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長沙市。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復雜,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藥等遺物3000余件。此外,還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
馬王堆漢墓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yè)和科技的發(fā)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地理位置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qū)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xiāng),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長沙市區(qū)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xiāng)挖掘出土三座漢墓。三座漢墓中,二號墓的是漢初長沙丞相轪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馬王堆三座漢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號墓墓主轪侯利蒼約下葬于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號墓墓主利蒼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號墓墓主利蒼妻下葬年代可能還要略晚一些。
馬王堆是瀏陽河下游沖積平原中隆起的一片土堆,長約500米,寬約230米,土堆上東西各有一圓而平的土冢,相距20余米,底部相連,遠遠望去,因外形很像馬的鞍具被當?shù)厝私凶觥榜R鞍堆”。關于這2個土冢,有著諸多美麗的傳說。北宋《太平寰宇記》中記載,西漢長沙王劉發(fā)在長沙縣東側十里地埋葬其母程、唐二姬,人稱“雙女冢”。明清時期的地方志也多依此記載,如光緒年間的《湖南通志》中明確指出“二姬墓在長沙縣東”。又相傳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馬王堆。原來馬殷曾建都長沙,其父子經(jīng)營長沙數(shù)十年,留下了多處遺跡至今,如“九龍殿”、“馬王街”等。關于馬王堆是馬氏家族墳地的說法,也有人對此存疑,認為這里只是一座疑冢,而且還從地方史志中找到了支持這一觀點的相關記載。如光緒年間的《湖南通志》引用《善化縣志》曰:“馬王疑冢,在縣東南五里,楚王馬殷筑,相傳三千三百六十七冢!
出土過程
初步勘探
1951年冬,考古學家夏鼐來到長沙進行考古調(diào)查,在長沙東郊五里牌發(fā)現(xiàn)了2個相連的土冢,他根據(jù)自己淵博的考古學知識判斷是漢代墓葬。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調(diào)查了這片土丘,確認此地是大型的漢代墓葬群。1961年,湖南省政府將其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樹立保護性標志,但并沒有進行發(fā)掘。
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fā)掘了1號墓;1973至1974年初,發(fā)掘了2號、3號墓。1973年出版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
1971年底,為響應“戰(zhàn)備”動員,位于馬王堆附近的省軍區(qū)366醫(yī)院決定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yī)院,施工中經(jīng)常遇到塌方,用鋼釬進行鉆探時從鉆孔里冒出了嗆人的氣體,有人用火點燃了一道神秘的藍色火焰。被點燃的那神秘的藍色火焰讓人感到恐懼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的侯良馬上意識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話里把這樣的墓叫火坑墓。
挖掘過程
1971年12月30日,有關考古專家向國務院提交報告和申請,希望對馬王堆進行正式的發(fā)掘。1972年1月14日,國務院發(fā)文批準。1972年1月,考古隊正式對神秘的墓葬進行了科學挖掘,顯示出這個墓葬南北長20米,東西長17米,屬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發(fā)掘工作正式開始。此次發(fā)掘主要由湖南省博物館負責,長沙市多所大、中學校的學生以及當?shù)伛v軍也參與進來。首先是清理土丘,即墓葬之上的封土堆。先發(fā)現(xiàn)的是一個圓形的盜洞,筆直地朝著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盜洞消失了。人們挖到了一種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來保護墓葬,據(jù)說具有很好的封閉性。在發(fā)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綠色的樹葉,在隨后的發(fā)掘中,人們又在填土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翠綠的樹枝和黃綠色的竹筐。
這是一個方形的墓,深20米,從上到下逐漸縮小,墓坑的底部擺放著4米多長、1.5米高的槨室,揭開槨板是地下寶庫: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邊的邊廂里填滿了珍寶。
就在考古隊員提取文物的時候,在東面的邊箱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漆器,打開蓋子后發(fā)現(xiàn)下邊是水,漂了一層藕片,是2000多年的藕片。
一號墓
1971年12月,緊鄰馬王堆的解放軍366醫(yī)院內(nèi)進行戰(zhàn)備工事的建造,其中挖掘防空洞的整體方向朝向馬王堆,這直接導致工人們在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鬼火”,進而集體罷工。施工方隨即將有關情況通報給了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派遣了熊傳薪一行人對此進行調(diào)查,并最終發(fā)現(xiàn)防空洞在挖掘的過程中觸碰到了一座漢墓。經(jīng)過討論后,湖南省博物館決定先發(fā)掘這座封土被防空洞擾動的漢墓,并將其命名為馬王堆一號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為馬王堆二號墓。在經(jīng)過向上級部門申報后,考古發(fā)掘的經(jīng)費從最開始申請的12000元人民幣被壓縮到了6000元人民幣。為了節(jié)約經(jīng)費,用于考古發(fā)掘的工具數(shù)量被大幅度縮減,同時館內(nèi)工作人員幾乎全部參與到發(fā)掘工作當中。由于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在發(fā)掘剛剛開始的時候,博物館內(nèi)大部分工作人員均被下放到了農(nóng)村參加勞動,每天能保證工作的僅有30余人次,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曾經(jīng)活躍于長沙一帶的盜墓賊。但在此之后,發(fā)掘工作開始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自愿幫助:湖南長沙大型建筑機械廠等工廠為發(fā)掘工作提供工程機械及機械操縱人員,湖南直屬文化文化系統(tǒng)部分單位等為發(fā)掘人員提供交通工具,當?shù)伛v軍和長沙市部分中學和高校提供發(fā)掘時運送土方的人力,后期還有湖南中醫(yī)學院和湖南醫(yī)學院參與到了文物的保護當中。
二、三號墓
1973年9月,國務院批文準許繼續(xù)發(fā)掘馬王堆二號墓和三號墓。11月18日,二、三號墓的發(fā)掘工作正式開始了。12月14日,三號墓首先清理完畢,其中出土的大量帛書是此墓中最有價值的文物。此墓中的三層棺都已開裂,覆蓋包裹尸體的衣衾嚴重腐朽,尸體僅存骨骸。1974年1月13日,二號墓發(fā)掘結束。發(fā)掘結果表明,二號墓在唐代就已被盜,后又經(jīng)多次盜掘,破壞極為嚴重,棺槨倒塌,大量文物被毀,墓主人的遺骸散亂不堪,實在令人痛惜。不過細心的考古工作者還是從墓室泥土中篩出了3枚印章,上面分別刻有“長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蒼”字樣,對于確定墓主人及墓葬年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玉質(zhì)印章上以篆體陰文刻有“利蒼”二字,為利蒼私印;另外2枚為銅質(zhì)官印,鎏金、龜鈕,分別刻著“轪侯之印”和“長沙丞相”的篆體陰文。
據(jù)《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記載:“轪國,七百戶。漢惠帝二年四月庚子封長沙鄉(xiāng)利倉為侯,侯第一百二十位。”《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載:“轪侯黎朱蒼,以長沙相侯,七百戶。二年四月庚子封,八年薨!薄妒酚洝放c《漢書》所記內(nèi)容基本相同,只是第一代轪侯名字有別,分別為“利倉”和“黎朱蒼”。馬王堆二號墓出土的“利蒼”印章,與《史記》相互佐證,當時“倉”與“蒼”可以通用,證明二號墓墓主確實是第一代轪侯、長沙異姓諸侯國丞相利蒼。
一號墓開棺過程
開棺的過程再次出乎人們的意料,龐大的棺材竟然套裝有4層,最里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遺體的內(nèi)棺,棺蓋上覆蓋著一塊“T”型的神秘帛畫,這幅長達兩米并且完好無損的巨幅帛畫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fā)現(xiàn)。
龐大的4層棺材都用上好的木料打造,最外面是莊重的黑漆素棺,沒有絲毫裝飾;第二層是黑底彩繪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黃色繪出復雜多變的云氣紋,紋路間穿插著111個怪獸或者神仙,圖案想象力豐富,線條粗獷,洋溢著遠古時代的神秘氣息;第三層是朱底彩繪漆棺,紅色的底子上用綠色、褐色、黃色等各種顏色,描繪出許多代表祥瑞的圖案,一共畫了6條龍、3只虎、3只鹿、1只鳳和1個仙人,和外面的棺材相比,這個棺材顯得富麗堂皇;最里面的內(nèi)棺,棺身涂滿黑漆,外面用帛和繡錦裝飾。要見到墓主人的面目,必須先揭開裹在外面的絲綢物品,人們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墓主人身上裹了20層衣物,有絲綢、麻織品,春夏秋冬的衣服幾乎都全了。女尸經(jīng)過防腐處理后,被送到了湖南省醫(yī)學院。注射防腐劑時,女尸的軟組織隨時鼓起,以后逐漸擴散,和新鮮尸體十分相似。這不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跡,而且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墓葬結構
一號墓
一號墓所在的土冢的封土,在挖掘前高20余米,底徑50-60米,大部分為夯土,頂部為圓形平臺,直徑約有20多米,大部分為人工堆砌,封土下側為自然形成的一座高約4-5米的小土堆。封土下為墓葬,挖掘自然土堆而成,形制為帶斜坡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方向為南北朝向。斜坡墓道位于墓坑北側正中,上寬下窄,最上端寬約3.1米,下端寬約2米。墓道的坡度根據(jù)靠近墓室一端大致判斷為36°,靠近墓室的一端距離墓穴底端高約3.5米,具體長度因沒有發(fā)掘而未知。
墓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從墓口向下有四層臺階,第一層臺階長16.8米,東西寬15.42米;第二層臺階長14.64米,寬12.8米;第三層長12.54米,寬10.45米;第四層臺階長10.34米,東西8.45米。每層臺階高約為1米至1.5米,臺階墻壁與每層夾角為105至108度,每層底面憑證,臺階下方為斗型坑壁。
二號墓
二號墓位于一號墓的正西側,即馬王堆雙堆的另外一座。二號墓的墓口距離一號墓墓口最近距離約為23米。墓坑為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南北朝向。封土堆上部為不規(guī)則橢圓形,南北長11.5米,東西寬8.95米。近底部3米處為長方形的墓室,長約7.25米,寬5.95米。墓道口位于北側正中,靠近墓室一側建有兩座跪姿陶偶人,有殘損。墓室內(nèi)部正中為槨室,槨室外填滿白膏泥和黃膏泥。由于經(jīng)過盜掘,棺槨上層已經(jīng)腐爛,無法辨別情況,僅底板保存完好,一共4層,可推斷其為一槨三棺或二槨二棺結構。
三號墓
三號墓與一號墓共用同一個大封土堆,墓口上方的原屬于三號墓的封土堆僅剩余2米多,為五花土。墓坑為帶墓道的長方形豎穴,方向為南北方向,深約17.7米。墓口南北長約16.3米,東西寬約15.45米。墓口以下有3層臺階,每層內(nèi)收1米左右,下方為斗型坑壁,直達墓底。墓道位于墓坑北端中部,坡度為19°,靠近墓口一側建有兩座跪姿陶偶人,有殘損。墓底和槨室周圍填充有木炭,木炭上方有白膏泥。棺槨共有二槨三棺,墓底放置有三根墊木。棺室長2.61米,寬1.22米。
內(nèi)部結構
墓葬形制
馬王堆漢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兩個土丘,東西并列,底徑各約40米,頂部圓平,高約16米。當?shù)卦且黄、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時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后填土夯實,筑起高大的墳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
一號墓的墓坑最大、 最深。墓口南北長19.5米, 東西寬17.8米,以下有4層臺階,再下則是斗形坑壁,直達墓底。墓底長7.6米,寬6.7米,深16米,自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由外、中、內(nèi)三槨,外、中、內(nèi)三棺和墊木組成,內(nèi)棺中放置女尸1具,保存十分完好。槨室長6.72米,寬4.88米,高2.8米,隨葬物品非常豐富,有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竹木器、木桶等物品。棺槨四周及其上填塞層層木炭,厚度為30厘米~40厘米,重約1萬余斤,當時整整裝了4卡車。木炭外面再以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厘米~130厘米。大量的木炭及夯打得十分致密的白膏泥,從而起到了極好的防潮、隔絕空氣的作用.
另外兩座墓的規(guī)模略小,墓坑較淺,墓壁只有3層臺階。2號墓墓底長7.25米,寬5.95米;3號墓墓底長5.8米,寬5.05米。一、二號墓坑已經(jīng)填塞,三號墓坑經(jīng)過整理加固,保存下來,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頂棚,供人們參觀。
3座墓的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層層填土,夯實封固。1號墓填木炭厚0.4~0.5米,總重量約達1萬多斤,分布在木炭層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強,滲透性極低,對于密封起決定性作用。1號墓的白膏泥堆積既厚又勻,封固嚴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槨室形成高標準的恒溫、恒濕、缺氧、無菌環(huán)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對各種物質(zhì)的損毀作用,故墓內(nèi)的多層棺槨、墓主尸體及隨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來。另外兩座墓,特別是 2號墓,則因白膏泥堆積較薄,分布不勻,密封程度不好,墓內(nèi)的保存情況較差。
棺槨結構
1號墓和3號墓的棺槨都保存相當完整,結構大體一致,但規(guī)模有一定的差別。1號墓的龐大槨室和4 層套棺,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方法制作而成,約用木材52立方米。槨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構筑,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下置墊木和兩層底板,再樹4塊壁板和4塊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邊箱,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制作,內(nèi)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2層為黑地彩繪棺,飾復雜多變的云氣紋及形態(tài)各異的神怪和禽獸。第3層為朱地彩繪棺,飾龍、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圖案。第 4層為直接殮尸的錦飾內(nèi)棺,蓋棺后先橫加兩道帛束,再滿貼以鋪絨繡錦為邊飾的羽毛貼花錦。3號墓的槨室南邊箱多一縱梁。套棺3層,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裝飾,內(nèi)棺則在加帛束之后滿貼以絨圈錦為邊飾的繡品。 2號墓從殘存的痕跡看來,結構和 1、3號墓有所不同,槨內(nèi)置2層棺。
墓葬歸屬
墓主人
長沙為漢長沙國首府臨湘縣所在地。該墓地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又曾被附會為長沙王劉發(fā)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雙女”。
在文物清理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枚印章,上面刻著“妾辛追”幾個字,說明墓主人的名字叫辛追。另外在一些隨葬器物上,印有“軑侯家丞”和“軑侯家”的字樣。根據(jù)史書記載,軑侯是西漢初年的一個侯爵,曾在長沙國擔任丞相。由此基本確定墓葬的年代屬于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轪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據(jù)《史記》和《漢書》記載,長沙相利倉于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
根據(jù)漆器款識、封泥、印章等推斷,一號墓發(fā)現(xiàn)年約50歲左右的女性尸體,墓內(nèi)又出“妾辛追”骨質(zhì)印章,墓主為利蒼之妻;二號墓發(fā)現(xiàn)“長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蒼” 3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為利蒼本人;三號墓墓主遺骸屬30多歲的男性,是利蒼之子,
墓葬時間
3號墓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樣,標志著該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前168)。1號墓在構建時分別打破2號墓和3號墓的封土,則其年代應再晚些。三座墓葬的時間相距約20多年。
出土文物
一號墓
一號墓的發(fā)掘中,共計出土了千余件文物,具體名單如下:
漆器,共有184件,以木竹胎和夾纻胎為主,器型主要有、鈁、鍾、盒、匕、卮、勺、耳杯、具杯席、投、石、案、匜、奩、幾、屏風等。竹木器,共有40只竹簍,1疊竹夾,1把長柄大扇,1把短柄小扇,2件竹熏罩(一大一。1件木杖,32件木璧,13件木犀角,8件木象牙,1件竹串,1件竹筷子,2把木梳,2把篦,2條竹席,4條草席;具杯盒大量植物樣本或標本,其中包括稻、小麥、大麥、黍、粟、大豆、赤豆等谷物和豆類,以及甜瓜、棗、梨、梅、楊梅等水果,葵、芥菜、姜、藕等菜類,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辛夷、藁本、姜、杜衡、佩蘭等中藥材,此外還有少量大麻。絲織品,其中有可見諸于史料記載的大部分品種,有絹、羅沙、錦、繡、綺等,顏色有茶褐、絳紅、灰、紅、黃棕、棕、淺黃、青、綠、白等,花紋有織、繡、繪等。服飾類有卷裙、素紗禪衣、素絹絲綿袍、羅絲綿袍、繡花絲綿袍、素緣繡花袍等。此外,還有著名的帛畫,該帛畫呈T字形,頂端裹有竹竿,并系著絲帶,上下通長205厘米,上部寬92厘米,下部寬47.7厘米,保存非常完整,關于這幅帛畫的學名究竟應該如何稱呼有多種說法,以其中的銘旌說、非衣說、畫荒說、畫幡說為主,其功能也有引魂升天說、招魂復魄說、引魂入土說和鎮(zhèn)墓辟邪說幾種。另外還有竽律衣。大量動物標本,共計24種,其中包括華南兔、家犬、豬、梅花鹿、黃牛和綿羊等6種獸類,分屬于5科3目;雁、鴛鴦、鴨、竹雞、家雞、環(huán)頸雉、鶴、斑鳩、火斑鳩、鸮、喜鵲和麻雀等12種鳥類,分屬于7科6目;有鯉、鯽、刺鳊、銀鲴、鳡魚和鱖魚等6種魚類,分屬于2科2目;竹簡,共計312枚,上面記載了2063個字。印章,1件,陰文篆書“妾辛”等3字,最后一字無法識別。一具保存完好、并未腐爛的女尸,即墓主人辛追夫人的尸體。陶器,共51件,其中印紋硬陶的有22件大口罐,1件雙耳罐,1件瓿,其余全部為泥質(zhì)灰陶。按照器型區(qū)分,共有6件鼎(素面4件,彩繪2件),6個盒(素面4件,彩繪2件),4個素面壺,2件鍾,2件鈁,1件瓿,2件豆,1件壺,2件熏爐,1件甑,1件釜,23件罐。金屬品,僅出土了1件銅鏡和16件錫鈴形器(廣義上說還包括漆器上的部分掛飾)。木俑,共計162個,其中戴冠男俑2件,著衣女侍俑10件,著衣歌舞俑8件,各類彩繪立俑101件。樂器,共有1具瑟,1具竽,1套竽律。二號墓
馬王堆二號漢墓出土的文物名單如下:
墓主的三顆印章:玉質(zhì)私印一枚,上書陰體篆書“利蒼”二字;銅制明器官印二枚,分別用陰文篆體雕刻“長沙丞相”、“轪侯之印”,其中私印上所刻文字糾正了《史記》和《漢書》上的記載錯誤;漆器,約200件,大多殘損,可分辨出的器型有耳杯(約100件)、盤(約70余件)、奩、圓壺、器座和匕等;陶器,器型有鼎(根據(jù)殘片估計出約有9件)、盒、仿、匕、勺和熏爐等,大多殘破;其余還有部分殘品,包括一件小銅鼎、泥金餅、泥金丸等,以及部分武器。三號墓
三號墓共出土隨葬器物1000余件,主要名單如下:
簡牘,共計610支,部分殘簡出土于封土之中,著作內(nèi)容可分為醫(yī)術(200支)和遣策(410支)兩部分;兵器,共計38件,其中有弓4件、弩2件、矢和矢箙(共計24支,68.5厘米的12支,其余為82.4厘米)、兵器架1件、木劍3柄、戈1件、矛1件等;樂器,瑟1件,竽1件,琴1件,笛2件;木編鐘1件,木編磬1件。紡織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帛書和4幅帛畫,帛畫分4幅,一副為T字形,通長2.33米,上部寬1.41米,下部寬0.50米,內(nèi)容與一號墓出土的帛畫答題類似;一副為長方形,長2.12米,寬0.94米,所畫內(nèi)容為車馬儀仗場面;另兩幅有所破損,其中一副已經(jīng)破損到無法辨別原畫主題是什么,另一幅有所破損,但尚可看清所畫內(nèi)容。帛書出土時有所粘連,寬度為18厘米,每行寬約6-7毫米,字體的方向與帛的緯線方向一致,字體大多數(shù)為早期隸書,少數(shù)為篆書,根據(jù)字跡來看出自多人之手,其中的內(nèi)容有《易經(jīng)》、《老子》、《戰(zhàn)國策》、部分天文歷法五行占卜方面的著作等,以及兩幅地圖,其中文字記載部分與現(xiàn)傳內(nèi)容有大量出入。其他紡織品主要有絹、羅、紗、錦和繡等;漆器,共有316件,鼎(共6件),盒,壺,鈁,盆,盤(共68件),巵,匕,勺,耳杯(共174件),耳杯盒,奩,匜,案,幾,屏風,箕等,大多為木胎,部分漆器上有字;木俑,共計104件,其中有著衣歌舞俑和樂俑共計17件,著衣侍俑8件,雕衣俑4件,彩繪俑73件;竹笥,共計50個,出土時已嚴重腐朽,其中38件當中盛有被做成食物的動物遺骸、水果、谷物等,2件盛有中草藥,剩下8件盛有絲織品(絲織品大多已殘或朽);博具,共計1套,保存狀況與史料記載基本相同;刷子2件,銅鏡2件,角鏡1件,角梳2件,角篦2件,木梳2件,木篦2件,環(huán)首鐵削1件,三角形紋陶熏爐2件。馬王堆漢墓兩千多年來從未被盜,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隨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圍的4個邊箱之中,主要有滿盛衣物、食品和藥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樂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簡,均達1000余件。兩墓的錦飾內(nèi)棺上都覆蓋彩繪帛畫。3號墓還隨葬有帛書和兵器。
一號墓出土的歷兩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尸及三號墓出土的大量帛書文獻,為西漢初期歷史考證提供了詳實的資料,震驚了世界。出土時,一號墓由于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尸歷經(jīng)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發(fā)現(xiàn)時,曾有氣體噴出燃燒,但由于沒及時收集氣體,不知具體成份,成了千年女濕尸仍保存完好的難解之謎。
漆器木俑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共約500件,計1號墓184件,3號墓316件。這是各地發(fā)現(xiàn)漢代漆器中數(shù)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類主要有鼎、匕、盒、壺、鈁、卮、耳杯、盤、奩、案、幾和屏風等。漆耳杯占漆器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數(shù)奩和卮是夾胎。裝飾花紋多為漆繪的紅、黑和灰綠等色。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一號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盤、化妝盒等,杯盤內(nèi)底上寫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樣,還有注明器物容量的。外表光亮如新,足見漢初漆器制造工業(yè)之精。
此外,1號、3號兩墓分別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個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遣策”竹簡
詳細記載了1號和3號兩墓隨葬品的情況,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1號墓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內(nèi)容均為逐件記錄隨葬物品的名稱、 數(shù)量和各種物品的分類小計。1號墓“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的大概順序是:用漆木制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種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魚類),用陶器盛放的醬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糧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妝用品、絲織衣物、樂器、扇、席和土質(zhì)、木質(zhì)的,但沒有提到尸體的衣衾和相當數(shù)量的木俑。簡文所載與墓內(nèi)所出實物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兩相符合者仍然較多,因而根據(jù)簡文便可確定某些器物的名稱。3號墓所出“遣策”竹簡,除大部分內(nèi)容與1號墓相同外,還記載有車騎、樂舞、童仆等侍從,包括所持儀仗、兵器和樂器等物,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兩壁的帛畫大體對照起來。
帛畫
主條目: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創(chuàng)作時間均為漢文帝(前202~前157)時期,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漢代最早的獨幅繪畫作品。
一號墓內(nèi)棺覆蓋了一幅精美的T型帛畫,畫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別表現(xiàn)了天上、人間與地下的場景,體現(xiàn)了當?shù)氐膫鹘y(tǒng)習俗,學者們最初認為這幅帛畫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國,但因為后來發(fā)現(xiàn)此觀念在當時仍不算普及,反而可能是根據(jù)當?shù)貍鹘y(tǒng)習俗招魂儀式所做,希望死者死后靈魂不會消散。
1號墓和3號墓內(nèi)棺上的彩繪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兩幅帛畫的構圖基本一致,全長2米許,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系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必備的旌幡。畫面上段繪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征著天上境界;下段繪交龍穿璧圖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饗等場面。整個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認為,“遣策”簡文中的“非衣一長丈二尺”,即指這種帛畫。兩墓帛畫的主要差別在于墓主形象,1號墓為女性,3號墓為男性。3號墓棺房懸掛的帛畫,西壁保存較好,長2.12米,寬0.94米,繪車馬儀仗圖像,畫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幾百匹馬和數(shù)十輛車;東壁的帛畫殘破嚴重,所繪似為墓主生活場面。
紡織品和衣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物,年代早,數(shù)量大,品種多,保存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1號墓邊箱出土的織物,大部分放在幾個竹笥之中,除15件相當完整的單、夾綿袍及裙、襪、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還有46卷單幅的絹、紗、綺、羅、錦和繡品,都以荻莖為骨干卷扎整齊,以象征成匹的繒帛。3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殘破不成形,品種與1號墓大致相同,但錦的花色較多。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fā)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重不到1兩,是當時繅紡技術發(fā)展程度的標志。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紋樣具立體效果,需要雙經(jīng)軸機構的復雜提花機制織,其發(fā)現(xiàn)證明絨類織物是中國最早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從而否定了過去誤認為唐代以后才有或從國外傳入的說法。而印花敷彩紗的發(fā)現(xiàn),是中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古代印花絲織品實物,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較好的麻布,發(fā)現(xiàn)于1號墓的尸體包裹之中,系用苧麻或大麻織成,仍具相當?shù)捻g性。
帛書和醫(yī)簡
主條目:馬王堆帛書
馬王堆漢墓三號墓發(fā)現(xiàn)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y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卷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jīng)整理,知共有28件,12余萬字。其中除《周易》、《老子》、《戰(zhàn)國縱橫家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shù)是古佚書,內(nèi)容涉及思想、軍事、天文、醫(yī)學、地理等各領域,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繼漢代發(fā)現(xiàn)“孔府壁中書”、晉代發(fā)現(xiàn)“汲冢竹書”、清末發(fā)現(xiàn)敦煌藏經(jīng)洞經(jīng)卷文書之后的古代典籍資料的又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在古文獻學和中國學術史上具有非凡的價值和意義。
根據(jù)書中字體、避諱、紀年以及墓葬年代(前168)考訂,帛書大體分作兩類。抄寫時間較早的一類在秦漢之際所寫,理由是字體近篆書,又不避漢高祖劉邦諱;抄寫時間較晚的一類為漢初至漢文帝初年所寫,理由是字體為隸書,諱“邦”為“國”,但不避漢惠帝劉盈和漢文帝劉恒諱。帛書中的一部分用朱砂畫有行格,留有天地頭(指書頁上下兩端的空白處,上邊的叫天頭,下邊的叫地頭),各篇前后留有相當于“贅簡”的空白等,與出土的漢代竹簡形制基本一致。
帛書包括《易》、《老子》、《戰(zhàn)國縱橫家書》、《養(yǎng)生方》等漢初學術與方術文獻,其中《易》與《老子》都與今本有較大的區(qū)別,被認為是這些書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傳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術文獻有助于了解漢初的占卜、星相、醫(yī)術、房中術等內(nèi)容。
此外馬王堆道家文獻出土之豐富,也可證實老學及黃老之學的主導地位。馬王堆出土的這批珍貴帛書,確實是“道家學派的資料匯編”①!独献印芳住⒁冶炯啊饵S帝四經(jīng)》之震撼學壇固不用說,新近帛書《系辭》之全文公布,可以看出它是現(xiàn)存最早的道家抄本②,而其他《易》說類的佚書《二三子問》、《易之義》、《要》及《繆和》、《昭力》等,則全都滲透著濃厚的黃老思想。帛書的字體接近于漢隸,而別具一格,被書界稱為“馬王堆體”。
《老子》甲本和卷后4篇佚書合抄為一個長卷,字體近篆體,共465行,每行約30字;《老子》乙本和卷前篇佚書合抄在一幅整帛上,以隸書書寫,共252行,每行0字~70余字不等,抄寫時代晚于甲本。種寫本都是《德經(jīng)》在前,《道經(jīng)》在后,次序與通行本相反。通行本分作81章,帛書《老子》乙本不分章,甲本某些段落前有圓點標志,章次均與通行本有不同之處,如通行本第4章在第22章之前,第41章在第40章之前,第80章、第81章在第67章之前等。經(jīng)學者反復研究,認為此甲本、乙本《老子》帛書順序較通行本更為合理!独献印芳妆揪砗筘龝鴽]有篇題,學者們按內(nèi)容將其分為4個部分,并定名為《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4篇佚書原來就有篇,題為《經(jīng)法》、《十六經(jīng)》、《稱》、《道原》,前2篇又包括若干小的篇章,主要是講刑名和陰陽刑德之說。有人認為乙本中的這4篇佚書就是《漢書·藝文志》中久已失傳的《黃帝四經(jīng)》,因漢文帝時崇尚黃老之學,所以把《黃帝四經(jīng)》和《老子》合抄為一卷。又因《十六經(jīng)》中記載了關于黃帝的神話以及他的大臣力黑(即力牧)、閹冉、果童、太山稽等人的事跡和相互對答之詞,于是部分學者認為它可能與《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黃帝君臣》10篇或列入兵陰陽類的《力牧》15篇有關。帛書《周易》由《經(jīng)》(即64卦)和6篇傳(《二三子問》、《系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組成,其卦辭、爻辭與今本大體相同,但是64卦的次序則大相徑庭,帛書64卦的排列次序更為簡單原始。
帛書史書類有《春秋事語》和《戰(zhàn)國縱橫家書》!洞呵锸抡Z》全書16章,約3000字,所載史事除第二章中的燕晉戰(zhàn)爭未見于史籍,其他史事均可按史籍核定年代,部分內(nèi)容可以和《春秋》三傳、《國語》等古籍相參引。從其行文風格看,記事簡約,其中多有當事人的談話和后人評說,保存了許多未見于世的史料。《戰(zhàn)國縱橫家書》分為27章,共11200余字,其中第十一章見于《史記》和《戰(zhàn)國策》,是十分珍貴的關于戰(zhàn)國后期的歷史資料。
帛書醫(yī)書類共有10種,均無篇題。整理者按其內(nèi)容分別命名為《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甲本、《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乙本、《脈法》、《陰陽脈死候》、《五十二病方》、《卻谷食氣》、《導引圖》、《養(yǎng)生方》、《雜療方》、《胎產(chǎn)書》。帛書醫(yī)書反映了我國古代的醫(yī)學成就,是不可多得的珍稀古籍。例如其中的《五十二病方》比《黃帝內(nèi)經(jīng)》成書年代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載藥方280多個,所用藥物240多種,是中國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也成為了一份非常珍貴的醫(yī)學遺產(chǎn)。
帛書術數(shù)類亦無篇題,整理者按其內(nèi)容命名為《隸書陰陽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圖文并茂)、《式法》、《出行占》、《木人占》、《相馬經(jīng)》等,皆為久已失傳的古書。這批珍稀古籍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哲學、術數(shù)、自然科學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如《天文氣象雜占》中記載的彗星現(xiàn)象比西方早了1000年。
帛書兵書類有甲、乙、丙3種《刑德》。帛書中還整理出帛圖,有《導引圖》、《街坊圖》、《駐軍圖》、《喪服圖》、《太一將行圖》、《天文氣象雜占圖》等。最讓人驚喜的是帛圖之中還發(fā)現(xiàn)了幾幅地圖,研究者將其中3幅地圖分別命名為《長沙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和園寢圖》,是目前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具有一定科學水準的大比例實用彩色地圖。
醫(y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nèi)容與《黃帝內(nèi)經(jīng)》相似,講的是養(yǎng)生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其中《養(yǎng)生方》、《合陰陽方》、《十問》、《天下至道談》等,涉及到性保健和優(yōu)生學、養(yǎng)生學。如《十問》第八問中,禹問師葵治神氣之道,因禹治天下操勞傷神,失去性功能,因而“家大亂”。得師葵治神氣之道后,性功能恢復,從而“安后姚,家乃復寧”,說明研求房中之道,可以和睦夫婦關系,增進健康!短煜轮恋勒劇分小捌邠p”、“八益”之說,是對中國房室養(yǎng)生學理論的重大貢獻,該理論對于房中養(yǎng)生保健來說,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六藝 | 《周易》、《喪服圖》、《春秋事語》、《戰(zhàn)國縱橫家書》。 |
諸子 | 《老子》甲本(附佚書3篇)、《老子》乙本 《九主圖》、《皇帝書》。 |
兵書 | 《刑德》甲、乙、丙3種。 |
數(shù)術 | 《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圖》、《筑城圖》、《園寢圖》、《相馬經(jīng)》。 |
方術 | 《五十二病方》(附佚書4篇)、《胎產(chǎn)圖》、《養(yǎng)生圖》、《雜療方》、《導引圖》(附佚書2篇)。 |
地圖 |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 |
(注:以上表格和帛書的來源)
樂器
馬王堆漢墓的樂器,1號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發(fā)現(xiàn)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也是中國目前出土的所屬時間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弦樂器,還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號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簫。這些都是首次發(fā)現(xiàn)的西漢實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別標明漢初的律名,為探討中國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證。
千年女尸
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尸,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jié)可活動,軟結締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尸體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臘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尸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跡,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游人觀光。女尸經(jīng)解剖后,軀體和內(nèi)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nèi)(漢墓陳列館現(xiàn)設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nèi))。
從最早發(fā)掘的一號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據(jù)考證為利蒼的妻子辛追,年齡約五十歲左右,出土時軟組織有彈性,關節(jié)能活動,血管清晰可見,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不腐濕尸,此后將此類古尸命名為馬王堆尸。尸體經(jīng)湖南醫(yī)學院專家解剖后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現(xiàn)已不向游客開放,但曾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數(shù)千萬計的游客。
1號墓的女尸經(jīng)病理解剖表明,雖然經(jīng)歷了2100年,身體各部位和內(nèi)臟器官的外形仍相當完整,并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也保存較好,這在世界尸體保存記錄中是十分罕見的。
臨床醫(yī)學檢驗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fā)性膽石癥,以及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癥、血吸蟲病等多種病變,為研究尸體的保存以及古組織學、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yī)學發(fā)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而病理解剖時,在女尸腸道中發(fā)現(xiàn)的甜瓜籽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種并發(fā)癥,最終導致的心絞痛,讓這位享盡榮華富貴的老婦人撒手人寰。
女尸身著絲綿袍和麻布單衣,足登青絲履,面蓋醬色錦帕,并且用絲帶將兩臂和兩腳系縛起來。然后包裹20層絲、麻衣衾,捆扎9道組帶,又覆蓋兩件絲綿袍。女尸出土時,浸泡在約80公升的無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變成棕黃色)。關于這種液體到底是不是防腐劑,由何而來有不同的說明。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其中有乙醇等酸性液體,懷疑用了酒精,可能當時確實有防腐劑,也可能是在尸體出殯時盛放冰塊,或用香湯沐浴,擦拭身體,而留下的。尸體重量卻比原先輕了一半,于是有人認為這是尸體自身的水分。但此種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考證并不可能,因為那些棺液總共80斤,而尸體也只有80斤。不可能釋放等同身體重量的尸水。
關于這些液體的真實來源,仍舊是未解之謎。
早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就曾經(jīng)向中方討要過馬王堆漢墓女尸作為國禮,但當時引起了周總理的警覺,予以拒絕。而日方退而求其次,多次討要女尸的頭發(fā)以便進行研究,均被中方拒絕。
“沉睡了兩千多年的辛追遺體保護良好,皮膚仍有彈性,關節(jié)還可以活動,軟骨組織用肉眼就能看清。X光片顯示,老太太的骨質(zhì)比現(xiàn)在60歲的正常人還好!7日,湖南省博物館和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聯(lián)合公布了出土30年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女主人保存情況的“體檢報告”。
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在7日召開的“馬王堆漢墓發(fā)掘三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說,2002年6月,湖南省博物館計劃將辛追遺體搬遷到新的陳列大樓,為了保證搬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并為以后進一步做好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jù),經(jīng)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特請中南大學湘雅醫(yī)學院的專家對女尸做了全面系統(tǒng)的檢查和評估。
這份“體檢報告”指出,通過氣相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對30年來所使用的保存液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還從單獨保存的女尸消化系統(tǒng),泌尿生殖系統(tǒng)、硬腦膜及女尸保存液和有機玻璃棺內(nèi)采集可疑霉斑作了細菌和霉菌培養(yǎng),所檢對象均無細菌生長,也沒有分離出霉菌。
在無菌條件下,還取女尸右小腿前面皮膚、小腿肌肉組織、肝組織、分別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大部分結構與30年前的檢查結果基本一致。
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女尸的骨結構基本正常,30年前注入血管的造影劑依然清晰可見,古尸體的外形、膚色無明顯變化,皮膚仍具有彈性。這些結果表明,以前使用的保護方法是成功的。
辛追遺體已經(jīng)搬到湖南省博物館新的陳列大樓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寢宮”!暗叵聦媽m”距離地面8米,恒溫恒濕,模仿當年出土時原狀修建,置放著大型棺槨,周圍還有墓坑模型,接近“老太太”當年沉睡兩千多年的地下環(huán)境。
盡管如此,“體檢報告”還表示了一些擔憂。羅學港教授對記者說,已故的周恩來總理希望將馬王堆女尸至少保存200年,但現(xiàn)還只保護了30年,如何在將來的17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nèi)防止蛋白質(zhì)降解,防止骨組織脫鈣、防止組織細胞水腫或脫水等,是馬王堆漢墓女尸保護所面臨的艱巨課題。
陳建明說,“下一步,我們將加強科技保護的力量,與醫(yī)學界合作,定期對女尸進行檢測和科學研究。”
文物價值
馬王堆漢墓的發(fā)掘,為研究西漢初期手工業(yè)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
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jīng)考證,比《黃帝內(nèi)經(jīng)》(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藥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段迨》健返陌l(fā)現(xiàn),補充了《內(nèi)經(jīng)》以前的醫(yī)學內(nèi)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yī)學遺產(chǎn)。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shù)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制作精致,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襌衣,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色澤如新,棺面漆繪的流云漫卷,形態(tài)詭譎的動物和神怪,體態(tài)生動,活靈活現(xiàn),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帛書的內(nèi)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經(jīng)整理,共有28種書籍,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冊圖籍,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
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其繪制技術及其所標示的位置與現(xiàn)代地圖大體近似,先后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評價極高,譽為“驚人的發(fā)現(xiàn)”。
一號墓由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槨(外槨、中槨、內(nèi)槨)、三棺(外棺、中棺、內(nèi)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約1萬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達60-130厘米。棺內(nèi)出土了一具保存 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蒼的妻子辛追),尸體長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潤澤柔軟,部分毛發(fā)尚存,部分關節(jié)可以彎動,許多軟組織比較豐滿,柔潤而有彈性。古尸內(nèi)臟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對位置基本正常。這是世界上已發(fā)現(xiàn)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具濕尸。
其中發(fā)現(xiàn)的甲、乙本《老子》,為我們現(xiàn)在所見最古的版本;發(fā)現(xiàn)的《五星占》,是我國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天文書;發(fā)現(xiàn)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國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醫(yī)書。預計在2012年出版《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包括全部的內(nèi)容。
研究保護
1983年10月底,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部分文物及復制品被盜,其中包括部分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素紗襌衣。此后這批文物被警方悉數(shù)追回,相關疑犯也被捉拿歸案。
關于辛追夫人尸體如何不腐的討論自從馬王堆發(fā)掘之后就一直在進行,有人認為是事先在內(nèi)棺當中注入的液體所致,也有說法認為是棺槨內(nèi)存在的特殊氣體所致。由于當時的保存方式所限,辛追夫人的尸體被解剖后保存,但此后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脫鈣現(xiàn)象,經(jīng)搶救保護后方脫險。
出土于馬王堆一號墓的帛書的印刷復制品被當做禮物送給了當時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此后,帛書上的“房中術”相關內(nèi)容被馬王堆發(fā)掘業(yè)務副組長組周世榮編譯后改稱《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竹簡“養(yǎng)生方”釋文》,首先在《馬王堆醫(yī)書研究?1981年第2期上刊登,但限于編者個人原因一直未能在國際上發(fā)表。1981年,以赤堀昭為團長的日本醫(yī)學代表團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馬王堆醫(yī)學會將此刊當作見面禮贈送給了日方。“房中術”的相關內(nèi)容隨后被日本麥谷邦夫先生整理,并首次在國際上發(fā)行。
2009年,馬王堆漢墓考古發(fā)掘被長沙市文物局列為“近年來長沙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
2012年,部分長沙市民以“漢墓風水好,土壤有靈氣”為由,多次從馬王堆醫(yī)院一側盜挖馬王堆漢墓封土,拿來種菜、養(yǎng)花,甚至腌制咸鴨蛋,馬王堆三號墓遭到破壞,加之雨水沖刷,導致墓頂原本的水泥板邊緣出現(xiàn)塌陷,此后院方聯(lián)合漢墓管理機構加強了該地區(qū)的保安巡邏,盜土現(xiàn)象得以遏制。
2014年,對馬王堆中出土的文獻類文物研究書籍《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正式出版。
2015年,湖南省將以湖南省博物館為主建立以科研文獻查閱為主要目的的馬王堆漢墓研究數(shù)據(jù)中心。
文物所存放的湖南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于2015年上半年主體封頂,2015年下半年將同步推進新館安裝工程和裝飾、裝修工程,計劃在建設資金有保障的情況下,湖南省博物館開館時間確定,將于于2016年初建成開放。
文化活動
由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開幕式在長沙大河西先導區(qū)規(guī)劃展示館舉行,展覽將于3月29日在該館正式開放,與觀眾闊別將近兩年之后,馬王堆漢墓文物再次面世。湖南省博物館由于場館擴建,自2012年6月18日起暫停對外開放,“馬王堆漢墓文物”也隨之淡出觀眾視野。此次湖南省博物館遴選50余件(套)具有重大意義的馬王堆文物,重新推出“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
旅游信息
門票信息。門票免費,憑身份證排隊入館。
開放時間
參觀時間為周二至周日的9:00—17:00(16:30停止入館);此外,每周一(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及農(nóng)歷除夕全天閉館。
旅游佳季
秋季是最佳旅游時間。盛夏氣溫較高,其余三季均適宜旅游。
交通線路
乘112路204路501路到馬王堆醫(yī)院南下。
乘19路142路147路501路705路到田家炳中學下,再往東400米即到。
各地來園路線:
汽車西站出發(fā)
方法1 乘坐66路到商貿(mào)城下,再沿商貿(mào)路往北500米即到。
方法2 乘12路/地鐵2號線到長沙火車站下,再乘112路到馬王堆醫(yī)院南即到。
汽車東站
乘坐501路/204路到馬王堆醫(yī)院南即到。
汽車北站
乘801路到省教育廳下,再步行161米至長沙晚報公交站后再乘501路到馬王堆醫(yī)院南下。
汽車南站
乘16路到唐湘電器市場下,再乘810路到馬王堆醫(yī)院站下,再步行253米即到。乘長株潭城際鐵路到長沙火車站下,再乘112路到馬王堆醫(yī)院南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