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通塔與月塔并稱"姐妹塔",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123年),內(nèi)供妙通法師舍利子、金棺等物,歷經(jīng)元、明、清三朝,1948年毀于國內(nèi)戰(zhàn)爭,2001年9月重建,塔身八角形,塔高68.88米,地上7層,地下1層地宮,總建筑面積1719平方米。
歷史沿革
古塔神話——臥佛與兩朝宋帝的傳奇之緣。
妙通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 O 2 3年)。
康熙本《安東縣志》(漣水古稱安東)記載:“能仁教寺,宋天圣元年敕建,舊名承天寺,即婁道者征道之所。祥符間賜額能仁寺,塔曰妙通,藏道者舍利”。雍正本《安東縣志》記載:“妙通塔,在能仁寺,宋仁宗敕建。臥佛藏舍利處,傳為魯班所建。浮屠七級,皆磚石砌成,內(nèi)中并無寸木支柱。頂上望黃河如線,問放光明,照耀數(shù)十里,遠近男婦皆見之,真法林之勝跡也”。
古漣水縣志上的廖廖數(shù)語給妙通塔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留下了諸多疑問。
“敕(Chi)建”,即奉帝王命令修建。 臥佛是誰?宋仁宗為何
登基伊始即為其修建寶塔?妙通塔果真為魯班所建嗎?寶塔緣何間放光明?
民間傳說
漣水民間的一個神奇故事
傳說宋真宗趙恒,年過四十方得一子,即后來的宋仁宗趙楨;侍咏瞪笕找固淇薏恍荩垇碓S多名醫(yī)都束手無策。無奈之下的宋真宗,向全國貼出榜文,懸賞能人為太子醫(yī)病。當時漣水承天寺內(nèi)有個道行很高的當?shù)胤Q為臥佛的和尚婁守堅,聞知揭榜,趕到京城,進了皇宮,接過太子,舉手對其屁股便打,口中并念念有詞道:“莫叫莫叫,只怪一笑;莫哭莫哭,文曲武曲。”約莫打到四十下時,真宗及皇
后看不過,上前攔住,臥佛長嘆一聲:“在位四十年已矣!”意即仁宗有文曲包拯、武曲狄青輔弼,打一巴掌在皇位一年,后果如臥佛所言。仁宗即位時,臥佛早已仙逝。常聽母后講起這段神奇經(jīng)歷的宋仁宗,為表達對臥佛的紀念之情,即位之初便賜額改承天寺為能仁寺,并敕建妙通塔于能仁教寺,以悼臥佛之奇能、之神妙,故妙通塔又稱能仁寶塔。傳說雖已無從查考,但妙通塔建于天圣元年,并確為宋仁宗御旨敕建,這已被后來開肩的妙通塔地宮內(nèi)“敕賜承天院造塔記”所證實,此為后話。
妙通塔是否為魯班親手建造,又是一個謎。據(jù)漣城的老人回憶:塔7層,高十余丈,全部為磚石砌成,不見一根木頭。最下一層,朝北有門,入塔可拾青石級至第四層。底四層外壁與塔心約有1米寬的距離,塔心呈方柱形,每層間都用磚石砌成如樓板一樣的間隔,且每層均留有不同l方向的門。第四層向上呈外實中空狀,內(nèi)無石階。要登上第五層,須在第四層放梯通第五層洞口方可。自第五層至塔頂,須從塔外不足二尺寬的螺旋小經(jīng),扶塔摩胸而上(第六層有門可入塔內(nèi))。塔頂為一二米左右直徑的圓平面,巾置與家用八仙桌一般大小與高矮、表面厚約2 0厘米的平滑白礬石,上有一花鼓式樣、高度約60厘米左右的風母銅頂,“間放光明,照耀數(shù)十里”即為此物,后為侵占漣城日軍所掠。塔頂東南角有一2尺長的瓦刀柄,雖可晃動,但取之不得,相傳就是魯班建好此塔后留下的遺物。但魯班為春秋時人,為魯班所造顯然不可能。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分析,“瓦刀柄”其實是寶塔的避雷之物。但妙通塔建造確有其別具匠心之處,不僅在于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之精巧,還在于人能夠登上塔頂,這是它區(qū)別于一般古塔的奇特之處,為全國罕見。
中柱漣城半壁天,曉昏青鎖萬家煙。至今,我們?nèi)阅軓墓湃说脑娋渲蓄I(lǐng)略妙通塔的神美——
“穴卒堵波成插紫煙,梵王宮殿接諸天。江河海水杯中瀉,明月燈光斗際懸!,嵇綱寫其高聳的氣度;
“塔高高處卻無天,塔上登臨羽化仙?椗畽C聲當檻外,月娥桂影蔭窗前!保鍖懫渖癞愔o謐;
“古塔巍峨峙海陬,深藏舍利寶千秋。試登絕頂憑高望,一線黃河傍寺流!,張鴻儒將其巍峨與玄秘融入一體;
------
七級浮屠萬古崇。應該說,妙通塔自古以來不僅是蘇北這塊古老大地的勝景之一,也更是漣水的驕傲和象征。
粟裕與張靈甫“斗法”——古塔再續(xù)神話
漣水縣地處蘇北腹地,位于淮陰(今淮安)、淮安(今淮安區(qū))東北約3 O公里,“東臨渤海,西帶沭河,三漣繞北,長淮襟前”,原為淮河入?,地理位置重要,“直非淮揚之襟喉,亦是齊魯之門戶”,故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
1 9 4 6年,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后,國民黨軍隊瘋狂地進犯蘇皖解放區(qū)。繼9月攻占兩淮后,又以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第7 4師全部和整編第2 8師之一部共4個旅3萬余人的兵力,向蘇北戰(zhàn)略要地漣水縣城猛撲,妄圖一舉占領(lǐng)漣水,切斷我華中和山東兩大解放區(qū)的聯(lián)系,消滅我華中野戰(zhàn)軍主力。敵進攻漣城原計劃由2 8師主攻,7 4師一個團
配合,但驕橫跋扈的7 4師師長張靈甫挾攻克兩淮之傲氣,主動向蔣介石請纓,要求單獨進攻漣水,因而改由張靈甫指揮。張洋洋得意地宣布:“l(fā) 0月份打下漣水,再回南京休息!
為扭轉(zhuǎn)兩淮失守后被動態(tài)勢,打擊敵軍的囂張氣焰,華中野戰(zhàn)軍根據(jù)中央軍委“先打中央軍”和“打第一仗必須打勝”的指示,在華中軍區(qū)副司令員兼華中野戰(zhàn)軍司令員粟裕的親自指揮下,集中了2 8個團約4萬人的兵力,奮起保衛(wèi)漣城、保衛(wèi)漣水。
一方是國民黨首府南京衛(wèi)戍部隊,被譽為“王牌軍”、“御林軍”和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7 4師。一方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東奔西突大江南北而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新四軍華中野戰(zhàn)軍。
秋夜茫茫。古老的漣水城靜靜的,城里城外的瓦房和竹籬茅舍,也靜靜的。城西南角上的妙通塔,也是靜靜的,但是巍然屹立在瑟瑟的寒風里。
經(jīng)過蘇中七戰(zhàn)七捷的戰(zhàn)士們,靜靜地用鷹一樣銳利的眼睛嚴峻地注視著古黃河的長長大堤。
l 9口凌晨,炮聲響了。一場聞名中外的歷史性大決戰(zhàn)——漣水保衛(wèi)戰(zhàn)就此拉開了序幕。
“l(fā) 0架、2 0架以至3 O架一批一批的飛機,從黎明到黃昏,不停地在漣水城和它的四劇上空盤旋、轟鳴….房屋、樹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 都在發(fā)著顫抖!
曾親歷漣水保衛(wèi)戰(zhàn)的漣水籍軍旅作家吳強在他的著名長篇小說《紅日》開頭描寫了戰(zhàn)爭的場面。
在強大炮火和坦克車掩護下,敵人的步兵來了,他們向著我軍陣地發(fā)起沖鋒。
“嘭!嘭!彭!”
“噠噠噠噠……”
新四軍的大炮、機關(guān)槍、步槍、湯姆槍怒吼了!發(fā)出了開鍋粥似的聲響,朝著敵人猛烈開火。
在向前奔跑中,一批批敵人應著槍聲,紛紛倒下。倒在大路上,倒在古黃河兩岸的長堤上,倒在蘆葦灘上….
一次進攻被粉碎,再進攻,再沖鋒。再進攻,再沖鋒,又再被粉碎。又一批一批的官兵們在長堤上,在大路上,在蘆葦灘上紛紛倒下,找到了他們的墳墓……
從1 0月l 9日至1 1月1日,戰(zhàn)斗持續(xù)了1 4晝夜。華中野戰(zhàn)軍第6師和第1師,第9、第l O、第l 1縱隊,從中原勝利突圍來到的皮定鈞旅,密切配合,在漣水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下,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共殲滅敵整編7 4師等部9 O O O余人,取得了漣水保衛(wèi)戰(zhàn)的重大勝利。 在“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的悲壯戰(zhàn)斗中,1 l縱
1 5團、l 3團在全城制高點——妙通塔上先后架設(shè)的數(shù)挺輕重機槍,面對古黃河邊的大片開闊地,給正面進攻的七十四師以重大的殺傷,并在地面部隊配合下,擊落擊傷美制蔣機B29轟炸機各1架,為取得漣水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此,張靈甫恨得咬牙切齒,怪罪妙通塔助了粟裕的一臂之力,并在一次軍事會議上,發(fā)狠用 1 O 0 0發(fā)榴彈炮彈炸毀這個讓他吃敗仗的可惡寶塔。張靈甫的話傳到軍中,加點“油”添點“醋”,于是妙通塔神仙顯靈,保佑了粟裕和新四軍的又一現(xiàn)代神話便不脛而走,妙通塔因此名噪一時。
然而,古塔神話并未就此打住——
不甘心在漣水城下慘敗的蔣介石,又擬定了“結(jié)束蘇北戰(zhàn)爭”的作戰(zhàn)計劃,于12月初集中2 8個旅的兵力,分成4個集團向我淮海、鹽阜、魯南地區(qū)大舉進攻,企圖先占領(lǐng)華中,然后集中主力與我在魯南地區(qū)決戰(zhàn)。
戰(zhàn)爭陰云又一次籠罩了漣水城。
那一年1 2月3日,大雪紛飛,包括廣西軍第七軍在內(nèi)的敵整編第7 4師全部、整編第二十八師一一部共4萬余人再次進攻漣水城。
炮火比前一次更加猛烈,戰(zhàn)斗更激烈。
“炮彈象水潑一樣的傾注而來,飛機投下的炸彈,如同傾盆大雨;輕重機槍、步槍子彈,在黑夜里,在晴空里,飛蝗般地漫天咆哮奔馳…--”
我軍指揮員、戰(zhàn)斗員們英勇頑強地抗擊著。
“在古黃河大堤上,在漣水城郊,在城門口,在戰(zhàn)壕前,他們同敵人面對面、槍對槍、刀對刀,肉搏扭打,他們不畏強敵,不怕流血犧牲,接連地戰(zhàn)斗了七晝七夜。”
其實對于第二次漣水保衛(wèi)戰(zhàn),我軍的戰(zhàn)略方針已轉(zhuǎn)變?yōu)橐詺灉鐢橙擞猩α繛橹饕繕,而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在東線鹽城以南我軍又取得殲滅由東臺北犯之敵 5 0 0 O余人的勝利之后,我參戰(zhàn)部隊主動撤出了漣水城,放棄了一座空城,借以誘敵深入,尋機再戰(zhàn)。占領(lǐng)漣水城后的張靈甫,抑或是出于對妙通塔神靈的畏懼,抑或是希望神靈保佑他打勝仗,并沒有兌現(xiàn)炸毀古塔的誓言,而足用高大雄偉的妙通塔做背景,照了一張趾高氣揚的戎裝像。令張靈甫始料不及的是,僅僅5個月后,他和他的整編7 4師競被陳、粟二將全殲于山東的孟良崮。事后,人們說,這是神靈在懲罰張靈甫,他千不該萬不該說那句用1 O 0 0發(fā)榴彈炮彈炸毀妙通塔這句話。其實,神靈是不存在的,不過是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而已,這正應驗了“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那句古語。
然而,巍然屹立了9 2 5年的妙通塔,卻始終沒能擺脫戰(zhàn)爭的威脅,在l 9 4 8年7月7日我軍收復漣城的戰(zhàn)斗中毀于一旦。
開啟地宮驚現(xiàn)金棺銀槨——喚醒千年臥佛
妙通塔毀于戰(zhàn)火后,只留下很矮的塔基,并被深愛它的漣水人民掩埋地下。
“西歸臥佛何時醒,白丈浮圖斗氣連”,這是明代詩人王肩運吟詠“臥佛”的詩句。1 9 9 8年5月2 O曰,漣水縣有關(guān)部門發(fā)現(xiàn)了妙通塔原址。6月l 5日,在清理塔基時發(fā)現(xiàn)殘存塔基lF有一面南拱門并流出清水,并據(jù)此判斷可能有地宮。6月l 8日上午8時,在做好一切防范措施及準備工作后,兩位專程趕來的南京文物專家親臨現(xiàn)場,在接連打開四道拱門后,發(fā)現(xiàn)確有地宮。地宮為方室,全部磚砌,高 2.0 5米,南北、 東西均長1.35米。四角設(shè)圓形倚柱, 柱上置磚砌平盤頭,并沿4 5度線向內(nèi)華拱出三跳,第三跳頭用條磚砌成方井,上嵌蓮花銅鏡,其直徑2 5厘米,鑄有“千秋萬歲”四個字,其中“萬”字竟為簡化體“萬”字。地宮頂部是圓井,嵌有銅鏡,下部為方形,意為“天圓地方”。宮內(nèi)北部被磚砌成東西向長方形石墩,墩高1.2米, 墩中間有局部露出為單層須彌座,石制,并有分間兼柱,中間束腰刻有并列球紋三環(huán)。墩上放置石槨,槨高約2 8公分,長約6 0公分,寬約3 O公分。石槨外部上刻有精致的花紋圖案,據(jù)專家鑒定,分別為《高僧說法圖》、《涅槃圖》、《忍冬圖》等。
尤令人驚喜的是,打開石槨,發(fā)現(xiàn)帶架銀槨一個。打開銀槨,寶物琳瑯滿目:一個刻有“證因大師所收舍利一瓶之內(nèi)”字樣的青白瓷小瓶,另有棱形彩色玻璃瓶、金鳳釵、瑪瑙各一個,水晶3塊,2 4種4 O個版本的銅錢1 4 0 O余枚。打丌長約2 8厘米、寬約1 0厘米、高約l 3厘米的銀槨,竟又現(xiàn)金棺一個,長l 7厘米、寬7厘米、高l O厘米,棺里有佛牙、舍利,一個合金圓形骨灰盒,盒里放有高僧骨灰。在地宮東側(cè)靠墻還發(fā)現(xiàn)了造塔記碑,高8 O厘米、寬30厘米、厚6厘米,碑上刻有清晰可辯的碑文:喜心 “敕賜承天院造塔記皇宋治平四年,歲次丁未甲辰辛亥日,安葬祖師證因大師婁道者磚塔內(nèi):佛牙舍利,具錄宋朝宣賜,金字牌院額事件等。一奉兩朝,圣恩宣詔證因大師入內(nèi)供養(yǎng)。一奉太宗皇帝,淳化三年正月內(nèi)宣賜:御制御書偈子一首,御制秘藏詮三十卷,御制逍遙詠一十一卷;次遇真宗皇帝景德四年十一月內(nèi)宣賜:御制御書偈子二首。并在本院收管,永為紀錄。
由此來看,“臥佛”婁守堅是否為太子治過病尚是待解之謎,但妙通塔確是宋帝為紀念證因大師而建的,千古傳說得以印證。
妙通塔重建
漣水人民之于妙通塔的感情,就像陳年老酒,貯存的愈久,愈能發(fā)出誘人的芳香。除了臥佛為皇太子治病的傳奇故事外,有關(guān)妙通塔還有很多諸如妙通塔壓懶龍治大水、臥佛顯靈掘井退倭寇、張邋遢大麥糠搓草繩拉寶塔、姑嫂建塔等等美麗的民間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代代相傳,即使是妙通塔如風而逝,人們在茶余飯后仍如數(shù)家珍地說它的奇、夸它的美。就是海外游子歸來,也不忘到妙通塔舊址去看一看、走一走,排解濃濃的鄉(xiāng)情。妙通塔猶如一把鎖,鎖住漣水子民對家鄉(xiāng)的眷戀。
也正是因為如此,妙通塔重建的消息一經(jīng)發(fā)出,便一呼百應——
1998年,漣水縣委、漣水縣人民政府決定成市妙通塔、能仁寺復建工作領(lǐng)導小組,將重建妙通塔提上議事日程。之后僅僅3個月時間,就收到包括海外的各界捐款200余萬元。不難看出,重建妙通塔是漣水人民共同心愿,真可謂眾望所歸!
出土文物
江蘇淮安市漣水妙通塔地宮出土國家級文物
日前,經(jīng)淮安市文物管理部門專家評審,江蘇省淮安市漣水妙通塔地宮出土的三件文物鳳首、龍身、金簪被審定為國家三級文物;造塔碑、金棺、佛牙、舍利子等十件文物,專家建議評審為國家二級以上文物,有待于省級以上文管部門進一步審定。
據(jù)載,建于北宋時期的妙通塔1948年毀于戰(zhàn)火,上個世紀90年代漣水重建該塔時地宮被打開,出土的15件文物曾經(jīng)轟動一時。
書法家題名
面對如此高漲的民眾熱情,妙通塔、能仁寺重建工作領(lǐng)導小組決心錦上添花,請全國佛教學會會長、全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趙樸初先生為妙通塔題寫塔名。但幾趟跑下來,才知實非易事。因為趙樸老身體欠佳,久臥病榻,很難見上一面。即便如此,復建小組仍沒有放棄,想方設(shè)法,多方奔走。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復建小組一籌莫展之際,縣宗教局于l 9 9 8年1 1月上旬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回鄉(xiāng)省親的時任國家宗教事務(wù)局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國宗教雜志社漣水籍副總編兼笫一編輯部主任戴晨京女士。席間談及此事,戴女士競一口應允。原來,她因工作關(guān)系與趙樸老一家接觸頗多,且私交深厚。這
真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l 9 9 9年元月l 5日,戴女士從首都報來喜訊,趙樸老十分仔細地查閱,校驗了漣水縣呈送的文物資料,贊美有加,不但欣然為妙通塔題寫塔名,而且還一并為能仁寺題寫了寺名。塔、寺連題,這可是復建小組想都不敢想的,要知道趙樸老一般只為其一,這可是破了先例!欣喜若狂的復建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連夜趕往京城,迎取墨寶。令人扼腕的是,舉世聞名的詩人、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深受世人景仰的愛國佛教領(lǐng)袖趙樸初會長竟于20 O 0年5月2 1日乘鶴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