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蒙古族餡餅是一種風味面食,據(jù)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shù)靥禺a(chǎn)的蕎麥面制皮,牛羊豬肉為餡,采用干烙水烹的方法制成。明末清初,餡餅面食從民間傳入王府,由干烙水烹改為用豆油、奶油煎制,并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經(jīng)常食用的佳品。 蒙族餡餅是上等地方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貴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們以餡餅這種面食,作為最好飯食招待來客。漢族有句俗語:“好吃不如餃子”,蒙族有句常話:“好吃不如餡餅”,看來餃子和餡餅是同等上乘佳品。
食材介紹
標準粉500克、豬肉250克、牛羊肉100克、萊50克、豆油(或花生油)125克、精鹽、味精、醬油、花椒面、蔥、姜各適量。
制作方法
1.和面:500克面用400克水(夏季用涼水,冬季用溫水。白面一般用涼水,蕎面宜用溫水)。和時,邊放水邊攪動,以防出面疙瘩等。和到用筷子能挑出長條,又不沾盆,放到面案上即稀落為好。稍餳后即可和皮!
2.拌餡:菜(根據(jù)季節(jié),可選用白菜、芹菜、韭菜、酸菜、腌制的咸白菜等)經(jīng)水焯后投涼、攥干,剁成細末。剔去豬肉的皮、骨,同牛羊肉一起,剁為肉泥。將菜逐漸拌入肉中,加入各種佐料(若放韭菜,則不放蔥花和花椒面)。將100克清水對入75克豆油中,然后逐漸拌入餡中。
3.包餅:將面團放在撒有餑面的案板上,搓成粗條,切成大小一致的10塊坯子。將每塊坯子按成圓餅,放在掌心,用另一只手拿餡匙,把餡放在餅心,邊用餡匙往餅心抿餡,邊用托餅的手掌的五指和虎口一張一弛來攏口。包成后用手拍,用刀翻。注意開始拍時,手掌成拱形,不要平拍中心,以防餅邊破口、餅面露餡。要做到餅皮厚薄均勻,肉餡均勻地鋪漫于上下餅皮。拍成后用刀將餅翻到手掌上,吹掉兩面餑面,即可上鍋熟制。
4.烙餅:烙鍋燒熱后,用少量油將鍋擦光滑,貼上餡餅。烙時要掌握好火候,火大,餅皮焦而餡未熟;火小,肉餡失水過多而內(nèi)餅干癟。因此,開始時火力要大,接近熟時改用微火。經(jīng)三翻兩烙后,餅皮鼓起即熟。
5.走油:把烙好的餡餅,放在鍋內(nèi)四周,擦去鍋里的面渣,在鍋底放一勺油,燒熱后,將餡餅放入油中,將兩面煎黃后,即可裝盤。
制作工藝
和面:用面粉、清水和成面團,摘劑,包牛、羊肉餡,經(jīng)烙制而成。制餅坯:將清水徐徐倒入面粉中,邊倒邊攪,至面團軟而有彈性,再搓條、揪劑,搟成圓餅坯;
制餡:羊肉或牛肉600克剁成肉泥,大蔥100克切碎成末,加豆油50克及精鹽、味精、花椒粉、姜末,拌勻成餡;
烹制:將餅坯放在左手掌上,把餡放入餅心,邊用餡勻往餅心攏餡,邊用左手的五指和虎口一張一弛地收口。然后用手拍扁使餡分布均勻。在用少量油擦拭并燒熱的烙鍋中,貼上餡餅。開始時用大火,快熟時轉用
小火,三翻兩烙,見兩面金黃,皮鼓起即成。
這種餅形如小銅鑼,餅面上油珠閃亮,漬漬作響。透過餅皮,里面的餡,肉如瑪瑙,菜似翡翠,紅綠相間,熬是好看。用筷子把餅夾入盤內(nèi),破開餅皮,放上蒜泥、醋、醬油,吃起來,真是鮮美異常,軟嫩可口。它制作上的獨到之處是,面團和得稀,肉餡拌得滑,烙熟后走油。
食品特點
皮薄透明、金黃油亮、新香可口。
蒙古餡餅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聞名。其特點有三:一是薄,面和得稀,包好餡后用刀翻、手拍,皮還不能破漏。手藝精湛的,烙出的餡餅都能透過兩面的面皮看到里邊的餡料,菜餡綠如翡翠,肉餡紅如瑪瑙。相傳最早的“蒙古餡餅”是用喬麥面做皮,主要原因是蒙古貞地區(qū)十年九旱,春苗不全,只有毀種,種些無霜期短的蕎麥、糜子等早熟作物。因此蕎麥面就成了做“蒙古餡餅”面皮的主要原料。不過現(xiàn)在已改為用小麥粉做“蒙古餡餅”面皮的主要原料了。其二是“蒙古餡餅”餡剁得特別細碎,細如雞粉。餡料多以牛羊肉為主,輔以時新青菜。其三就是烙法獨特。最初民間采用干烙水煎的方法,后來傳入王公貴族府第改干烙水煎為用奶油、牛羊油、大豆油煎制。后來已改為先烙餡餅、待烙出后再往餅上刷油的煎制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