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枝木偶又稱鐵線木偶或陽窗紙影戲,是一門古老的地方傳統(tǒng)藝術(shù),主要流行于廣東省東部(潮汕、揭陽、饒平一帶)的民間傀儡劇種,演出時用木偶身上的鐵絲完成操縱動作,這是鐵枝木偶的最大特點(diǎn)。由于它發(fā)源于潮州地區(qū),也有人稱它為潮州木偶戲。
簡介
最早的鐵枝木偶是從紙影戲發(fā)展而來的,藝人們操縱偶像在透明的箱子里面表演,方法上與皮影戲大致相同,所以稱為陽窗紙影。到二十世紀(jì)初,潮州一帶的鐵枝木偶戲班紛紛參照當(dāng)時的戲劇舞臺,改用繡簾作為幕布,臺上再擺上小桌子、小道具用于表演,偶身也改用木頭削制,曲調(diào)改唱潮劇曲目,至此潮州木偶戲就初步形成了。
制作
鐵枝木偶的偶頭使用紅泥塑成,曬干后烘烤定型,再涂上防水的顏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分,畫成各種人物的臉譜,演出時穿戴上不同的裝束,就成為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戲曲人物。清末,潮州皮影棄皮成形改捆稻草為身,泥頭,紙手,木足,著戲裝,并在背后和雙手各安硬鐵線一根操縱表演,使之成為木偶。
戲班演出時先要搭建舞臺,臺上鋪著草席,操縱木偶的人盤膝而坐。坐在臺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資歷較淺的藝人,叫中劇,左側(cè)的人,叫副劇,是操縱偶人的第二把手,位于臺上右側(cè)的,叫正劇,是戲班的核心人物,F(xiàn)今潮州一帶流行的方言中,還把“持正劇的”比做一個單位的負(fù)責(zé)人。
傳統(tǒng)的鐵枝木偶戲班由九人組成,操縱、演唱、伴奏各三人,劇中角色多的時候,操縱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木偶戲班大多由家庭組成,大班多時有十幾個人,小班只有五、六個人。
演出形式
今日粵東的潮汕、揭陽、饒平一帶,是碩果僅存的鐵枝木偶流布地。據(jù)說它是由當(dāng)?shù)仄び皯蜓葑兌,故潮州人稱"紙影戲"。藝人們仿戲劇舞臺,去窗掛幕,前置桌椅,演出形式從此定型。其造型,酷似當(dāng)?shù)貍鹘y(tǒng)工藝花燈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鐵線長1尺, 后加長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縱、演唱、樂工各3人)。 舞臺一丈見方,離地約4.5尺,臺中掛幕簾,操縱者在簾后表演,分頭、二、三手。
重大事件
1954年,潮安源香紙影班首次赴京參加全國十三個省的木偶戲調(diào)演,演出劇目為《唐僧收三徒》。隨后紙影班作為木偶戲五個品種之一留京演出。據(jù)丁言昭《中國木偶史》一書記載,1955年廣東省文化局在廣州舉辦廣東省民間藝術(shù)會演,已有潮州的紙影戲參加演出。1993年,潮安金石龍閣木偶劇團(tuán)曾應(yīng)邀參加奧地利第十五屆國際木偶藝術(shù)節(jié),在歐洲引起了轟動,成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的一朵奇葩。 潮州鐵枝木偶,是一種富于地方特色的藝術(shù),也是木偶戲中稀有的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