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通塔,系龍興寺建筑群之一,當(dāng)時建塔主要作供奉佛像之用,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古城西北隅勺湖公園內(nèi),西臨運河。原名尊勝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高44米,13層。明崇禎二年(1629年)重修時因其旁有文通寺而改名為文通塔,此后又曾多次重修。1668年(清康熙八年)郯城大地震時,文通塔僅余2層,后來重建時只修了7層,F(xiàn)塔系磚結(jié)構(gòu),無梁柱,高23米,七層八角,外形為黃身青檐。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hù)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古塔概況
文通塔,系龍興寺建筑群之一。當(dāng)時建塔主要作供奉佛像之用。如今,有了這座塔,不僅勺湖公園顯得格外壯觀,整個文化古城也顯得更加典雅而富神采!
文通塔建于唐中宗景龍二年(708),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八十余年。當(dāng)時名為尊圣塔,俗名叫敦煌塔。賜田一千畝,上供諸佛香火之資,下濟眾僧日食之需。(《龍興寺塔緣起》)宋嘉熙四年(1240),此塔重修,知淮安州王珪(同“圭”)為銘。明萬歷年間,湓水蕩覆,因重修之(梅正芳《重修塔銘》)。崇禎二年(1629),重修尊圣塔。因其旁有文通寺,故改名為文通塔。與明漕撫朱大典在城東南所建之龍光閣遙遙相應(yīng),“以壯文峰”(見《重修山陽縣志》)。
建筑特色
文通塔的建筑,具有佛教傳統(tǒng)之特色。全是磚瓦結(jié)構(gòu),無梁無柱。高十三丈三尺,七層八角。外形為黃身青檐,是經(jīng)整修后粉刷的。在陽光照耀下,顯得古樸典雅。
《茶余客話》云:敦煌塔,蓋即供養(yǎng)佛像之地。塔一建成,即供奉釋迦如來像,又名旃檀佛像。在塔底層,南向端坐,頗為莊嚴(yán)。此像從唐太宗貞觀間,自江左來淮,到宋太祖乾德間離淮,復(fù)運江南,其間在淮供奉計三百一十九年,可謂久矣!
旃檀大佛雖復(fù)運江南,然文通塔內(nèi)仍經(jīng)常供奉佛像。歷史延至今日,塔底層仍供奉四尊釋迦牟尼像,均頗有神采;頂層觀音端坐蓮臺,頸懸珠鏈,儀態(tài)亦頗慈祥。
清順治年間,有海鸛數(shù)群巢其頂,后有弋者遂避去?滴醭鯊(fù)來巢,和鳴如前。時馬孝廉西樵居與相近,作感賦詩云:“仰面看鳴和,依稀對故人。棲難天路近,情寔汝曹親……”。海鸛和鳴其上,為文通塔增添了勃勃生機。
文通塔,由于遭受兵燹,塔內(nèi)陳設(shè)一拆而空。但因整個塔身結(jié)構(gòu)堅固,幸而保存至今。解放后,人民政府于五十、六十、七十及九十年代先后四次撥款修葺,周圍面貌煥然一新。文通塔,現(xiàn)為江蘇省級保護(hù)文物。院門題額曰:“文通塔苑”,乃我省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所書。這座塔,如今依然聳立于古運河?xùn)|岸,它已成為勺湖公園的第一景點:湖光塔影。每當(dāng)紅日高照,皓月凌空,塔身倒映在碧波之中,給游人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登上四層塔樓,臨窗東南而望,全城景觀盡收眼底!
明間傳說
淮安歷代文化發(fā)達(dá),人才薈萃,有關(guān)風(fēng)景名勝的傳說故事很多,其中有一則與文通塔有關(guān),現(xiàn)記述如下:
清朝道光年間有個巡撫大臣路經(jīng)淮安,他久聞淮安是個文化古城,老少皆能吟詩作對,于是決定逗留幾天,一來觀賞名勝古跡,二來試探一下當(dāng)?shù)氐奈幕健?/p>
誰知一連幾天碰了一鼻子灰,他出的對子村夫鄉(xiāng)民皆能對答如流。但他還是不服氣,臨走時許多人來送他,他立在船首,抬頭望見文通塔,心想何不再試探一下,也炫耀一下自己的才華,于是隨口吟道:“一塔巍巍七層四面八方。”送行的人知道他要大家答對,只是頻頻搖頭擺手。他見此得意洋洋,回到京城后將此事說于汪廷珍,并云:“淮安文風(fēng)也不過如此”。汪廷珍哈哈大笑,巡撫大臣莫名其妙。汪說:“送行人搖頭是不想答對,給你面子,擺手是已經(jīng)答對!毖矒岽蟪紗枺骸昂我砸姷?”汪廷珍舉起一只手?jǐn)[了擺說:“你看,孤掌搖搖五指三長兩短!毖矒岽蟪蓟腥淮笪,連聲說道:“妙哉!妙哉!淮安真是文化通天,文通塔真是名不虛傳!