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是指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為了國家的強大,推行“胡服”、教練“騎射”的故事,表現(xiàn)出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基本解釋
據(jù)《戰(zhàn)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薄妒酚洝肪硭氖囤w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是說趙武靈王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后決定推行胡服、教練騎射,勵行改革。
當時所謂的“胡服”,是指類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同中原華夏族人的寬衣博帶長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稱“胡服”;“騎射”指周邊游牧部族的“馬射”(騎在馬上射箭),有別于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的“步射”(徒步射箭)。從此,使軍隊中寬袖長衣的正規(guī)軍裝,逐漸改進為后來的衣短袖窄的裝備。從而順應(yīng)了戰(zhàn)爭方式由“步戰(zhàn)”向“騎戰(zhàn)”發(fā)展的趨勢,為國家的穩(wěn)固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改革背景
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jīng)常來侵擾。而在和一些大國的戰(zhàn)爭中,趙國常吃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占。趙國眼看著被別國兼并。特別是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為生,長于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zhàn)都比較方便;作戰(zhàn)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他對手下說:“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yīng)部隊,帶著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胸有大志使趙國強盛的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yōu)越性,認識真切。他認為以騎射改裝軍隊是強兵的道路,就對將軍樓緩說:我國處在強敵包圍之中,怎么辦?“吾欲胡服”。
因此,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改革過程
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裝,即改穿短裝,束皮帶,用帶鉤,穿皮靴。這趙武靈王的胡服改制很徹底,他不僅要使軍隊將士改穿,還要全國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這一改變穿著的革新觸及的層面就很廣,加劇了改革的困難。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邯鄲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趙武靈王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jù)實際情況而采取對策的,怎樣有利于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舊法!
趙武靈王抱著以胡制胡,將西北戎狄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沖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發(fā)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武靈王號令全國著把袖子改窄,習騎射,并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窄袖交領(lǐng)右衽服裝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后,趙武靈王就開始訓練將士,讓他們學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zhuǎn)戰(zhàn)疆場,并結(jié)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zhàn)演習。
公子成等人見趙武靈王動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謠言說:“趙武靈王平素就看著我們不順眼,這是故意做出來羞辱我們!壁w武靈王聽到后,召集邯鄲城滿朝文武大臣,當著他們的面用箭將門樓上的枕木射穿,并嚴厲地說:“有誰膽敢再說阻撓變法的話,我的箭就穿過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覷,從此再也不敢妄發(fā)議論了。
不過,趙武靈王事先預(yù)知反對者必強、阻力大。于是在趙國信都(今河北邢臺)之信宮先找大臣肥義和將軍樓緩商議了五日。肥義和樓緩都十分贊同。武靈王乃下定決心,下令全國實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來,又派專人去告訴他的叔父公子成,請他穿窄袖交領(lǐng)右衽的服裝。
使臣回報公子成持不贊成的態(tài)度,武靈王便親自去說服公子成,這樣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領(lǐng)右衽的服裝上朝。
貴族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等勸阻不要實行窄袖交領(lǐng)右衽的服裝。趙武靈王反駁他們說:“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圣人之道也。”并指出,“便國不必法古,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對于衣服,他說“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也,非所以論賢者也!壁w武靈王得到大臣們的支持,反駁了一些貴族的責難,特別是像公子成這樣很有影響的貴族,也穿上窄袖交領(lǐng)右衽的服裝,于是窄袖交領(lǐng)右衽的服裝就在趙國上下推行開來。
后來趙國攻下原陽(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后,把它改作“騎邑”,以訓練騎兵。有位叫牛贊的又出來反對,說“國有固籍,兵有常經(jīng),變籍則亂,失經(jīng)則弱!蔽潇`王駁斥他說:“古今異利,遠近易用”!白又俑,不知器械之利”,“今子以官府之籍,亂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贊忙下拜說“臣敢不聽令乎!”
改革成效
由于實行胡服,趙國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軍隊,它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即刻顯示出威力來。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趙國就向侵略趙國已久的中山國發(fā)動進攻,一直打到寧葭(今河北獲鹿縣北)。又西攻胡地,到達榆中(今內(nèi)蒙古河套東北岸地區(qū)),“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趙貢獻良馬以求和。趙武靈王讓代地的相趙固專主管所占領(lǐng)的胡地,向內(nèi)地提供騎兵。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分三路大軍進攻中山國,奪取了中山國的丹丘、華陽、鴟之塞、鄗、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王獻4邑請和,趙軍才停止攻擊。趙武靈王決心要滅掉中山,于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繼再攻中山,到趙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終于最后滅掉中山,把中山王遷到膚施(今陜西綏德縣東南)。
趙國在加緊進攻中山的同時,還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擊,“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林胡、樓煩用兵,到達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九原(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
可以說,經(jīng)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為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歷史意義
趙國軍隊影響
“胡服騎射”前的趙軍,以步兵和車兵為主,官兵的衣服都是根據(jù)步戰(zhàn)和車戰(zhàn)的要求而做,基本類似于平民的短打;用在騎兵上,則顯得不太適合作戰(zhàn),在與胡人騎兵的交戰(zhàn)中往往處于劣勢。相反,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褲,作戰(zhàn)騎在馬上,動作靈活方便。因此,在實行“胡服騎射”前的18年中,趙屢敗于齊、秦、魏等國,損兵折將,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林胡、樓煩也乘此機會,連年向趙發(fā)動軍事掠奪,趙國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趙武靈王認識到:趙國被動挨打,并非趙國國弱民衰,而是在于軍隊軍裝不適于騎兵和車戰(zhàn)的作戰(zhàn)形式。他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弘揚先祖趙襄子“兼戎取代,以攘諸胡”的偉業(yè),靠中原傳統(tǒng)的步兵和戰(zhàn)車配合作戰(zhàn)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因為笨重的戰(zhàn)車只宜在較為平坦的地方作戰(zhàn),在復(fù)雜的地形中運轉(zhuǎn)十分不便,眾多的步卒也無力對付那奔馳迅猛,機動靈活的騎兵。只有學習諸胡的長處,以騎兵對抗騎兵,才能增強趙國軍事力量,徹底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同時,只有改中原地區(qū)寬袖長袍的服裝為短衣緊袖的胡服,才能適應(yīng)騎戰(zhàn)的需要。鑒于這種情況,趙武靈王于公元前307(武靈王19年)年開始實行“胡服騎射”,推行服制改革。其步驟是首先要求朝中官員改裝,此后“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貂服”(《竹書紀年》)。
自此以后,趙軍改穿胡服!昂钡木唧w式樣史載不詳,只能從間接途徑了解。漢人所刻畫的匈奴人肖像,具有如下特征:身材矮小,粗壯,頭圓而碩大,臉寬,顴高,鼻翼撇開,眉毛濃重,眼睛凸出,如杏仁一般,目光靈動有神;上唇須稠密,除了在頷上的一簇硬毛外沒有胡子,耳上戴穿孔的長耳環(huán)。除了頭頂上留有一束頭發(fā)之外,頭一般是剃光的。他們穿著寬大的、兩旁開口、長到下腿的袍子,腰帶的兩端垂在前面。因為天冷,他們的袖口緊緊地密封在手腕上。他們肩上披著一條毛皮的短圍巾,頭上戴著皮帽子,鞋是皮制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緊緊地系住。弓袋系在腰帶上,垂在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在胸前,箭尾朝右邊。漢代距戰(zhàn)國為時不遠,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與此相近,是穿窄袖短衣、長褲,腳登皮靴,腰系皮帶,戴有貂尾蟬蚊裝飾的武冠,束金鉤。趙國所推行的胡服,文獻資料稱其為“貂服”。“貂服”,據(jù)清代學者全祖望研究,當為貉服之誤,北方豸種曰貉,用貉之皮毛制作的衣服稱為貉服。
中原服飾影響
首先,改進了軍隊的服裝裝備。窄袖交領(lǐng)右衽的服裝,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后成為中國軍隊中最早的正規(guī)軍裝,以后逐漸演變改進為后來的盔甲裝備。胡服的推廣,它不僅直接為趙國贏得了赫赫武功,而且對軍隊歷史的發(fā)展演化進程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騎兵史上的新紀元,從此中國軍事史中除車兵、步兵和舟兵外,出現(xiàn)了騎兵這一嶄新的兵種。同時,它也改進了軍隊的服飾裝備,便利了作戰(zhàn)。
其次,弱化了服飾的身份標示功能,強化了其實用功能,使“習胡服,求便利”成了中國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服飾,具有防寒保暖、遮羞的實用功能及顯美功能,也有身份標示功能,“胡服騎射”前的華夏族服飾,既是每個人身份高低的標志,也是夷夏不同民族身份的標志。在“胡服騎射”以前,統(tǒng)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飾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 “胡服騎射”之“胡服”首先是為便“騎射”,也便利了人們的生產(chǎn)勞動與其他社會活動,這就強化了服飾的實用功能,同時,因其打破了服飾的民族界限,弱化了身份界限,使君臣、官民服飾的差別大大減小,自然弱化了服飾的身份標示功能。
自此以后,“習胡服,求便利”成了中國服飾變化的總體傾向,漢族居民不斷吸取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文化來豐富自己的服飾文化。趙武靈王雖并沒有強制百姓改穿胡服,只在官吏、軍隊中強制推行,但上行下效,自古皆然,加上胡服的便利性,趙國百姓紛紛效仿。貉服、胡服之冠、爪牙帽子、帶鉤等胡人風格的服飾開始在趙國百姓中流行。漢代,穿開襠的褲子,外罩以裳或深衣。褲子顯然來源于胡服。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大量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qū),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飾,受胡服的影響最為強烈。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lǐng)、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漢族貴族也在胡服的基礎(chǔ)上加以變化,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
民族融合影響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實施促進了各地區(qū),尤其是中原漢族與邊地各少數(shù)民族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漢人因為胡服勞作方便而穿上胡人的服飾,胡人因漢人的服飾飄逸而穿上漢人的服飾!昂T射”導(dǎo)致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融合,也縮短了趙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漢差異。從而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奠定了中原華夏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服飾融合的基礎(chǔ),進而推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秦漢時期全國各民族大一統(tǒng)局面的形成。
此外,胡服騎射也促進了武藝的發(fā)展:“騎兵的發(fā)展,促使了騎技和騎射技能的發(fā)展,加快了武藝向多樣化、復(fù)雜化發(fā)展的進程!
改革評價
趙武靈王,約生于趙肅侯十年(前340年),卒于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三家分晉后趙國的第六代國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執(zhí)政27年)。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他將王位傳給了次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史家又稱他為“趙主父”。
(圖4-7)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歷代史學家傳為佳話。特別是趙武靈王以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數(shù)民族看作“異類”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聲浪中,力排眾議,沖破守舊勢力的阻撓,堅決實行向夷狄學習的國策,表現(xiàn)了作為古代社會改革家的魄力和膽識。趙武靈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后人紀念和效法的杰出歷史人物。
梁啟超認為趙武靈王是自商、周以來四千余年中的第一偉人,他與秦始皇、漢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劉裕)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四位取得對北方游牧民族戰(zhàn)爭勝利的人之一,而且是最值得后代子孫驕傲的一位。1903年,梁啟超發(fā)表《黃帝以后的第一偉人——趙武靈王傳》,評價說:“七雄中實行軍國主義者,惟秦與趙!眺闭撸刂滤果;而武靈王者,趙之大彼得也!彼踔涟堰@位堪比俄國彼得大帝的趙武靈王盛贊為“黃帝之后第一偉人”。
趙武靈王是中國封建社會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于當時和以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