只是古老的民居,還有創(chuàng)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128盤石碾,以及獨具特色的中幡表演。古宅、古碾、古中幡并稱水峪村的“三絕”,今年已經(jīng)有6000余位各地游客專為這“三古”而來。
村落看點:水峪村古宅最具代表性的是楊家大院。楊家大院又名學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主體建設以北方風格為基準,石砌而成,四進四出;蟠龍門嶺,檐下石雕花卉簇擁。至今,院內(nèi)還分別住著幾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逢游客到此尋訪,他們都會熱情地講上幾段有關老宅的扣人心弦的故事。
村落特色:數(shù)百年的歷史積淀還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為主的廟會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樂年間,盛于清咸豐年間。起初是作為民間自發(fā)的堂會僅限于村民自娛自樂表演。每逢廟會、重大民間節(jié)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納福的風俗習慣,后來演化成集體型表演相傳至今。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藝人組建起了由30人組成的中幡隊,經(jīng)過20多年發(fā)展,表演動作由傳統(tǒng)的30余個豐富完善為60余個。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選本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去年,水峪中幡隊還代表房山區(qū)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前“京華情韻迎來客”的演出活動,從此聲名遠播,專程邀請他們出山表演的組織絡繹不絕。中幡表演也成為水峪村招待游客的“保留項目”。
附近景點推薦:貓耳山、房山南窯村。
住宿推薦:北京水峪祥和農(nóng)家院、北京水峪石板人家農(nóng)家院、北京水峪長嶺屯農(nóng)家院。
小貼士: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qū)南窖鄉(xiāng)
公交:天橋長途汽車站乘917路至房山汽車站后下車換乘房23路至水峪村站下車即到;地鐵蘋果園西站乘948路汽車至紅煤廠站下車換乘房23路至水峪村站下車即到。
自駕:京石高速公路,在良鄉(xiāng)鎮(zhèn)出口或閻村出口出高速,經(jīng)過閻村鎮(zhèn)、坨里鎮(zhèn)、河北鎮(zhèn)、佛子莊鄉(xiāng),沿108國道至紅煤廠三岔路口,看見南窯牌樓,向左進入紅南路,到水峪口三岔路口,向右看見水峪民俗村鐵門牌直行即到;
琉璃渠
京西九龍山下,永定河畔,坐落著京郊有名的琉璃之鄉(xiāng)——琉璃渠村。這個古老的村莊以燦爛的琉璃文化為根基,躋身于“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金榜之上,日益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琉璃渠村自元代起為皇家燒造琉璃,從此戴上了國字號的桂冠,700余年薪火不斷。琉璃渠村坐落在“西、南、北靠著九龍山,東臨永定河,處于山區(qū)與平原的結(jié)合部”,南北方向長,東西方向短,西高東低,西屏蔽、東敞開的空間環(huán)境之中。與風水格局的標準相比,明顯存在著合圍關系不明顯、河水順直平流向南,河岸通闊。西望村廓一覽無余的不足。
村落看點:村東口過街樓,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1)。樓下部由磚石砌筑,寬三米,高三點五米,東額“帶河”、西額“礪山”皆為琉璃燒制。券洞上有殿堂三間,為硬山琉璃瓦頂建筑。正脊內(nèi)外側(cè)均為琉璃五彩花卉。檐下懸琉璃匾額。舊時過街樓殿堂內(nèi)供奉三官大帝。每逢元宵佳節(jié),街樓上掛滿各式彩燈,故又有燈閣、三官閣之稱,是北京地區(qū)古老琉璃燒造業(yè)的實物見證。過街樓南側(cè)北京琉璃制品廠院內(nèi),為清代工部琉璃窯址,由趙氏家族經(jīng)營二百余年,F(xiàn)存趙氏宅院,為清式四合院格局,整個建筑以廊相貫通,建造精良,但南院花園已毀。
村落特色:該村西口有一座建于明代的關帝廟,歷代曾多次重修。廟前有六座明清時代碑刻。形成于元代之前,因其出產(chǎn)的高品質(zhì)頁巖石料可加工燒制成釉色艷麗、絢麗斑斕的琉璃制品,所以長久以來被稱為中國琉璃之鄉(xiāng).琉璃渠村出產(chǎn)的琉璃制品歷來為明、清皇宮的專用制品,解放后,這個村的琉璃制品還曾被用于建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歷史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北京西站等場所。為使其琉璃品制作工藝代代相傳、延續(xù)下去,琉璃渠村的部分學校還專門開設了琉璃品制作課程讓當?shù)氐暮⒆訌男【湍軌蚪佑|到琉璃品制作的每一個過程,將這一傳統(tǒng)手工藝發(fā)揚光大。
周邊景點推薦:京西古道、三家店村、門頭溝博物館。
住宿推薦:靈山、門頭溝龍門澗、沿河城、靈水村。
小貼士:
電話:010-61899355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qū)琉璃渠村
公交:乘坐地鐵一號線在蘋果園站下車,換乘929路琉璃渠站下車即到。
自駕:西五環(huán)阜石路晉元橋——阜石路高架橋門頭溝方向(向西)——門頭溝雙峪環(huán)島向北——琉璃渠村
靈水村
在門頭溝京西古驛道上,有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山村,它歷史悠久,以遼、金、元、明、清時的古民居著稱。自明清以來,村中先后出過22個舉人,被稱為“京西舉人村”。這就是門頭溝著名的靈水村。2005年,千年“舉人村”繼爨底下之后,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村落看點:村里的古建筑除6套民居宅院為明代建筑外,剩下的以清代民居為主。靈水村的四合院主要由正房、倒座房和左右?guī)拷M成,構(gòu)成一個口字形的中心庭院。各家四合院的建筑標準、規(guī)模和裝飾等體現(xiàn)了嚴格的等級規(guī)制。靈水村的外形像一只龜,而在古代傳說中龜又是“四神靈”之一的“玄武”。據(jù)村民介紹,古時靈水有72眼水井,井井有水,水源充沛,“靈物”與“水”相配,村子得名為靈水村。靈水村自古就有“靈水八景”之說,包括東山石人、西山聳翠、南庵迎眺、北塔凌云、龍泉觀水、古柏參天、文星高照和挺松榆桑。
舉人宅院:靈水村最聞名的四合院是舉人宅院,清代劉舉人居住的五進院子,只是現(xiàn)在大門緊鎖,破舊的窗欞默默地為滄桑代言。
古樹古柏:靈水村多古樹,北山翠柏是靈水八景之一,就在村東北山路口,一棵柏樹形似一株大靈芝,在它的周圍,再沒有一棵樹,仿佛由它盡享天地靈氣似的;另外,龍王廟院內(nèi)的“柏抱桑孫”和“柏抱榆子”也是當?shù)氐奶貏e景致。
村落特色:靈水村曾一度商業(yè)繁盛,著名店鋪有“八大堂”,包括三元堂、大清號、榮德泰、全義興、全義號、三義壟德盛堂、濟善堂。這些店鋪多為三進和五進宅院,建有門樓、影壁、高臺階、大板門,過廳寬大,雕梁畫棟,墻壁磨磚對縫,墻體厚實,磚雕簡潔而講究,花飾粗獷中蘊涵著秀美,建筑風格具有“鄉(xiāng)村士大夫”的風范和文人風雅。
而靈水村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當年舉人們住過的院子,被稱為“舉人宅院”。其中又以劉懋桓、劉增廣、譚瑞龍、劉明飛等舉人的宅院最為典雅精致,建筑為磚瓦結(jié)構(gòu),青磚灰瓦、錯落有致、布局合理、裝飾華美,門樓、影壁、石階一應俱全。
住宿推薦:東來順四合院農(nóng)家樂、北京齋堂中坤山莊。
小貼士:
地址:北京西門頭溝區(qū)的軍響鄉(xiāng)靈水村
電話:010-61817760
公交:乘坐地鐵1號線在終點“蘋果園站”下車,從A口出來向西南方向步行320米,乘坐892路車,在“靈水舉人村路口”站下車,再向里步行3公里即到。
自駕:沿109國道一路狂奔,經(jīng)河南臺、雁翅到達齋堂,見一路標指向靈水村右轉(zhuǎn),四公里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