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從前城北有個張老大,以販魚為生,每天下午必到“處女泉”處聽趣聞軼事。有一次路過湖濱小館時,看見西湖深潭穴有條俗稱“魚虎”的魚兒在翻騰,可惜沒帶捕魚工具,又不諳水性,只好悶悶不樂前往“處女泉”聽古。
翌日大早,張老大到魚市進貨,魚倉琳瑯滿目,要進購哪種魚,心中無數(shù)。突想起昨天下午看到深潭穴中的大魚,于是就選購那種魚,豈料當(dāng)天生意特別好。從此,張老大使每天到潭穴去觀察魚樣,賣魚都能獲得厚利。發(fā)財后,張老大在家中設(shè)神牌,上書“西湖魚穴神位”,上香供奉,祈求生意興隆。因此,現(xiàn)在的“西湖漁筏”的景觀,曾被游人認(rèn)為是“西湖魚穴”,也不無道理。
話又說回來,有一天,張老大的魚賣完了,離中午吃飯時間尚早,便又到潭穴看魚樣。奇怪!湖水至清無魚,但見一顆寶珠褶褶發(fā)光。張老大回家后把此事告知鄰居李老三,讓李老三去潭穴取寶珠。李老三以摸石螺為生,深諳水性。他的老婆快生孩子了,家中連一粒米也沒有,打算冒死取寶換錢給老婆坐月子。在張老大的指引下,李老三舍命潛入深潭,終于摸到了穴洞盡頭,把寶珠撈上來。兩人決定把寶珠賣給古玩鋪。古玩鋪財主經(jīng)營珠寶幾十年,還沒見過這般成色的,十分高興。但他以為二人是不識寶,就說:“這是顆假珠,最多值五兩銀子!崩罾先闭f:“假珠?這是舍命從西湖u2018魚穴u2019摸出來的呀!”財主一聽,又加價五兩。李老三說不賣了,向財主要回寶珠,財主不還,三人吵嚷起來。這時恰好海陽知縣出巡路過這里,張老大請父母官來評理。知縣一看寶珠確是稀世之寶,問明來由,便對差役說:“把他們?nèi)藥Щ乜h衙!”
到了縣衙,知縣升堂審問。知縣先對財主說:“這寶珠是鎮(zhèn)城之寶,你敢買?姑念你是生意人,不加處罰,回去!”財主走了。知縣又對張老大說:“你教唆李老三偷了護城龍王的寶珠,全城百姓就要遭殃啦!你知罪嗎?”張老大連忙求饒,知縣罰張老大十兩銀子。知縣又對李老三說:“念你是貧苦人,我給你五兩銀子,把寶珠送回原處,免使龍王發(fā)怒,潮人遭殃!崩罾先念^道謝。
隔幾天正好五月初五,知縣傳李老三到西湖,還請來府城眾士紳旁聽。知縣對李老三說:“昨夜護城龍王托夢給我,說要用寶珠教仔戲水,但你老婆生孩子,你的手腳不干凈,所以我用紅花、仙草把寶珠洗滌凈化,再用紅緞封好,現(xiàn)在你就把它送回去吧!”
李老三接過紅緞包,把它咬在嘴里,轉(zhuǎn)身跳下西湖,送回寶珠。剛爬上岸,知縣立即喊差役把他綁住用亂棍打死,并揚言:“若不打死他,他明天還會再來偷,滿城百姓還要遭殃。”其實,送回潭穴的是假寶珠,真寶珠已被知縣藏在箱底了。
過了一些日子,知縣卸任帶著寶珠要回家去。不料船到三河壩便遇上狂風(fēng)大浪,全家都翻到江里喂魚了,那顆寶珠到頭來真的歸還龍王爺。
說也奇怪,自從有了“寶珠”后,西湖的魚越捕越多,而且西湖魚兼有溪魚、池魚之味美,“鮮而不腥”,故捕魚者一齊涌到湖邊來。那時,西湖湖面波平浪靜,蔥郁的樹木,別致的亭閣倒映在湖里,片片漁筏出沒于湖光山色中。漁人拋網(wǎng)捕魚,滿載而歸后泊聚岸邊,晾網(wǎng)曬衣,飲酒談笑,充滿歡樂。
從虹橋橫跨西湖,取其“飛渡如虹”之意。民國初年,軍閥洪兆麟,人稱“潮霸天”,把潮州人士募款修建的虹橋,改名為“洪橋”;霸占西湖公園為私有,定為“洪園”;還在芙蓉池中豎起他的石像。這些企圖霸占西湖,獨享美景的無恥行為,是為人民所不容許的,后來他的石像給人拆掉了。
在涵碧樓東南面,新建的“湖心亭”是個六角三楹、外護雕欄的水中亭,有紅色回欄曲橋可通向湖岸。湖濱原有仙人“腳跡”的大石已無蹤影,但岸上重修建的涵碧樓卻依然聳立。近代歷史上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周恩來、周逸群等曾駐扎于此。據(jù)說1925年10月第一次東征時,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東征軍總指揮蔣介石曾住在潮州,那時他以“左”派面目出現(xiàn),時常早起來此,手捧中正劍,高聲朗讀孫中山總理遺囑。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軍轉(zhuǎn)戰(zhàn)人粵,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郭沫若等領(lǐng)導(dǎo)人,9月23日進入潮州,至30日撤退,前后共七日,史稱“潮州七日紅”。樓前被稱為英雄樹的木棉據(jù)說已有400多年的樹齡,F(xiàn)涵碧樓已列為潮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